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圖形分解
1.圖形五分
五氣經天化五運圖是經過曆次整合的整體圖形。我給它分解為五個部分,1)最外圈的外側為四方系統;2)最外圈365.25度周天系統和戊己分;3)從外到内第二圈幹支系統和八卦;4)第三圈與第四圈合觀的二十八星宿系統;5)内圓——五色天(黅天、素天、玄天、蒼天、丹天)。接下來對每個部分做詳細的解讀。
2.内圓1——五色天(黅天、素天、玄天、蒼天、丹天)
五氣經天化五運圖,核心就是如圖之五氣。這張分解圖我們可以觀察到如下現象:
1)五個色條:黃色,灰色,黑色,綠色,紅色;2)兩段曲線色條,黅天和丹天,三段直線色條,素天、蒼天、玄天;3)每個色條都有一定的寬度,因為有這個寬度,它經過星宿的時候,很多時候是跨越兩個星宿;4)圖中金木水火土五星,太白(金星)對應素天也就是白色天,歲星(木星)對應蒼天也就是青天,鎮星(土星)對應黅天也就是黃色天,辰星(水星)對應玄天也就是黑天,熒惑(火星)對應丹天也就是紅色天。
2)我們現在知道,鎮星(土星)繞地周期是29.46年,一個甲子土星繞地球兩圈有微餘。約每年停在一個星宿,所以叫鎮星。而此圖顯然黅天所示的黃色曲線條不是土星的運動軌迹;水星,離太陽最近,看上去總是在太陽兩邊擺動,離開太陽最遠不超過三十度,中國古代把一周天分為十二辰,每辰約三十度,故稱水星為辰星,而圖上我們簡單算一下跨度超過150度,所以黑色條也不是水星的運行軌迹;再加上二十八星宿不可能全見,隻是看到一半,所以五色條不是同時看到的。從天幹甲到天幹己,間隔五年,如果是運行軌迹,也不是一時能看得全的。所以我們可以排除這五色條是五星的運行軌迹。
3)根據圖中,這五段色條是有層次的,這五色條的順序,按照歲運角度是土、金、水、木、火;按照主運的角度,是木火土金水。按照客運也是五行相生的順序,而對照如上的層次,都合不起來,那麼這個層次就是随便畫的嗎?
4)根據經文如“黅天之氣,經于心尾己分”,“經于”可以解釋為經過,也可以是“橫亘”之意。我們可以有初步的猜測,這五色條是橫垣在天際的氣,是觀察者直接觀察或者某種感應,科學地講就是某種天象,并且是多年的多次的記錄,綜合的圖形。
3.内環1——二十八星宿
這個我們就很熟悉了,二十八星宿。我們要注意的點就是:
1)二十八星宿這裡明确區分了四塊,各用四色标明,應四象。
2)這是我們熟知的四象區域,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這四象并非均分這個圓周。我們的二十八星宿所占的度數都是實測,充滿了差異化,不是理論上的等分劃分,體現人道要合于天道,而非要讓天道順應人道。從體量上來看,朱雀體量最大,占了112度,東方青龍最小,占了75度。西方白虎占了98度,北方玄武占了98度,就這樣四分周天,合計365度,一個回歸年365.25度,我們知道五運六氣裡周天度數也是365.25度,此圖圓周缺少的0.25度可能是在繪圖時略去了,沒有精确到小數點後一位的緣故。
3)根據歲差推算這個圖所顯示的天象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歲差周期約2.6萬年,71.2年逆時針行一度。今年的天象,冬至點中星觀測,十二地支子指向的是箕宿,而此圖指向的是虛宿,兩宿相差近似56度,相距近四千年。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器時代早期。我們可以說這是夏朝時候的天象圖,是那個時候古人對天象的觀察記錄。夏朝時就有這麼先進的天象觀察了嗎?《堯典》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鹹熙。」堯舜的時候知道的歲實是366日,到了夏朝測得是365.25日是合乎邏輯的。我們如果使用此圖,歲差是要考慮的,可做歲差的換算。
