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十大癢中醫治法

瘙癢是一種常見的自覺症狀,劇烈瘙癢難以忍受,對于瘙癢各證的用藥,略陳己見。

一、風癢:祛風止癢

(一)、主藥:杭菊花、防風、羌活、蒼耳子。

杭菊花性味清涼,善解頭目風熱,熱除則癢止;防風氣味俱薄,性浮達表,《本經》主“大風”冠于句首,說其治風必不可少;羌活治遊風,主表,甄權贊其能治“多癢”;蒼耳子疏散宣通,上達巅頂,下走足膝,内通骨髓,外透皮膚,故曆代醫家認為本品是治療遍身瘙癢的要藥。

(二)、偏于熱。加丹皮、牛蒡子、浮萍、連翹、薄荷、綠豆衣、蠶砂。

辛涼之品,如浮萍、薄荷、牛蒡子等,皆能入肺達表皮,散風止癢;酌加清熱涼血的丹皮、生地、連翹、綠豆衣通瘀清心,以斷風熱内熾的後路,更助祛邪止癢之功;蠶砂祛風清熱,主治風熱瘙癢,若配合蟬衣同用,功效更捷。

(三)、偏于寒,加麻黃、桂枝、獨活、白芷、細辛、辛夷、威靈仙等。

辛溫之品,如麻黃、桂枝、細辛、獨活、威靈仙等。其中麻桂相配,發汗散寒以止癢;細辛辛溫,入肺、腎兩經,善祛表皮内風濕淫癢,因而,凡屬某些風寒沉冷之癢,用之頗效;辛夷既是治療鼻淵專藥,又是治療頭面瘙癢的佳品;威靈仙性急善走,可導可宣,是治療風寒夾濕所緻瘙癢的常用之品,不論内服、外洗均有顯效。

二、濕癢:理濕止癢

(一)、主藥:用于治療皮膚瘙癢不外乎芳香化濕、辛溫散濕和淡滲利濕三類。藥用藿香、佩蘭、苡仁、蒼術、地膚子。

藿、佩芳香化濁,濕熱郁蒸作癢,恃為要藥;苡仁上清肺熱,下理脾濕,凡濕熱流竄膚腠作癢,皆可理之;蒼術芳香力雄,外解風寒,内化濕濁;地膚子清熱化濕,主要用于皮膚濕瘡,周身瘙癢,内服、外洗皆有良效。

(二)、兼有熱者。選用茵陳、滑石、白鮮皮、萹蓄、金錢草、豨莶草、漢防己、土茯苓。

白鮮皮、萹蓄、金錢草、土茯苓、漢防己、滑石等性味苦寒,清熱利濕之品,對下肢濕癢尤為相宜。茵陳既是治療黃疸專藥,又是治療熱重于濕之瘙癢不可多得的要藥;滑石内服清熱滲濕,外撲潤膚止癢。

