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小說百練: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與歸納主題

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與歸納主題

知識拓展,深度銜接

新知一環境描寫

  1.環境描寫的種類

  環境是指人物生存的外部世界,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1)自然環境描寫其實就是景物描寫(狹義上說),包括自然景物和人工景物。自然景物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河流山川、鳥獸蟲魚等。人工景物如:宮殿、房屋、寺廟、園林等。作者對此所做的較好描寫就可稱為“風景畫”。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環境描寫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及場景等,這一描寫的目的是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達人的心情,渲染氣氛等。

  (2)好的社會環境描寫又稱為“風俗畫”。“風俗畫”是指能反映某一時代、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或社會集團生活所特有的風俗人情、社會風貌、生活方式。社會環境描寫必須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

  小說中社會環境描寫的目的是為了交代時代背景、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

  2.環境描寫的作用

  (1)環境方面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暗示社會環境,如背景、習俗、思想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特征。

  小說裡的環境描寫,不是無緣無故而寫的空洞的文字,其往往有暗示性。如魯迅的小說《祝福》開頭的環境描寫:“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将到新年的氣象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着一聲鈍響,是送竈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裡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不僅展示了一個落後封閉的農村小鎮的景象,為情節的展開創造了一個典型環境,也向我們暗示了辛亥革命後中國廣大農村的封建思想、封建秩序依然占據着統治地位的社會現實。

  ②渲染氣氛,奠定基調。小說都有一種感情基調,也有一種特定的氛圍,作家往往用生動的自然環境描寫,來渲染故事的氣氛,或喜慶,或清冷,或悲涼,用以感染讀者。如魯迅的小說《藥》開頭的環境描寫——“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隻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着”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時刻的突出特征——陰暗、凄清,還有幾分恐怖,從而渲染了夏瑜就義時沉寂而肅殺的氣氛。

  (2)人物方面的作用

  ①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環境描寫在一些小說中可以反映人物的個性品格和生活情趣。如《林黛玉進賈府》中賈母的住處,“挂着各色鹦鹉、畫眉等鳥雀”,說明這位老祖宗地位尊貴,但又不管事,隻是一味找樂的情趣。賈政的小正房内,擺放着半舊家具,桌上層疊地放着書籍茶具等,顯示他保守、迂腐的個性品格。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小說中的環境描寫能烘托人物豐富的心理,凸顯人物的心理活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小說《祝福》裡的環境描寫:“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麼大,滿天飛舞,夾着煙霭和忙碌的氣色,将魯鎮亂成一團糟。”“滿天飛舞”的大雪、“煙霭”“忙碌的氣色”攪在一起,表現了魯鎮烏煙瘴氣、亂成一團的景象,同時也襯托出人物煩亂、壓抑的心情。

  ③暗示人物的命運。有些小說借助環境描寫來暗示人物的命運,如《孔乙己》最後的環境描寫—一“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慘結局。

  (3)情節方面的作用

  推動情節的發展。小說的情節發展與環境描寫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環境描寫以情節為依托,

而情節的發展又離不開環境描寫。如小說《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裡的環境描寫:“正是嚴冬天氣,彤雲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這個環境體現出風高雪猛。正因風雪有如此之勢,所以才讓本已“四下裡崩壞了”的草屋“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這場風雪對草屋而言可謂雪上加霜。而草屋破敗,搖搖欲墜,又促使林沖擔心:“這屋如何過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草屋難抵嚴寒,于是林沖才有“向了一回火”的舉動,但仍“覺得身上寒冷”,又産生心理活動:“尋思卻才老軍所說,二裡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來吃?”可見,小說中風雪、草屋等環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先是共同帶動人物的心理、行為的變化,進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4)主題方面的作用

  深化(或暗示)作品的主題。分析小說的主題,離不開對環境的認真考慮。如《祝福》的結尾寫道:“我在蒙胧中,又隐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着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這裡的環境描寫具有象征和暗示作用,深化了小說主旨。在這裡,作者拿有錢人的祝福活動和祥林嫂的慘死做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一邊是魯四老爺之流興高采烈地為自己來年的好運祝福,一邊是被壓迫者在寒冬臘月、大雪紛飛的祝福聲中慘死在雪地裡。二者形成強烈的對比,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加強了對舊社會吃人本質的揭露,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當然,一段具體的環境描寫,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這需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綜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歸結為某一種作用。

例題1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後面的題目。

郵差先生

師陀

  郵差先生走到街上來,手裡拿着一大把信。在這小城裡,他兼任郵務員、售票員,仍有許多剩餘時間,就戴上老花眼鏡,埋頭在公案上剪裁花樣。當郵件來到的時候,他站起來,念着将它們揀好,小心地紮成一束。

  “這一封真遠!”碰巧瞥見從雲南或甘肅寄來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裡歎息。

  他從來沒有想到過比這更遠的地方。其實他自已也弄不清雲南和甘肅的方位——誰教它們處在那麼遠,遠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們的小米飯或大頭菜呢?

  現在,郵差先生手裡拿着各種各樣的信,從甘肅和雲南來的郵件畢竟很少,最多的還是學生寫給家長們的。

  “又來催饷了,”他心裡說,“足夠老頭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曠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見母豬帶領着小豬,便從旁邊繞過去。

  小城的陽光曬着他花白了的頭,曬着他穿皂布馬褂的背,塵土從腳下飛起,落到他的白布襪子上、他的紮腿帶上。在小城裡,他用不着穿号衣。一個學生的家長又将向他訴苦:“畢業,畢我的業!”他将聽到他聽過無數次的,一個老人對于他的愛子所發的充滿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這些寫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認識他,甚至沒有一個會想起他,但這沒有關系,他知道他們,他們每換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郵差先生敲門。門要是虛掩着,他走進去。

  “家裡有人嗎?”他在過道裡大聲喊。

  他有時候要等好久。最後從裡頭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兒子在外邊當兵。她出來得很倉促,兩隻手濕淋淋的,分明剛才還在做事。

  “幹什麼的?”老太太問。

  郵差先生告訴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蓋圖章。”

  老太太沒有圖章。

“那你打個鋪保,晚半天到局子裡來領。這裡頭也許有錢。”

  “有多少?”

