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跟着彩雲學湯液經法與五輸穴:大玄武湯

【原文】大玄武湯。治腎氣虛疲,少腹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鴨溏。

茯苓三兩術二兩附子一枚,炮芍藥二兩幹姜二兩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校注】

[1]四肢清:四肢清冷的意思。


茯苓,土中水。甘、淡,平。入心、肺、肝、膀胱經。淡滲利水,健脾補中。
術,水中土。苦、甘,溫。入脾、胃經。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
附子,木中水。大辛,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回陽救逆,補陽益火,溫中止痛,散寒燥濕。
芍藥,金中土。苦、酸,微寒。歸肝、脾經。生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幹姜,木中土。大辛,大熱。入肺、心、脾、胃經。回陽救逆,溫中散寒,溫肺化飲,溫經止血。
人參,土中土。甘,微苦,微溫。入脾、肺經。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固脫生津,安神。
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經。補中益氣,清熱解毒,潤肺祛痰,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講疏】

本條為大玄武湯之主治病證、方藥組成及煎服法。

  本方證是由小玄武湯證之腎氣“不足”發展加重至“虛憊”而緻。此證腎陽虛弱,其症狀由“四肢冷”加重至“清冷”;不但有小便不利,而且出現了“大便鴨溏,日十餘行”脾土虛寒的症狀;小湯證中有腹中痛,此條雖未言腹痛,但言“少腹冷”,其腹痛證必然仍有存在,不言腹痛是省略文。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之經脈循腰背上行,膀胱經脈因寒而運行滞澀,則可見腰背沉重。

  大玄武湯由小玄武湯去生姜加幹姜,再加人參、炙甘草而成。小湯中用生姜意在散水濕,此方用幹姜意在複脾陽;病涉中土之虛故加參草兩甘以助脾用,即以充腎體;參草與姜附同用則脾腎之陽皆可恢複,而内外之寒皆去而不返。故姜、參可為方中之佐臣,炙甘草可為之佐使。

  此證雖未言治外感内傷,但其證盡管由外感而來,發展至腎陽疲憊階段,外感之邪亦多寒化,其治療應以内複陽氣為主,故亦可謂之内傷病。

大玄武湯之組織結構應如圖:


穴位治療法:

【原文】大玄武湯。治腎氣虛疲,少腹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鴨溏。

茯苓三兩術二兩附子一枚,炮芍藥二兩幹姜二兩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茯苓,土中水。甘、淡,平。入心、肺、肝、膀胱經。淡滲利水,健脾補中。
術,水中土。苦、甘,溫。入脾、胃經。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
附子,木中水。大辛,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回陽救逆,補陽益火,溫中止痛,散寒燥濕。
芍藥,金中土。苦、酸,微寒。歸肝、脾經。生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幹姜,木中土。大辛,大熱。入肺、心、脾、胃經。回陽救逆,溫中散寒,溫肺化飲,溫經止血。
人參,土中土。甘,微苦,微溫。入脾、肺經。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固脫生津,安神。
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經。補中益氣,清熱解毒,潤肺祛痰,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大玄武湯的五輸穴配伍:

藥名:土中水:茯苓。

穴位名:土中水:陰陵泉(脾陰),内庭(胃陽)

藥名:水中土:白術。

穴位名:水中土:太溪(腎陰),委中(膀胱陽)。

藥名:木中水: 附子。

穴位名:木中水: 曲泉(肝陰),俠溪(膽陽)

藥名:金中土:芍藥。

穴位名:金中土:太淵(肺陰),曲池(大腸陽)


藥名:木中土:幹姜。

穴位名:木中土:太沖(肝陰),陽陵泉(膽陽)

藥名:土中土:人參。

穴位名:土中土:太白(脾陰),足三裡(胃陽)

藥名:土中木:甘草炙。

穴位名:土中木:隐白(脾陰),陷谷(胃陽)

