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安吉遊戲”專欄丨馮曉霞:“安吉遊戲”與深度學習——兼談我們為什麼要學安吉

文章來源幼兒教育雜志(ID:yejy_jiajiaoban)


導讀:

積極主動、解決問題、實踐反思、創造思維、合作分享等這些深度學習的基本特點,也正是“安吉遊戲”的基本特征。當我們認真細緻地考察、剖析“安吉遊戲”時,我們就能真切地看到其中的深度學習以及在這種學習中幼兒表現出的新時代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的萌芽。本期,我們特邀北京師範大學馮曉霞教授以“深度學習”為核心概念來分析“安吉遊戲”的意義和價值。


人類已經進入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①的時代。(① 按照目前的共識,前三次工業革命分别是以蒸汽機、發電機、計算機的出現為代表,促使人類先後進入機械化時代、電氣化時代和信息化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是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化時代。)

2020年1月14日,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一份題為《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需有與之相适應的教育模式,然而,目前不少國家的教育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仍然是與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相适應的以直接教學和記憶為主的被動學習模式,而不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激發主動學習為主導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因此,轉變教育模式以應對時代要求,已成為當務之急。

促進教育模式轉變的第一步,是确定高質量學習的内涵和标準。為此,《報告》提出了“教育4.0”全球框架,即從學習内容和經驗的關鍵特征入手,重新定義了高質量學習(見圖1),為各國的教育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指導原則。


圖1 “教育 4.0”全球框架:學習内容和經驗的8個關鍵特征②

(② 框架中的學習内容可以理解為學習者應該具備的四大核心素養,而學習經驗則是促使四大核心素養得以培養的學習生态和方法機制。)

不僅如此,《報告》還推薦了全球遴選出的16個與該框架相符的實踐案例,“安吉遊戲”名列其中。這不僅是中國的唯一,也是全世界幼教領域的唯一。作為中國的幼教工作者,我們在自豪的同時也不由得思考,為什麼“安吉遊戲”會被世界經濟論壇這個由全球最有影響的企業領袖、國家政要和知名專家組成的極具前瞻性眼光的組織認可,并被推薦為世界各國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參照樣本?我們或許可以從很多角度(如按照“教育4.0”全球框架)來理解此事,但由于目前“深度學習”這個概念已逐漸為我國幼教界所熟悉,故這裡嘗試以它為核心概念分析“安吉遊戲”的意義和價值。

▌一、什麼是深度學習?為什麼要倡導深度學習?

大家知道,深度學習的概念是馬頓(F.Marton)和賽爾喬(R.Saljo)兩位學者在對大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實際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的。他們發現,當學習者缺乏深入探究與思考,主要采用機械記憶的方式進行學習時,他們對學習内容的掌握是相對淺表的;學習者隻有結合自己的經驗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和建構知識,才能形成真正的理解,所學内容才具有可遷移性。于是,他們在《學習的本質區别:結果和過程》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深度學習和淺層學習兩個相對應的概念。

需要強調的是,深度學習的“深度”指的不是學習内容的“難度”。這裡的“深度”包括:(1)學習參與的深度,即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2)學習方法的深度,表現為複雜問題的解決;(3)學習結果的深度,即在理解基礎上的遷移、應用以及創新能力的發展。

深度學習是一個逐漸發展的概念。初期,關于深度學習的研究比較局限在認知領域,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深度學習不隻反映認知方面,也是一個關涉情感态度、社會性等諸多方面的過程。

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深度學習與當今時代所需要培養的人的核心素養有直接的關系,盡管國際社會對“核心素養”的提法并不完全統一,但創造性、批判性思維、有效溝通、合作(4C)等無疑都是各種提法中的共同要素。而這些核心素養的獲得可以說都是“深度學習”的結果。美國研究學會總結出的一個較全面的深度學習有利于發展的能力框架(見下表),可以說與“教育4.0”全球框架有密切的關聯。

(③ 該表根據舒蘭蘭、裴新甯《為深度學習而教:基于美國研究學會“深度學習”研究項目的分析》一文中的相關内容整理改編。)