  “我說也許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麼辦呢?對于這個好老太太。郵差先生費了半天唇舌,終于又走到街上來了。小城的陽光照在他的花白頭頂上,他的模樣既尊貴又從容,并有一種特别風韻,看見他你會當他是趁便出來散步的。說實話,他又何必緊張,手裡的信反正總有時間送到,又沒有另外的什麼事等候着他。雖然有時候他是這樣抱歉,因他為小城送來——不,這種事是很少有的,但願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嗎?”正走間,一個愛開玩笑的小子忽然攔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嗎?”郵差先生笑了,“你的信還沒有來,這會兒正在路上睡覺呢。”

  郵差先生拿着信,順着街道走下去,沒有一輛車子阻礙他,沒有一種聲音教他分心。陽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牆壁上,整個小城都在寂靜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裡——假使不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紀跟好胡子,他真想大聲哼唱小曲。

  為此,他深深贊歎:這個小城的天氣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請簡要概括這篇小說中小城生活的特點。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小城的社會環境特點,從小城的生活節奏、時代氛圍、人情風俗和人際關系等方面來體會。

  【答案】:平靜,恬淡,人際關系友善,生活節奏舒緩。

知識歸納

景物形象鑒賞的思維切入點:

①抓住主要景物,再現畫面。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③回答形象特征,即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态度。

特别提醒

社會環境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動及其成長的時代背景,揭示各種複雜的社會關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現人物性格,或影響、決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會本質特征,揭示主題。

自然環境作用:①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節令和地點,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②映襯人物心情,烘托人物

性格、心理;③推動或預示故事情節發展;④暗示或象征社會環境、人物命運,襯托主題。

即學即練1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後面的問題。

“這是你的戰争!”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紅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葉的樹木,都蒙上了一層白色。幾個學生從明侖大學校門走出,不顧雪花飄揚,停下來看着牆上的标語:“這是你的戰争!

  This is your war!"

  ②前幾天,學校舉行了征調動員大會。盟軍為中國抗戰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戰人員,由于言語不通,急需譯員。教育部決定征調四年級男生入伍,其他年級的也可以志願參加。

  ③曆史系教授孟弗之從校門走出,他剛上完課。無論時局怎麼緊張,教學必須堅持到最後一刻。一起走的幾個學生問:“做志願者有條件嗎?”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愛國熱情。英語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個大學生的英語水平足夠對付了。”他看着周圍的年輕人。誰将是志願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軀裡跳動着年輕的火熱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來幾個學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們是工學院三年級的,願意參加翻譯工作。”弗之想說幾句嘉獎的話,卻覺得話語都很一般,隻親切地看着他們年輕而帶幾分稚氣的臉龐,亂蓬蓬的黑發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來,便遞過一塊疊得方整的手帕。一個學生接過,擦了雪水,又遞給另一個,還給弗之時已是一塊濕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塊濕布頂在頭上,快步往回走。這時,一個年輕人快步跟上來,繞到前面,喚了一聲:“孟先生。”弗之認得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蔣。他小有才名,文章寫得不錯,能詩能酒,也能書能畫。“孟先生。”那學生暖需着又喚了一聲。弗之站住,溫和地問:“有什麼事?”蔣姓學生日齒不清地說:“現在四年級學生全部征調做翻譯,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級?”“我的英不好,不能勝任翻譯。并且我還有很多創作計劃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說,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蔣姓學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聲說:“你們先生自己不去,讓别人的子弟去送死!”之站住了,一股怒氣在胸中漲開,他回頭看那學生。學生上前一步:“隻說孟先生是最識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轉身,盡量平靜地說:“你,你無論怎樣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規定辦。”之走得很慢,自覺腳步沉重,回到住處時,隻見院子裡臘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學生澹台玮正在蕭子蔚老師的房間裡。玮是三年級,但學分已夠四年級。師生兩人對坐在小木桌旁,讨論着生物學的問題。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點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論告一段落,玮說:“蕭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說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頓了一下,說:“我隻覺得戰場和敵人越來越近,科學變得遠了,要安心念書似乎很難。”可是你并不在征調之列。生物化學是新學科,需要人開拓,要知道得到一個好學生是多麼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臘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過了一會兒,玮轉身向着子蔚:“我會回來的。”“那是當然。”子蔚說。玮向子蔚 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鄭重地說:“我尊重你的決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間,回頭說:“蕭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樓,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樓門,沿小路往蠟梅林中去了。

(節選自《西征記》,有删改,标題為選者所拟)

請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寫的深刻寓意,以及對表人物的作用。

【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氣氛,暗示戰事緊急,形勢嚴峻。②臘梅林:用傲雪的臘梅,象征愛國知識分子的高潔品格。(2)(表現人物)①孟弗之見到雪白的臘梅林,暗喻他路遇蔣姓學生後的沉重心情。

②蕭子蔚、澹台玮面對雪已消了大半的臘梅林,暗示他們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糾結,彼此之間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臘梅林,人與梅相映,隐喻堅貞人格。

點撥:文中第一處自然景物是描寫昆明下雪,下文就接着寫戰事的吃緊,所以這裡的雪景描寫主要是渲染氣氛。而⑤⑥兩段多次寫到的臘梅林也是自然景物。第一次出現在孟弗之與蔣姓學生的對話之後,蔣姓學生拒絕做志願者,孟教授的内心是沉重的,所以這裡雪壓臘梅林主要是襯托人物的心理。第二次出現在蕭子蔚、澹台玮的交流溝通之後,雪的融化象征着人物内心糾結的消融。最後一處寫澹台玮走入臘梅林,澹台玮是一個愛國學生,而梅則是堅貞不屈的象征,這裡以梅襯人。

解題方法技巧

答題模式為:……具體描寫了……景色,交代了……(時間、地點、環境);…營造(創設)了一種……氣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調;……揭示人物心境……體現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為下文……情節展開做了鋪墊,推動……情節發展。

新知二小說主題

  小說主題類題型,不論是概括的形式,還是評價探究的形式,都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1.從題材内容看主題

  小說的作者選取怎樣的題材來反映怎樣的生活,來傳達怎樣的感情,來表現怎樣的思想,是在小說創作之前就拟定好的。所以從小說的題材着眼,可以把握小說的主題方向,具體需“二抓”:

  (1)抓标題。有的小說的标題除了表面意思外,還有比喻義、象征義或雙關義,隐含着小說的主題,如《祝福》。

  (2)抓主要事件。小說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環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在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說的主題方向。如《面包》一文中“偷吃面包”“多分面包”等事件就表現了主題。

  2.從人物塑造看主題

  在小說中,由于作者用濃墨重彩着重描寫人物,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題性人物”。在故事小說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際遇遭逢、命運歸宿常常聯系着社會生活,顯示着作品的主題。在性格小說中,主要人物是某種典型性格的代表,這種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發展的曆史,是作品主題所要展現的内容,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林沖的性格轉變就暗示了主題。從人物塑造看主題,具體需“二尋一辨”:

  (1)尋找小說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曆、教養、氣質等要素。因為這些要素直接決定着人物的言行,影響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是關聯着的。

  (2)尋找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很明顯地帶有作者主觀情感的傾向性,蘊含着作品主題的重要信息。如《第9車廂》中“負責摘車廂的人也是一些正常人”這一句評價已經蘊含了作品

的主題。

  (3)辨析小說中的人物關系。小說中的人物關系如何,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人物,這都和表現主題有關。

  如《面包》一文中對二人是夫妻關系的交代,就暗示了理解、寬容的主題。

  3.從情節發展看主題

  小說寫人不能離開人物活動的形式一一情節。情節必須以某些矛盾為内容,矛盾怎麼發展、怎麼解決,無不體現出作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從情節發展看主題,具體需要“梳一詢一品”:

  (1)梳理情節過程。小說的主題思想需要在情節的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來,要準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題,必須理清作品的線索和情節。如對《面包》中幾個情節的梳理,就有助于把握主題。

  (2)詢問情節設置的原因。小說的魅力在于小說的結構選擇,而小說的情節設置往往也體現着主題表現的需要,解答時可以多問一個“為什麼”,即“為什麼要設計這一情節”。

  (3)品味細節。小說的細節是構成社會環境和人物性格的基本因素,細節描寫服務于藝術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題思想的表達,從而具體生動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因此,從細節切入可以感知作品的主題。如《面包》

  一文中,妻子“拿起盤子,并用手指彈去桌布上的面包屑”這一細節就暗示了“寬容”的主題。

  4.從環境描寫看主題

  環境描寫最終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在多數情況下,環境描寫可能主要是為展示人物行為和命運及刻畫人物性格創造必要的條件,提供生動的襯景;但同時也以間接的形式表現主題,有時可能帶有象征或隐喻的性質,可以從中揣摩主題。具體需要“一分一抓”:

  (1)分析環境的特點。小說中的環境為人物提供了活動的背景,怎樣的環境生成怎樣的性格,怎樣的性格決定人物怎樣的命運,而小說中人物的命運蘊含着作品的主題。分析環境的特點可以窺見人物的性格,進而能揭示主題。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命運。

  (2)抓背景介紹。小說中故事的發生離不開它的社會土壤,把故事放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去理解,才能準确把握作品的主題。抓背景時要關注注釋或文章後的寫作時間。如《面包》一文後面的注釋中說該文寫的是“二戰後人們在饑荒處境中的生活”。

例題2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招牌

[英]哈裡特·思勒

  帕帕·敦特一向非常喜歡花。他經營花店已經很多年了,花店坐落在一個十字路口旁。他工作非常勤奮,并且生活得也很美滿,他甚至有足夠的錢供他的兒子約翰上大學。

  花店位于十字路口。盡管花店沒有挂招牌,但由于帕帕·敦特多年的苦心經營,城裡的人們誰都知道這兒出售的鮮花是全城最美的。

  花店第一次開業時,挂着一塊很大的招牌,上面寫着:本店出售美麗鮮豔的花。

  第一個來到花店的顧客對帕帕·敦特說:“我很喜歡你的花店,可不喜歡你的招牌。美麗鮮豔的花,難道你就不可以賣别的種類的花嗎?你為什麼不把'美麗鮮豔’删掉呢?”

  帕帕·敦特欣然同意,認為這樣很好,于是把招牌改為:本店出售花。

  第二天,又一個顧客來到花店,他認為這個新開業的花店很使他稱心如意,但他也不喜歡花店的招牌。他說:“假如你不在這兒賣花,又在哪裡賣呢?

  帕帕·敦特,你應該把招牌上的'本店’兩字去掉,這樣多簡單明了。”

  于是,帕帕·敦特又把招牌改為:賣花。

  第三天,帕帕·敦特的叔叔來到花店。“你這個花店很漂亮。”他說,“可是招牌太啰唆了。'賣花’,花當然是賣的,但是這樣寫,給人一種不愉快的感覺,你為什麼不把'賣’字去掉呢?”

  這樣,花店的招牌上隻剩下一個字:花。

又過了一天,本城的一個官員也來光臨帕帕·敦特的花店。

  “我們來到這兒,感到很榮幸。”官員說,“你的花店看起來很整潔,寬敞明亮。你是一個很善于經營花店的人,你的花店位置适中,櫥窗布置得優雅大方;

  不過,我對于你的招牌有些想法,'花’,你的櫥窗裡擺滿了美麗的花,那麼你的招牌就是擺設了。人們看見這花,就會知道你出售的是花,所以最好是讓你的花自己去說明吧。”

  帕帕·敦特聽從了官員的忠告,索性摘去了招牌。路過花店的人們一看到櫥窗裡擺放着的鮮花,總是不由自主地停下來。最後,帕帕·敦特的鮮花遠近聞名,盛譽不衰,沒有人再去别的地方買花了。

(有删改)

請結合故事情節分析作品的主題。

  思路點撥:思考小說的結尾,一家沒有招牌的花店憑什麼遠近聞名,盛譽不衰?由此得出小說的主題。

  【答案】:小說講述了賣花人帕帕·敦特聽從顧客們的建議,将花店的招牌一改再改,直至沒有招牌,全憑對花店的熱愛和用心使花店生意紅火的故事,讓讀者明白了一個道理:表面文章隻是形式,關鍵是要付出真心與實際行動。

知識歸納

從情節發展看主題:小說寫人離不開人物活動的情節,而情節又是通過一系列具有因果關系的事件構成的。情節是小說中的一系列故事,這些故事貫穿着矛盾的發生、發展和解決,從中體現了作者對矛盾的看法。

即學即練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趙一曼女士

阿成

  東北淪陷時期的哈爾濱市立醫院,如今仍是醫院。後來得知趙一曼女士曾在這裡住過院,我便翻閱了她的一些資料。

  趙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裡,看守董憲勳在他叔叔的協助下,将趙一曼擡出醫院的後門。一輛雇好的出租車已等在那裡。幾個人上了車,車立刻就開走了。出租車開到文廟屠宰場的後面,韓勇義早就等候在那裡,扶着趙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轎子,大家立刻向賓縣方向逃去。

  趙一曼女士住院期間,發現警士董憲勳似乎可以争取。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分析,她覺得有把握去試一試。

  她躺在病床上,和藹地問董警士:“董先生,您一個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顯得有些忸怩,“十多塊錢吧……”

  趙一曼女士遺憾地笑了,說:“真沒有想到,薪俸會這樣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趙一曼女士神情端莊地說:“七尺男兒,為着區區十幾塊錢,甘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嗎?”

