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内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醫對胃下垂的治療經驗。
提起這個病,很多人會想到中氣不足、氣機下陷。中氣不足,髒腑位置兜不住,它就下垂了呗。
我跟你說,有些時候,事情也沒那麼簡單。
給你說個真實的醫案故事吧。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是一個退休的小學教師。
初診時間,為1992年的5月23日。
她什麼毛病呢?就是最近這十年來,經常胃痛、胃脹。飯後加重。她總感覺啊,自己的胃裡好似一個水囊,裡頭有水,還不少,根本不被消化吸收。一走路,逛裡逛蕩的。
另外,她還感覺大便幹結。
她曾經到醫院檢查過,說是有重度的胃下垂。
怎麼辦?她後來決定,投中醫治療。
找的誰呢?是周仲瑛。他是我國的中醫名家,首批國醫大師稱号獲得者。其它的,我就不多說了,你可以自己查閱一下。
刻診,見患者脈細,苔薄。
在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後,周師給寫了一張方子。但見:
炙桂枝6克,茯苓10克,焦白術10克,炙甘草3克,枳殼10克,黨參10克,幹姜3克,砂仁3克(後下),花椒殼3克,制香附10克,高良姜6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後,胃脘疼痛大大減輕,胃中振水之聲沒那麼明顯了,大便有所改善。
此後,周師根據原方,稍作加減,繼續調治。
最後,患者諸症悉平。胃下垂的事兒,幾乎就沒了。
這是1994年,在《南京中醫學院學報》上刊發的驗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這裡頭的道理,其實顯而易見。
你看,這個人,胃裡頭總是有水聲。
中醫管這個現象,叫做“胃中有停飲”。
你也許會奇怪,胃裡的水,這誰都有啊!此人怎麼就逛裡逛蕩的呢?
你呀,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喝下去的水,之所以沒有變成停飲,關鍵在于脾胃運化得好。脾胃運化不佳的人,喝多少水,就存多少水,根本不能被身體利用。久而久之,全都憋在胃裡,形成了停飲。
也是由于這個患者,胃中有停飲,津液難以疏布,所以他大腸幹燥,便秘。
當然了,也是由于胃中有停飲,脾胃不能很好地生化氣血。中氣日漸不足,于是固攝之能失常,患者就出現胃下垂。
因此,要想解決這個人的問題,當務之急,就是化解胃中停飲,讓脾胃之氣恢複如常。中氣足,則固攝之能恢複,胃下垂的毛病也就跟着好了。
現在,我們分析,當時醫家用的什麼配伍——
炙桂枝6克,茯苓10克,焦白術10克,炙甘草3克,枳殼10克,黨參10克,幹姜3克,砂仁3克(後下),花椒殼3克,制香附10克,高良姜6克。
這裡頭,顯然是苓桂術甘湯和理中丸的加減。
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這就是苓桂術甘湯。它出自《金匮要略》。桂枝溫化水飲,茯苓健脾利濕。焦白術健脾燥濕,炙甘草補中益氣。如此,就有了溫化水飲、健脾利水的功效。
在這個基礎上,黨參、幹姜搭配,這是理中丸的意思了。理中丸的原方,是人參、幹姜、白術、甘草。其中人參健脾益氣,幹姜溫中化水飲。
在這些基礎上,用高良姜溫中,使得水飲之邪得陽則化,用香附、砂仁和枳殼來行氣,使得氣行則濕去。花椒殼,輔助溫中化飲。
總之,這麼一來,患者胃中水飲為之化散,中陽得以恢複,脾胃之氣可以生化如常。她的包括胃下垂在内的一身毛病,就都可以改善了。
我這麼說,你看懂了嗎?
文老師覺得,周仲瑛前輩的這張驗案,還是挺有現實意義的。因為這個胃下垂,确實就有很多患者,胃裡頭常年逛裡逛蕩的,有水振之聲,胃脹,食欲不振,飯後不适感加劇。對這個情況,單純的補中益氣法,就難以奏效了。當務之急,是溫化水飲。水飲沒了,脾胃之氣恢複,胃下垂自然就改善。可以說,這是臨床經驗之一,是中醫大家切實用過的辦法。這樣的經驗,無論是醫家還是病家,都應多少了解一些。
當然了,文老師這麼說,也隻是一家之言。您對文中的配伍,務必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才能借鑒、應用。坦率講,文老師就是一個店小二、端菜的。中醫先賢有什麼好東西,我拿出來給你看。文老師沒法給你開方子,文老師隻是一個中醫小學生。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給你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