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4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願所有孩子,都能找到心之所向,哪怕跌倒也能再爬起來,繼續勇往直前。來源 |成長守護平台(WeTeam001)
前陣子,看到一段視頻。
一個男生考試成績不太理想,不僅沒能聽到家人的加油打氣,還被粗魯地斷定為:“你不行”。
男生的哭訴,不禁讓人想起知乎上有這麼一個靈魂拷問:
生活中,你是否也見過這樣的雙标場景?
若是成績好,家長立馬喜笑顔開:
孩子不願意打掃房間,在家長眼中是“忙着學習”;
孩子說話嗆人不禮貌,在家長眼中是“有自己的想法,真棒!”
孩子若是成績不好,在家長眼中,則做什麼都是錯的:
孩子吃完飯主動收拾碗筷,家長抱怨“學習有這麼認真就好了”;
孩子開朗大方地長輩問好,父母皺着眉頭搖頭:“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說你的考試成績。”
這些父母最大的矛盾,就是既能傾其所有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也能因為一次考試成績否定孩子的全部。
家長以為自己這是在鼓勵孩子好好學習,殊不知對孩子來說,卻是巨大的打擊。
長此以往,孩子也會在父母的影響下,認為成績是人生的全部,甚至覺得爸媽隻愛“成績好的孩子”。那麼,一旦沒有獲得高分,孩子就會全盤否定自己。
不可否認,成績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未來。
可一個成長于“唯成績論”家庭中的孩子,哪怕前十八年的成績再好,也支撐不了後八十年的人生,不是嗎?
01
擁有高學曆
并不意味着完美人生
其實,對于人格發展不健全的孩子來說,成績好,可能才是悲劇的源頭。
因為成績好,所以他們在三觀形成最關鍵的中小學時期,被家長偏愛、驕縱,不懂得該如何正确與人相處;
因為成績好,他們會拿讀書當借口,成年之後心安理得地要求父母供養,逐漸成為一個自私的“巨嬰”……
前不久,對外經貿大學的一名男生引起了公憤。
考上211大學、拿到了校級獎學金的他,竟然去女廁所偷拍。被抓到後,警方甚至從他的手機裡,搜到了他好兄弟女友的照片……
據報道,該男生将受到7天行政拘留處罰,一輩子都将帶着污點。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廣東的某大學,某學生自稱失眠,半夜起床散步。可他散着散着,竟然散到了女生宿舍樓下。
見宿管阿姨正在熟睡,他便偷偷摸摸上樓,撬開了女生宿舍的門,直接伸手猥亵離門口最近的四号床女生。
事發後,學校立馬勒令他退學,他這才追悔莫及:
“為什麼不給我一次機會?”
“我讀了十多年書,考個大學,摸個女生就沒了?”
直到現在,他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以為“讀書人”的身份是萬能的擋箭牌,他可以躲在後面為所欲為。
可事實是:
讀大學後,身邊的同學校友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佼佼者,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成績不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标準,唯有人品和能力兼具,才能脫穎而出。
正如那句被說爛的老話:
“父母不教育孩子,社會會幫你教育。”
而那些社會都教育不了的孩子,難免淪為父母的“報應”。
李明亮是一位985博士,可他畢業後,竟然整整在家啃老十年。
父母的條件并不好,為了給他付學費,村裡的人都蓋了新房,而他的父母還在住土磚房,就連床,也是撿别人丢掉不要的。
原以為兒子畢業後,一家人都能飛黃騰達。
可如今,他年邁的父母不得不佝偻着腰,蹒跚着種地。
有一次,他爸爸做農活的時候暈倒在莊稼地裡,媽媽急得團團轉,喊他過去救人,他竟假裝沒看到,呆在房間裡一動不動。
直到一位路過的村民看到,才趕忙把李明亮爸爸送去醫院,撿回一條命。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裡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數,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一個沒有得到正确三觀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孩子,會為了私欲而傷害别人;一個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孩子,啃老便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
的确,分數能讓孩子在短跑中取勝,可人生卻是一場馬拉松,好成績和高學曆,并不是完美人生的代名詞。
02
好學生不是隻有“學霸”
這一種模樣
現實中,天才本就是鳳毛麟角,而媒體的全方位報道,給了家長一種“人人都有可能是天才”的錯覺。
在教育焦慮的浪潮下,無數家長絞盡腦汁乘風破浪。
當他們埋怨孩子為什麼跟不上自己的步伐時,被浪花沖倒的每一個孩子,其實都在拼盡全力爬起來。
每當爸爸吐槽陪孩子寫作業太痛苦時,已經在書桌前與數學題“戰鬥”兩個小時的孩子,又何嘗不痛苦呢?
每當媽媽抱怨成績為什麼總是提不上去的時候,明明很難過,孩子也依舊會使勁扯出一個微笑,暗下決心今晚多做一張卷子,對媽媽保證:
“媽媽,相信我,我一定好好學!”