  董警士無法再正視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隻是哆哆嗦嗦給自己點了一根煙。

  此後,趙一曼女士經常與董警士聊抗聯的戰鬥和生活,聊小興安嶺的風光、飛鳥走獸。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說體記述日軍侵略東北的罪行,寫在包藥的紙上。董警士對這些紙片很有興趣,以為這是趙一曼女士記述的一些資料,并不知道是專門寫給他看的。看了這些記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區生活”,願意救趙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趙一曼女士對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時間。

  對女護士韓勇義,趙一曼女士采取的則是“女人對女人”的攻心術。

  半年多的相處,使韓勇義對趙一曼女士十分信賴。她講述了自己幼年喪母、戀愛不幸、工作受欺負等。趙一曼女士向她講述自己和其他女戰士在抗日隊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歡樂的生活,語調是深情的、甜蜜的。

  韓護士真誠地問:“如果中國實現了共産主義,我應當是什麼樣的地位呢?”

  趙一曼女士說:“你到了山區,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崗警察署在趙一曼女士逃走後,馬上開車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東20多公裡的地方,發現了趙一曼、韓勇義、董憲勳及他的叔叔,将他們逮捕。

  趙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趙一曼女士是在珠河縣被日本憲兵槍殺的。

  那個地方我去過,有一座紀念碑。環境十分幽靜,周圍種植着一些松樹。

  我去的時候,在那裡遇到一位年邁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說:“趙一曼?”我說:“對,趙一曼。”

  趙一曼被槍殺前,寫了一份遺書:

  甯兒:

  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

  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争,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

  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甯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

  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麼?結合主要人物加以概括。

【答案】小說塑造了一個抗日英雄的形象,通過記叙趙一曼在醫院中成功勸說警士與護士幫自己出逃、後被捕遭殺害的故事,充分展現了趙一曼的革命信仰及智慧,贊頌了革命先烈為國犧牲的精神,抒發了對趙一曼的敬仰與懷念之情。(意思對即可)

綜合探究,拓展延伸

例題3

閱讀作品,完成後面問題。

嚴冬海獵

陳秉漢

  風靜了,天空像碩大無朋的冰塊銀晃晃閃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彌漫着乳白色的霧氣。海肚天腳一片胭紅。怕冷的夕陽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沒入暮霭中。這是霜凍的征兆。幾十年未遇的寒流襲來,往日鬧市般的海灣冷冷清清。

  “海龍—”海灘那邊傳來渺遠的呼喚聲。

  “哎——”礁石上赤條條地爬上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漁民衣服。衣服又寬又長,過了膝蓋,袖口也卷了幾卷,分明是他爸爸穿過的。

  一年四季,海龍喜歡在這裡洗澡、潛水,即使這樣的鬼天氣也不例外。現在正是尖頭魚最肥最值錢的季節,海龍的爸爸有一種祖傳捕魚絕招,越是天寒地凍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灘,仰頭喝下一瓶酒,脫下衣服,跳進海裡。尖頭魚便迎着熱氣遊過來……可是爸爸出海媽媽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讓海龍學這種原始的捕魚法。但海龍覺得有趣,幾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罵回來。

  聽到媽媽的喊聲,海龍跳下礁石,赤着腳闆,沿着沙灘走回來。

  一家人正圍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飯。爸爸舀了一碗粥湯,弓着腰,埋頭就着番薯連皮帶根艱難地咀嚼吞咽,不時停下來咳嗽。有時咳嗽得喘不過氣來,妹妹便給他捶捶腰背。

  海風穿過破屋石縫,像吹箫一樣鳴鳴響。爸爸頭也不擡地說:“阿龍,天氣這麼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來怎麼辦!”

  “浸浸海水少生病,鄰居老叔說的。”海龍抓了一個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邊的天色變化。

  天黑下來,爸爸咳嗽着躺下,媽媽和妹妹也上床睡覺了。海龍裝作睡着的樣子,爸爸的咳嗽聲和呻吟聲漸漸靜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門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藍的蒼穹綴滿星星,灑下淡淡的星光。海灘上一片蒙蒙輕霧。海龍全副武裝,用尖擔挑着魚簍、幹柴捆,快步向海灘走去。他那稚嫩的臉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體。他不會喝酒,掏出兩個還有些燙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連皮吞進肚裡。他把尖擔插在湖水線上,爬上礁嶼,解開柴捆,劃了幾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燒起來,照得海面紅光閃爍。他脫下衣服,迅速溜下海裡。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樣。海龍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沒有反悔,沒有退縮—爸爸忍受得了,自己為什麼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揮動雙臂,撈水擦擦身體。敏感的尖頭魚已經感受到一團熱氣,它們笨拙地迎着熱氣遊過來。海龍激動得心怦怦跳,忘記了寒冷,牙齒叼着魚簍,雙手左右開弓,左一條右一條,像撈漂浮在水裡的蘿蔔,一一把它們丢進簍裡。

  海潮不斷上漲。海龍随海水不斷上浮,到插尖擔的地方,魚簍滿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鑽進孩子們用體溫焙熱的被窩……不!此刻礁嶼附近的尖頭魚還很多,他太舍不得離開了。可是魚簍滿了,沒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過褲子,用石頭把褲帶砸成兩段,一段把褲角紮牢,把簍裡的魚倒進去,再用另一段紮了口,海龍帶着魚簍又一次溜下海裡,身子接觸到密密麻麻的尖頭魚,他激動得熱血沸騰,忘記了寒冷,忘記了饑餓,忘記了困乏,抓魚的動作越來越快……他幹狂了,幹傻了,恨不得把海裡的尖頭魚都抓進自己的魚簍裡。

  後半夜,爸爸醒來發現海龍不見了,趕緊和媽媽向海灘尋來,一腳深一腳淺,跌跌撞撞呼喚着兒子的名字。媽媽一個踉跄,腳下好像絆着什麼,軟綿綿的,隻見海龍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邊的擔子一頭是魚簍一頭是用褲子改裝的袋子,都盛滿銀晃晃的尖頭魚。媽媽攙扶着海龍,爸爸挑起擔子,一步一步走回家裡。

  海龍清醒過來,喝下一碗熱水,鑽進媽媽、妹妹的暖被窩。冰冷的身子接觸到妹妹,妹妹驚醒了,“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媽媽說:“哥哥撿回來好多好多的魚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見地上許多尖頭魚,不禁破涕為笑。刺骨的寒風發出尖厲的哨音,穿過小屋的石縫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靜了,靜得像守着搖籃的母親……

