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你家孩子愛打人,高情商父母的這一招更管用



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父母嚴厲的懲罰,或者淡然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長都是一種“隐性傷害”。

總是聽到很多家長的唠叨和無奈:

“我家孩子總愛打人,打罵也不管用!”

“高興了打人,生氣了也打人!”

“動不動就跑過來掐我的臉!”

“在幼兒園也喜歡動手對别的小朋友,我每天都在給家長和被打孩子道歉!”

其實孩子到了某個年紀,出現這樣的反應,沒有不正常,隻是孩子這個時候的打人行為,是一種肢體語言,是他們在用手對于這個世界的探索,這些都是無意識的,并不是刻意搗亂打人的。

雖然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打人”的行為終究是不好的,這确實也是值得我們嚴肅對待的一件事情。

有的家長剛開始的時候并不當回事,覺得孩子還小,但是孩子越打越順手,後來的不知不覺中,才發現孩子已經變成了小“暴力”了。

甚至還有的家長覺得很有趣,對于孩子的“打人”動作哈哈大笑,并出現了一些錯誤的引導,比如逗孩子說:“寶寶,去打爸爸/去打媽媽!”

一些稍微嚴厲一些的家長,認為孩子學壞了,并嚴陣以待,一定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才行,采用了打罵的教育行為。

其實父母不管是什麼反應,都決定了孩子對不良行為的态度,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了依舊還是出現“打人”的行為,那麼一定是你的處理方式出現差錯。

1.孩子愛打人,你真的找對原因了嗎?

知道有很多父母都在擔憂,這麼小的孩子就會打人了,會不會有暴力傾向?會不會變成大家口中的“熊孩子”?

低齡孩子喜歡打人,其實這也是他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當然,不同的年齡段,孩子打人的動機也是不一樣的。

2歲以下的孩子“打人”現象,更多的是他們對于這個世界的一種好奇,覺得是對方在逗自己玩,看看對方的反應,也不存在真正的惡意。

到了2歲左右,孩子的攻擊行為其實也是一種他們情感的表達方式,孩子如果用動作來表達他們自己情緒,跟他們的能力發展是有很大的關系的。

其實孩子常見的打人現象有2種原因造成的:

01孩子本身的自我意識發展

2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對事情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很渴望由自己來決定。

但是這樣的決定和掌控如果被家人拒絕和阻止,或者是要求沒有被滿足,這時候,孩子就會産生強烈的情緒憤怒,開始動手“打人”,發洩自己不滿的情緒。

記得知乎上有一位媽媽曾經寫過:

她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瘋狂地攻擊奶奶,不僅打掉了自己飯碗,還扔掉了筷子,小手不停地去拍打奶奶,又哭又鬧。

原來這一切都是孩子想要碗筷子,可是奶奶卻一直不讓他玩。

孩子在受挫後,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情緒崩潰而開始攻擊奶奶。

孩子打人并不是真正地學壞,隻是他們的自主願望遭遇挫折,無法控制情緒,本能地用攻擊來表達而已。

02孩子模仿他人的行為

孩子打人的原因可能是在模仿别人,比如他們看到家人之間的争鬥或者是動畫片裡的暴力行為。還有就是家人在表達對于孩子的喜歡的時候,可能也會做一些“拍一下小屁股”“咬一下小胳膊”等的小動作。

有一位媽媽就曾抱怨說:

4歲的兒子看了奧特曼,就經常在家裡打來打去的,家裡所有人,包括他家的寵物狗狗也成為了孩子眼中的怪獸,動不動就開始動手。

另一位媽媽說:

孩子在幼兒園咬了别的小朋友,其實本來在孩子眼裡不是别的壞的意圖,就是想親昵一下,媽媽說,她常常對自己肉嘟嘟的兒子“來上一口”,沒想到孩子學到了,到幼兒園,看到肉嘟嘟的小朋友,都想去“咬一口”。

然而這樣的喜歡行為,讓孩子以為是表達喜歡的一種方式。

2.兩種極端都不對

孩子打人其實并不是什麼很大的問題,但是家長如何引導才是關鍵。

孩子在剛剛開始打人的時候,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反應:覺得還小,不需要特别地去糾正。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還這麼小,力度又不大,打人也打不痛,就像是一種遊戲,雖然嘴上說“不許打人”,但卻還在樂呵呵地逗孩子繼續玩耍。

甚至還有些爺爺奶奶還會稱贊孩子:“寶寶都會打人啦。”

和前一種情況相反,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打人行為看得很嚴重,甚至用懲罰來制止孩子打人。

但是,孩子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很難去體會到被打人的感受。

孩子不會從被打中學會理解自己給别人造成的傷害,隻會在這種方式中學會“以暴制暴”。

同時,父母的慌張反應,也是對孩子不良行為的強化,讓他們更加用這種方式來吸引注意力。

3.方法是關鍵

講道理沒有用,打也沒有用,那麼不妨試試看這樣的幾個方法。

01一定要及時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為

一旦開始發現孩子的“打人”行為,作為家長,我們要及時而很嚴肅地制止。

比如,抓住孩子正在攻擊别人的手,看着孩子的眼睛,動作力度不用太大,不要讓孩子感覺到你要打他了,但是要确保孩子不能再次攻擊别人,能夠認真地聽你說話。

制止對于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反思是有效的第一步。

02嚴肅地跟孩子說出真實的感受

用平靜而有力的語言,讓孩子理解被攻擊人的情緒。

我們可以嚴肅地告訴孩子:“你剛才打媽媽,媽媽很疼,會很難過。以後不準再打媽媽,知道了嗎?”

因為年齡小的孩子還不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需要家長明确地說出來。

如實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

父母要注意,表達自己的感受時要嚴肅、認真,不能笑,否則隻能讓孩子覺得更有趣,那麼這一輪的教育就會前功盡棄。

03引導孩子正确地去表達情緒

接下來,我們需要告訴孩子正确的做法:“如果你不開心了,生氣了,可以說出來,也可以哭,但是不能用打,聽明白了嗎?”

當孩子有負向情緒出現的時候,比如生氣、煩躁等,引導孩子識别自己的情緒,并且有路徑表達出來,才能讓孩子不再執着于肢體的表達。

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父母嚴厲的懲罰,或者淡然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長都是一種“隐性傷害”。

打人的孩子也是無助的孩子,他們強勢的外表下,掩藏的是得不到理解的憤怒和失望。

撕掉孩子愛打人的标簽,察覺孩子的内在需求,給予恰當的釋放引導,才是父母給孩子溫和而堅定的愛,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來源璇紫教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