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這一生能夠成為親人本來是一件無比幸運的事,所以彼此之間應該相互愛惜、尊重,互相照顧度過這美妙的一生。 但實際上有許多父母和兒女,生生地變成了彼此之間最讨厭的人。如何與自己的父母、孩子相處,毫無疑問是當下每個中國式家庭都應該要面對的事情。 豆瓣網上曾有一個名字“父母皆傷害”的讨論組,組裡時時刻刻都有人在控訴自己的父母,無一例外都在說着自己對父母的讨厭。 但如果父母真的特别特别壞也就算了,讨厭他們也是可以理解的。對于這樣的事情也好處理,隻需将壞的地方割除就好了,簡單的就像切掉一個毒瘡一樣。 可大多數情況都是父母并不是壞人,僅僅隻是幾代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而且不溝通交流導緻的。 尤其是在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每一個孩子都博學多才,當觀念優秀的父母早已學會了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孩子,但你卻依然在使用傳統式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有了對比就會有傷害,一些不明白父母苦心的年輕人就讨厭自己的父母。常言道沒有平白無故的愛,也沒有莫名其妙的恨。 成為父母很容易,隻要父親的一顆精子,母親的一顆卵子,結合後就會産生一個新的生命。但如果想讓孩子出色并且發自肺腑地感恩父母,遠比大家預料的要艱難得多。 愛必須要選對方法,假如選錯方法,就會讓孩子越來越讨厭自己。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憎恨自己父母了?其實每一位憎恨自己的父母的年輕人,都經曆過兩種“絕望”的童年,令人唏噓。 一、父母強權,孩子毫無自由 我國曆史上有專制集權,現在在孩子的教育中依然存在。假如孩子違反父母的意向,她們就會以“愛”為理由進行斥責。 雖然父母的斥責是為了讓孩子更好。但就算是為了孩子好,若違反了孩子的意願,仍然有可能會對孩子産生不良影響,促使她們憎恨父母。 每一個人都渴求自主權,假如一個人不能決定自己的衣食住行,就算她的物質生活再好,心裡仍然會不開心。 這一點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現得特别明顯,父母讓她們什麼時候幹什麼、學習什麼、吃什麼,她們像小寵物一樣乖巧。 但孩子終究并不是寵物,等他們長大以後,有了自己的思想,就會讨厭父母的專制。教育孩子要找對方式,為人父母務必要學會放下自己的占有欲,要做到和孩子平等相處。 二、過度教養,孩子沒成長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成績優秀的人在即将大學畢業的時候,得了憂郁症,她問醫生:“我該怎麼做,我唯一的技能便是做題,現在要畢業了,再也不用做題了,我要怎麼活?”她對未來充滿了焦慮,她不知道自己要怎麼活。 她說:“我讨厭我父母,他們隻知道讓我學習,做題,卻從來沒有教會我生活的技能。” 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處處可見,許多父母打着為孩子好的旗号,讓他們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要管,她們覺得是正确的,但最後卻讓孩子更加讨厭自己。 往往父母嬌慣孩子的原因就是她們自己童年的不幸,所以他們就想讓自己的孩子不用接觸更多更繁雜的事物,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現在的溺愛會對孩子的将來産生極大的影響。 真正的痊愈是在揭開傷口的基礎上,如果父母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就應該讓他去接受風雨,而不是溫室裡的花朵。 大部分父母自己弄亂了和孩子的界線,種下了不幸的種子,最後還不理解孩子為什麼讨厭自己。我們要清楚地知道撫養一個孩子,并不是看着他長大就圓滿了。 文化教育的意義并不是維護孩子,将孩子始終困在象牙塔裡,而是要讓孩子學好怎樣絕境求生,學習更多的技能。 不要等到孩子和别人競争時,發現自己沒有優點可談憎恨你們時,才幡然醒悟,要在一開始就做好充分的準備。 人生道路就像一場馬拉松,并不是一直在沖刺,所以我們要在一開始就掌握好尺度。 所以你需要堅定地對你的孩子說:你愛她,但你無法保證極緻,你也隻能盡自己的能力給予,剩餘的必須他自己勤奮才能得到。 憎恨是怎麼來的?你說你可以佑護他一世,他相信了,但你卻沒有做到?假如在一開始就确定他的一生隻能依靠他自己,大約就沒那麼多憎恨了吧。- The End - 作者|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