(有删改)

題型1考查對景物描寫作用的辨析能力

  1.閱讀文中兩處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請分别說明作者的描寫意圖。

思路點撥:辨析景物描寫的作用要從結構、手法、内容三方面入手,先看第一處畫線語句,處于文章的首段。先考慮能不能從“交代了……”“渲染了……”“提示……”三方面作答,然後再思考小說首段的其他作用:

  引出下文,做鋪墊,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等。最後有内涵挖内涵,有手法答手法。再看第二處畫線語句,處于尾段。尾段的作用有:點明中心,升華主旨,收束全文,引人深思,耐人尋味,照應開頭等。

  【答案】:①開頭景物描寫描繪了寒流襲來前的寒冷、冷清的景象,宣染氣氛,為下文海龍深夜下海捕魚艱苦異常的情節做鋪墊。②文章最後一段尾句的景物描寫照應開頭,暗示故事的結局,同時隐含着對海龍一家戰勝困境的美好祝願,升華了文章主旨。

題型2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2.文中海龍的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思路點撥:找出所有跟海龍父親有關的描寫:有的寫出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有的寫出了父親富有家庭責任感,有的寫出了父親身懷捕魚絕技,有的寫出了父親因艱辛勞作病倒。答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時候最好在最後扣住身份如漁民形象。

【答案】:父親是一個身懷捕魚絕技,富有家庭責任感,為生計不畏勞苦,疼愛兒子,但終因艱辛勞作而病倒的漁民形象。

題型3考查提煉概括文本内容要點的能力

  3.海龍捕魚時經受了考驗,使他堅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兩個原因。

思路點撥:第一問問原因,又是典型的提煉概括題,要從全文找。找出能說明原因的語句,可總結為:父親對海龍的影響;他想多捕魚,決心超過父親;想幫助家庭戰勝困境,多抓魚多賺錢。第二問屬于挖掘題,深挖兩個原因的内涵,挖出“原因的原因”。分析時隻要結合文章内容即可。

  【答案】:原因:①父親對海龍的影響;②他想多捕魚,決心超過父親;③想幫助家庭戰勝困境;多抓魚多賺錢。分析:①文中多次寫到父親對海龍的影響。從對父親捕魚絕技的羨慕到模仿,以至在寒冷的海水中不退縮,其原因都是深受父親影響。②他決心超過父親的信念讓他經受住了寒冷對他的考驗。“要是爸爸便立即……不!此刻礁嶼……他太舍不得離開了。”這些心理活動描寫暗示了海龍想多捕魚,想要超過父親的強烈願望。

即學即練3閱讀下文,完成後面問題。

河的第三條岸

[巴西]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

  父親是一個盡職、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誰更愉快或更煩惱,隻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親,而不是父親,在掌管着我們家,她天天都責備我們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父親竟自己去定購了一條船。

  父親對船要求很嚴格,它要用含羞草木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個人使用。

  母親唠叨不停,牢騷滿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漁夫嗎?父親什麼也沒有說。

  離開我們家不到一英裡,有一條大河流過,水流平靜,又寬又深,一眼望不到對岸。

  我總忘不了小船送來的那天。父親并沒有顯示出什麼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樣戴上帽子,對我們說了一聲再見,沒帶食物,也沒拿别的什麼。我原以為母親會大吵大鬧,但她沒有。臉色蒼白,從頭到尾她隻說了一句話:“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遠别回來。”

  父親沒有吭聲,他溫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們一起向河邊走去。我強烈地感到無畏和興奮。“爸爸,你會帶我上船嗎?”

  他隻是看着我,為我祝福,然後做了一個手勢,要我回去。我假裝照他的意思做了,但當他轉過身去,我伏在灌木叢後面,偷偷地觀察他。父親上了船,劃遠了。

  父親再沒有回來。其實他哪兒也沒去。他就在那條河裡劃來劃去,漂來漂去。每個人都吓壞了。從未發生過,也不可能發生的事現在卻發生了。

  每個人都猜想父親瘋了。母親覺得羞辱,但她幾乎什麼都不講,盡力保持着鎮靜。

  河邊的行人和兩岸附近的居民說,無論白天黑夜都沒見父親踏上陸地一步。他像一條被遺棄的船,孤獨地、毫無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們一緻認為,對于父親而言,食物是一個大問題,他一定會離開大河,回到家中。

  他們可是大錯特錯了。父親有一個秘密的補給來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帶給他。後來我驚異地發現,母親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總是把食物放在我輕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懷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父親從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從沒生過火,他沒有一絲光亮。他的身體怎樣?不停搖槳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濫時,他又怎麼能幸免于難?我常常這樣問自己。

  姐姐生了一個男孩。她堅持要讓父親看看外孫。那天天氣好極了,我們全家來到河邊。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紗裙,高高地舉起嬰兒,姐夫為他們撐着傘。我們呼喊,等待。但父親始終沒有出現。姐姐哭了,我們都哭了,大家彼此攜扶着。

  後來,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裡去了。母親最後也走了,和女兒一起生活去了。隻剩下我一個人留了下來。我從未考慮過結婚。我留下來獨自面對一生中的困境。父親,孤獨地在河上漂流的父親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盡管他從未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不管怎麼樣,我都不會因這件事責怪父親。

  我的頭發漸漸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麼不對?我到底有什麼罪過?漸漸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躊躇不前,同時愛講到疾病和死亡。他呢?為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終有一天,他會精疲力竭,隻好讓小船翻掉,或者聽任河水把小船沖走,直到船内積水過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終于,他在遠方出現了,那兒,就在那兒。我莊重地指天發誓,盡可能大聲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遊得太久了,你老了,回來吧。你不是非這樣下去不可,回來吧。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

  他聽見了,站了起來,揮動船槳向我劃過來。他接受了我的提議。我突然渾身戰栗起來。因為他舉起手臂向我揮舞,這麼多年來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極了,發瘋似的逃掉了。因為他像是從另一個世界來的人。

  極度恐懼給我帶來一種冰冷的感覺,我病倒了。從此以後,沒有人再看見過他,聽說過他。

(有删改)

(1)小說中寫道“父親,孤獨地在河上漂流的父親需要我”。請聯系全文,簡述父親為什麼需要“我”。

(2)結合作品,請簡要分析母親這一人物形象。

(3)有人說,“河的第三條岸”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親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這樣,那麼“我”對父親的這種追求持何種态度?請聯系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1)①父親需要“我”每天給他送食物。②父親渴望“我”能夠理解并繼承他的追求。