倡導深度學習,既是對教學規律的尊重,也是對時代挑戰的回應。

早在1970年,著名的未來學家阿·托夫勒就向全世界發出了振聾發聩的預言:“從現在算起,到21世紀隻有短短的30年了,在這期間,千百萬心理正常的普通人,将同未來發生一場突然的沖撞。”原因無他,隻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當今世界變化的速度已經到了“人的想象力達不到的程度”(C.P.斯諾)。

在這種情況下,教育這個一向被稱為“面向未來”的事業,開始真正地遭遇“未來”——一個充滿未知、充滿變化、充滿不确定性的時代。

教育必須改革。面向未來的兒童教育應該具備如下特征:〔1〕

1.必須是創造型的而不隻是傳遞型的。不應該隻限于向兒童提供社會已經形成的觀念、知識、技能,應該同時為他們創設一個充滿探索機會的空間,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嘗試、去發現、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隻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兒童才能感受到學習的意義,體驗到探索的樂趣,激發起求知的欲望和主動學習的熱情。

2.必須是個性化的而不是整齊劃一、标準化的。“人人都享有實現他自己的潛力和創造他自己的未來的權利”(《學會生存》),應該為兒童提供選擇的機會、表現的機會、成功的機會,允許他們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學習;支持他們多方面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使每個孩子都能發現并發掘出蘊藏在自己身上的潛力,都能體驗到成功,從而滿懷信心地面向明天。

3.必須是開放性的而不是封閉性的。教育首先應該向生活開放,應該被視為一種真實的生活進程……開放的教育必然是兒童主動參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兒童通過各種經驗和體驗,學會如何與别人交往,如何融入群體,如何探索世界,如何負責任地生活,如何認識自己并不斷地發展、完善自己。

“安吉遊戲”就是這樣一個面向未來的教育改革的典範。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米契瑞斯尼克博士極為準确地指出了“安吉遊戲”的價值和意義——“為了明天的社會而培養今天的孩子”。而當我們基于上述列舉的深度學習的特征和能力框架來考察、剖析“安吉遊戲”時,我們看到,正是其中的深度學習讓孩子們表現出了新時代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的萌芽。

▌二、“安吉遊戲”中的深度學習及其意義

“安吉遊戲”是立足現在、面向未來的開放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幼兒教育。安吉的幼教工作者以“讓遊戲點亮兒童的生命”為信念,從“把遊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開始,“讓幼兒在自主、自由的真遊戲中,獲得經驗、形成想法、表達見解、完善規劃、迎接挑戰,從而使自身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報告》對“安吉遊戲”的特點做了如下概括:(1)在教學方面,使用真正的遊戲作為學習機制,教師的角色在于支持觀察兒童的互動和解決問題的活動,記錄他們所觀察的情況。(2)在學習方面,兒童完全自主地安排和指導學習過程,自由選擇他們想要進行的活動,在一段時間内集中精力、不間斷地進行探索,活動結束時進行反思,分享他們的經曆,表達各自的看法。(3)學習資源可以從社會、自然、教室中獲得,大部分資源是較低成本的或無成本的。因此,它是一種可以應用于任何學習環境的、側重遊戲化學習的早教課程。〔2〕

應該說,《報告》比較準确地描述了“安吉遊戲”的基本過程和特點。而當我們認真細緻地考察、剖析“安吉遊戲”時,我們會更真切地看到其中的深度學習以及在這種學習中幼兒所表現出的新時代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的萌芽,如上述“教育4.0”全球框架中的有關技能,特别是創新創造技能(包括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創造力和系統分析能力等)和人際關系技能(包括共情能力、合作能力、談判能力、領導力和社會意識等)。

筆者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理解,認為安吉活動區的遊戲活動大緻可分為三個基本環節(見圖2),每一環節都包含着深度學習的要素,都自帶重要的發展功能。

圖2 “安吉遊戲”基本環節示意

本文試以安吉幼兒園最具代表性的“塑膠場”④為例,對該區遊戲活動各個環節的意義和價值進行分析。(④“安吉遊戲”是按照戶外活動場地特征和材料劃分遊戲區的。一般情況下,一個班的孩子在同一個區域活動。目前班級之間區域交換的時間為一個月。)

