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意想不到:培養孩子自律,竟然不靠立規矩,而是靠“巧用多巴胺”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前言:一個意外的實驗,讓科學家發現了人腦最原始的動力系統

1954年,社會心理學家詹姆斯奧爾茲和彼得米爾納陰錯陽差地發現:将一個極為細小的針狀電極植入小白鼠大腦的某個區域,然後用電擊來刺激這個區域,會刺激小白鼠腦中分泌出一種神秘物質,小白鼠會因此産生強烈的快感。

科學家引導小白鼠通過按壓杠杆的方式獲得電極刺激後,令人驚訝的事情出現了!小白鼠為了獲得快感,不斷地去按壓這個杠杆,可長達15-20個小時。按壓的頻率高達每小時3000次以上。在這個期間,小白鼠拒絕進食、拒絕睡覺,直到精疲力盡,力竭而亡。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人類身上,情況也大緻相似。

1986年,為了緩解一位患者由慢性病帶來的疼痛,醫生設計了一個遙控電擊器,并且在她的右丘腦安裝了電極,當她疼的難受的時候,就按下開關,用大腦受到刺激帶來的快感緩解疼痛。但是兩年之後,醫護人員發現,這位女性為了追求這種快感,按到自己患上心律失常。最後送去醫院才發現,她按按鈕的手指都已經皮開肉綻,卻還一味沉浸于神秘物質刺激帶來的快感,恐怖程度堪比吸毒。

這篇文章我們繼續來談自控力。說到自控,我們必須要探讨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是怎樣失控的。隻有找到了失控的原因,然後規避它,才能實現自控。

正如前言中提到的實驗所說,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電極刺激的這塊區域是人腦最原始的動力系統的一部分。這個系統逐步進化,成為驅使我們采取行動和消耗體能的“發動機”。而且,并非隻有電極能夠激活這個大腦系統,世界上充滿了能帶來刺激的東西。比如手機、美食、遊戲、賭博等等。這些能對人産生誘惑的東西,都會讓我們變成“小白鼠”,對“我想要”的東西着迷,而讓說“我不要”變得更加困難。

一、一刷抖音就停不下來,羊了個羊如此無聊卻成了爆款,就是忍不住買盲盒,為什麼?

我們打開抖音,一個短視頻看完,還想看下一個,總在期待下一個視頻會有精彩的内容。這讓我們像得了強迫症一樣不停地刷一個又一個短視頻。

最近有一個叫“羊了個羊”的小遊戲爆火。很多人說一邊罵遊戲太無聊,一邊又忍不住地玩了一遍又一遍。

還有這兩年突然流行的“盲盒”。一個簡單的模型,成本也就在10塊錢以下,卻能賣到幾十上百塊。理性的人說,買盲盒就是交智商稅。可我身邊的中學生,就是有很多人都按捺不住,一出去玩就要買盲盒。

不論是刷抖音、還是玩遊戲,還是買盲盒,本質上跟小白鼠按壓杠杆是一樣的。這些事物就跟電擊一樣,激活了我們大腦中的動力系統(有些研究學者也稱“獎勵系統”),讓我們不斷地想要,想要。

更讓我們唏噓的是,這些産品統統都是設計者針對人性的這種弱點,有意開發的。它們的誕生就是意在控制人們的獎勵系統,讓消費者上鈎。

網絡遊戲每一個看似平常的交互設計,都經過了很多次的研究和實驗,目的就是讓用戶對産品上瘾。抖音也有一整套獨特的算法,能讓平台不斷地給你推送你喜歡的内容。

當你走進商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面點區的免費試吃品。這并不是偶然的現象。因為,食品和飲料的樣品包含了兩個重要的獎勵元素——免費和美食。這更能激發人們“尋找獎勵”的心态。如果發放樣品的促銷員長得還很好看,那情況就更糟糕了。還有音樂,氣味,這些都可以讓消費者産生原本不存在的欲望。

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已經被各種各樣的“誘惑”包圍了。所以,父母總說孩子的自控力不足,當年的我們是如何刻骨學習的。要知道,面對如此之多的誘惑,每個人的自控力正在面臨極大地挑戰。何況是未成年的孩子。

關于這一點,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關懷,而不是批評和責備。

二、請小心,讓你欲罷不能的多巴胺

當一個事物能讓人獲得快感,大腦就會釋放出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2001年,斯坦福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克努森發表了一份重量級實驗報告,證明了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渴望得到獎勵。這種對獎勵的期待,推動了人們去行動。它是一切欲望和動力的源頭。

多巴胺系統進化出來的目的,是激勵我們生存和繁殖。如果沒有多巴胺,人類就會失去生存的意志。它會讓你去渴望你沒有的東西,驅使你去尋找新的東西。你服從它,它就會獎勵你;你不服從它,它就會讓你痛苦。它是創造力的源泉,讓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成功,但同時也是上瘾、瘋狂的關鍵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多巴胺并不能讓人感覺到獲得獎勵時的快樂。換句話說,多巴胺根本不關心你快樂與否,但它會利用對快樂的承諾,讓我們不停地為生計奔忙。但與此同時,快樂好像也并不是人們追求的東西。當人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那種快樂和滿足感稍縱即逝。下一刻,人們又會投入“渴望”的狀态,追尋他們想要的東西。

現代科技“及時行樂”的特點,加上原始的“獎勵系統”,讓我們成了多巴胺的奴隸,從此欲罷不能。

三、我們如何教孩子掙脫多巴胺的“魔咒”,發展自控能力?