(2)母親是一個辛勤善良、情感深摯、忍唇負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愛唠叨,常責備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熱愛家庭。她對父親的行為深感不滿,甚至覺得羞唇,但又一直牽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邁,她才放棄對父親的等候。

(3)“我”對父親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對父親堅定執着的非世俗行為持複雜的不盾态度。最初,“我”對父親的

随堂練習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5分)

月亮歸來

張抗抗

那一刻女兒在人群中,突然冒出一句話。這聲音直搗他的耳膜,心猛地顫了顫,緊接着身上一陣燥熱,低頭就看見自己手上的青筋都鼓暴起來。

咱們走吧。女兒扭扭身子甩開他的手。自從他們在公園湖邊發現了那些小野鴨子,整整半點鐘,女兒守着草灘一動不動。

他扳住女兒的肩膀,晃了晃,想催她走。女兒轉過臉來,沖着他又一遍大聲地重複了那句要命的話:爸爸,你是不是說過,你吃過天鵝肉,是真正會飛的天鵝,這是真的,對吧?

你胡說些什麼呀!他吼起來。一把将女兒拎出了人群。他覺得自己從脖頸到腳跟都在發燒,怕是連腳趾都紅透了。

他半蹲在女兒面前,嚴肅地說:記住,以後再不要對别人講爸爸吃過天鵝肉的事了,好嗎?對那些曾經很驕傲的知青往事,突然連他自己也懷疑起它的價值。

故事中的他和“戰友”們,都是英勇無敵的“好漢”,單調的業餘生活中唯一的刺激就是打獵。一次,他和老四悄沒聲息地潛入葦蕩深處,守到傍晚時分,兩隻雪白的大鳥,如同玉盤似的滿月以及月的倒影蓦然降臨,兩道銀色的亮光刺得他睜不開眼睛。

他聽見槍響,聽見有東西重重地墜在地上的聲音。他睜開眼睛的時候,它們就倒在他的腳邊。

那天晚上宿舍裡萦繞着他從未聞到過的香味,所有人都喝醉了。第二天中午,他昏昏沉沉地醒來,眼前閃過那白色的大鳥臨死前憂傷的眼神,一片銀灰色的細絨毛如幽靈般飛近他的嘴唇,他突然覺得有些惡心。後來的許多年裡,他老有一種被什麼東西卡住喉嚨的感覺。這種感覺最初曾使他驕傲,在驕傲和炫耀的狀态裡,他給妻子女兒講那個射落月亮的故事。然而更多的時候,他開始覺得哪兒有點不對勁。

為什麼?爸爸為什麼不要對人說你吃過天鵝……

快走快走!他突然粗暴地一把拉起女兒就走。他覺得自己的心情壞透了。

酒醒之後,有人說,葦灘裡可能還有天鵝蛋。幾天後果然有人兜回來幾隻潔白的天鵝蛋。它的外形比鵝蛋更大,像一朵剛剛鑽出水面的白蓮花苞,亭亭玉立,纖塵不染。有人從衛生所借出注射針管,把殼中的蛋液吸淨,用玻璃粘成個小方盒子,底座墊上大紅絨布,最後把那冷豔照人的空蛋殼擺放上去,一片紅光襯托着白玉,流溢出一種奇異而悲壯的美。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被這種天才的創作迷住了。

他的那隻天鵝蛋盒如今就放在家裡的寫字台上。

一天他下班回家,女兒驚慌地告訴他桌子上的天鵝蛋标本突然不見了。

他定了定神,嗯嗯地敷衍着。他說那也許是小天鵝從蛋殼裡鑽了出來,飛走了。

女兒用懷疑的眼光看着他,問他,難道它是帶着那隻玻璃盒一塊兒飛的嗎?

他不知道該怎麼對女兒說。曾經,他眉飛色舞地講述那隻天鵝蛋的來曆,是由于他的部分腦子被針管抽空。但當那部分腦子又重新長出來後,他發現這隻盒子有時竟然使他感到毛骨悚然。

你什麼時候再帶我去看小鴨子呢?女兒又問。

其實,自從那次發現野鴨栖息的草灘後,他幾乎天天都去看望它們。一天他看見幾個孩子拿着長長的樹枝,追趕着那些小鴨子。他忍不住大聲吼叫,走過去一把奪下了孩子手中的樹枝,狠狠地撅成幾段踩在腳下。

撅斷的樹枝在他腳邊變成了一根長長的套馬杆,猛然抽在他的肩頭……

那年春天,青黃不接,大家餓得臉色鐵青。老四不知從哪牽來幾匹馬,外加幾根套馬杆。老四說,草甸子裡的小鴨子,如今都已長得半大,那肉又嫩又鮮,隻要敢幹,今晚就開葷。

沒有人反對,也絕不會有人反對。當晚他們就偷襲了草灘上栖息的野鴨,受驚的野鴨子紛紛飛起來,但那些半大的野鴨羽毛未豐,飛不高也飛不快,大夥揮舞起手中的套馬杆,噼裡啪啦一陣亂打,草灘上便落滿了受傷的小鴨子。他,和他們,把一隻隻擊昏過去的小野鴨子随手撿起。歸途上一路唱着意氣風發的歌,在歌聲的間隙中,他聽見從馬背上鼓鼓囊囊的口袋裡,傳來小鴨子唧唧的呻吟……

他不知道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自己有負于這個世界。

星期天他帶女兒去看小鴨子。那一天風很柔和,他們沿着湖岸走了很久,但也沒發現小鴨子的影子。女兒揪住他的衣角要他回答,那些小鴨子到底到哪裡去了。

他蹲下來,望着女兒的眼睛說,小野鴨子已經長大了,跟着鴨媽媽飛到一個更美麗的地方去了。明年春天,它們還會再來。

你騙人!女兒垂下頭。我知道,它們是讓人吃掉了!他們說,野鴨子肉很好吃。

他打了一個寒噤。似乎就在這一刻,他明白應該把那隻鎖入箱底的玻璃盒拿出來,依然放回它的老地方,他必須面對自己。

他說我們回去吧,野鴨子真的飛到别的地方去了。

那麼别的地方的天鵝會不會飛到這兒來呢?女兒突然沒頭沒腦地問道。

他轉身回望湖面。輕風蕩起絲絲灰白色的漣漪,如同一隻大鳥豐滿滑潤的羽毛。近處漂浮着幾片碩大的荷葉,像是大鳥憂郁而期待的眼睛。他說,當然。在以後,不僅會有野鴨,還會有天鵝。當天鵝飛來落腳的時候,就像一彎銀色的上弦月,從黑暗的夜空升起。有月亮的夜晚,人就不再孤獨。