◆環節一 遊戲設計與實施

在安吉,“讓兒童成為自己遊戲的設計者”不是一個口号,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實地觀察過“塑膠場”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沒開始時,操場一片空曠。孩子們一進場,馬上三五成群地開始從操場邊上的“資源庫”中搬梯子、擡木闆、搭架子、滾輪胎……按照自己在頭腦中設計的遊戲方案選擇材料,搭建遊戲設施。有時,他們也會邊幹邊想,在行動中完成遊戲設計。

自己為自己的遊戲創設情境、搭建設施是“安吉遊戲”的一個突出特點。遊戲情境創設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和創意的過程,是孩子們為了一個目标而協同行動的過程,是一個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當然,在“塑膠場”,這常常也是一個體能鍛煉的過程。

比如,圖3是幾個孩子正在為自己的“穿越隧道”遊戲搭建“大型設備”。選擇多長的直梯才适合與人字梯搭配,形成恰當的讓輪胎滾下的“軌道坡度”?怎樣搭出一個方便自己上下、站穩且高度合适、有利于将輪胎推到“軌道坡頂”的平台?選擇多大直徑的輪胎更容易鑽進“隧道”?還可以添加些什麼設施讓這個遊戲更好玩、更有挑戰性?每一步都需要孩子們一起思考、讨論、嘗試、實際解決問題,也都蘊含着學習的機會。

圖3 為自己的“穿越隧道”遊戲搭建“大型設備”

遊戲活動開始了。一開始,由于“隧道口”緊挨“軌道底端”,輪胎從“坡頂”滾下時不能落地,無法進入“隧道”,但卻将兩者之間撞開一段距離,就為以後的遊戲順利開展解決了一個問題。

第二次嘗試又沒有成功。孩子們發現“軌道”與“隧道口”之間好像沒有對直,他們相互配合進行調整、重試,終于,輪胎順利地穿越“隧道”、穿過人字梯……

01:25

▲視頻《滾輪胎》(視頻時長1分25秒)

孩子們并沒有滿足,他們又開始了新的挑戰:在“隧道”和三角梯後面再用積木擺出一排花樣,讓輪胎連闖兩關以後再擊倒“多米諾骨牌”……

在這個兒童自發創造的“穿越隧道”遊戲中,我們可以看到深度學習的多種特征及其發展功能: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與創造性(如遊戲情境的創設)、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如活動中幾次材料位置的調整)、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對輪胎與管子直徑大小的判斷與選擇、對“平台”與“斜坡”高度的設計)、對有關物理與數學經驗的感知與體驗(如輪胎與管子接觸時的位置)、同伴之間的互動與協作等。

類似的案例無需多舉。

不斷創造出更有挑戰性的新玩法,不斷在創造新玩法的過程中解決所遇到的真實問題,是“安吉遊戲”的特點與常态。而恰恰是安吉幼教工作者的愛和信任,以及他們利用鄉土資源開發出的低結構甚至談不上結構的材料,給了孩子們無限的想象空間,極大激發出他們的創造潛能,讓他們在充分享受這種健康、快樂、智慧、友愛的童年生活的同時,為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孩子們在自主自由地設計和開展遊戲時,教師們有條不紊地觀察兒童的互動和解決問題的活動,用圖像的方式記錄所觀察的情況。由于遵循“不介入”的原則,教師們的工作似乎十分輕松。其實不然,他們需要邊觀察記錄邊分析思考,以便為即将開始的大組分享反思環節選擇“最佳素材”。而“最佳素材”的選擇依據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學習與發展目标,是借助對幼兒遊戲活動及其行為表現的觀察分析所做出的價值判斷。他們的頭腦都在緊張地工作着。

◆環節二 遊戲反思與分享

(A) 繪畫記錄遊戲故事⑤(⑤環節二中的(A)和(B)是交替進行的。即一組兒童先繪畫記錄遊戲故事,另一組兒童先進行分享與研讨,然後互換。)

