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瘙癢症] 中醫藥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中醫藥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轉載)

發表者: 13595人已讀

老年性皮膚瘙癢症是皮膚瘙癢症的一型,祖國醫學稱之為“風瘙癢”,本病是指自覺皮膚瘙癢而無原發皮損,但可因搔抓伴發各種繼發性皮損的一種皮膚病。病初多限于一處,進而逐漸擴到身體大部,如軀幹、四肢甚至全身。癢感時輕時重,短者僅數分鐘,長者可達數小時,甚至徹夜不甯,難以遏止,使老年人痛苦難忍。若連續強烈地搔抓,可緻患處抓痕累累,血迹成片,滲液結痂,日久患處皮膚粗糙肥厚,枯槁甲錯,色素沉着。若繼發,還可引起疖瘡,糜爛潰瘍等,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中醫文獻對本病很早既有詳細記載,《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漢代·張仲景曰:“不得小汗出,身必癢”。隋·巢元方在《諸病源侯論》中首載“風瘙癢”這一病名,并提出本病多與風邪有關,故稱“風瘙癢”。而老年性皮膚瘙癢症又屬“風瘙癢”中特殊的一型。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患者年邁,肝腑功能衰弱,以緻氣血精津虧虛,肌膚腠理失于溫煦濡養,經脈運行不暢,氣滞血瘀,風從内生,或因氣血不足,營衛失和,衛外不固,為風寒外邪所襲,使内外合邪所緻。故本病多于秋冬幹燥寒冷季節加重,而暑夏溫暖潮濕季節減輕。但也有因原本陰血虛虧,又嗜食辛辣腥發之物,使虛火内生,更灼津液,或受外界不良刺激,又未能及時調理而誘發本病的。總之,氣血津液虛虧是内因,是發病的基礎,為本;内外風邪擾襲是發病的條件,為标,本虛标實,故病程纏綿難愈。

辨證施治

一、營衛失和,風寒外襲

主證:周身皮膚幹燥,瘙癢不止,遇風、寒則加重,時感肢冷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緩。

治則:益氣散寒,調和營衛

方藥:黃芪20g、白術20g、桂枝10g、白芍10g、當歸10g、丹參15g、白藓皮20g、刺蒺藜20g、防風10g、陳皮10g。方中黃芪、白術益氣固表,與防風配合共成玉屏風散,當歸、丹參養血和營,桂枝、白芍疏風散寒,調和營衛,白鮮皮、刺蒺藜、防風祛風止癢,佐以陳皮清香疏氣,使氣血調和肌膚得養。皮膚幹燥明顯者可加何首烏15g、川芎10g以養血活血,癢劇者加白僵蠶祛風止癢。

病例1:紀××,男,61歲,1995年11月28日初診。患者近三個月來常感周身瘙癢,以雙下肢為著,晚間脫衣時或遇風寒時尤甚,抓後皮膚有白色痕迹而無出現,外用激素類藥膏可略好轉,但一直不愈。近一周來癢感加重,而來診。查:周身皮膚略顯幹燥,無原發皮損,僅有少量抓痕。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緩。辨證:營衛失和,風寒外襲。治則:調和營衛,疏風止癢。方藥:黃芪、白鮮皮、刺蒺藜、生地各20g,桂枝、白芍、白術、防風、當歸、陳皮各l0g,七劑。外用10%尿素霜,每日一次。二診時癢感已明顯減輕。繼用原方加白芥子6g、桃紅10g,服藥14劑而愈。囑患者經常注意外塗潤膚藥,保養皮肢,以防複發。

二、氣血不足,血虛生風

主證:本型為老年性皮膚瘙癢症中最多見的一型。患者平日體虛,皮膚幹燥,抓痕累累,上覆糖樣細薄鱗屑,瘙癢劇烈,夜間尤甚,寤寐不安,口幹喜飲,倦怠乏力,納呆便溏,面色不澤,舌質淡、苔薄,脈弦細。

治則:養血益氣,熄風止癢

方藥:當歸10g、熟地20g、川芎10g、白芍10g、黃芪20g、黨參15g、防風10g、白藓皮20g、烏蛇10g、甘草10g。方中用四物湯養血活血,黃芪、黨參益氣養血,氣血充肌膚得養,其風自滅;防風、白鮮皮、烏蛇驅風止癢;甘草調和諸藥。癢感日久不愈加丹參15g、桃仁10g活血養血,使“血行風自滅”;便溏明顯者祛當歸,加何首烏10g、茯苓15g、白術10g益氣止洩。