他們不是神童或天才,雖然默默無聞,但從未放棄過努力,想成為爸爸媽媽的驕傲。
隻是,努力需要時間,回報需要等待。
于是,他們隻敢在沒有熟人的網絡上,坦言自己的迷茫,表達自己的難過。
後台有留言說:
自己是“别人家的小孩”,但她依舊會羨慕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小孩”,以至于常常忽略了自己身上的閃光點,變得越來越自卑:
另一則留言說:
“我真的競争不過别人啊,我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我爸爸媽媽不肯接受我的平凡,我該怎麼辦……”
可父母若是換一個角度想,一個積極向上、善解人意、努力奮進的孩子,不正是“好學生”該有的樣子嗎?
當父母撕掉為孩子貼上的标簽,仔細觀察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後就會發現,你的孩子,遠比想象中更加優秀。
博主 @朱佳航 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從小就是父母口中的差生,拼死拼活才考上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學。
故事并沒有發生轉折,考上大學的她,依然是人群中最普通的那個:
競選班幹部,沒有人給她投票;
參加演講比賽,不出意料落選了;
别的同學都在準備考研,她還沒開始就放棄了:“考大學都這麼勉強,更何況考研?”
的确,她不是一個學霸,但她是一個好孩子。
她明白自己的天賦不在學習上,便四處投簡曆,半工半讀,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
大學期間,她做過禮儀、當過記者,甚至被公司騙過,但她卻越挫越勇,從沒想過放棄。
最後,她終于找到自己所熱愛的領域,不擅長學術的她,在辦公室裡閃閃發光,成為了第一個為學院晚會拉到贊助的人。
從小被稱為“差生”的她,長大後用實力告訴所有人:
沒有人能用分數定義一個人。
03
别隻用成績和排名
來定位一個孩子
記得電視劇《我在未來等你》中的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對家長們說過一段三觀很正的話:
“我們不能一味用考試成績和排名去衡量一個學生,這很可能成為一個學生求學路上的負擔。”
自然,學習還應是為了能更好地探索世界、享受生活,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不止是工作、養家糊口而已。
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長必須首先明白:
不一定每個孩子都有“天賦”,有天賦的人其實很少,但至少會有興趣和自己喜歡做的事。
有的孩子擅長學習,有的孩子擅長藝術,有的孩子擅長運動……正是擁有不同天賦的孩子,在自己的領域各自閃耀,才造就了這個有趣的世界。
鼓勵,就是幫助孩子尋找天賦最好的方式。
真正的鼓勵,不是為了讓孩子在下一次考試中獲得更好的成績,而是為孩子創造一個有支持感的氛圍,讓孩子明白:無論他想做什麼事,成為什麼樣的人,爸爸媽媽一定會支持他。
看過一段視頻,一位老師給班上成績平平的小男孩頒發了“最具期待小明星獎”:
念完頒獎詞,這位小男孩,早已紅了眼眶,他擡起手臂擦眼淚的樣子,令人無比動容。
老師短短的一句話,尚且能讓孩子感動到落淚,家長身體力行地鼓勵與支持,無疑将改變孩子的一生。
紀錄片《差生》中,也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托德從小就是班級裡最不受待見的孩子,患有注意力多動缺陷障礙,成績常年倒數第一。
偶爾熬夜寫完作業,老師卻鄙夷地說:“你寫不出這麼高水平的詩,好詩也是抄的。”
不堪壓力的托德早早辍學,靠救濟金度日。
當他以為自己的未來是一片黑暗時,是他的媽媽為他點亮了一根火柴。
當老師質疑托德抄襲時,媽媽翻出了兒子草稿紙,要求老師道歉;
托德因為學曆問題找不到工作時,媽媽鼓勵他報名門檻很低的社區大學。
學校裡教育學課程中的一句話,瞬間點醒了他:
“當學習成績成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标準時,差生就像永久被釘在了恥辱柱一般,恥辱、低自尊、各種負面情緒交織着,讓他們很難安下心,悲傷,就是一股堵在胸口的怒火。”
他終于明白,為什麼自己總是會被流言蜚語所影響;他也終于明白,這一路上,媽媽到底付出了多少。
當他發現“差生”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标簽後,他不再畏手畏腳,全身心投入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最終成為了哈佛大學的教授。
接納、相信、鼓勵,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三個步驟。
家長跳出分數的圈套,從認可孩子的分數到認可孩子,才能真正接納孩子。
家長願意無條件相信孩子,并相信科學教育的力量,才能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家長率先做出改變,鼓勵引導孩子,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天賦所在。
一個快樂的好孩子 VS 一個分數高但不開心的孩子,你更希望你的孩子成為哪一種?
願所有父母,都能放下心中的評分表,認真看看此刻正在努力向上的孩子;
願所有孩子,都能找到心之所向,哪怕跌倒也能再爬起來,繼續勇往直前。
本文選自騰訊成長守護平台(WeTeam001),為家長、老師和孩子提供健康遊戲管控工具,也密切關注着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是2500萬家庭共同信賴的選擇。歡迎關注,給父母和孩子一次真誠對話的機會。灼見經授權發布。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