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我們為何會變老?全新衰老理論能否解密終極奧秘?

當你逐漸衰老,你會嘗試去幹預它的進程嗎?古往今來,“老了但不服老”的人不在少數,即使兵臨城下毫不慌張的帝王将相,到老來也免不了想法要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

圖注:影視劇中提及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片段

人人都希望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衰老幹預措施,從而永葆青春,但在衰老機制被更明确之前,似乎并不容易到達,我們還需要與衰老再靠近一點,我們究竟為何會衰老?

關于這一似乎要追到盤古開天辟地才能有答案的問題,得益于多年來衰老領域學者們孜孜不倦的探索,已初見眉目。早先,時光派特意分類整理了這些衰老理論,以飨讀者。通過下方脈絡框架圖我們先來回顧一二:

圖注:經典的衰老理論

上述理論固然堪稱經典,但曆史發展滾滾向前,衰老理論同樣生生不息,即便經典也可能更新叠代。今日,我們将為大家介紹,近期衰老領域湧現的重磅全新理論,其中有些理論颠覆認知,與舊理論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如臨大敵,DNA突變不得了?

衰老:那倒也不是

一直以來,可發生在生物體全生命周期的體細胞突變過程,被認為加重了細胞代謝負擔,最終導緻廣泛的功能障礙[1],以至于經典的突變積累理論認為:“有害的晚期突變在人群中積累,并最終導緻病理(癌症)和衰老”。

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順理成章”的理論,在不斷發展中也受到了挑戰。2021年9月,一項發表于遺傳學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Genetics的研究指出,體細胞基因突變積累的确提升了癌症患病風險,但并不是導緻衰老的原因[2]。

研究以攜帶POLE或POLD1突變基因個體為研究對象,發現相比非攜帶人群,試驗組人群腸道、皮膚上皮細胞、血液等多組織的全基因組突變比例更高,更易誘發早發性結直腸和子宮内膜腫瘤,并且這些大量的體細胞DNA突變在生命早期胚胎階段就已存在。

然而,進一步研究卻發現,高體細胞突變率卻似乎沒有影響到受試者的衰老狀況,受試者們的端粒縮短速率與壽命長度,并未表現與正常個體的差異,也就是說,體細胞突變積累可能沒有直接影響衰老的進程。

時光派點評

全文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觀點:突變的積累促進了癌症的發展,但不會改變機體的衰老狀況。然而,大量研究已經反複證明,細胞癌變後會形成獨特的腫瘤微環境,誘導細胞衰老,而衰老細胞又會釋放如SASP(衰老相關分泌表型),最終加速機體的全面衰老[3]。僅從該點出發,本文的這一結論便站不住腳。同時,評估機體衰老程度應從系統性角度出發,僅依靠端粒與絕對壽命長度還遠不足夠,加之本文極為有限的樣本數量(14名受試者),在筆者看來,該理論的驗證之路才剛剛開始。

亡羊補牢是根本?

更好的DNA損傷修複能力

竟是長壽物種法寶

除了人類之外,自然界中不乏長壽的哺乳動物,如可活200歲的露脊鲸、換算成人類壽命能快到300歲的蝙蝠。為了能偷學其一二,人類對這些長壽動物的探索從未停止,不少學者認為它們的分子損傷積累速度更慢,表觀遺傳标記更加穩定,同時還可能有着與天俱來的長壽基因加持[4]。

“防範未然”,一度是人們心中長壽動物的制勝法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似乎情況不見得一定是這樣。2021年10月,一篇發表于國際頂級雜志Science Advances的報道發現,相比短命動物,長壽動物能夠更及時、準确修複體内DNA損傷[5]。未曾想長壽動物的延壽秘訣竟然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此次試驗中,除了人類,研究人員還選擇了其他四種壽命差異較大的齧齒動物,分别是小鼠、豚鼠、盲鼹鼠和裸鼹鼠(熟悉了!這不是那個醜醜的長壽明星)。在自然狀态或誘導劑(博來黴素,一種抗癌藥)存在下,分析上述物種肺部成纖維細胞的基因突變情況。

結果顯示,無論何種情況下,擁有長壽命的生物(人與裸鼹鼠)比短壽命物種(如小鼠)的體細胞突變積累都要顯著更少,長壽物種可能通過調控體内DNA修複酶的活性,更及時有效地修複受損基因,從而擁有更強的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能力。

圖注:自然狀況(左二)和誘導劑存在(右一),不同物種體細胞突變頻率的差異

時光派點評

研究結果直截了當,将生物體壽命長度與體細胞突變頻率緊密關聯,推測長壽物種能更好修複自身DNA損傷,但仔細推敲,其中的鍊條似乎并不那麼嚴謹,呈現出基因突變頻率低的最終結果,既可能是“突變就是少”,也可能因“突變後能立即修複”。研究若能進一步展示DNA受損前後上下遊關聯過程的變化,才能科學下結論說長壽物種有更強的修複能力。

并且,筆者還關注到,這項研究的一切前提都是基于——“DNA mutations in somatic cell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causation of aging”(體細胞中DNA突變與衰老有關),再對比下今日分享的第一項新理論……一個是Nature子刊,一個是Science子刊,真的好熱鬧。

蛋白質穩态研究邁向新紀元!

衰老的根源緣是核糖體?

