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病人家屬反饋病症已經消失了,我為了有個病曆,趕快分享出來。
病人:男,75歲左右,前面車隊老闆嶽父。因給車隊老闆抓過幾次藥,感覺不錯,于是,他嶽父感覺身體不舒服,便來問個情況。
主訴:後背脊柱部位出汗後感覺很冷或很涼,平時也愛出汗,老爺子面色紅潤,氣色很好,我偶見一面給我的感覺,是我家人在診所接診的,也說老爺子感覺身體挺棒的。脈像很結實的那種(我們的脈學學的不怎麼樣,但學的多了,由病知脈,再由脈知病,兩者可以互相推導的)
分析:因為我們以前也沒看過類似的病例,按傷寒論上來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是太陽病人綱領。但這個老爺子,其餘情況皆沒有,唯獨後脊背出汗後發冷。我們也沒有把握的。
我腦子裡一閃而過一過一句話:項背強幾幾。我想到了桂枝加葛根湯。抱着試試看的想法,随手一用。因為學傷寒論時間長了,就知道桂枝湯的主要作用在調和營衛,營衛不和則就是病了。葛根這個藥在傷寒論裡專門說的幾個字就是項背強幾幾。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湯肯定不會出問題,也沒什麼事的。
抓藥: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我用的是幹生姜片,生姜片曬幹以後,用了10克),炙甘草10克,大棗5個,葛根15克。
按我用藥習慣來說,我一般都是用藥不疑,疑藥不用,學了傷寒論以後,更應該這樣的,傷寒論裡有用藥輕的,有用藥重的,自古以來,凡是在中醫上有所成就的,無不對傷寒論研究非常深刻。我的習慣用量是一兩對10克的。如桂枝湯:桂芍姜甘棗,三個三,二一二(我的貼子裡有,我自己記藥量的方式)。桂枝30克,白芍30克,生姜30克,炙甘草20克,大棗5-6個吧。
因這個老爺子情況有點特殊,我就用藥藥量減半,一個意思是用藥緩一點,一個意思是我也吃不準老爺子是什麼情況,藥量大了怕有什麼問題,畢竟70多了。
共抓了五副藥。(對了,用5副藥的意思也是用藥量緩,但時間稍長一點,這樣其營衛調和後,自然就會好的)
這大概是半個月之前的事了吧。今天反饋說病症已經消失了。我很意外,也很驚喜的哦。說剛開始吃了藥以後,很容易出汗,比服藥以前容易出汗。前三副藥好像沒什麼變化。到吃了第四副藥之後,感覺就好了的。
感悟:有時候說病人來了,醫生不知道怎麼用分析,怎麼用藥,那是因為心裡沒底,腦子裡沒東西的過。為什麼說傷寒論是方書之祖呢,疑難雜病找金匮。這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把傷寒論仔仔細細的研讀幾遍,多背幾個條文,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呀。傷寒論在自己心裡沉澱了多少,那就有多少的底的。如果把傷寒論之間的條文吃透了,那就肯定是名醫大家了。而金匮比傷寒論更簡略,如果傷寒論條文吃不透,金匮肯定看不懂的。
我學了這些年,總算是有些回報了。這幾年,我們的治愈率越來越好。自我信心也是好好的。
隻不過這個病例有些特殊,所以我就寫出來,以後就當醫案了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