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一切知識都開始于經驗,感性認識使得各種不同的對象被給予我們,在知性中儲存,從知性中提起概念,經過理性思維而形成新的知識,又把這種新的知識儲存于知性之中。
比如我看見一棵樹,它的外表和形狀,通過感性直觀就可以知道。
樹的顔色、種類、植物學性質、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等等,這些知識都必須通過之前的感性和理性認識過程來形成,并儲存在我們的知性中才能形成認識。
對事物能夠達到何種程度的認識,這取決于你的知性能力。
感性能力是接收外部信息的能力,理性能力是對信息整理、加工和發展的能力,知性能力是儲備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能力。
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在感性認識中往往同時伴随着知性和理性。
偶然間看見一本胡塞爾的《純粹現象學通論》,立馬知道這是一本關于純粹現象到本質還原的書,于是在知性的基礎上展開理性思維。
對于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而言,在他的感性中的表現就隻是一本書而已,而在他的知性和理性中則是空白的。
經常聽到一句話,那就是我們要在反思中提升自我。
反思的能力體現在知性中的儲存能力,和在理性中的建構能力。
思考不可能與反思考同時進行,反思考是思考的一種方式,思考是當下的思考,反思考是對已形成的思考的思考,反思是對自己已有的知性知識通過理性思維的重新建構來實現的。
這種通過反思來達到自我提升的方法,在實際過程中是如何實現的?
比如知性中認為空間有三種存在形态,一種是作為空間概念的存在,另一種是客觀現實中物質體的空間存在,還有一種是空間自身的存在。
空間的三種存在形式在知性中已有,但它們之間的關系以現有的知性知識還無法解釋清楚。
通過理性思維的反思過程,把知性中空間的三種存在形式拿出來,進行加工整理,于是就會形成新的知識。
反思不僅隻是對我們所思之事物的反思,比如對時空的反思,對社會和精神的反思。
反思的主要特點就是對自我的反思,在很多哲學家看來,這是他們工作的最高目标。
亞裡士多德宣稱,一切人類知識都來源于人類本性的一種基本傾向,這種傾向在人的各種最基本的行為和反應中表現出來,指的正是自我反思。
對其他一切事物的反思最終也将回到對自我的反思中,反思的過程就是自我定義,自我實現的過程。
在人類存在的一切領域内,自然界本身自在的存在是基礎,引領和建構它們的就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走向,這種在引領下的走向又指向了人類的自我反思。
無論我們的思想指向任何一處,或社會的,或精神的,又或是自然的,都與自我直接相關,思想是自我的思想,因此,反思也一定是對自我的反思。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