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學習,但不是強迫學習。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郝峰濤(2019.9.10)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漠視孩子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權,迫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曆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優勢中心”,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内”的灌輸,還是“由内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内”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内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于自然和社會變化的感知,而教育隻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内到外”的覺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别包容?
“因材施教”隻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無差别包容的态度讓孩子在“自然科學、社會人文和行為藝術”中學習,以無差别之态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四,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着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緻謝:
若您覺此文不錯,請推送轉載,舉手之善,或将成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