陰陵泉(土中水):
主治病症: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尿失禁、尿路感染、陰道炎、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内庭穴(土中水):
主治病症:牙龈腫痛、扁桃體炎、胃痛、跖趾關節痛、流鼻血、四肢冰冷等。



太溪(水中木):
主治病症:腎炎、膀胱炎、遺精、遺尿、牙龈炎、踝關節扭傷等。



委中(水中土):
主治病症:頭痛、小便不利、腰背痛、遺尿等。



曲泉(木中水):
主治病症:膝關節疼痛,降血壓的要穴。


俠溪(木中水):
主治病症:頭痛、耳鳴耳聾、乳腺炎、高血壓。



太淵(金中土):
主治病症:感冒、咽喉腫痛、脈管炎,肺炎,心動過速,隔肌痙攣等



曲池穴(金中土):
主治病症:外感發熱,咳嗽氣喘,腹痛,吐瀉,齒痛,濕疹,痤瘡,手臂腫痛,半身不遂,白癜風等。




太沖(木中土):
主治病症:腦血管病、高血壓、青光眼、肋間神經痛、月經不調等。



陽陵泉(木中土):

主治病症:陽陵泉,筋之會,一切筋痛之病都可以治療。又是合土穴,可以治療消化不良病症以及膽囊炎等病。

太白(土中土):

主治病症:胃痛、消化不良、腸炎,痔瘡等;

足三裡(土中土):
主治病症:食欲不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尿路感染、高血壓、口臭等。

隐白(土中木):
主治病症:能性子宮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腸炎、神經衰弱等。


陷谷(土中木):
主治病症:感冒,胸膜炎,胃炎,腸炎,腎炎。下肢癱瘓,足扭傷的治療。


  朱烏玄武大小四方,均為治外感天行病之正氣不足者。或因禀賦素弱,或因誤治,或因病程日久。其淫邪之特征,以心、腎兩髒之氣淫盛為特點,心為火邪而陰虛,腎為寒邪而陽衰,其小方證均較大方證病勢輕,病位淺,所涉範圍小,其用藥則小湯均用五味,大方則系在小方中加兩味而成。

  朱烏、玄武,均為助本髒正氣所傷以祛邪,即扶正祛邪法,如心之氣為火熱,熱傷陰生燥,故朱烏湯以滋陰為主兼清熱邪;腎之氣為寒水,寒水易傷陽,故玄武湯以溫陽為主兼滲水邪。此心腎兩髒之病,以寒熱為辨,外感病中,寒熱二證乃水火二髒正氣狀态之反映;辨陰寒和陽熱症狀,在五髒辨證中應着手于心腎。如《内經》所言:“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其用如此。

【原文】弘景曰: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玑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藥名之,亦推主之義也。

【校注】

[1]六合:上下加東西南北謂之六合。

【講疏】

本條系陶弘景為六神方劑的主藥和功用所作的總結。并指出了《傷寒論》中方劑與此方同而名不同的原因。

  關于此六神方之主藥,講疏各方之組織結構時均已詳述,茲不重複。

  基于天人合一思想,陶氏把此六方對應于上、下、南、北、東、西之六合,認為此六方的組成,符合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可以對應天地四時之氣化,用來調整五髒氣化的失常,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二旦證之病機在于陰陽的升降失常,陽氣不升,陰氣不降則上下不能交通而痞塞。陽旦證如春季溫升陽氣之力不足,而冬寒收藏之陰氣不降,氣機痞塞于陽土胃,故見幹嘔等證,治則宣、溫、升陽氣,陽氣升發則陰氣自降而痞除。陰旦證如秋之涼降之氣不足而暑夏之溽熱不收,氣機痞塞于陰土脾,故證見身熱下利,治則宜扶陰氣之涼降内收,則陽熱去而痞塞開。