(有删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

A.小說把美好純潔的天鵝比喻為月亮,射落月亮表現了主人公對美好事物的破壞,期盼月亮歸來則展現了他内心的變化。

B.小說對天鵝蛋标本的制作進行了細緻描繪,表現了主人公對潔白的天鵝蛋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這天才創作的贊歎。

C.小說中的畫線句,運用心理描寫的方法,形象地再現了主人公思想情感前後的巨大變化,有助于引發讀者的理性思考。

D.小說最後一段的環境描寫,通過想象巧妙地将湖面與大鳥聯系起來,營造出甯靜而憂郁的氛圍,烘托了主人公的心理。

2.文中女兒就吃天鵝肉、天鵝蛋标本消失、天鵝是否飛來等提出疑問,請簡要概括主人公面對這些質疑時的心理狀态。(6分)

3.小說情節在現實與過去之間不斷轉換,這樣叙述有什麼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

1.【答案】 B “表現了主人公對潔白的天鵝蛋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這天才創作的贊歎”分析有誤。細緻描寫制作天鵝蛋标本的過程,其實不亞于讓他的心再次受到煎熬,是表達他良心上受到的譴責。

2.【答案】 ①(吃天鵝肉)緊張,羞愧,害怕(他人知曉)。②(天鵝蛋标本消失)敷衍應付,反思自責。③(天鵝是否飛來)平靜,期待。(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中人物心理描寫的鑒賞能力。女兒說他吃過天鵝肉,他的反應是,“你胡說些什麼呀!他吼起來。一把将女兒拎出了人群。他覺得自己從脖頸到腳跟都在發燒,怕是連腳趾都紅透了”,“吼”,說女兒“胡說”,表現他的緊張心理,他害怕别人知道這件事;“從脖頸到腳跟都在發燒”體現他的羞愧。女兒追問天鵝蛋标本,他的反應是“他定了定神,嗯嗯地敷衍着。他說那也許是小天鵝從蛋殼裡鑽了出來,飛走了”,他不敢正面回答,隻能敷衍應付;女兒對他的說法表示懷疑,“他不知道該怎麼對女兒說。曾經,他眉飛色舞地講述那隻天鵝蛋的來曆,是由于他的部分腦子被針管抽空。但當那部分腦子又重新長出來後,他發現這隻盒子有時竟然使他感到毛骨悚然”,當年做了傷害天鵝的事,如今他十分後悔,感覺當時“沒腦子”,看到盒子也讓他感到“毛骨悚然”,表現了他的反思自責。女兒問天鵝是否飛來,“他說,當然。在以後,不僅會有野鴨,還會有天鵝。當天鵝飛來落腳的時候,就像一彎銀色的上弦月,從黑暗的夜空升起。有月亮的夜晚,人就不再孤獨”,平靜的話語背後是充滿希望的期待。

3.【答案】 ①立足現實場景,穿插對往事的回憶,使叙述内容集中緊湊。②過去與現實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主人公思想認識的發展,有助于突出小說的主題。③過去的情景在現實中片段閃現,使叙事節奏富有變化。(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叙述手法的鑒賞能力。現實是他帶着女兒去看野鴨子,由女兒說他“吃過天鵝肉”引發他對當年捕食天鵝的回憶,并引出了制作“天鵝蛋标本”的往事;由現實中女兒問“你什麼時候再帶我去看小鴨子呢?”,引發他撅斷孩子們驅趕野鴨子的樹枝的回憶,以及他們當年用套馬杆套野鴨子的回憶。總之,文章立足現實場景,穿插對往事的回憶,使叙述内容集中緊湊。現實中的他早已認識到當年吃天鵝和野鴨子的錯誤,他感到“自己有負于這個世界”;而當年捕殺天鵝時他卻是感到驕傲的,“在驕傲和炫耀的狀态裡,他給妻子女兒講那個射落月亮的故事”;捕殺野鴨子時“他,和他們,把一隻隻擊昏過去的小野鴨子随手撿起。歸途上一路唱着意氣風發的歌”,過去與現實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主人公思想認識的發展,有助于突出小說的主題。現實中穿插回憶的片段,使得叙述不再是平鋪直叙的,而是富有變化和節奏的。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20分)

頭發的故事

魯 迅

①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張隔夜的日曆,向着新的那一張上看了又看的說:“阿,十月十日,——今天原來正是雙十節①。這裡卻一點沒有記載!”

②我的一位前輩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裡來談閑天,一聽這話,便很不高興的對我說:“他們對!他們不記得,你怎樣他;你記得,又怎樣呢?”

③這位N先生本來脾氣有點乖張,時常生些無謂的氣,說些不通世故的話。當這時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語,不贊一辭;他獨自發完議論,也就算了。

④他說:“我最佩服北京雙十節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門,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懶洋洋的踱出一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這樣一直到夜,——收了旗關門;幾家偶然忘卻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他們忘卻了紀念,紀念也忘卻了他們!我也是忘卻了紀念的一個人。倘使紀念起來,那第一個雙十節前後的事,便都上我的心頭,使我坐立不穩了。多少故人的臉,都浮在我眼前。幾個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裡一顆彈丸要了他的性命;幾個少年一擊不中,在監牢裡身受一個多月的苦刑;幾個少年懷着遠志,忽然蹤影全無,連屍首也不知那裡去了。他們都在社會的冷笑惡罵迫害傾陷裡過了一生;現在他們的墳墓也早在忘卻裡漸漸平塌下去了。我不堪紀念這些事。我們還是記起一點得意的事來談談罷。”

⑤N忽然現出笑容,伸手在自己頭上一摸,高聲說:“我最得意的是自從第一個雙十節以後,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罵了。老兄,你可知道頭發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貝和冤家,古今來多少人在這上頭吃些毫無價值的苦呵!我們的很古的古人,對于頭發似乎也還看輕。據刑法看來,最要緊的自然是腦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來,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們因為光着頭皮便被社會踐踏了一生世。我們講革命的時候,大談什麼揚州十日,嘉定屠城②,其實也不過一種手段;老實說:那時中國人的反抗,何嘗因為亡國,隻是因為拖辮子。頑民殺盡了,遺老都壽終了,辮子早留定了,洪楊又鬧起來了。我的祖母曾對我說,那時做百姓才難哩,全留着頭發的被官兵殺,還是辮子的便被長毛殺!”