4.内環2——天幹地支八卦
這一環是核心,說到正主了,這是理解五運六氣的關鍵,且看觀察到的細節:
此環是由十二地支系統(12個全顯)和十天幹系統(隻有8個,缺位戊己)和後天八卦系統(隻顯示乾坤艮巽,四隅位的四卦)交錯組成。風水上稱這24個點為二十四山,用于空間定位,24等分圓周。用于羅盤的話,這個圓周是360度。在五運六氣體系裡,圓周是365.25度。
5.最外圈 365.25度周天及戊己分天門地戶
此環是四象所跨的赤經差度。而所謂的戊分和己分,代表天門與地戶。戊己是天幹序列,二分是一種界線,戊己相應土行,戊,陽土之氣,以象天門,對應後天八卦之乾卦之位,時節對應在立冬。己,陰土之氣,以象地戶,對應後天八卦之巽卦,時節對應在立夏。
6.外方——四方無極
最外側有四方,東南西北,這是天赤道的方位,天球至東向西旋轉。每個方位,東南西北還對應有顔色,所對應的是黑白紅綠四色,處于四正位。
1)這可認為是地平坐标系,四方五位。
2)這個方位,和我們當前認知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是不一樣的,從政治角度理解可以說是站在北極的視角看這個大地的。站在北極的視角,就是地球以外的視角,就是“上帝”的視角。我們也常說是君王南面的天下視角。這是我們中國人獨有的視角。站在天文官的技術視角,就是站在北方朝南研究太陽為核心的天象,并記錄出相關的圖象。
3)加一個無極,意在擴開四方所包裹的空間,有待探索四方外的空間,以及三維、多維的空間。這個平面圖是二維的,可以說是天赤道截面圖。那麼加上北南兩極,就是個三維的空間圖——天球,也是代表渾天說思想。再加上時間的運行,這個天球就是四維的天球了,如果再加上曆代以來不斷加深的認識,那就是一個N維的系統了,所以看似是一個平面圖,其實是一個N維的複雜系統,相應于宣夜說,充滿了未知與活力。
第二部分:圖形綜合
一張圖展示的古典天地人學術架構
1.地平系統與蓋天說
最外側屬于大地的四方,我們可以看到地方天圓,就是這張圖最直觀的展示,此圖可以理解為蓋天說(天圓地方、靜态),也可以理解為渾天說(天球形立體化、動态),乃至于可以上應到宣夜說(道之無極、氣化)。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宇宙再大,最終還是要回到大地,關注到人,治理好這個天下,這是古來聖賢的天地人三觀,回到天下,回到修身,内聖而外王。這也是我個人對大地的四方的理解和重視。
有東西南北四方就有東西南北中五位,四方五位的地平系統,按照樸素的想法應該源于我們的蓋天說,天圓地方,這個地“方”,我們要慎重把握,不要簡單理解為大地是方的,而是大地是通過“四方五位”給自己定位的,是一種坐标參考系,便于測算,便于準确定位自己、族群的時空位置。我們的《周髀算經》就是基于蓋天說而建立的天文幾何和數學為基礎的時空學。地平的精确的四方方位,最初是怎麼測定的?是通過立杆測影這個偉大又簡便的技術測定的,具體來說圭表來測四方,壺子居老師和曹老師都詳細講過,可以參看往期文章。
2.'中'的内涵
說四方五位,重點要說'中'。中,從一個初始的方位概念(地中)延伸到政治概念(宅茲中國),再延伸到文化概念(允執厥中、中庸之道),進而到形而上的“道”的範疇(天人合一)。在文化和道的範疇裡,不斷地融通人心,融通宇宙,天人之間就建立起了聯系,文化也就經曆了幼稚(混沌初分,原始的觀象授時)到成熟(精準化系統化的天文曆法)再回到天真(人文化成、天道人道合一)的三個曆程。
我們再回看這個圖形,五色天也是在這個中間區域。這個中,内涵又不一樣,可以說是渾天儀的中位,用天赤道上的二十八星宿去定位這些星體,而實際上五星運行在天球内黃道面附近。
3.連山曆與二十八星宿
