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父母做到這5點,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特别認同一句話: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托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一切,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相關研究也表明,孩子在18歲之前,家庭教育的影響比例超過60%。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功的關鍵。

最高級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做到以下5點。

有人說:為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情緒穩定。

父母的情緒穩定是決定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

喜怒無常的父母,幾乎很難教育出情緒穩定的孩子。

朋友葉葉的父親就是一個情緒特别不穩定的人,從小到大,葉葉與他相處時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惹怒了他。

葉葉也因此,變得膽小、自卑,沒有安全感。

更不幸的是,葉葉當媽媽後,她在自己身上看到了父親的影子,因為她也會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

孩子經常委屈地對她說:“媽媽,你是不是又生氣了,你可不可以多笑一笑?”

每當聽到孩子這麼說,葉葉既心疼又自責,但是她就是很難控制自己的壞情緒。

原生家庭對她的傷害,就像魔咒一樣,如今被她無情地轉移到孩子的身上。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如果我們的壞情緒總是由孩子來買單,這不僅是家庭的悲哀,更是孩子一生悲劇的開始。

這個世界已經夠殘酷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多給他一些微笑。

不要讓他在我們喜怒無常的情緒中受傷,更不要讓他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所承受的傷痛。

有這樣一張爆刷網絡的照片:

地鐵上,一位母親玩着手機,旁邊的女兒也伸着脖子跟她一起看。

在她們的右邊,另外一位母親在看書,而她的孩子也跟她一樣沉迷在書海裡。

我們常常講,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如果複印件出錯,終究還是要回溯到原件上找問題。

所以,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問問自己,是否也需要改正和提高。

俗話說: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練,一流父母做榜樣。

與其批評說教,不如以身作則。

安徽理科狀元董吉洋講過這樣一件事:

偶爾我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

看到他們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其實,父母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映射出來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着孩子。

當孩子出現疑惑的時候,就會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尋找答案,然後慢慢形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那面鏡子裡,不僅有孩子的品格,更有孩子的未來。

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我們就先努力做什麼樣的父母。

因為我們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表率和榜樣!

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曾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過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

回答最多的是: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父母争吵時,猙獰的面孔,惡毒的語言……都會給孩子留下可怕的心理陰影。

長期如此的話,還會嚴重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就像有人說的:不恩愛的父母,是孩子不幸福的根源。

反之,父母相親相愛,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

在這背後,隐藏的是孩子滿滿的幸福感,同時,也是父母以另一種方式教會孩子愛的能力。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老陳是單位出了名的寵妻狂魔,結婚十多年,幾乎從沒讓妻子下過廚房,隻要自己在家,家務活全包。

而且,兩個人還會時不時地秀恩愛。

在他們愛的熏陶下,他們的兒子不僅自信獨立,而且還是一個标準的小暖男。

老陳不在家的時候,兒子還會學着他的樣子,給媽媽下廚做飯。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其實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想讓孩子心中有愛,想讓他知道如何去愛,那就從好的夫妻關系開始吧!

父母相愛的态度,就是孩子未來的溫度。

今年冬奧北京會,最受矚目的莫過于是“天才少女”谷愛淩,她母親對她的教育方式也因此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雖然不是人人都能成為谷愛淩,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

讓孩子把最擅長的事做到極緻,就不會不成功。

著名鋼琴師傅聰很小的時候,父親傅雷想讓他學習美術。

然而,他并不是學畫畫的料,學畫時總是心不在焉,胡亂圖畫。

後來,傅雷發現他在音樂方面有一定的天賦,并且還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于是,傅雷就給他買鋼琴,還找名師輔導他,盡其所能地幫助他。

而他也不負衆望,21歲時就獲得了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三等獎。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父母最大的悲哀,是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從而隻能盲目地随大流,以緻最後漸漸埋沒了孩子的天賦。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說過這樣一段話: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隻是媽媽不知道,任何人都能成為我這樣的人。

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要因材施教,找出他最大的興趣。

就像不能讓郎朗來畫漫畫,讓蔡志忠去開賽車。

也許,我們的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優秀。

但隻要我們懂得欣賞和挖掘他身上的閃光點,引導他、敦促他。

總有一天,他會成為最好的自己。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父母,給孩子買最好的東西,上最好的學校,但就是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

好不容易有時間,也是心不在焉地陪着孩子,即便是孩子各種軟磨硬泡,也隻是簡單地附和敷衍。

雖然跟孩子處在同一個空間,但卻不在同一個頻道。

網上有這樣一個很戳心的視頻。

小女孩果果在客廳搭積木,爸爸坐在她身邊玩手機。

果果給他遞積木,他接過來就直接放到一邊,眼睛幾乎都沒離開過手機的屏幕。

果果很認真地對他說:“爸爸,我想變成你的手機。”

“為什麼?”

“因為你隻愛手機,不愛果果!”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隻要陪在孩子身邊就好,以為他一個人也可以自己玩。

然而,就像視頻裡說的:

孩子在我們的“以為”中漸漸長大,在我們的“以為”裡習慣孤獨。

陪伴,不僅僅隻是陪着孩子,而是要花時間、花心思。

心理咨詢師建議,父母最好每天抽出15-30分鐘的時間,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

當孩子得到情感上的滿足時,自然就會變得更加健康和快樂。

而父母的陪伴,也将會變成一縷陽光,溫暖和照亮他前進的道路。

教育專家甯十一曾說:“優秀孩子的因,在家庭;優秀孩子的根,在父母。”

教育,歸根結底,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與其說是孩子之間的競争,不如說是父母之間的競争。

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健康地成長,更要培養他健全的人格,教會他和世界相處的能力。

讓他對自己、對這個世界充滿信心,從而更加樂觀和從容地面對一切。

教育這條路,任重而道遠,願我們都能夠陪着孩子一同前行,共同成長。

共勉!

作者 | 餅子,筆墨紙硯,柴米油鹽,一手文字,一手生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