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單位或者部門都會有那麼一兩個寫材料的“筆杆子”,他們不需要負責什麼具體工作,因為領導往往把重要的文字材料交給他們,隻需要他們負責或者牽頭負責重要文稿的撰寫,這些重要的材料往往還會涉及到綜合性全局性的核心工作。于是,他們仿佛隻需要敲敲鍵盤,賣弄一下文筆,就能參與到非常核心的事務中,不僅直接進入領導的視線,還能憑借自己的才華獲得領導的青睐,甚至較快走上領導崗位。
但衆所周知,寫材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筆杆子”們背後付出的努力也是很艱巨的,并不是簡單的“文筆好”可以一言以蔽之。經筆者觀察了解,寫材料無非就是語言能力的實踐運用,因此個中高手往往會在這四個方面下功夫。
聽是我們人腦的一種非常神奇的功能,是一種“輸入”的方式,或許是我們人類的耳朵離大腦最近,很多信息在我們聽進去之後,往往會存儲于潛意識中,在不知道哪一次的輸出中就會蹦出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因此,筆杆子往往非常注重聆聽高質量内容,不一定要做筆記,僅是在腦海中過一遍,都會起到意外的效果。
關于聽什麼,很多筆杆子會推薦這麼幾種内容:一是新聞聯播,它的信息最權威、用語最地道、實效性最強、體驗感最好,是迅速熟悉掌握材料語言風格的絕佳途徑。二是聽會議,很多人一聽到開會就怕,但内行看門道,筆杆子最擅長在會議(特别是上級的會議)上獲取信息,這些一般都是可以直接拿來就用的。一位老組工說,他每次開會,就一邊聽領導念,一邊思考,主要是猜測領導下一點會講什麼,随着工作時間的增長,居然猜對的次數越來越多,說明自己對上級的思路越來越跟得上,自然,材料就越寫越好。
二 他們很喜歡“說”,但不是簡單說,是大膽積極參加高層次聊天“說”是“輸出”的一種方式,這裡主要說的是日常的聊天,不是正兒八經的會議講話(那種基本屬于寫的範疇了)。這種方式既沒有那麼嚴謹拘束,也不那麼滞後遲緩,基本可以視為一種發散的、靈活的、自由的表達,但如果是與較高層次的人物聊天,就要更加注意語言技巧和信息的輸出了,這對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極大的鍛煉。萬萬不可浪費掉這樣的機會。并且,交談往往會産生思想的碰撞,這對于提升我們的思維層次,豐富我們的思想認識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要注意兩點:一是說話要注意邏輯,不要随意在交談中對别人的觀點進行立場評判;二是說話要注意分寸,不能為了所謂的面子強詞奪理,為了争辯而争辯,最終忘記了自己是為了獲取信息而來的。
三 他們很熱衷“讀”,但不是簡單讀,是堅持不懈誦讀各方面材料“讀”是“輸入”的一種方式。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把學習叫做“讀書”?讀書學習往往是連着一起的概念。我想這足以說明讀書(即使是字面上的意思)是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方式。理由如下:讀書(特指誦讀、朗讀)是一種動員腦、嘴、口、耳、眼甚至觸覺和嗅覺等多種官能的綜合行為,對我們的思維認知具有最強大最深入的刺激,因此形成的記憶效果最持久。
可以讀的東西很多,建議從這幾個開始:一是人民日報、地方黨政機關報等,每天挑幾篇頭條和評論性文章誦讀一遍,有餘力的可以多讀,這是增長功力的速成秘訣。二是古文,熟讀成語詞典、古詩詞、《古文觀止》等,實在不行可以拿中學時期的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來複習,相信我,這對你深刻理解漢語的魅力和獨特性有極大的助益,讀不進文言文,就永遠難以用好地道漢語。
四 他們很願意“寫”,但不是簡單寫,是主動全程參與綜合性材料“寫”又是一種“輸出”的方式,這是比“說”更高階的方式,體現在難度最大、強度最高、力度最深。“寫”不像“說”,脫口而出、口不擇言比比皆是,要落實到紙面上,總是要字斟句酌、再三思量,為此付出的腦力勞動量是成倍增加的,這是一番不小的考驗,也是“筆杆子”将能力付諸實踐的不二法門。
關鍵在于,要積極全程參與綜合性的文稿材料撰寫中,好處有三:一是此時往往是跟着衆多大佬學寫材料的最佳契機。筆者回顧職業生涯,那一幕幕與各級别領導一起“推材料”的深夜,都是自己功力提升最快的時候,在高手過招的思維風暴中“撿漏”,即使是負責打字也會占到不少便宜。二是全過程參加可以确保你掌握到每個步驟的進度流程,看着“豬是怎麼跑”出來的,下次你再見到“豬”,心裡就不會發怵了。三是參與綜合性材料,就意味着參與一個各部門各單位精英組成的“寫作班子”,可以使你很快熟悉各個方面、各個渠道的信息,至少能與“信息源”打個照面,為下一步開展工作提供便利。
這“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原本是語文老師和英語老師教給我的學習方法,包括兩種“輸入”方式、兩種“輸出”方式。工作後多年,仍不自覺反複運用,曆經實踐檢驗,想必亦是科學之道,姑且稍加總結歸納,願與諸君分享之。(完)
感謝您的點贊和在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