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十)麻黃附子細辛湯——無脈症,便秘,水氣浮腫,腎病水腫

81無脈症——顔德馨醫案

患者,女,37歲。患者于1979年體檢時發現兩上肢無脈,血壓測不到,自覺胸悶胸痛,頭暈,視物模糊,遊走性關節疼痛,曾發生過昏厥。後診斷為多發性大動脈炎(頭臂幹型),經治療症狀略有好轉。1989年初病情反複,暈厥4次,每次持續5-9秒,神志不清。患者先天不足,肝腎虧虛,溫煦無權,經脈痹阻,故除無脈見症之外,尚有脈道塞流之症,如胸悶頭暈、昏厥之象,舌紫舌底靜脈紫黑,苔薄。治以溫陽宣痹,活血通脈。處方:淡附塊9g,炙麻黃9g,桂枝9g,細辛4.5g,莪術9g,幹姜2.4g,威靈仙15g,王不留行9g,川芎9g,紅花9g,炙甘草4.5g,人參鼈甲煎丸(吞)9g。前方加減,服藥3個月,臨床症狀全部消失,脈微觸及,原法鞏固。

按:多發性大動脈炎按風、寒、濕、熱、毒而分型。因于風者多脈道鼓起,狹窄前端有跳動怒張之象;寒者主凝斂收引,狹窄遠端冰冷;濕者肢體重滞無力,舌苔白膩;熱者煩躁;因于毒者每有破潰之處惡血外溢。然病機仍不離乎氣滞血瘀。臨床治療本病當分階段用藥:活動期用四妙勇安湯加越婢、忍冬藤、虎杖之類;穩定期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半活動期用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可據情酌用三棱、莪術、沒藥、海藻,甚則用水蛭研粉吞服。本例寒凝血瘀,故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味,仿仲景當歸四逆複脈之法,投藥3月,諸症亦癟,仍需續方攻堅。《經方治痹》《經方治驗心血管疾病》

82寒閉便秘——溫載之醫案(清)

友人保襄臣之圍人張茳人,極壯健,因夏日割草,途遇暴雨,周身盡濕,因而寒閉數日不大便。醫認為火,用承氣湯以下之.仍然不通,兩目反為發赤,尚謂火重,不能即通,還須再下,但人極困意,飲食不思,睡床呻吟。餘往座談,怪而問之,述其所以。餘曰:何妨,請我一治,欣然樂從。診其六脈沉細兼遲,餘曰:誤矣。此乃寒閉,并非火結,所服承氣湯是以水投水.何以能下?餘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外加幹姜以溫之,遂謂明日即能大便矣。服之果然,随用理中湯調理而愈。(《溫氏醫雜》上冊)《名醫經方驗案》

83全身浮腫——劉景琪醫案

肺心病心衰

楊某,女,50歲,退休工人,1980年6月20日初診。全身浮腫已三年,氣短,怕風,不能平卧已六個月.1970年曾在某醫院診斷為肺心病心衰,經治療後好轉。以後每年秋季發病,喘咳,氣短,心悸,春暖後好轉。近三年來病情加重,不能勞動,因病退休。四季均喘,浮腫長年不退,每年至×醫院急診室搶救達四、五次。自去冬病情加重,浮腫日增,已無法送至醫院,端坐呼吸,頸靜脈明顯怒張,兩腳與小腿呈橡皮樣腫,皮膚粗糙呈魚鱗狀,胸腹膨滿,腹圍165厘米,大腿粗80厘米,小腿粗60厘米。肝大至肋下5橫指,有壓痛;劍突下跳動明顯。聽診兩肺布滿幹濕啰音,三尖瓣有1級收縮期雜音。須氧氣吸入,每日食量不過二兩,飲水不能超過890毫開,多飲則喘憋更劇。每日尿量不過500毫升。半年來每日服酉藥地高辛,注射速尿、鱗茶成。曾服中藥五皮飲加五苓散并加椒目、防己、車前子、澤蘭、砂仁、黃芪皮等三十餘劑,效果不顯。近半月來夥食更少,喘憋更劇,夜不能寐,病至垂危,已備後事。化驗檢查:硫酸鋅濁度試驗(5.5),轉氨酶正常,血漿總蛋白6.7克%,白蛋白3.1克%,球蛋白3.6克%,非蛋白氮45.5毫克%,尿蛋白(+++),管型(+),紅細胞(+ +),舌質紫紅胖大,舌苔黃厚膩,脈沉緊。印象:水腫。辨證:太陽少陰兩感,腎陽衰微,水邪泛濫。治則:溫陽發散。處方:麻黃9克 炮附子8克細辛3克三劑。