(三)、兼有寒者。選用萆薢、槟榔、路路通、海桐皮。

萆薢、槟榔、路路通、海桐皮等,皆能主治寒濕性瘙癢,取其祛風化濕,通絡止癢之功。

(四)、收濕止癢的外用藥,有爐甘石、孩兒茶、白螺殼、花蕊石、煅石膏、枯礬等,均為臨床習用。

三、蟲癢:殺蟲止癢

(一)、内服驅蟲、殺蟲。僅用于腸道寄生蟲蛔蟲、縧蟲等,常用藥有使君子、槟榔、雷丸、榧子、蕪荑、南瓜子。

(二)、外用殺蟲止癢。如蛇床子、雄黃、川槿皮、藜蘆、輕粉、枯礬、硫磺、大楓子、蘆荟、蟾酥、蜈蚣、斑蝥等。

四、熱癢:清熱止癢

主要指邪在氣、營之間。外透,則邪易走表,癢感更重;内涼,則引邪入裡,或留滞不去,癢亦難除,惟用清法較為合适。

(一)、主藥:生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參、黃芩、黃連、犀角、龍膽草、連翹。

(二)、熱重化毒。加山栀、野菊花、蒲公英、銀花、地丁。

(三)、熱夾濕毒。加黃柏、車前子、萆薢、海金沙、金錢草。

(四)、熱而夾風。加青蒿、蟬衣、木賊草、青葙子、桑葉等。

(五)、偏心熱。用水牛角、黃連、連翹。

(六)、偏肝熱。用龍膽草;偏清肺熱,用黃芩。

(七)偏胃熱。用生石膏、寒水石。

(八)偏腎熱。用知母、玄參。

對于性味苦寒較重的黃連、龍膽草、山栀之類,一要用量輕,惟恐戕傷生發之氣;二要炒用,以減輕苦寒之性,并要顧及病人嫌苦,難以下喉之慮。

五、燥癢:潤燥止癢

燥癢雖有内傷陰血、外受燥邪所襲之殊,但潤燥止癢的根蒂乃在肝、腎兩髒。

常用藥:何首烏、天門冬、麥門冬、山藥、沙苑子、枸杞子、幹地黃、百合、合歡皮、鈎藤、龍眼肉、東阿膠、小胡麻、白芍、地骨皮、夜交藤等。

山藥,諸書皆雲補脾胃的佳品,惟《别錄》謂上主治“頭面遊風”,《本草綱目》也說“潤皮毛”。可見,山藥确是潤燥止癢的上品;合歡皮(花)解郁,活血止癢,對婦人燥癢多驗;東阿膠為補血養陰要藥,對男女陰血耗傷所緻瘙癢尤為适合。、

六、毒癢:解毒止癢

(一)、主藥:綠豆粉、生甘草、杏仁、胡黃連、大青葉、蒲公英、土茯苓等。

土茯苓善解汞粉銀朱之毒;大青葉能解金石藥毒;杏仁制錫毒;綠豆粉、生甘草相伍,既解毒,又護心。

(二)、偏于熱毒。用銀花、漏蘆、地丁、蜀羊泉、蚤休。

(三)、偏于疫毒。用人中黃、紫草、闆藍根、馬齒苋等。

七、食癢:消食止癢

暴食魚、蝦、蟹等動風發物,胃難磨腐,釀緻食毒發癢。

(一)、常用藥:蒲公英、蘇葉、胡黃連、神曲、廣木香、山楂、烏藥、谷芽、麥芽、雞内金、生大黃、陳皮等。

蘇葉、陳皮偏于解魚腥之毒;神曲、木香、蒲公英、烏藥通解食毒;山楂、内金偏消肉積;二芽和中消食。

八、瘀癢:化瘀止癢

氣滞血瘀,凝聚結塊,使之經氣不暢而癢。

(一)、瘀而兼熱。用生地、蒲黃、丹皮、紫葳、甲珠、桃仁、大薊、茜草、地榆、丹參、赤芍、郁金、山茶花、益母草、敗醬草。

(二)、瘀而兼濕。用馬鞭草、路路通、花蕊石。

(三)、瘀而兼寒。用三七、當歸、乳香、澤蘭、川芎、石菖蒲、皂刺、王不留行、劉寄奴、蘇木、血竭等。

九、酒癢:醒酒止癢

李東垣說:“酒大熱有毒,無形之物也”。飲之或過量飲後,濕熱之毒,積于腸胃。

(一)、從肌肉而解。如用白豆蔻、香橼皮、砂仁、葛花、枳椇子、西河柳、丁香、肉豆蔻、白扁豆、高良姜、煨草、桑椹子、山楂等。

(二)、利小便。如澤瀉、豬苓、茯苓等以上下分消其濕氣。

十、虛癢:補虛止癢

方書謂:“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因虛緻癢并不少見。用補虛以止癢,要分清陰、陽、氣、血虛的不同而施治,較為貼切。

(一)、偏于陰虛。用石斛、天門冬、麥門冬、沙參、雞子黃、幹地黃。沙參甘淡而寒,專補肺氣,清肺火,故對陰虛内熱所緻身癢最宜。

(二)、偏于陽虛。用紫石英、黑附塊、肉桂、補骨脂、山萸肉、沉香、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沉香、炒杜仲性沉而降,善治男女下陰濕癢。

(三)、偏于氣虛。用黃芪、山藥、白術、黨參、冬蟲夏草、甘草、人參。

(四)、偏于血虛。用熟地黃、阿膠、桑椹子、何首烏等。首烏不寒不燥,為滋補良藥,功在地黃、天冬之上,故凡血虛發癢皆可用之。

曆代本草記載蟲類藥、鱗介類藥,如蜈蚣、全蠍、僵蠶、羚羊角、蜂房、烏梢蛇、白花蛇、玳瑁、龜闆、鼈甲,水蛭等,皆為清熱解毒、熄風止癢之品。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