收拾好遊戲材料回到室内以後,一組兒童開始用自己熟悉的語言表達方式——繪畫記錄自己的“遊戲故事”。繪畫記錄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需要孩子們認真回憶自己的遊戲活動曆程(包括搭建遊戲設施部分),從中篩選提煉關鍵環節,以自己創建的繪畫符号表征出來,然後講給教師聽。

而教師逐一傾聽每一個孩子的講述,并在其繪畫空白處認真記錄他的每一句原話(據了解,安吉的兒童從幼兒園畢業時,都能積累下500個左右自己的“遊戲故事”,見圖4、圖5)。這樣一個不漏的、一對一的互動過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與尊重,教師真正成了“以專業的眼光賦予學習者和學習以價值的人”(這是意大利瑞吉歐教育體系對教師的定義)。


圖4 遊戲故事“我的跷跷闆”

圖5 某大班兒童的遊戲故事檔案

如果說,幼兒記錄自己遊戲活動的意義重在發展概括能力、表征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并将兒童無意識的經曆提升到有意識的經驗層面。那麼,教師轉錄的價值則重在密切師幼關系,增強幼兒的自尊自信,激發幼兒學習書面語言的興趣,也給教師深入了解每一個幼兒的機會。

此外,長期積累下的“遊戲故事記錄”,無疑是一種極好的“兒童成長檔案”,教師、家長、兒童自己都可以通過這些最為原始、真實的記錄,實實在在地看到他們的發展變化。

(B) 分享與研讨

在兒童收拾整理遊戲材料的10多分鐘裡,主班教師迅速将自己邊觀察邊選擇的兒童遊戲圖像資料拷貝到音像設備中。等反思組兒童回到活動室坐好,大組活動便開始了。孩子們圍繞屏幕上出現的自己和夥伴們的遊戲活動照片或錄像開始反思和讨論。分享與反思研讨的内容比較豐富,有時是圖像中的兒童介紹自己的新玩法、新發現、新體驗,引發其他兒童的分享和讨論;有時是兒童講述自己遊戲時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其他兒童交流他們在解決類似問題時的經驗;有時是大家一起對遊戲圖像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進行分析,猜想可能的原因;有時是教師利用遊戲情景提出任務讓大家想辦法解決……

這個環節可以說是孩子們的思維更加活躍的時刻。由于活動内容來自他們的遊戲實踐,因此,他們不僅樂于分享自己的遊戲經驗,大膽推測問題發生的原因,發表個人觀點,也勇敢地質疑和反駁别人的意見。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表達的邏輯性等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極大的鍛煉。

這個環節也特别考驗和鍛煉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育機智。這不僅是因為教師所選擇的用于展示和分享的圖像資料要能激發兒童參與的興趣,引出有意義的話題,還因為教師要巧妙地引導兒童思維的方向,引發更加深入的學習。

比如,教師發現,幾個孩子連續兩天在玩“籃球爬坡”遊戲。由于兩次搭建的設施不太一樣,活動的效果也不相同。于是,教師在分享反思時把兩次活動的照片呈現出來,讓大家分析為什麼昨天“籃球爬坡”失敗,而今天卻成功了(見圖6)。孩子們從不同角度對兩次遊戲的設備和其他影響因素進行了比較。有的認為,昨天的斜坡面太窄,籃球滾到中途就可能會掉下來;有的認為,今天的斜面不僅較寬,而且坡度比較平緩;有的說今天籃球的氣比較足,“力氣大”;有的則說今天要爬的斜坡比較短,不需要太大的力氣就能爬上去……教師的問題促使孩子們追根溯源,共同發現影響物體運動的多種因素,也逐漸提升着他們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圖6 大班反思活動:“籃球爬坡”

盡管分享反思環節仍然是以兒童為主體,但本質上包含着教師對所觀察到的兒童遊戲的“介入”與“回應”,這種“介入”與“回應”大緻可能産生兩種結果。

(1)拓展兒童的遊戲思路

兒童之間的經驗交流與分享起到互相學習、相互啟發的作用,而對遊戲圖像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的原因猜測,進一步激發了大家探究和驗證這些猜測(假設)的欲望:籃球能不能爬上斜坡真的與坡道的寬窄、高矮、長短以及籃球本身充氣的狀況有關嗎?還有沒有其他原因?“籃球爬坡”的遊戲還有沒有新的、更有趣的、更有挑戰性的玩法?孩子們都在積極地思考着。

