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無論什麼時候,父母在孩子心裡種下的都應該是愛、尊重和獨立,而不是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作者:米喬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
視頻中,一個雙手被捆綁,褲子被扒下來的小男孩,正在被一名中年男子吊起來用竹條抽打屁股。
小男孩一邊苦苦掙紮,一邊嚎啕大哭,引來了不少圍觀群衆。
原來,小男孩是因為偷拿了家裡的錢,才被吊起來抽打,打人的正是孩子的爸爸。
即便事出有因,視頻曝光後,這位爸爸的做法還是引起了不少網友的争議。
有網友說:
“當着這麼多人的面,這實在是野蠻,這種做法很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
還有網友說:
“這樣教育孩子問題真的很大,如果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孩子,這樣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讓孩子更叛逆。”
其實,視頻中這位家長的做法,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個例。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時,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是辱罵,就是暴揍。
可問題是,這種方式真的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
被懲罰過的孩子,就真的記錯嗎?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年邁的老人因為手術後身體的不适,情緒有些不穩定,随口唠叨了兒子幾句。
結果兒子非但沒有體諒生病的老父親,反而對父親動作粗暴,到最後甚至動起了手。
面對父親的抱怨,他卻怒吼着:“小時候我不聽話,你不就是這樣揍我的嗎?
我現在這樣不都是跟你學的嗎?你當時就差沒弄死我,我已經對你夠可以了,你還想要怎樣?”
這個故事看的人心裡五味雜陳,面對眼前這個冷漠的兒子,這位老爺爺也許真的隻能有苦說不出了吧。
我在想,到底有多少父母,就這樣被一句簡單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給毒害了。
事實證明,棍棒底下是不是真的能出孝子尚未可知,能出逆子倒是真的。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的作者,在一次小組讨論會上問家長,是否記得自己受罰時的感受,他們是這樣回答的:
“我經常恨我媽媽。我會認為'她真是一個潑婦’。
“我會幻想我病的很厲害,讓他們對我的所作所為後悔。”
“他們真壞,我要報複他們。隻要不被他們抓住,我還去做。”
事實上,當孩子犯錯時,懲罰并不起作用。
相反,會在孩子心裡種下敵意、仇恨、罪惡感和自卑的種子。
這些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會躲入陰影中,但卻不會消失。
最終會滲透到孩子的性格中,成為孩子性格的陰暗面。
更不幸的是,當孩子把精力分散到敵意,仇恨,自卑等負面情緒中的時候。
他也就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省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
這也正是常聽到的那句話—這孩子挨了這麼多次揍,怎麼就是不長記性—背後的原因。
換句話說,當父母忙着懲罰孩子的時候,實際上也剝奪了孩子從内心深層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
而這個過程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又是至關重要重要的。
所以,孩子犯錯時,盲目懲罰非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得問題進一步雪上加霜。
犯了錯的孩子
同樣是一個需要尊嚴的人
還記得那位被母親當着同學的面扇打耳光後,跳樓墜亡的初三男孩嗎?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初三男生在教室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被老師發現,随後班主任請三名學生家長到校配合管教。
其中一個男生,在五樓走廊被母親當着同學的面,連扇耳光。
看着母親離家的背影,男孩靜默地站了兩分鐘後,轉身爬上欄杆一躍而下,當場墜亡。
也許很多人會輕描淡寫的說,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太弱,打兩巴掌就尋死覓活的。
可是細想悲劇的背後,讓孩子無法承受的是那兩巴掌嗎?
不,是孩子被撕的粉碎的自尊心。
記得在我中學時期,班裡一個男孩踢球時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玻璃。
結果他爸不問青紅皂白,當着全班同學的面,上來就是紮紮實實的一頓揍。
原本那是個很活潑的男生,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看見過他以前活力四射的樣子。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分清楚父母那深深淺淺的愛裡包裹的到底是善意還是惡意。
甚至父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羞辱孩子。
那一聲聲呵斥和責罵,一次次懲戒和體罰,有多少次隻是父母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而為之。
他們似乎忘了,即便是孩子犯了錯,也依然有做人的基本尊嚴。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說:
“赢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所以,當你的孩子犯錯時,如果你能幫他守住尊嚴,那麼你就能赢得他的信任。
父母應該如何正确對待
犯錯的孩子
面對犯錯的孩子,既然打罵不是好的方法,那到底怎樣做才有益于孩子的成長呢?
以下五點,希望可以幫到身處困境中的父母:
1、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犯錯
面對犯錯的孩子,父母往往更傾向于先産生情緒反應,比如生氣、憤怒。
但是過後平複下來,又經常會因自己的過度反應而感到後悔。
可問題是,事後的後悔就像那遲來的春雨,彌補不了任何損失。
就像有個孩子對父母說的那樣:“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這不等于你沒有傷害我。”
所以,為了避免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父母必需先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其次,父母應該對孩子實行“容錯教育”,也就是允許孩子犯錯。
因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犯錯,每一個孩子都是在錯誤中去成長的,我們應該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最後,父母需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讓他敢于把自己的錯誤置于陽光下,而不是因為懼怕将其留在陰影裡。
2、表明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有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一上來就是破口大罵。
比如:“我怎麼就生了你這麼個不是人的東西,你怎麼不去死呢?”
聽着這話,除了人身攻擊幾乎看不到任何教育孩子的影子。
其實,面對孩子的錯誤時,父母應該做的是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來表明自己的立場,而不是去攻擊孩子的人格。
無論什麼時候,父母在孩子心裡種下的都應該是愛、尊重和獨立,而不是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3、挖掘背後原因,孩子需要我們傾聽
其實,比語言的技巧更關鍵的是父母的态度,沒有孩子生來就喜歡犯錯。
所以,與其着急責怪犯錯的孩子,不如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拿出最大的真誠和孩子産生共情,并且接納和回應孩子的感受。
當我們學着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時,孩子才能感受到被接納和被尊重。
父母也才能聆聽到孩子内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從而挖掘出錯誤背後的原因。
4、和孩子一起讨論,找到補救失誤的方法
尋找原因,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一起讨論,尋找補救錯誤的方法。
這樣做不僅會加深孩子對自己錯誤的深刻反思,而且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進行深度談話,表明你的期望
最後,父母需要和孩子進行一次深度談話,同時向孩子表明你的期望。
比如:“人不可以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我希望你也一樣,同樣的錯誤不可以再犯第二次。”
這樣做不僅能夠更進一步鍊接父母與子女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又一次為孩子創造了反省的機會。
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現在所犯的錯誤越多,往後學習與生活中踩的坑就會越少。
畢竟,孩提時代的試錯成本,往往比長大後的錯誤成本要小很多。
所以,與其一味的控制孩子不犯錯,不如大膽的允許孩子去試錯。
最後,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既能學會善待孩子的錯誤,也能學會善待錯誤中的孩子。
點個在看,因為這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
作者簡介:米喬,富書專欄作者,95後非典型處女座女生,喜歡跑步,閱讀和一切美好的事物,文章首發公衆号: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