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程莘農針灸辨治痛症要點

國醫大師程莘農從醫70餘年,辨治思路缜密,診治痛症頗有特色。疼痛有寒熱虛實之分,臨床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的病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現将程莘農痛症診治要點分述如下。

辨部位

對于疼痛,程莘農按照“診病之處即是治病之處”的規律,常常采用壓痛選穴法,以壓痛點作為針刺的治療點,分穴位壓痛選穴和非穴位壓痛選穴,前者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以及四肢的穴位;後者又稱阿是穴壓痛選穴,廣泛用于扭傷、痹症、落枕等病。

患者,女,48歲,2002年12月17日初診。訴心慌、胸悶,頸項僵硬半年餘。患者半年前感心慌、胸悶,曾在醫院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經過服藥物治療後,不見好轉。現心慌、胸悶,勞累或者夜間加重,并伴有頸項僵硬,頭痛頭暈,嚴重時夜間不能平安入睡。心髒功能檢查未見異常,做X線檢查提示“頸部生理屈度變直”,其它如常。辨證為營衛不和型胸痹,以舒筋通絡、調和營衛為治則。取穴:以心肺之表裡經穴為主,并按症取穴:大椎、風池、肩髃、合谷、外關、曲池。以補法與平補平瀉法,針刺與拔罐并用。針灸治療後,在頸項部進行拔罐(走罐和搖罐),自覺頸項僵硬立即緩解。

按 此患實為頸椎病引起的迷走交感反應,出現心慌、胸悶。肩髃、曲池、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穴,肩髃行氣活血、蠲痹通絡,曲池清洩頭目,合谷通經止痛,大椎、風池為按症所取之穴,大椎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穴,刺之可振奮督脈之陽氣,可引清陽上行,并疏通督脈氣血,引督脈之氣補他經之不足,同時刺激各方面的神經肌肉,并松解粘連,緩解痙攣,改善大腦及頸肩部供血,平衡各方向應力;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穴,八脈交會穴之一,有疏通經絡、解痙止痛之功;同時配以拔罐,可清除瘀血,直接舒緩頸項僵硬,從而祛瘀生新,共奏蠲痹止痛之功,以上諸穴合用,對于頸椎病引起的早期頸項僵硬具有較好的效果。

辨虛實

程莘農認為醫者必須在對患者病情虛實掌握的基礎上,選用适當的或善補或善瀉的穴位,并相應施用補瀉手法以加強補瀉的效應,才能得到最佳的補瀉效果。對于腹腰、四肢内側等疼痛,腧穴刺之宜深,頭面、胸背、四肢外側等疼痛,腧穴刺之宜淺。針刺得氣後,依據病性及患者體質,施以适當的補瀉手法,對于氣血虛弱,身體羸弱諸虛病證,施用補法,以鼓舞人體正氣,使某種低下的機能恢複旺盛;而對于高熱疼痛,邪氣亢盛諸實病證,則用瀉法,以使某種亢進的機能趨于正常。

除常用的撚轉補瀉法、提插補瀉法、平補平瀉法外,針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裡、氣海、關元、腎俞等穴為補;而針刺十宣、中極、委中、曲澤等穴為瀉,所以針刺時正确地選用腧穴,也是實現針灸虛實補瀉的一個重要方面。

患者,男,29歲,2003年9月12日初診。訴胃脘部疼痛7年餘。患者于7年前感胃脘部疼痛,曾在醫院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經過服藥物治療後,明顯好轉。但時常胃脘部不适,多在飯後1~2h後出現隐隐疼痛,痛處固定,喜按,喜熱飲,面色萎黃,四肢倦怠,納食可,無惡心嘔吐,二便調,舌尖紅,中有微黃苔,脈來虛弦。辨證為胃虛受寒型胃脘痛。以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為治則。取穴:以背俞、任脈經穴為主,并按症取穴:脾俞、中脘、氣海、内關、足三裡、三陰交、公孫。以補法與平補平瀉法,針灸并用,中脘、氣海加灸。次日複診,自訴胃脘疼痛緩解。故依法調治,每日1次,10天後痛解。

按 脾胃虛弱,中陽不振,運化失職,升降失常,取胃之募穴中脘,健運中州,理氣止痛;脾俞乃脾經背俞穴,溫運中焦;足三裡為胃之合穴,合治内腑,調理脾胃,理氣止痛;氣海為任脈經穴,可調一身之氣;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經穴。程莘農治療虛證疼痛,常在多氣多血之經選取一些腧穴以增強補虛之功。如足陽明胃經常多氣多血且氣多于血,故其合穴足三裡常用作補虛之要穴。公孫穴為足太陰脾經之絡穴,八脈交會之穴,虛證配中脘、足三裡等穴健脾益胃,實證配内關、太沖等穴疏肝行氣,為臨證調理脾胃的有效穴。

辨寒熱

程莘農認為無論何種疼痛,因于寒的十常八九,因于熱的十僅二三。其所以然者,寒主收引,主凝滞,無論其為有形的寒邪,或為無形的虛寒之邪,都容易使經脈發生收縮、牽引、細急、稽滞、拘攣等病變,妨礙氣血的運行而緻痛。尤其是陽氣虧損的虛寒病變,或血液虛少不足以營養經脈,或陽氣衰微不足以溫煦組織而緻痛。凡寒邪盛的,往往出現氣逆、脹滿、強直、身重、拒按、不思食,舌苔白滑、脈來弦緊有力諸症。