二診:尿量增加,納增,心悸、氣短、怕風好轉,舌苔變薄,脈沉緊。處方:桂枝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棗8個麻黃9克炮附子8克細辛8克竹葉12克 白茅根30克桑皮9克 六劑。囑患者家屬記每日液體出入量。

三診:浮腫大減,尿量劇增,750~1750毫升。納增,日食四兩左右,咳喘大減,西藥完全停用。舌苔變薄,脈沉緊。處方:二診方加雙花80克 連翹15克大腹皮12克炒杏仁9克 服十五劑。

四診:已能自己下地活動,夜睡平卧,腰圍110公分,腿足浮腫大減,喘咳止,納增,日食八兩,體力增加。苔薄白,舌質紅,脈沉有力。處方:枳實9克白術18克:水煎服,日一劑。

五診,服枳術湯二十劑,浮腫消退,食睡良好,已能堅持一般家務勞動。腹圍80厘米,大腿43厘米,小腿40厘米。服藥前不能穿鞋,現穿38号布鞋。肝界鎖中線肋下三橫指,仍有壓痛。肺部無啰音,心髒雜音同前。劍突下仍跳動明顯,能聽到雜音。頸靜脈怒張大減。化驗:硫酸鋅濁度試驗及非蛋白氮在正常範圍,血漿總蛋白6.8克%,白蛋白4克%,球蛋白2.8克%,尿蛋白(+),紅細胞(+),膿細胞少許。

此可調肺心病至為嚴重者,已十數日不眠不食,靠吸氧等方法維持,氣息奄奄,人命微淺,服中西藥久未效。初診隻用麻附辛湯,藥味如此簡單,劑量也不大,三劑即救起沉病。次診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附辛湯,此湯為《金匮要略·水氣病》方,為治療陽氣衰弱,大氣不轉所緻的氣分病,能通陽補中、逐飲散寒,利尿止喘效果更著,最後以枳術湯治。治療時間不到兩個月,已能恢複家務勞動,由此可見經方之妙。《經方驗》

論:外感浮腫水氣病,西醫的确診,不是肺心病心衰,就是腎炎。這兩種病名,一聽很吓人。秋涼閉其孔竅,所以秋則發病,春風洩其皮毛,所以春則病減。此是水氣,風水皮水之病,治則當發汗或利小便,發汗則氣降化水,利小便則水升化氣,氣水互化,則水不生。

84水腫腎病——劉景琪醫案

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腎髒疾患,臨床上以水腫、低蛋白血症、大量尿蛋白及高膽固醇血症為主要表現,在中醫屬水氣病或水腫的範疇。如為太陽少陰兩感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辄收良效,曾治二例,效果滿意。

邱某,男,50歲,化工廠幹部,1981年12月9日初診。兩腿浮腫,全身無力,低燒,背部惡寒,腰痛已半月。化驗:尿蛋白(+ ++),非蛋白氮41毫克%,血膽固醇450毫克%,血漿總蛋白4.4克%,球蛋白1.9克%,白蛋白2.5克%,血壓120/80毫米汞柱,兩腿有凹陷性水腫,眼睑輕度浮腫,尿量減少,納呆。舌淡苔白,脈沉細。印象:水腫。辨證:陰盛外感,水氣泛濫。治則:溫陽發散。處方:麻黃9克炮附子8克細辛8克六劑。

1982年1月10日診:服藥後浮腫消退,納增,全身較有力。尿蛋白(-),血膽固醇220毫克%,血漿總蛋白5.1克%,白蛋白8克%,球蛋白2.1克%。苔白脈沉細。上方繼服三劑,又繼服金匮腎氣丸鞏固療效。《經方驗》

85水腫腎炎——劉景棋醫案:

鞠某某,女,55歲,1982年2月16日初診。患“慢性腎炎”已十餘年,時輕時重,反複發作。十年前患感冒,咽喉痛,後全身浮腫,腰痛,當時診斷為“急性腎炎”。近來浮腫較劇,胸腹膨起憋脹,氣短,手背、眼睑及小腿均有凹陷性浮腫,納呆,全身無力,腰痛,怕冷以背部為甚,下午低燒37.5℃,尿常規化驗:蛋白(+++),白細胞(+),紅細胞(+)。舌淡,苔薄白,脈沉浮。此太少兩感之證,治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處方:麻黃9克,炮附子3克,細辛3克。

服3劑,全身浮腫及胸腹膨脹消退,氣短大減。尿常規:蛋白(十),白細胞(一),紅細胞(一)。又服6劑,尿常規化驗正常,随訪半年無複發。《經方驗》1987:115~116]

按語:本案既有惡寒發熱等太陽表證,又見水腫、腰痛等少陰裡證。故用麻黃解外以“開鬼門”,附子溫腎陽以複膀胱氣化而“潔淨府”,細辛辛溫,專走少陰,能行水氣而潤腎燥。三者合用,溫散兼施,表裡同治。《傷寒論名醫驗案精選》

86水腫——顔芝馨醫案

李某,男性,年齡四十二歲。病水腫症三個月,曾先後經五皮、五苓、羌活、防風散,車前、木通等利尿藥多劑,均未獲效,乃延業師顔芝馨診治。時患者忌鹽已久,胃不思納,精神疲憊不振,動則氣促,目眶浮腫似卧蠶狀,腹鼓膨大,按之軟而不脹,兩足浮腫,大便溏薄,小溲短少。察其面容蒼白,舌質淡白而苔薄白,診脈沉遲。詢其起病原因,常因工作栉風沐雨,卧于濕地,兼常食冷菜冷飯。顔師根據上述情況,認為病因脾胃受困,寒濕内閉,胸痹氣郁失于運行。肺失清肅,故小便少;脾失健運,故腹膨。治當溫通元陽,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并治太陽、少陰。處方:生麻黃6克,厚附子9克,細辛1.5克。

二劑後汗出,溲長,氣促稍平,脈遲,舌淡苔退,改用當歸補血湯調元神培氣血,真武湯暖腎髒去寒濕。處方:生黃芪30克,當歸、厚附子各6克,茯苓12克,生白術、炒白芍各9克,幹姜3克。連進五劑,腫退,腹鼓消失,痊愈。顔師曰:此病腹鼓膨大,病雖嚴重,幸按之尚軟,若堅硬而起青筋,則為肝髒絡瘀不通,非此方所以奏效。(《中醫實踐經驗錄》)《經方直解》

88水氣浮腫

陳某,女,25歲。1970年9月13日初診。全身浮腫已4月餘,腰以下腫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痛酸重,溲少,便閉,四肢厥冷,面色灰黯,舌質胖色淡、苔白,脈沉細尺弱。蓋腎主水,真陽虛衰,水氣泛濫,流布四肢。治宜溫陽利水,遵仲景法。

麻黃4.5克 附子9克 甘草5克 黑豆30克車前子12克。

服5劑後,大便溏洩,小溲清長,頭面浮腫先退,腰以下腫亦遜,精神轉佳,面色漸潤。藥已中病,仍守原方,畢竟正虛,改小其制。原方麻黃減為3克,附子減為6克,繼進3劑。

服藥後浮腫盡消,腰冷已除,食納轉正。與金匮腎氣丸緩圖善後。《傷寒論醫案選編》

89水氣浮腫

孫某,男性,39歲。病曆号238522因全身反複發作高度浮腫、尿少,伴咳喘氣短、惡心,頭暈,腰痛,耳鳴,四肢逆冷半年餘,于1962年4月3日入院。診見舌淡,苔薄黃白,脈沉弦,全身高度浮腫,腰以下腫重,胸腹腔積液。西醫診斷:慢性腎病水腫期。

中醫辨證:脾腎陽虛、肺氣不宣。

先予宣肺利水、健脾溫腎,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逐漸加大麻黃量至21克,細辛6克,附子30克,服藥22劑,腫消十之八九。前後共用70餘劑,體重由79千克降至62千克,水濕泛濫之勢已減,出現脾腎陽虛為主見症,故繼投以健脾溫陽之品,以真武湯及四君子湯為主,浮腫全消,又以養血滋陰之劑,病情穩定出院。(北京市中醫研究所腎病研究組,慢性腎炎中醫治療規律的初步探讨.中醫雜志,1965,3:1)