有一種觀點認為,東西十四山與南北十四山,這如同圭表和日晷的配合,合起來的二十八山向天上投影,就有了二十八星宿(見張遠山先生著作)。有了這個二十八星宿,在長久的應用過程中,其逐漸剝離了二十八山,成為一個獨立的天道觀測方式。從二十八星宿,古人就很容易和北鬥及北鬥七星結合起來。我們的璇玑玉衡就是觀測北極星和北鬥的。古人對北鬥七星和北極星的觀測由來已久,可能比立杆測影更為久遠,這是渾天說的源頭。二十八星宿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讓渾天說更為系統,同時也與蓋天說聯系越緊密。在渾儀裡的,作為三個主體之一的四遊儀就是測量宿度的,用來定位星體位置,而對二十八星宿基礎參數的測量,也是天文官緻力去做的。
從蓋天說到渾天說是古人觀察方式的變化。為什麼這樣說,把夜裡缺失的部分補全了,所以渾天說比蓋天說更為全面,但是呢,渾天說以蓋天說為基礎,兩者必須結合,所以說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不是有了新就扔了舊。至于從渾天說到宣夜說,則是我們貌似掌握的天地規律,還是會變化,道不能被窮盡,隻能有限的掌握,有限的應用。宣夜說是氣化的宇宙觀,在應用層面更多的是讓渾天說和蓋天說永遠不固化,永遠保持活力,并随着技術革新,不斷改進。宣夜說這可說是把天球外層的球殼拿去,呈現出整個天道的本來面目。基于地平系統的蓋天說,穩固,是天文曆法的基礎,有術有數,有尊卑主次,可以延伸為穩固的政治文明體系,多為廟堂政治所接受,是構建華夏文化、政治的基礎。政治正确,基礎踏實。
渾天說和宣夜說,包含了更多的天文内涵,多為天文曆法所應用。特别是宣夜說,不斷地否定自己,革新自己,體現了中華學術的終極的探索精神。
那麼,很自然的,北鬥——北鬥七星——三垣——二十八星宿——七政——分野——觀象授時——天文曆法制定——人文文明——政治民俗——天道,這個系統就建立起來了,五運六氣就是這樣的一個系統的具體應用。
4.此圖所顯的幹支系統、八卦系統與日月五星關系
十天幹,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十月曆,也就是把太陽回歸年分十瓣,為什麼是十呢?可能是季風的原因,一年五季,再分陰陽;也或許就是我們都有一雙手,每隻手五個手指。也有說是十年一個周期,類似于十進制計數。十二地支,還是将太陽回歸年十二分,為什麼十二分,這裡有幾個源頭,一個是連山曆這個源頭,也就是4×3,兩分兩至和一分為三這樣的數理理念;一個是和太陰曆相合的需要;還有就是十二律呂,吹灰實驗地氣測量,這樣一個虛無缥缈又很神奇的源頭。十月曆和十二月曆,乃至于太陰曆可能是分屬不同的族群,在民族融合(多是相互戰争)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了陰陽合曆,而十月曆遭到淘汰(現如今彜族還在使用十月曆)。而幹支曆法可能是融合了六十進制計數法和十月曆、十二月太陽曆和太陰曆,以及對五大行星的精密觀察而形成的綜合性的曆法。
4.1、幹支八卦首尾定位的根由?
子為什麼定位在那裡,甲乙為什麼定位在那裡,後天八卦配方位已經成定論,那麼為什麼這樣放置?其與先天八卦有什麼區别?
我們把天球這樣一放,天門地戶我們就能理解了,天門地戶的連線和地軸是一緻的。而後天八卦和先天八卦這樣嵌套也就可以理解了。後天八卦所代表的八方我們可以理解,四正四隅,分别是東震南離西兌北坎,東北艮,東南巽,西南坤和西北乾,八方定位。子午卯酉分别和四正相合,三分四正,就定位了十二地支。甲乙配東方木,丙丁配南方火,戊己配中央(極軸)土,庚辛配西方金,壬癸配北方水,于是後天八卦,十二地支,十天幹就這樣配合起來,也算是天衣無縫。那麼我們就知道,這24山是和四方錨定在一起的。在天文學裡這如同一個固定的觀測站,亦或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地。先天八卦是天球的時空,體現了克制平衡,相應于河圖,而後天八卦是華夏大地的時空,生生不息,升浮降沉,運化不止,相應于洛書。人體的髒腑運化就相應于後天八卦。
4.2與二十八星宿的關系?
