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治療痛症的歸納

中醫治療痛症的歸納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乃中醫千古閃光名言。用現代的話來說,痛是因為血液、水液阻塞不通或氣行不暢引起。平常人都會有這種體會,跌打損傷瘀腫,局部由于血液、水液循環不通暢、不能正常運行,所以很痛;身體裡長了異物,例如結石、腫瘤,也因血液、水液循環不通暢而痛。

中醫治療痛症,比西醫具有優越性,因為,中醫不象西醫那樣“見痛止痛”——對症治療,而主要是對因治療。當然,西藥止痛的效速是西醫的優點。

中醫的痛症病因可歸納如下幾點:

寒:“寒主收引”,人體受寒,會引起肌腱緊張收縮(筋脈拘攣)故爾疼痛,這寒常因風起,所以風寒引起疼痛的現象是普通的,例如傷風感冒頭痛、風濕病中的“痛痹”——以寒為主要原因的痹痛。陽虛也表現為寒,可歸入寒這一類。

熱:“血熱妄行”,人體因熱使血行脈外(如滲出性出血性疾病),引起血液循環障礙故爾不通則疼痛。如夾風的熱則為風熱,如風熱感冒頭痛、風火牙痛、胃火牙痛(火為熱之極)。因熱引起的痛多數與西醫的炎症疼痛類似。

血瘀:血瘀即血液循環障礙或血液、水液循環同時發生障礙,例如跌打損傷,心肌梗塞和其它器質性病變。

痰結:中醫分有形與無形的痰,痰結可能相當于水液循環障礙,當水液膠結成塊時即引起阻寒疼痛,例如肺痛或肺心病之肺痛、胸痛,有一部分腫瘤疼痛也屬于痰結疼痛。

氣郁:“氣為血帥”,氣行才能血行,氣郁則血行不暢,故爾疼痛。例如肝膽疾病、婦科疾病、胃病,常有肝氣郁結疼痛症狀。

針對以上病因,中醫治療痛的方法有:

辛散溫通:中藥止痛藥多數是辛溫或辛熱藥,辛可以疏風解表,溫(熱)可以溫通經絡。此法适用于寒痛或風寒通。主要方藥有:細辛、白芷、羌獨活、威靈仙、荜撥、烏頭、附子、肉桂、川芎茶調散、九味羌活湯、蠲痹湯等。

辛涼解表:對于風熱症而言,主要方藥有:菊花、薄荷、蔓荊子、葛根、柴葛解肌湯等。

清熱解毒:如黃連治胃火痛,龍膽草治肝火脅痛,蚤休沉喉痹痛,敗醬草治膿瘀性疼痛等。此類藥多能治炎性疼痛。

活血化瘀:如川芎、元胡、降香、蘇木、石見穿、活絡效靈丹、失笑散等都是活血止痛常用方藥,可以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吸收瘀血。

化痰散結:如白芥子、白附子、天南星、海蛤殼、栝蒌薤白及其類方等。

理氣解郁:氣行則血行,郁解則痛消。如香附、木香、佛手、橘葉、川楝子、麝香、冰片、丁香、檀香、沉香、蘇合香丸等理氣藥和芳香走竄藥。

舒筋活絡:因寒主收引,筋縮而痛,除了要使用溫通法外,常配合舒筋活絡法,如一些主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的藥就是(木瓜、白芍、小活絡丹等)。

上法有時要綜合運用,如風寒要辛、溫解表;風熱要辛、涼解表;火郁要清熱散火;寒濕痹則要溫經祛濕甚至加舒筋活絡法;血瘀則治法更多:①.夾氣血虛者在補氣血基礎上活血化瘀,如王清任的幾首活血名方,補氣的黃芪要大量,活血藥少量,其意即氣行血才行;②.夾寒者溫經與活血同施;③.痰瘀互結者要化瘀消痰齊下,對于一些重病、怪病常常用此法收效;④.氣郁血瘀者則要理氣解郁與活血化瘀并舉,如止痛名方金鈴子散是由理氣的川楝子和活血的元胡組成。另外,在具體的用藥上,有時要根據疼痛的部位選擇歸經藥。

中醫治療痛症可用兩個字概括:“打通”,以上治療痛症的法則和藥物其作用不外是對“痛則不通”其不同病因進行“打通”的,其中以辛溫藥和芳香走竄藥的止痛力最強(如羌獨活、細辛、荜撥、烏頭、附子、麝香等),故有時治療不屬寒痛的其它痛症,在辨證方藥中加入這些辛溫“治标藥”,取其止痛之力勝也(例如風熱頭痛可用石膏、菊花、葛根選配川芎、細辛、白芷、羌活等)。

中醫的痛症,以風寒風熱、氣郁多見但易治,以寒瘀痰性疼痛難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