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通常是指入睡困難或維持睡眠障礙(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難)導緻睡眠時間減少或質量下降,不能滿足個體生理需要,明顯影響白天社會活動或生活質量。中醫學稱“不得眠”、“不寐”、“目不暝”,常伴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乏力、甚至焦慮不安等。筆者自1996年以來運用中醫藥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該病135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自1996年~2007年3月,在門診部共收治觀察失眠症病例135例,将患者随機分成西藥組和中藥組,西藥組50例,中藥組85例,其中西藥組男16例,女34例,年齡在26~63歲之間,病程6個月~15年;中藥組男28例,女47例,年齡在23~70歲之間,病程4個月~22年。
1.2診斷标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标準》中“不寐症”的診斷标準拟定:①睡眠障礙:包括難以入睡、久不能眠,或間斷多醒,整夜多夢,或早醒,醒後不能再入睡,或似睡非睡通宵難眠。②上述症狀每周至少發生3次,并持續2周以上。③白天出現精神疲乏或頭暈頭脹,心慌心煩等症狀,影響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功能。④經各系統和實驗室檢查未發現異常。
2、治療方法
2.1西藥組 每天口服谷維素片和維生素BI片各60mg,分3次口服,舒樂安定2.5~10mg于睡前30min服用,焦慮不安者配以多慮平片2片,每日1~2次,精神較差者配以靜脈輸液用“黃芪針、生脈針、制五加針”各40mL,分别加入5%的葡萄糖液200mL中靜滴。
2.2中藥組 分為以下6型辨證施治。
2.2.1心火熾盛型 心煩、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瘡,舌紅,脈數。治以清心瀉火,甯心安神,主用朱砂安神丸加減治療,藥用朱砂、黃蓮、生地、丹皮、當歸、甘草、酸棗仁、柏子仁、竹葉。
2.2.2肝郁化火型 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口苦,小便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治以清肝瀉火、鎮心安神。治療用龍膽瀉肝湯合逍遙散加減(黃芩、龍膽草、當歸、澤瀉、車前子、栀子、生地、丹參、白芍、酸棗仁、柏子仁、合歡花、夜交藤、郁金、甘草)。
2.2.3痰熱内擾型 不寐頭重,痰多胸悶,惡食嗳氣,吞酸惡心,心煩口苦,目眩,苔膩而黃,脈滑數。治以清瀉痰熱、和中安神,方用溫膽湯加味(半夏、茯苓、枳實、竹茹、遠志、紫丹參、夜交藤、合歡花、甘草)。
2.2.4陰虛火旺型 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五心煩熱,口幹津少,舌紅,脈細數;治以滋陰降火、清心安神,方用六味地黃湯合黃連阿膠湯加味(山藥、熟地、黃連、阿膠、知母、酸棗仁、茯神、麥冬、丹皮、柏子仁、夜交藤)。
2.2.5心脾兩虛型 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治以補益心脾、養心安神法,方用歸脾湯加味(黨參、遠志、龍眼肉、茯苓、當歸、大棗、柏子仁、五味子、甘草、夜交藤)。
2.2.6心膽氣虛型 采用益氣鎮驚安神定志法,方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加味(黃連、阿膠、朱砂、甘草、生地、當歸、酸棗仁、知母、茯神、磁石)。
3、療效标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标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SPIE—GEL量表評分結合,采用減分率方法作出療效評價,一般療程為3周,于服藥前、服藥後第7天、第14天、第21天各測1次。然後設計分别求出第7天、第14天、第21天睡眠改善情況,最終療效以第3周檢測結果數據作出統計。
臨床痊愈:指症狀完全或基本消失,SPIEGEL量表減分率≥75%;顯效:指症狀基本消失,SPIEGEL量表減分率≥50%;有效:指症狀有改善或部分症狀改善,SPIEGEL。量表減分率≥25%;無效:無變化或加重,SPIEGEL量表減分率
4、典型病例
茶某,男,42歲。于1998上8月6日初診。失眠3年,于3年前出現入睡困難,多夢易醒,自服“舒樂安定、安神補腦液及中藥數劑”症狀曾一度好轉,但停藥後病情複發,每夜僅能睡2h,緻第2天神疲乏力,并逐漸出現情緒低落,煩躁、焦慮不安、口幹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中醫診斷:不寐;西醫診斷:失眠症。辨證分型:肝經郁熱化火型,治療:疏肝解郁、清熱安神。處方:柴胡15g,當歸15g,赤芍15g,山栀子15g,龍膽草10g,黃芩15g,酸棗仁20g,茯神15g,遠志15g,郁金15g,香附15g,甘草5g,柏子仁15g。煎服10劑。2診:睡眠改善,夜寐5~6h,夜醒2~3次,口幹、口苦、煩躁症狀減輕,但納食少,神疲乏力,舌質紅,苔黃微膩,患者經治睡眠好轉,脾虛濕困之象明顯,故投以健脾滲濕、益氣安神之劑上方去當歸、龍膽草、黃芩、加黨參15g,炒白術15g,生黃芪30,砂仁10g,菖蒲15g,煎服6劑,諸症消,睡眠佳,随訪1年,睡眠正常。
5、讨論
失眠症在《内經》稱“目不瞑”、“不得眠”,《難經》中稱“不寐”,是臨床常見病之一,它是以不能獲得正常睡眠,以睡眠時間、深度及消除疲勞不足為主的一種病症,雖不屬急危重症,但常常妨礙人們的正常生活、工作、學習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誘發心悸、胸痹、眩暈、頭痛、中風等病症,由于現代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工作制的改變,食物結構的變化等,由此而引發的市場經濟風險、精神壓力、社會、家庭等矛盾困惑着人們,緻使“失眠症”的發病率不斷升高。中國根據2002年3月21日中華精神科學會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山東等地區的調查、輕度失眠加顯著失眠占43.5%。2004年在珠海召開的亞洲睡眠大會資料顯示:南亞地區人群失眠症發病率的38%,有失眠問題的占人群總數的50%。失眠症給人們帶來長期的痛苦,隻能靠服用“安眠藥”來改善現狀,這樣就形成了對“安眠藥”的依賴,而長期的“安眠”藥物,可引起醫源性疾病。中醫藥通過調整人體髒腑的氣血功能,能明顯改善睡眠的狀況,無藥物依賴性,更不會引起醫源性疾病。中醫學認為,失眠的發生乃情志所傷、飲食不節、病後、年邁、先天禀賦不足、心虛膽怯等引發病因雖多,病機不外心膽脾腎的陰陽失調,氣血失和,以緻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有虛實之分,實證多有心火熾盛、肝郁化火、痰熱内擾引起心神不安而緻失眠,而虛證多有心脾兩虛、心虛膽怯、陰虛火旺引起心神失養而緻失眠。然失眠症患病日久,可見虛實兼夾,臨證時當據病情進行辨證論治方能奏效。失眠症病因雖多,病機有虛有實,也有虛實相兼,然而失眠一症總屬心神病變,故我們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尤應注意精神調攝,做到喜怒有節,解除憂思焦虛,保持精神舒暢,且選擇安靜環境睡覺,睡前應避免飲用濃茶、咖啡及過度興奮刺激,做到起居有節,并适當參加體育活動,這樣治療失眠症的效果将會提高。個人的體質得到改善,從而也就提高了工作、學習效率。(楊政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