“蛋白質穩态喪失”作為經典的九大衰老标識之一,一直為人津津樂道,但其中很多底層機制至今尚不明确,就比如,生物體内明明存在完善的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可以合理調控蛋白質的周轉速率,那為何随着衰老,蛋白質的穩态還是會逐步喪失呢?

這一疑惑,終于在2022開年有了初步解答。2022年1月,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發現當細胞走向衰老,蛋白質合成的“前序環節”核糖體翻譯過程的暫停頻次将增加,使得核糖體之間碰撞加劇及新生多肽聚集,最終導緻蛋白質穩态喪失,該研究發表于科學界頂級雜志Nature正刊[6]。

借助核糖體圖譜技術,研究人員們清晰、準确定位了翻譯過程中核糖體在mRNA上的移動(注:mRNA即信使RNA,與核DNA鍊互補,在細胞核内合成加工後經核孔轉移到細胞質,用于蛋白質合成模闆),發現在衰老細胞中,核糖體周期性的“卡頓”觸發了核糖體相關質量控制(RQC),加劇了多肽鍊的錯誤折疊,而蛋白質“最脆弱”的時刻,恰恰是多肽鍊的合成初期。

試驗中,老年野生型線蟲因年齡依賴性的核糖體暫停,誘發了體内蛋白質平衡崩潰,而相比之下,那些長壽的酵母突變體,體内核糖體暫停頻率明顯減少,新生多肽的合成過程幾乎不受影響。

圖注:突變型長壽酵母中,因衰老導緻的核糖體暫停與多肽鍊異常堆積得到顯著緩解

時光派點評

“正主”一出,不同凡響。毫無疑問,這項研究已經帶領人們走向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從衰老相關蛋白質穩态失衡的表象,邁入了更微觀的核糖體年齡依賴性損傷,追溯到起源的機制性研究,必将為最終揭示生物體衰老過程中蛋白質動态變化帶來重大突破,筆者期待,下一步,這一重大的開創性成果能在更多模式生物中得到驗證。

線粒體抗衰新通路,

“少吃”蛋白的奇迹

抗衰老領域靶向線粒體的研究百花齊放,不少臨床試驗也在如火如荼開展,根據Longevity.Technology數據庫統計,2021年,在多家長壽公司進行的相關試驗中,38%的試驗均選擇“線粒體障礙”作為下一攀登高峰,比例位居第一[7]。學術研究與行業轉化紛紛看好,“動力工廠”線粒體的抗衰未來值得期待。

以往研究中,當探讨靶向線粒體如何實現衰老幹預時,我們大多希望某一物質能夠促進線粒體生化代謝過程(老當益壯),或者更加直截了當,誘導線粒體自噬,重新生成更多、結構功能更完善的新線粒體(以舊換新),線粒體們常年加班、疲于奔命。

而2022年2月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的這項線粒體抗衰新研究卻發現,抑制線粒體内蛋白質輸入系統,讓它适時“放松一些”,能夠重塑線粒體代謝過程,達到延長生物體壽命的目的[8]。針對這一全新視角,早前筆者已另書一文與讀者們交流,可點擊回顧:

寫于文末

今日我們大談特談的衰老理論,的确容易讓人産生“夢回高中數理化課堂”之感,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不實用,太遙遠,但隻有依靠這些雲裡霧裡的理論、機制,未來我們才可能徹底回答“我們為何衰老”這一終極難題。推文中與大家分享這些全新衰老理論,就筆者思來,部分開天辟地新突破,部分持保留意見、靜待佳音,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展交流、探讨它們,從不同衰老理論出發,看似不同的抗衰研究,也許會在不久的未來于同一條路上相遇。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與我們讨論,今天的這些衰老新理論,你更pick誰?

進入播放頁關注視頻号,觀看更多抗衰老資訊

—— TIMEPIE ——

參考文獻

[1] Vijg, J., & Dong, X. (2020).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Somatic Mutation and Genome Mosaicism in Aging. Cell, 182(1), 12–23.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6.024

[2] Robinson, P.S., Coorens, T.H.H., Palles, C. et al. (2021). Increased somatic mutation burdens in normal human cells due to defective DNA polymerases. Nature Genetics, 53, 1434–1442.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1-00930-y

[3] Liu, H., Zhao, H., & Sun, Y. (2021).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cellular senescence: Understanding therapeutic resistance and harnessing strategies.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S1044-579X(21)00271-6.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16/j.semcancer.2021.11.004

[4] https://knowablemagazine.org/article/health-disease/2021/genetic-tricks-longest-lived-animals

[5] Zhang, L., Dong, X., Tian, X., Lee, M., Ablaeva, J., Firsanov, D., Lee, S. G., Maslov, A. Y., Gladyshev, V. N., Seluanov, A., Gorbunova, V., & Vijg, J. (2021). Maintenance of genome sequence integrity in long- and short-lived rodent species. Science advances, 7(44), eabj3284.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j3284

[6] Stein, K. C., Morales-Polanco, F., van der Lienden, J., Rainbolt, T. K., & Frydman, J. (2022). Ageing exacerbates ribosome pausing to disrupt cotranslational proteostasis. Nature, 601(7894), 637–64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295-4

[7] https://www.longevity.technology/the-state-of-longevity-clinical-trials-progress-gathers-pace/

[8] Lionaki, E., Gkikas, I., Daskalaki, I., Ioannidi, M. K., Klapa, M. I., & Tavernarakis, N. (2022). Mitochondrial protein import determines lifespan through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and de novo serine biosynthe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1), 65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28272-1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