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悔過去,不如奮鬥将來”。
——卡爾·馬克思
在職場中您是否會常常糾結過去,既有“往日不可追”的遺憾,又有“萬事成蹉跎”的追悔;又或者經常會産生質疑,為什麼别人“輕輕松松、信手拈來”就能完成的工作,自己做起來卻需要絞盡腦汁、大費周章;為什麼大家能在公衆場合侃侃而談、暢所欲言,自己卻隻能噤若寒蟬、緘口無言......
這大概是很多職場人都會遭遇的困境,總覺得自己什麼都想做,卻什麼都做不好,于是越挫敗越想努力,越努力就越感到無力。面對這些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提升自我,實現高質量成長。
一套實現職場逆襲的萬能公式,與君共享。
人的高質量成長=思維效能×能力效果×行動效率×杠杆效應
01
思維效能
哲學家叔本華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真正能限制一個人的,不是經濟上的貧窮,而是思維上的禁锢。
誠如查理·芒格所言:“對于拿着錘子的人來講,全世界都是釘子”。
大多數人總是會受思維定式的影響,認為任何問題的必然發生都是單一的原因所緻、認為任何問題有且隻有單一的解決方案。比如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總會覺得隻有先把一件事情想成什麼樣,才有可能去把它做成什麼樣——即先有想象,後有結果。殊不知這種單一的視角和淺薄的認知往往阻礙了前行的腳步,這世上并不存在任何一種萬能方案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敢于打破思維的牢籠,培養思維能力,發揮思維效能,以多視角來觀察、審視這個世界。
具體需要掌握以下五點:
第一、站得有多高
站位即格局。
著名巨商胡雪岩說:“如果你有一鄉的眼光,你可以做一鄉的生意;如果你有一縣的眼光,你可以做一縣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某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舉個例子:站在萬峰林之巅往下看,滿目美景;站在納灰村老百姓家的房子往下看,處處平凡。一個人如果沒有格局,看到的全是問題。眼界決定世界,隻有格局夠大,眼界夠寬,才能做出更大的事業,看到更壯闊的風景。換言之,胸懷天下,方能馳騁天下。
第二、想得有多深
思考的深度決定了系統思維能力強弱的程度,隻有具備系統思維能力,才能洞察事物背後隐藏的一系列規則及信息。陸以湉《冷廬雜識·阮文達公拟疏》中說:“是沉謀重慮,制勝萬裡,師徒不勞,兵矢未折,功莫偉焉。”面對任何事情,不能僅僅運用簡單的點對點的線性思維去思考,而是要由點及線及面學會立體的思維方式,在腦海中構建出飽滿而豐富的立體圖形。
職場中,不乏“一根筋”的人。這種人一般隻會線對線的簡單思維,思考既不全面系統,又缺乏深度,不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很難在事業上有所建樹。
因此,隻有擁有系統性的思考,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才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
第三、看得有多準
即抓事物關鍵的能力,避免無效勤奮。
要想成為職場中的20%,就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對于盲目的船來說,所有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隻有找準定位、錨定方向,既不盲目也不盲從,把自己的工作鑲嵌在領導、部門以及企業的總體規劃及具體事務中去,才不會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才不會生出“隻緣身在此山中”的茫然,不至于被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了戰略上的懶惰。
關于如何準确抓好重點,有一個很著名的四象限法則:
第一象限包含緊急而重要的事情
第二象限包含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第三象限包含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
第四象限包含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充分利用四象限法則,可以助力我們把握工作重心,避免無效勤奮、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事上,在“24小時内”創造出遠高于“24小時外”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抓關鍵的能力對于管理者而言尤為重要,因為兵熊熊一個,将熊熊一窩;兩軍交戰,主帥的才能是決定戰争勝負的關鍵因素;職場對壘,領導的能力決定了團隊的運行是否高效;所以一将無能,累及全軍。
第四、做得有多實
有兩層意思,一是做,體現在行動上;二是精,體現在程度上。
做,即付出實際行動。美國詩人德蘭克曾說:“行動才是果實,言辭不過是樹葉!”