⑥N兩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說:“誰知道頭發的苦輪到我了。我出去留學,便剪掉了辮子,這并沒有别的奧妙,隻為他太不便當罷了。不料有幾位辮子盤在頭頂上的同學們便很厭惡我;監督也大怒,說要停了我的官費,送回中國去。不幾天,這位監督卻自己被人剪去辮子逃走了。去剪的人們裡面,一個便是做《革命軍》的鄒容,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學,回到上海來,後來死在西牢裡。你也早忘卻了罷?”

⑦N收回目光望向我,繼續他的絮叨:“過了幾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謀點事做便要受餓,隻得也回到中國來。我一到上海,便買定一條假辮子,那時是二元的市價,帶着回家。我的母親倒也不說什麼,然而旁人一見面,便都首先研究這辮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聲冷笑,将我拟為殺頭的罪名;有一位本家,還預備去告官,但後來因為恐怕革命黨的造反或者要成功,這才中止了。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廢了假辮子,穿着西裝在街上走。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罵的聲音,有的還跟在後面罵:'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們罵得更利害。在這日暮途窮的時候,我的手裡才添出一支手杖來,拼命的打了幾回,他們漸漸的不罵了。隻是走到沒有打過的生地方還是罵。”

⑧N用胳膊在空中比劃着手杖,說:“宣統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學校做監學,同事是避之惟恐不遠,官僚是防之惟恐不嚴,我終日如坐在冰窖子裡,如站在刑場旁邊,其實并非别的,隻因為缺少了一條辮子!有一日,幾個學生忽然走到我的房裡來,說,'先生,我們要剪辮子了。’我說,'不行!’'有辮子好呢,沒有辮子好呢?’'沒有辮子好……’'你怎麼說不行呢?’'犯不上,你們還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罷。’他們不說什麼,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終于剪掉了。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卻隻裝作不知道,一任他們光着頭皮,和許多辮子一齊上講堂。然而這剪辮病傳染了;第三天,師範學堂的學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條辮子,晚上便開除了六個學生。這六個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個雙十節之後又一個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阿,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梁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⑨N愈說愈離奇了,但一見到我不很願聽的神情,便立刻閉了口,站起來取帽子。

⑩我說,“回去麼?”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我默默的送他到門口。

他戴上帽子說:

“再見!請你恕我打攪,好在明天便不是雙十節,我們統可以忘卻了。”

一九二〇年十月

(有删改)

[注] ①雙十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時間,後被中華民國政府定為國慶紀念日,世稱“雙十節”。②揚州十日,嘉定屠城:指清順治二年清軍攻破揚州和嘉定後對當地民衆的大屠殺。

1.文中寫了哪幾件發生在N先生身上的“頭發的故事”?請簡要概括。(4分)

2.理解文中畫線句的含意。(4分)

(1)“阿,十月十日,——今天原來正是雙十節。這裡卻一點沒有記載!”

(2)“再見!請你恕我打攪,好在明天便不是雙十節,我們統可以忘卻了。”

3.有人認為小說前四段與“頭發”沒關系,可以删去。你的意見呢?為什麼?(6分)

4.魯迅的雜文被喻為“匕首”與“投槍”,有評論認為這篇小說“融進了魯迅雜文的若幹特質”。試結合文本,從語言特點、選材立意、表達方式三個角度中任選兩個談談你的思考。(6分)

1.【答案】 ①剪辮子;②裝假辮子;③取下辮子;④勸阻學生剪辮子。

解析 本題考查情節概括能力。文章寫了關于N先生的“頭發的故事”,按照情節展開的順序概括即可。

2.【答案】 (1)“原來”“沒有記載”等詞表現了當時民衆(社會)對辛亥革命的淡漠之情,表達了“我”的失望與悲哀。

(2)用“好在”“我們統可以忘卻”表達N先生對現實的憂慮與憤激,并暗寓自嘲之意。

解析 本題考查對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兩處畫線句都是人物的語言描寫,意在通過“我”與N先生對雙十節的感慨,表現人們對雙十節的淡漠,也分别表現“我”的失望與悲哀和N先生的憂慮與憤激之情。

3.【答案】 不該删。①從環境角度看,前四段通過“雙十節”、曆史人物事件,将叙述設定在辛亥革命的曆史上,為下文“頭發的故事”的展開提供了社會背景。②從形象角度看,前四段初步展現了N先生脾氣乖張、無謂生氣、不通世故的性格,為下文人物形象的豐富做鋪墊。③從情節角度看,前四段與後文構成前後呼應的關系,後文“頭發的故事”是對前文“民衆對革命如此漠然”的解釋:革命并沒給他們帶來什麼,除了革掉一條辮子。④從主旨角度看,一場革命與“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烈士的獻身與平塌的墳墓之間的對比觸目而詭異;曆史上的辮子事件與N先生的“剪辮”遭遇構成曆史與個人經驗的對比,豐富并深化了小說主旨。

解析 本題考查段落作用。前四段為開頭部分,可以從内容、結構等角度探究其作用。從内容角度看,第①段,“雙十節”交代了背景,“我”的感慨定了基調;第②③段,交代主要人物,通過語言描寫,通過“我”的感受,初步展現N先生的性格;第④段,通過“挂旗”事件寫社會環境,通過“我”的回憶寫革命成果取得的不易,寫民衆的不理解與不珍惜,抒發“我”的沉痛、失望、憤慨之情。前四段看似與頭發故事無關,但恰恰是頭發故事曲折的根源。結構方面的作用一目了然,前四段是後面人物與情節的總鋪墊。

4.【答案】 ①語言特點上:表達犀利,不時用反語加以諷刺。如用“最得意”來表達“革命的結果”僅是光着頭皮在街上行走,把辮子說成“寶貝和冤家”,說“忘卻”“好”,于輕松中見沉重,于欣慰中見悲哀,具有反諷效果。②選材立意上:用一條辮子的遭遇來“舒憤懑”,将辮子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表達對辛亥革命的欣喜和失望,對民族病根的憂慮與憤慨,以小見大,啟人深思。③表達方式上:于叙述中不時議論,發表意見,表達看法,展現N先生關于曆史和現實的獨特觀點,如“他們都在社會的冷笑惡罵迫害傾陷裡過了一生”“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梁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使行文帶有濃郁的雜文味道,使小說成了一篇雜文化的憤激小說。(答出兩點即可)

解析 本題探究魯迅先生小說獨特的藝術風格。“匕首”“投槍”體現了魯迅先生文章的戰鬥性與語言的犀利性。題幹給出了答題角度——語言特點、選材立意、表達方式,可以選取典型語言、典型事件、典型表達方式來分析,體會魯迅先生對辛亥革命、對民衆、對中國前途的深切憂慮。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