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味五行
《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
《素問·至真要大論》:“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但這并不是五味的五行屬性,判斷五味的五行屬性應該根據其功用來确定。
《素問·髒氣法時論(第二十二)》:“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發散屬木,收斂屬金,緩和屬土,堅凝(冰)屬水,軟化屬火。
五味入髒之所以辛木入肺,辛屬巽卦-風木,風即氣,氣入肺也。肺金之體為風木。即體用相反。《道德經》反複說明了這個道理:
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至于其它髒:
肝木之體為燥金,即膽之清汁,其性燥(詳見《》)。
心火之體為血液,其性流動,屬水大(詳見《》)。
腎水之體為命門真火。
脾土則體用相合。
二、五行藥精
藥物有兩層五行屬性。
第一層是藥味五行:
味辛皆屬木,
味鹹皆屬火,
味甘皆屬土,
味酸皆屬金,
味苦皆屬水。
第二層是入髒五行。部分藥物的歸經依據如下:
1.肝
桂枝
葉天士《本草經解》:“桂枝氣溫,禀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 “辛溫則暢達肝氣”
黃元禦《長沙藥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經絡而達營郁,善解風邪,最調木氣”
地龍
《神農本草經》地龍:“味鹹,寒。主治蛇瘕,去三蟲、伏屍、鬼疰、蠱毒,殺長蟲,仍自化作水。”
地龍即地中赤龍,“逢龍則化”也。詳見《》。
甘草能緩肝急。
2.心
椒色紅,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禮記·月令》:“五月(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 故半夏為補心湯君藥。
花主美麗,屬離卦,故旋覆花為補心包湯君藥。
大棗入心經(《雷公炮制藥性解》),養血安神。
3.脾
紫河車來源于母體(坤土),入脾經(《本草經解》、《雷公炮制藥性解》)。
人參
宋·劉敬叔《異苑》卷二:“人參一名土精,生(于)上黨(山西省東南部古地名)者佳。”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人參》:“其(人參)在五參(之中),色黃屬土而補脾胃,生陰血,故有黃參、血參之名。得地之精靈,故有土精、地精之名。”
4.肺
芒硝入大腸經,屬肺。
三、湯液經法
湯液經法圖《輔行訣》:“陶隐居(陶弘景)曰: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谙于此,醫道畢矣。”
1. 體用化合
《梅花易數》:“體用即動靜之說。”
體:本體(屬地)。代表五行的陰面(陰成形),反面特性(靜止)。
用:功用(屬天)。代表五行的陽面(陽化氣),一般特性(運動)。
化:生化(屬人)。代表陰陽相混而産生的一種新特性(對立統一)。
合:聯合(母子之味)。
湯液經法圖以五行體用在内,化合在外。體克用,用克化。
如肝,體酸(陰)而用辛(陽),化甘。
化味屬于“急食”之味:
注:
1.紅色字為不同于《素問·髒氣法時論》之處。
2.五髒所苦是本氣太過。如肝木太過,則脾土受害,先當實脾,故急食甘味,脾土強則肝木緩。
3.五髒所欲即五髒的本性,故用本味補之。如肝木的特性是升散,故用辛散。
4.辛散風寒之藥多主咳逆。故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風止咳。
《神農本草經》:
姜“主胸滿,咳逆上氣”;
桂枝“主上氣咳逆”;
附子“主風寒咳逆”;
細辛“主咳逆”。
“合”是指母子之味聯合,以去除相應病症。主要靠子味發揮作用,母味是輔助。
甘酸(土金)除逆(木)。
肝實則怒,怒則氣上,氣上為逆。以甘緩之,酸收之,如芍藥(酸)平肝潛陽。
酸苦(金水)除煩(火)。
煩氣在心。以酸收之,苦洩之,如竹葉(苦)洩火除煩。
苦辛(水木)除痞(土)。
痞病在中。以苦洩之,辛散之,如半夏瀉心湯。
辛鹹(木火)除燥(金)。
燥氣屬金。以辛潤之,鹹軟之,如芒硝(鹹)“潤燥糞”,軟堅瀉下。
鹹甘(火土)除滞(水)。
滞即水流不暢。以鹹下之,甘淡滲利之,如茯苓、澤瀉(甘)利水。
2.進退補瀉
陽進即順着五髒的特性(五髒所欲),故為補;(河圖五行順生)
陰退即逆着五髒的特性,故為瀉。(洛書五行逆克)
陽數七,故大補方均由七味藥組成;
陰數六,故大瀉方均為六味。
六七為水火之成數,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