我們也說了24山是地面觀測站,那麼觀測什麼呢?當然是日月五星和北極和北鬥星。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這裡會有一個二十八星宿的圖和刻度,這就是隐含了我們的北極、北鬥七星、日月五星等諸天象。也打通了與天文曆法的通道。這裡不多談。補充一點就是,我們的十二辟卦也因此和十二地支合上了,複卦一陽來複合子位,其它依次順時針對應。二十四節氣也合24山,冬至合子位,順時針排布。
5.天門地戶的變化與歲差
戊,陽土之氣,以象天門,對應後天八卦之乾卦,且在十二辟卦之坤卦之前,相差一個節氣,這個時候是要關天門,在一年中對應立冬點,立冬就是收藏點。己,陰土之氣,以象地戶,對應後天八卦之巽卦,且在十二辟卦之乾卦之前,相差一個節氣,這個時候就是要開地戶,在一年中對應立夏點,是夏長點。《易傳·系辭上》“阖戶謂之坤(六畫卦),辟戶謂之乾,一阖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戊己配中央(極軸)土,這是我們理解天地門戶的關鍵,也是天地運化的關鍵。戊己也有另外的解釋,一說是位于中央土,一說是在長夏,一說是在四季之間交接點前後的18天,共4*18=72天,周行四季。我們這裡解決了中央之土和周分四季,長夏的問題撲朔迷離,還沒有解決。針對長夏問題,現在有學者認為可以引入季風,南方諸如上海的梅雨季節可以做參考。這裡就有一個西北到東南的地理大勢以及北方的寒與高原與東南的大海,是形成季風及梅雨季節的緣由。
張介賓《類經圖翼·奎壁角轸天地之門戶說》說:“周天七政躔度,則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鬥、牛,正月入女、虛,危,至二月複交于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長也,時之煖也,萬物之生發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轸始。故日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夫既司啟閉,要非門戶而何。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角、轸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
張景嶽(1563~1640年),本名介賓,距今四百年左右,按照歲差,和今天相差6度這樣。“十一月入尾、箕”,是基于當時實際觀測的。
▲ 二十八星宿在原圖基礎上旋轉了50度
萬物之生發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轸始。故日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夫既司啟閉,要非門戶而何。
我們可以看到戊己分正在東西之位,也正是春分和秋分的位置。
到如今2019年,我們需要在原圖的基礎上,轉動56度。
▲ 二十八星宿在原圖基礎上旋轉了56度
按照上面的邏輯來找天門地戶的話,天門地戶的位置又變化了,大概在白露和大寒的位置。
我們地球和日月五星的關系,權重最大還是基于日地關系,太陽可以用立杆測影這樣一種精确的方式定位,而月亮和五星就很難這樣定位了,需要借助于二十八星宿定位,而二十八星宿這個圈,因為歲差的緣故,極為緩慢地逆時針轉動,那麼我們在用原來的數據的時候,就需要轉化一下。我就有一個反思,我們用十天幹十二地支化五運六氣的時候,古今不變通嗎?這是我留下的一個疑問。
第三部分:五運之氣
《素問天元紀大論》指出:“甲己(1/6)之歲,土運統之;乙庚(2/7)之歲,金運統之;丙辛(3/8)之歲,水運統之;丁壬(4/9)之歲,木運統之;戊癸(5/10)之歲,火運統之。”(注:十天幹配1到10,經文無,筆者添加如上甲己(1/6),甲己之間是否有交午之存在?數字間有似河圖的數字生成關系。)這裡的五運順序土、金、水、木、火,依然是符合五行相生原則的。《五運行大論》曰:“覽《太始天元冊》文曰:丹天之氣,經于牛女戊分;天之氣,經于心尾已分;蒼天之氣,經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于亢氐昂畢;玄天之氣,經于張翼婁胃。所謂戊已分者,奎、壁、角、轸,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我們在五氣經天化五運圖上,可以看到這種對應。
具體五氣如何化五運,有很成熟的推步方式,五音健運,五音太少相生;五步推運等等是很成熟的技術,在五運六氣專業書裡有詳細的介紹,是一道計算題。而其背後的天文曆法基礎、五音十二律基礎、陰陽五行思想基礎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本次的分享就到這裡,在此抛磚引玉,希望大家一起能夠把天文曆法和五運六氣學得更明白。
文 / 秋山
圖 / 蕉泥座人孤桐斫琴
文章編輯 /大紅
複核校對 / 曆象天文小組
[ 曆象天文] 學習交流群 · 主題分享 預告
主講人:自在
主題:從耕到食——生态文明下的現代田園(一)
時間:己亥年五月廿七(6月29日 周六)晚七點半
【 主要内容 】
華夏文明的基礎是農耕文明,春種秋實的田園圖譜也蘊藏着千百年來農人的天地觀。我們從未離開過這片土地,農耕文明在如今新生态人的手中有着怎樣的傳承,來聽自在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田園故事。
下一篇
回文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