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不把孩子的成績看得太重,是每一個父母的自覺

最近又到了期末考試周,孩子和家長都為成績懸着心,考好了全家歡喜,考差了家長不免要增添幾分憂慮,孩子暑假又得多做幾本試題集。

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成績,是孩子學習中的頭等大事。

的确,成績是重要的,它影響着孩子的初高中升學,以及未來進入哪種層次的大學。但家長如果把成績看得太重,也會産生許多負面效果,所以,把握好度很重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的作者吳曉樂,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将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歸納為九個為教育所困的真實親子故事,無數讀者在讀這本書時看到了自己。

她在接受采訪時說到:

“不可回避的是,學生很多糟糕的情緒都源于父母始終以學業成績衡量自己的孩子,這是最常見也最難以處理的問題。”

家長對待孩子成績的态度,影響着親子關系質量和孩子的身心發展。


01

把成績看得太重

孩子難以體會到父母的愛


生活中,許多家長慣以成績來評價孩子,甚至根據成績給予孩子不同程度的愛。

比如,考得好家長喜笑顔開,給孩子買很多他喜歡的東西,帶孩子出去玩;考得差了,則對孩子冷冰冰的,言語裡滿是批評、嫌棄。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是根據自己的外在表現來愛自己的,成績好才值得被愛,内在的自我價值感很低。

看過一則新聞;南京六合區一名13歲的男孩,成績不是很理想,本身已經很自卑了,可父親還總拿他和别的孩子做對比,心理壓力特别大。

于是,他給家人留下一張字條後,就離家出走了。

他在字條上寫道:“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男孩父母報警後,民警幾經追蹤才找到男孩。男孩委屈地說:“他不喜歡我!他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我就隻能走了。”

還有的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不惜通過各種方式來監督、逼迫孩子學習,以為這樣就是為孩子好,疏于表達對孩子的愛和關心。

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難以體會到父母的愛,很容易破壞親子關系,緻使孩子走向叛逆、反抗的道路。

一位爸爸就曾因這個問題而苦惱:

他說妻子當年高考失利,成為了她的心結,于是打小就對孩子的成績有嚴格要求,密切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

然而,妻子全心全意帶大的兩個女兒,對待她卻像仇人一樣,根本不服管教,家裡經常争吵不斷,硝煙彌漫,女兒也不愛學習。

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也最基礎的養料就是父母的愛,讓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價值感,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如果家長過于重視成績而采用錯誤的教育方式,讓“愛”變了味道,對孩子隻會有害無益。

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當始終把愛和關注孩子放在第一位,看到孩子身上除了成績之外的東西,發現他的閃光點,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管成績好壞,都被好好愛着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優異的成績。

02

把成績看得太重

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和思維方式


每個班上總有一些孩子,一到考試就特别緊張焦慮,害怕自己考不好,心态很不穩定。

這種表現,不但不利于孩子考試時的發揮,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父母教育方式的不足。

家長總喜歡拿成績評價孩子,考得好就是“聰明、厲害”,考得不好就“笨、沒用”,慢慢的,孩子也會看重自己每次的考試成績,用成績衡量自己的價值。

這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過于看重結果,不利于成長型思維的建立,阻礙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曾看過一則新聞,杭州13歲的女孩曉曉(化名)從小每門功課都十分優秀,隻要是她在的班級,别人隻有拿第二名的份。後來,他升入一所名牌高中,這裡高手雲集,競争可想而知。

一次單元測試,她隻考了全班第五,她覺得那是人生中的污點,甚至因此喪失鬥志,不想去學校。一向嚴厲的媽媽狠狠批評了她一頓,一氣之下她竟拿美工刀割傷了自己的手臂,并沖媽媽叫嚷:“我不想活了。”

經醫生詳細了解後,曉曉被診斷為抑郁症。

如果家長總是強調要考出多好多好的成績,給孩子的學習壓力超過他的承受範圍,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現出焦慮、抑郁、患得患失,抗挫折能力差。

家長不但不應該把孩子成績看得太重,反而應該幫助孩子正确看待成績,引導孩子多關注平時學習的過程,少關注結果,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不會因一時的考試結果而沮喪、一蹶不振,懂得通過不斷的努力提高自己,擁有更大的可能性。

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最痛苦的其實是他自己,這時,如果家長還批評他,隻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削弱他的自信心。

家長應該成為孩子堅定的支持者,不以成績來定義孩子,看到孩子平時的努力和做得好的地方,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會增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除此之外,家長還應該給孩子有價值的建議和幫助,和孩子一起冷靜客觀地分析可以改進的地方,找到薄弱之處,通過實際行動來鞏固知識、提高能力,這比一味地強調成績有意義得多。

用鼓勵和支持的方式對待孩子,他才能在學習中得到樂趣,保持積極向上的動力。

03

比起短期的成績

要更關注孩子的底層能力


說到底,成績隻是檢驗孩子前一階段的學習效果,尤其是小學成績,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潛力大小。

家長的關注點,不能僅僅停留在成績本身,而應當放在孩子底層能力的培養上。

比如好奇心、求知欲、學習習慣、時間觀念、專注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這就像蓋一座大廈,一開始最重要的不是快速成型、而是一步步打好地基,這樣蓋成的大廈才會穩固。

每個孩子生來都有好奇的天性、對知識的渴望、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追求。

教育的關鍵,在于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内驅力,讓他自覺地去學習進步。

做好了這些,考出好成績隻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孩子擁有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會終生受益。

因此,家長大可不必因一時的成績而大動幹戈,而是從孩子小時候起,持續關注并幫助孩子提高底層能力。

在好奇心方面,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鼓勵孩子開動腦筋自己找到答案,或者和孩子一起探索答案。

在學習習慣方面,從小學一年級起,就應當制定一系列規則,通過規則的約束讓孩子形成初步的習慣,好習慣産生正面反饋,從而開啟正向循環。

如:放學後先寫作業再玩;養成預習複習的習慣;保持桌面、作業本的幹淨整潔;不要一直跑來跑去,完成一部分作業才能離開凳子······

在自我管理方面,一開始家長可以帶着孩子列計劃、做時間安排,慢慢的,讓孩子自己來規劃學習時間和任務,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隻有把自主權教給孩子,他才能真正學會自覺,無需他人提醒也能很好地約束自己。

總而言之,對一個孩子的成長發展來說,有太多比成績重要得多的事情,家長不能過于片面地追求成績,而忽視了孩子人格、性格、心理健康、個性品質等方面的發展。

畢竟,知識可以随時學習,一個人的身心卻很難重新塑造。

在幫助孩子提高成績的同時,家長也要懂得反思,不以破壞親子關系和孩子的學習興趣為代價,做好這些,孩子在學習之路上會走得更穩、更遠。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