1、魚缸法:一種戒瘾的有效療法,可以借鑒到孩子的管理上

将“無聊”的事情多巴胺化,可以激發人們做事情的動力。比如,商場通過搞抽獎的活動來促銷。老師通過做遊戲的方式來教孩子學知識。

前面我們知道,人的大腦很期待被獎勵。一些治療成瘾的機構采用“魚缸法”來幫助患者戒瘾,正是針對大腦的這一特點。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個被稱為“最有效的幹預療法”——魚缸法的神奇之處。

在戒酒和戒毒中心,工作人員會在一個類似魚缸的器皿裡放上很多紙條。一半的紙條上寫着1-20美元不等的價格,有一張紙上寫100美元。另一半的紙上隻寫“繼續努力”四個字。患者如果能在一段時間内克服欲望,通過藥物檢測,就有機會從魚缸中抽出一張紙。這就意味着你有可能獲得100美元,但更多的可能是獲得價值1美元的獎勵,或是一句鼓勵的話。

也許你認為,這個激勵太小了,應該起不了什麼作用。但是,研究表明,83%參加“魚缸獎勵”的患者堅持了整整12周的治療。而使用普通治療、沒有獎勵承諾的患者隻有20%堅持下來了。

實驗結果還顯示,魚缸法竟然比直接給患者确定性的金錢激勵更有效果。和有保證的小獎勵相比,大腦在面對可能獲得的大獎時會更興奮。難以預料的獎勵蘊藏着更大的吸引力,更能夠激發你大腦中的多巴胺。

好了,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已經明白了這個方法的原理。魚缸法很容易操作。運用到孩子身上,父母可以先想想能夠激發孩子多巴胺的獎勵有哪些?孩子最渴望的哪個獎勵又是什麼?結合孩子的具體喜好來設置獎勵,會更有效。

2、聽音樂寫作業是注意力不集中?錯,這能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不少學生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寫作業。在咖啡館裡,我們也經常看到年輕人帶着電腦在辦公,中學生也會點上一杯拿鐵,寫作業。父母們有時候會擔心,這樣能集中注意力寫作業嗎?

其實,如果孩子确實習慣了這種方式,并且沒有明顯的作業效率低下的情況,那你不放讓孩子保持這樣的狀态。因為《自控力》的作者麥格尼格爾博士說,音樂、飲品這些都是有效地刺激孩子多巴胺的方式。它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對抗“枯燥”的作業。

麥格尼格爾博士甚至還打趣地說,如果買上一堆刮刮樂彩票,放在你想拖延的工作和學習任務旁邊,每做完一項就可以刮一張,你很可能會立馬行動起來。

總之一句話,如果有什麼事讓你覺得很不愉快,或者你總是拖延着不去做,試着把它和能讓你多巴胺神經元燃燒的事聯系在一起,情況就會很快改善。

最近,我用這個方法來訓練自己加強運動,就很有效果。我一直覺得運動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反反複複地重複動作,還那麼累。這無異于自虐。因為常常堅持不了幾天,自然也沒什麼效果,沒有成就感。最近我開始把枯燥的力量訓練換成打拳擊,有氧也放棄去戶外跑,主要靠爬樓梯。80-100層樓,30-40分鐘的時間,一邊爬樓一邊看《脫口秀大會》,倒也不覺得那麼難熬。

3、激發孩子的正向興趣,而不是遏制欲望本身

前面我們知道,多巴胺是一切欲望和動力的源泉。如果一件事情對我們來說極具誘惑力,那麼僅僅靠分辨是非對錯,來克制内心的欲望是很難的。就比如說孩子玩遊戲。那個遊戲非常好玩,父母越是要控制孩子不給玩,孩子想玩的欲望就會越強烈。一旦有機可尋,就會想盡辦法玩遊戲。

所以,想減少孩子在錯誤道路上的失控,靠強制打壓是沒有用的。任何時候,欲望才會帶來最強大的内驅力。父母要做的不是遏制欲望本身,而是要激發孩子在好的事情上的興趣和欲望。比如,如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是把孩子硬塞進輔導班裡不停地刷題?還是先讓孩子對一門課程産生興趣?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你是會給予鼓勵和認可,還是告訴他“這點成績不算什麼”?這些教育上的細節都會影響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當孩子對知識有了更強烈的探索欲,自然就會減少對遊戲、網絡減少關注度。任何人想用遏制的方式培養自控力,一定是徒勞的。父母要把關注點放在建設上。

寫在最後:

能夠把這篇文章讀到最後的人,都是對問題有探究精神的人。

這篇文章前半部分有很多晦澀的實驗内容。我寫的時候也在考慮,要不要講那麼多偏專業的内容。直接跟讀者分享最後的方法,是不是更好?但細細思考後,我還是決定盡可能把大腦失控的成因講清楚。原因有二:

(1)通過科學的解讀,讓父母和孩子真正明白,大腦有時候也會犯錯,它讓我們沉迷于本不該沉迷的事情。這并不意味着我是個多麼差勁的人,隻因人的大腦天然有這樣的特性。這樣想,會讓人更懂得接納。

父母接納孩子,孩子自己也不随意否定自己,才是他們尋求向上成長的基石。

(2)從另一個角度講,雖然我們所處的世界總讓我們産生欲望,但隻要我們看懂了真相,知道欲望是從何而來的,當我們在面對誘惑時,至少能懂得理性地抗争一下。鍛煉一下“我不要也可以”的力量,這樣會減少很多錯誤和失敗。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