  陰陽二旦為中土脾胃之劑,脾胃為一身氣機升降之樞,可調節各髒寒熱燥濕之氣,可使在下之陽上升,在上之陰下降,故陶氏雲可升降陰陽。

  青龍白虎二證之病機在于氣機的宣發與收降失調,宣發收降失調則内外出入失常,宣發乃春木之氣,收斂乃秋金之氣,故出入失常謂之金木相離。

  青龍證為春木宣發之令不行,而金秋收斂之氣亢盛,收之氣亢則陽氣不宣,斂氣亢則水不蒸騰,故青龍證務必使内郁之陽氣與水飲外越,使其汗出而解;白虎證為秋金收降之氣不足而春木宣發之勢有餘,因而大熱、大汗,故治療又應助其收降水火,而汗止熱清。此即陶氏所說能“交互金木”。

  朱烏、玄武二證之病機在于清滋之氣與溫滲之氣不能協調,真陰可以清滋,而上達心火之中,火中之水方可謂之真陰;真陽之氣可溫以化水,而藏于腎水之中,水中之火方可謂之真火,真火即真陽之氣,此清滋與溫滲失調則為水火不濟。

  朱烏湯證為腎中真陰不能上承于心以濟心火,因而失于清滋,熱不得清則煩,燥不得潤則血動而出,故朱烏湯之功在于清滋;玄武湯證為真火不能下潛以溫腎水,腎水不得其溫則寒而不化,不易排出而見小便不利,寒冱于内,遏虛疲之陽,容易出現腹痛和四末清冷症狀,故玄武湯所用為溫滲之藥,這是陶氏所說的此二方可以既濟水火。

  綜上所述,此六神方實際上是法于天地四時之氣而組織的方劑,其功用能調整髒腑氣化之餘缺,同時此六方亦是三對陰陽之方劑,可以平衡陰陽,以達到治療目的。故此,陶氏稱此六方“乃六合之正精”,“乃神明之劑也”。

  關于陶氏所論,《傷寒論》與此六神方方名異同之原委,仲景雖有“避道家之稱”的問題,但是也有其實際需要的問題。所謂實際需要,是指《傷寒論》乃是三陰三陽體系,與此五行體用辨證體系有所不同,因此決定了方名的不一。筆者在《傷寒論陰陽圖說》中有專篇論述,恕不贅言。

  治外感天行六神大小十二方,共用藥28(小陽旦湯中熱稀飯不計在内)種。其中小湯共用18種,小陰旦湯用6種,青龍、白虎各用4種,餘方皆用5種。大湯共用藥25種,朱烏、二旦各用8種,餘方皆用7種。此十二方中,黃芪、柴胡、麻黃、雞子黃、阿膠、杏仁、知母,計七種藥物,為前諸補瀉方中未用者,除此七種外,半夏、粳米、白酨漿、苦酒計四種藥物,皆為前五味五行互含25種藥表中未列入。

  六神方所用28種藥中,辛味藥有桂枝、細辛、姜、附子、半夏、麻黃(《本經》謂味苦,據功用列此)計6種;甘味藥有黃芪、人參、甘草、茯苓、大棗、麥門冬、阿膠、雞子黃、粳米、饴糖計10種;酸味藥有石膏(《本經》謂味辛,《别錄》謂味甘,今據氣化功用列此)、五味子、芍藥、白酨漿、苦酒計5種;苦味藥有柴胡、黃芩、黃連、白術、竹葉、杏仁、知母計7種。

方名

藥物種數及味屬分析

陽旦

2辛,2甘,1酸,共5種

陰旦

1辛,2甘,2酸,1苦,共6種

青龍

1辛,1甘,2苦,共4種

白虎

2甘,1酸,1苦,共4種

朱烏

2甘,1酸,2苦,共5種

玄武

2辛,1甘,1酸,1苦,共5種

陽旦

2辛,1酸,5甘,共8種

陰旦

2辛,1酸,3甘,2苦,共8種

青龍

4辛,2酸,1苦,共7種

白虎

2辛,3甘,1酸,1苦,共7種

朱烏

1辛,4甘,2酸,1苦,共8種

玄武

2辛,3甘,1酸,1苦,共7種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