疼痛凡屬虛寒的,則每見惡寒、倦怠、氣短、喜暖、喜按、時作時止、遇冷加劇,舌淡苔薄,脈來沉細無力諸症。因于熱盛的疼痛,則多有惡熱喜冷、口渴思飲、煩躁不甯、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苔黃少津、脈來弦數、痛而不可近等,由于熱邪燔灼氣血而緻。熱盛緻痛,雖不是太多,要區分寒熱真假,應着重注意脈象的有力與無力,舌質的淡與紅,舌苔的潤與燥,口渴與不渴,喜冷飲與熱飲,胸腹是否溫暖,小便的清與黃,是否不欲蓋衣被等。

患者,男,27歲,2002年9月26日初診。訴腰痛1周。1周前因貪涼就地鋪席而卧,前2日未覺異樣,第3日自覺腰部疼痛,不能轉側,不能入睡。因家中為一樓,疑為受涼,遂用棉被包裹腰部,以暖腰,疼痛略有減輕,但仍感腰部沉重,活動受限,睡眠輕淺,由家人攙扶至診所,腰部裹以棉被,舌苔白膩,脈沉。辨證為寒濕腰痛,以行氣止痛、舒筋活絡為法。取穴:腎俞、腰陽關、委中、大腸俞、關元俞、腰痛點。針用平補平瀉法,痛點、腎俞、大腸俞加火罐,委中刺絡拔罐。治療結束後患者自覺腰部沉重感較前減輕、疼痛感消失大半。

按 針刺腎俞、腰陽關、大腸俞、關元俞以及腰痛點等穴,并借火罐之熱以除寒濕,溫經散寒,使經絡得通。委中為針灸治療腰痛最常用的一個遠端穴位,在患側委中穴刺絡拔罐以加強治療效果。《丹溪心法·腰痛》雲:“血滞不下,委中刺出血,仍灸腎俞、昆侖。”但以上所言均指邪實宜瀉之證,正虛者則不可妄刺,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所曰:“刺委中大脈令人仆,脫色,不可不知也。”局部取腎俞、大腸俞針刺加火罐及腰痛點針刺,共奏溫經祛濕,通經通絡之功,諸症悉除。

辨氣血

程莘農十分重視調理氣血,認為疼痛的病機主要是氣和血兩個方面,尤其老年人的身體疼痛則多因氣血不足。凡屬痛在氣分的,多見脹而痛,時作時止,痛無常處。凡屬痛在血分的,多見痛而硬滿,疼痛部位相對固定,并呈持續性的疼痛,多屬于有形的血痛。其他如食積、痰滞等,亦屬于有形的一類。

對于痛經的辨證,程莘農強調以虛實為綱,首辨氣血。實證疼痛多發生在經前或經期,以氣滞血瘀型和寒凝氣滞型多見,宜用瀉法,在月經來潮前的 3~5 日開始針刺,至月經來潮為止,寒凝者可以加灸法;若經至仍腹痛者,可繼續針刺1~2次。虛證疼痛多發生在經後,宜用補法,多于月經将淨前幾天開始針刺,平時則以治本為主,也可加用灸法。如經前痛者,針天樞、三陰交、關元;經行臍腹絞痛,針氣海、陰交、大敦;經後作痛針三陰交、關元。

患者,女,25歲,2002年11月28日初診。訴痛經8年餘。8年來,多在經行末期或經淨之後小腹疼痛,痛勢綿綿,喜暖喜按,月經色淡量少,質清稀,伴有腰酸腿軟,手足不溫。經中藥、西藥的治療都不能除根。神疲乏力,面色蠟黃,食欲不佳,大便溏瀉,小便清長,痛甚時四肢冰涼,面色蒼白,心悸,頭暈,現脈細無力。辨證為痛經虛證。以調補氣血,溫養沖任為法。取穴:關元、脾俞、腎俞、足三裡、三陰交。針刺用補法并加灸。求診時為經行第1日,每日治療1次,至經淨。囑下次經至時複診,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後,痛經症消。

按 患者氣血虛弱,血海不足,胞脈失養,故小腹綿綿作痛,得按則減;氣血兩虛,故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氣血虛甚,則心失所養則心悸,頭面失其所榮則頭暈面色蒼白,脈細無力為氣血俱虛之象。關元是人體陰陽氣血的關口,歸任脈,可補氣血,暖下焦,養沖任;脾俞、腎俞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穴,養血益氣,補益全身血分之虧虛;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可調理氣血;足三裡為補益氣血之穴,諸穴合用,沖任調和,氣血生化有源,并在針刺的同時加艾灸,既有調和氣血,通經活絡之功,又有溫煦胞宮,調經止痛之用。

編者按:國醫大師程莘農臨床辨治思路缜密,針灸診治痛症頗有特色,在歸經與辨證的基礎上,判斷疼痛所屬髒腑經絡之病位,然後辨别氣血寒熱之虛實,再結合經穴的特性選用相應的穴位,并施以相應的針刺補瀉手法,調和氣血,通達經脈,使氣血運行通暢,為針灸治療複雜的痛症開創了一條簡易明了的診療思路。(楊金生 王瑩瑩 程凱)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