按: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肺主布化,腎主蒸化。今患者浮腫兼見咳喘.四逆,頭暈耳鳴,脈沉緊,當責之肺腎陽虛,故用麻辛附子湯20劑大效,70餘劑腫勢全消。《經方臨證集要》

90下肢浮腫——龔麗娟醫案

麻黃附子細辛湯合五苓散案

焦某,男,60歲。初診:1988年12月3日。患者20年前患慢性腎小球腎炎,經治已愈,平時從事農業勞動,身體健康。今年10月建房,勞累過度,兼以受涼,3天前下肢浮腫,兩目睑亦浮腫,小便減少。當地衛生院查小便常規:蛋白(+++),顆粒管型(++)。未曾服藥。診查:目睑、面部浮腫,腹脹,按之有水,下肢凹陷性浮腫。少腹寒冷,四肢不溫,尿少泡沫多,食欲不振,形寒無熱。苔白厚滑膩,舌質暗紫,脈象沉細。尿常規:蛋白(++++),紅細胞0-1個/HP,顆粒管型(++)。血膽固醇8.06mmolL,清蛋白/球蛋白比值(A/G):2.3/3.4,腎功能正常。辨證為腎陽虛衰,水無所主,寒濕内聚。治宜:溫腎散寒,通陽利水。處方:制附片10g,桂枝10g,皮茯苓30g,細辛5g,麻黃10g,川椒目10g,澤瀉12g,車前子12g(包),蒼術10g

二診:1988年12月10日。藥後小便增多,面足浮腫已退,腹脹亦松,但仍惡寒怕冷,腰及少腹冷痛,苔脈如上。原方加幹姜10g。

三診:腹水及腹脹均已消除,飲食轉香。近3天來少腹冷痛,昨夜尤甚,疼痛難忍,捧腹呻吟,精神萎靡,無腹瀉,矢氣則舒。舌苔白膩而滑,脈沉緊。少陰寒濕内擾,氣機不利。再拟溫腎祛寒重劑投治。處方:制附片15g,細辛10g,上肉桂5g(後下),沉香3g(後下),幹姜10g,台烏藥10g,小茴香5g,蒼術10g,白芍10g,炙甘草5g四診:1988年12月24日。投上藥後,少腹疼痛緩解,惡寒減,四肢轉溫,苔厚,仍白滑膩,脈細。原法加減。上方去白芍、甘草,加玉米須30g,雷公藤15g。尿蛋白(+++),顆粒管型(++)。

五診:1989年1月4日。服藥10劑,苔白滑膩已化,怕冷消失,精神轉佳。陰寒濕邪已祛,腎陽虛衰未複。再拟溫腎益氣、滲濕利水。尿蛋白(+)、顆粒管型(+)。處方:生黃芪128,炒黨參10g,制附片10g,上肉桂8g(後下),淡幹姜5g,細辛3g,蒼術10g,茯苓10g,澤瀉10g,玉米須30g,雷公藤15g(先煎40分鐘),貓爪草15g上藥服用3周,無明顯自覺症狀,尿蛋白(-),顆粒管型(-)。原方去幹姜、細辛,黃芪增至20g,黨參增至15g,雷公藤減為12g,加杜仲12g,懷山藥12g,雷公藤每2周減2g,減至5g。後停服,繼續調理半年,病情穩定而停藥。

原按:本例為陰水證,病在腎,脈症所示,腎陽虛衰,陰寒水濕之邪阻滞足少陰。先從麻附細辛湯合五苓散溫經散寒、通陽利水以消其腫;再以大劑附子、肉桂、細辛、幹姜溫腎逐寒;小茴香、沉香、烏藥溫腎調氣;蒼術、茯苓燥濕利水;白芍、甘草緩急止痛,寒濕祛,腹痛止。但尿蛋白持續(+++),加用雷公藤以控制蛋白尿,1周後就明顯減少,1月後轉陰。摘自:董建華,王永炎,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3).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88-389.《經方治驗泌尿系統疾病》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