(2)從中生成教學

比如,教師發現幾個孩子花了不少時間搭了一道整整齊齊的“高牆”,有的孩子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塊積木,于是開始數了起來。分享與反思時,教師先把一張“高牆”的照片投到屏幕上(見圖7-1),請搭建者介紹自己的活動。當孩子講到他們數“高牆”用了多少塊積木時,教師向全組提了一個問題:怎樣數可以又快又準确?


圖7-1


圖7-2

怎樣數可以又快又準确

孩子們一下子活躍起來,有的孩子一個一個地數,有的一列5個5個地數,“5、10、15……60,一共60塊!”還有的把兩列積木合成一個“單元”,10個10個地數。當多數孩子能夠5個一數時,教師又把另一張“高牆”的照片投到屏幕上(見圖7-2),再請大家又快又準确地數出總數。一開始,孩子們沿用上次一列一列數的方式,“六、十二、十……”,數到這裡,大家基本都卡殼了。怎麼辦?這時有孩子喊:“我有辦法了,我們先不管最上面一行,先5個5個地數下面,最後再接着數上面那行!”于是,他在5個一數地數完下面的60塊積木之後,指着最上面一行開始數,“61、62……71、72,一共72塊!”受其啟發,另外一個孩子又想出一個新辦法:“先數出10豎行(列),每豎行6個,10行(列)就是60個,餘下的兩行(列)中先不管最上面的,每行(列)5個,兩行(列)10個,加上60就是70,再數上面兩個,71、72,一共72!”孩子們互相啟發,各出奇招,讨論得熱火朝天。

教師巧妙地利用幼兒遊戲中的自發數數活動開展了一個“理解加和減的實際意義”的教學活動。

集體分享和反思使遊戲中原本可能隻是個人建構的學習變為社會建構的共享活動,促使遊戲中的個人經驗向群體經驗轉化。

07:48

▲視頻《數72塊積木》(視頻時長7分49秒)

◆環節三 後續活動

反思環節之後,孩子們或者借鑒同伴的經驗開始了新遊戲,或者想辦法驗證大家的各種猜測,或者在原來的基礎上改進自己的遊戲,或者設計出新的遊戲……

比如,在關于“籃球爬坡”的反思活動之後,孩子們在原來遊戲的基礎上又創造出一種新玩法——“籃球爬坡對抗賽”(見圖8):雙方持球站在“V”形斜面兩旁,同時将球向對方滾去,看哪一方的球能突破對方的阻攔成功爬上對面的斜坡。


圖8 新拓展的遊戲:“籃球爬坡對抗賽”

“安吉遊戲”像一個個持續進行的項目研究。孩子們在遊戲中表現出的創造熱情和探究欲望高漲,他們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追究原因、不斷提出和驗證假設、不斷調整和改進。之後,在教師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們又會把各自遊戲中解決問題的思考與過程展示出來,供自己和同伴一起回顧、交流、再反思,也為教師進一步了解和評估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提供了生動的資料(見圖9)。


圖9 為什麼我搭的房子會倒

積極主動、解決問題、實踐反思、創意思維、合作分享等這些深度學習的基本特點,也正是“安吉遊戲”的基本特征,它們充滿兒童遊戲的全過程,自然而然地培養着具有第四次工業革命所需要的人的核心素養。

“安吉遊戲”不愧為“為了明天的社會而培養今天的孩子的全球領袖”!

參考文獻:

〔1〕 馮曉霞.面向可持續發展:幼兒教育的新課題[J].幼兒教育,1998,(10).

〔2〕 王永固,許家奇,丁繼紅.教育4.0全球框架:未來學校教育與模式轉變——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之報告解讀[J].遠程教育,2020,38(3).

圖/浙江安吉縣幼兒教育研究中心

圖文編輯/周珊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