病例2:戚××,女,70歲,1994年12月23日初診。患者近三年來經常感周身瘙癢,秋冬季加重。内服各種脫敏藥、維生素類藥等,并外用激素類藥膏,效果不佳。近2個月來瘙癢日漸加重,影響睡眠,煩躁不甯,倦怠納呆,。查:周身皮膚幹燥,有較多抓痕結痂,部分皮膚輕度肥厚。舌質淡紅,有瘀斑、苔白,脈沉細。辨證: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治則:益氣養血,潤膚止癢。方藥:當歸、川芎、白芍、防風、秦艽、烏蛇、麻仁各10g,黨參15g,黃芪、熟地、白藓皮、刺蒺藜各20g,7劑。外用10%尿素霜及無極膏。二診時癢感減輕,抓痕減少,大便已調。睡眠仍差。于原方中祛麻仁,加生地20g、棗仁15g。連服14劑後,周身抓痕已消失,僅有陣發性輕癢。再依前法服藥半月而愈。囑患者常服六味地黃丸善後調理。

三、肝腎精虧、肌膚失養

主證:周身皮肢幹枯,肌膚甲錯,甚至粗造肥厚。瘙癢劇烈,夜不能寐,頭暈目眩,耳鳴如蟬,腰膝酸軟,夜尿多,舌質紅、苔少,脈弦細。

治則:滋補肝腎,養陰熄風

方藥:當歸10g、熟地20g、女貞子10g、枸杞子10g、山萸肉10g、山藥15g、茯苓15g、丹皮10g、白鮮皮20g、烏蛇10g、秦艽10g、丹參15g、香附10g。方中用六味地黃湯滋補肝腎,并以當歸、女貞子、枸杞子助之;加丹參、香附活血行氣,使氣血通達肌膚得養;白藓皮、烏蛇、秦艽熄風止癢。皮損肥厚明顯者加三棱、莪術各10g活血散結;癢甚者加全蠍6g搜風止癢。

病例3:王××,男,68歲,1994年11月29日初診。患者周身皮膚瘙癢反複不愈已五年餘,初起時冬季加重,近年來則不分季節,搔抓不能控制,甚則夜不能寐。服用各種脫敏藥、鎮靜劑,外用激素類藥膏,效均不佳。自覺頭暈膝軟,耳鳴如蟬,五心煩熱。查:全身皮膚幹枯粗糙,有糠狀脫屑,皮損大部分均肥厚,以四肢、背部為著,其上彌漫性布滿抓痕及血痂。舌質紅、苔少,脈弦細。辨證:肝腎陰虛,化燥生風,肌膚失養。治則:滋補肝腎,養陰熄風止癢。方藥:生地、熟地、白藓皮、刺蒺藜各20g,山藥、茯苓、丹參各15g,當歸、山萸肉、丹皮、烏蛇各10g,全蠍6g,7劑。另以6%水楊酸軟膏與無極膏按1:1比例混合外塗。二診時自覺癢感減輕,皮膚幹燥脫屑明顯好轉。但仍煩熱眠差,皮損肥厚。繼用原方加青蒿15g,三棱、莪術各10g。服藥14劑後癢感已明顯減輕,睡眠好轉,皮膚較前明顯潤澤,抓痕減少。繼宗前法加減服藥兩個月後,皮膚僅偶感輕癢,表面潤澤,抓痕消失,餘症亦除,給予知柏地黃丸鞏固療效。三月後來述,皮損未複發。

體會:

老年性皮膚瘙癢症是因年邁,肝腑氣血虛虧肌膚失養所緻,其表現雖以皮膚幹燥粗糙為主,但在治療中除了滋陰養血和營潤燥外,切不可忽視了益氣之法,隻有髒腑之氣充盈,才能化水谷之氣為精血,并推動其輸布于四肢百骸而濡養肌膚。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還體會到,本病患者皮肢粗糙肥厚還與氣血不足,經脈運行不暢,氣滞血瘀有關。因此對這類日久不愈的患者,在方藥中加入活血化瘀、行氣通絡之品,往往可獲良效。

另外,調養、護理也是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症的一個重要内容,可以使藥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1.平時注意保持皮膚清潔,經常外塗護膚潤燥劑,不要搔抓。2.冬季不要勤浴,避接觸堿性強的肥皂。内衣要穿柔軟的棉織品,不穿羽絨衣褲及化纖内衣。3.消除誘因,忌食腥發及辛辣食物,最好不吸煙飲酒。4.保持精神愉快和足夠的睡眠,并堅持适當的體育鍛煉等。(原文作者:方平)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