194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弗萊明整整10年,将自己困在一個實驗室裡,研究黴菌,反複試驗,而不是單純的理論論證和主觀臆想,最後終于發現了青黴素,當他與青年朋友分享成功經驗的時候,隻說了一個字:“做”。
何以至千裡?積跬步。“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創造未來”,真正有價值的不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和抽象的概念,而是付諸實際的行動和實踐。
一次行動,勝過千萬遍心動。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想征服星辰和大海,就要先從這半畝方塘邁出一隻腳。
精,即精深、精細。老話常說,技多不壓身。可現實卻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少數天才之外,沒有誰可以樣樣精通。
技多固然不壓身,但是如果沒有自己看家的手藝,往往很難有好的出路。百藝通不如一藝精,要想在職場中脫穎而出,必須練就一項實實在在的看家本領,有所專精,把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極緻,才能在職場的叢林法則中遊刃有餘,才更能增強自身的競争力,從容立足于社會。
第五、走得有多遠
第一層意思是堅持長期主義。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著名的二十英裡法則——從美國西海岸的聖地亞哥,到東北部的緬因州,被稱為“美國大陸最長的距離”。這段3000英裡的路程,地貌複雜,氣候惡劣。為了弄清楚走完該段路程的時間,心理學家吉姆·柯林斯組織了3批人進行試驗。
第一組選擇在好天氣時快速行進,一天行進40-50英裡,壞天氣時休息;第二組隊員信心滿滿,表示每天将行進50-60英裡;第三組選擇無論天氣如何每天堅持行進20英裡。5個月後,出人意料的是第三組先到達了終點。
這就是“20英裡法則”的來曆。它告訴我們“其進銳者,其退速”,隻有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循序漸進,才能成功抵達夢想的彼岸。
第二層意思是辯證看待付出與收獲。
《道德經》中有三問:“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名聲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利益相比哪一樣更為貴重?付出與收獲相比,哪一個更有害?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個人過分糾結于得與失,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但如果一個人不會衡量得與失,也必定會作出錯誤的抉擇。
因而,隻有形成在長度和效率上合理對投入與産出的測算思維,才能行穩緻遠。
第三層意思是穩得住。
穩,便如山嶽之重,便如靜流之水,行穩方能緻遠。古語有言:“臨殺勿急,穩中取勝;一招不慎,滿盤皆輸。”人生如棋局,穩得住的人才能赢得與命運的對弈。
誠如蘇轼在《杭州召還乞郡狀》所言:“守其初心,始終不變”,要想在職場中有所建樹,既要能承外界所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又要能堅持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時還要做到不人雲亦雲,不偏聽偏信,不做烏合之衆。
02
能力效果
即是一個人的價值輸出能力,隻有擁有價值輸出的能力,才會真正有用武之地,才會真正立于不敗之地。能力效果有五個關鍵:
一是勤奮,勤奮是改變現實的有力杠杆,是通向成功的基石。想要在職場中快速成長、實現屌絲逆襲,唯一的訣竅就是勤奮,并且是高效而可怕的勤奮。
埃隆·馬斯克在南加州大學商學院的畢業演講中總結到:“要努力工作,别人工作50小時,你就工作100小時。”很多人把他的成功歸因于其異于常人的工作理念——平均每周工作85個小時。實際上,高效而可怕的勤奮确實是埃隆·馬斯克取得諸多建樹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專注,曾國藩說過:“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世界上隻有兩種動物能到達金字塔頂。一種是雄鷹,一種就是蝸牛。雄鷹依靠的是雄健的翅膀,而蝸牛則是源于專注。專注力是當代年輕人最稀缺的一項核心能力,對于職場而言,需要我們專注練就一項别人不可替代的技能,讓自己遠離“泯然衆人矣”的悲劇,成為整體中稀缺的20%。
三是堅韌,心理學家達科沃斯通過大量的研究和調查,發現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脈,不是天賦,而是一個人堅韌不拔的意志。
達爾文曾說過:生存下來的也許不是最強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聰明的生物,而是能夠适應環境變化的生物。
這些學者先哲們所傳達的含義,都指向了一個與我們人生息息相關的因素——心理韌性。
“唯堅韌者始能遂其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人無恒,終将一事無成,堅韌是我們對抗“時也、命也”的利器,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助力。
四是溫暖,随着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經曆着被撕裂與被重構的變革;适者生存的法則下,互聯網這張無形的網,把人與人的距離邊界拉得更遠,再不複曾經的“人閑車馬慢,路遙星亦辭”,總讓人生出“世味年來薄似紗”的喟歎。
正因為社會競争太過激烈,變革太過迅速,邊界太過清晰,反而沒了人情味,背離了人性。
因而在這個稍顯淡漠的時代,“溫暖”的能力尤為可貴。
生命可以短暫,可以殘缺,卻不能沒有溫度。不妨多行溫暖事,多言溫暖話,讓自己變成一個在思想、情感、能力輸出中都有溫度的人,而我們也将在給予溫暖的過程中,收獲來自他人的溫暖與善意。
未完待續
本章小結
人的高質量成長=思維效能×能力效果×行動效率×杠杆效應
提高思維效能的四要素:站得有多高、想得有多深、看得有多準、做得有多實、走得有多遠
提升能力效果的四要素:勤奮、專注、堅韌、溫暖
下期預告
行動效率與杠杆效應
敬請期待!
如果你同我一樣喜歡研究文化、職場、社會、經濟、商業,可以公衆号搜索關注“攀登Zhe讀書會” 這裡有更多優秀的深度文章、實用的工作技巧、用心推薦的書單。熱點的、冷門的、有趣的、有用的、深度的、溫度的,都在這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