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修辭手法知識(教材)

一,修辭手法概念;

修辭;是運用語言的藝術,是恰當地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手段。修辭就其含義來 說,就是對語言的加工調整,使它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修辭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稱為修辭手法。修辭手法是針對具體的句子而言的。

修辭可以分為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兩類。

一,積極修辭就是我們常說的“修辭格",也就是修辭手法。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比拟、借代、誇張、對偶、排比、反複、設問、反問。

二,消極修辭包括修飾詞語和修飾句子。修飾詞語指調配色彩、檢查音序、押韻等;修飾句子主要指各種句式的選用、組織和變換。

(一)比喻

1、定義。比喻又叫打比方。即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

構成必需條件。①本體和喻體必須是兩種不同類的事物,否則不能構成比喻;②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2、結構。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事物或情境)、喻體(作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标志性詞語)。

3、種類。根據比喻結構的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隐現特征,可分為四種。

(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宛如、像……一樣、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聯結。常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這初秋之夜如一襲藕荷色的紗衫,飄起淡淡的哀愁。(明喻)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成了、變成”等聯結。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暗喻)

此外,暗喻還有一些變體值得注意:

①修飾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修飾與被修飾、限制與被限制的形式來實現比喻關系。例如: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同位複指形式表現比喻關系。例如:老王八你不要灌米湯。

③注釋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以注釋說明的形式表現比喻關系,常用破折号連接。例如:五點鐘,上工的汽笛響了。紅磚“罐頭”的蓋子——那扇鐵門一推開……

(3)借喻。不出現本體和喻詞,直接叙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我這輩子隻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地前沖,一時墜入一個泥潭,一時踏折一枝草花,隻是無目的的奔馳。(借喻)

(4)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袅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博喻)

比喻的幾種特殊形式:

本體同喻體并列:從噴泉裡噴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裡流出來的都是血。

本體同喻體同位: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裡。

本體修飾喻體:這裡是花的海洋。

喻體注釋本體:書籍——人類的朋友。

通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為生動;(2)化深奧為淺顯;(3)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易于表達情感。具體分析評價時可以使用“生動形象”“簡潔明了”“具體鮮明”“淺顯易懂”等短語。

5、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就不是比喻。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 看比喻詞。下面幾例不是比喻句。

同類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親。

表示猜度: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每當看到這條紅領巾,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

表示舉例:在祖國建設的時期,湧現出許多傑出人物,像雷鋒等。

(二)比拟(拟人)

1.定義。把物當做人,把人當做物,或把甲事物當做乙事物來描寫(形容),這種修辭方法叫比拟。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種類。

(1)拟人是把人以外的物當做人來寫,賦予它人的動作或思想情感。

例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雷聲。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拟人)

(2)拟物是把人當做物,或把甲物當做乙物來寫。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拟物,此物“彼物化”)

例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了出來,接着便飛出 了八歲的侄兒宏兒。例②:知識值多少錢一斤?

他驕傲自滿,尾巴都翹上天了。(拟物,人“物化”)

(3)作用。增加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産生鮮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對事物的強烈感情,從而引起共鳴。使情感表達更加強烈,使句子表意更加豐富。

(4)注意問題。

①必須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繪的環境氛圍。如“秋雨跳着歡樂的舞,一下就是幾天,真悶死人”。秋雨連綿,使人煩悶,這裡卻給“秋雨”以歡快的動作和感情,與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體與拟體(人和物)應有相似點或相近點,使比拟生動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發出私私的低語,相互打着招呼'再見’!”說它們互相說“再見”,顯然與星星的特征不符。

③比拟不當常常表現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間沒有相似點,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環境氛圍。

比拟與比喻的區别

①拟人是仿照“拟體”(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寫本體,重點在“拟”;比喻是用喻體比方本體,重點在“喻”。

②比拟中,本體和“拟體”彼此交融,渾然一體,本體必須出現,“拟體”一般不出現;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出現或不出現,而喻體必須出現。

岸邊的垂柳醉漢似的搖晃着。(比喻)

岸邊的垂柳醉了似的搖晃着。(比拟)

比喻和比拟有相似之處,因為二者都是甲事物比乙事物。但它們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結構上的不同。比喻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且不論何種情況,喻體一定出現,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眼前的晚霞成了一幅畫”“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上句子中的都有喻體出現;比拟有本體,拟體和比拟詞語,不論何種比拟,拟體絕對不出現,如“樹枝笑彎了腰”“他脾氣很大,你多說一句他就會爆炸”,這兩個句子的意思是:樹枝像人一樣笑彎了腰,他就會像炸彈一樣爆炸,但是拟體“人”和“炸彈”都沒出現,這就是比拟。

看一個例子: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詩中将白雪拟人化,卻沒有寫白雪向人一樣,因此用的是比拟的修辭。在答題中,如果選項的叙述是直接把物當做人來寫的,如“小鳥唱歌、大樹歡笑、春風溫柔等”,就可以判斷它是比拟中的拟人。



(三)借代

1.定義。不直接說出人或事物,而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這種修辭方法叫借代。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法。

2.種類。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事物。特征代本體,例如:

①紅眼睛原知道他家裡隻有一個老娘…… ②先生,給現錢,袁世凱,行嗎?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特征代本體)

(2)具體代抽象。例如:

①舉酒欲飲無管弦。 ②想當年金戈鐵馬, 氣吞萬裡如虎。

小米加步槍,照樣勝利!(具體代抽象)

(3)全部與部分互代。例如:

①孤帆遠影碧空盡。②吟罷低眉無寫處。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缁衣。

不拿群衆一針一線。(部分代整體)

(4)專名代泛指。例如:

①遷客騷人多會于此。②三個臭皮匠,會成一個諸葛亮。

(5)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6)以作者、産地代本體。例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7)材料代本體。例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

(8)标志代本體。例如:誰料竟會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裡呢,這豈不冤枉!

(9)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10)綽号代本人。例如:“蘆柴棒,去燒火!”

(11)專名代泛稱。例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3,借代的主要作用

可以突出事物的某種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可以使文筆簡潔精練,語言富于變化和富有幽默感;使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生動形象的效果

4.運用借代要注意的問題

(1)必須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所借代的事物在前文應有所交代,或已了解事物的背景。

(3)借體和本體關系密切,借體必須能突出地代表本體,有鮮明的代表性,讓人一聽就明白所指稱的事物。有時需要在上下文中對借體有所交代,使讀者明白本體是什麼。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兩個五角星,兩枚大學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軍,也可指鐵路工人,“校徽”可代學生,也可代教師甚至校長;因此,不具有“鮮明的代表性”,會造成歧義。

(4)借體往往帶有褒貶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體時,要注意褒貶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時,宜用褒義的稱号,反之則用人皆厭惡的事物來代表反面人物,如“諸葛亮”等作借體,常用來代指正面人物,而“三隻手”等作借體,常用來代指反面人物。

借代與借喻的區别

①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即直接把借體稱為本體,其隻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雖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總是喻中有代。

②構成借代的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即要求借體和本體有某種關系;構成借喻的基礎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體和本體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處。

③借喻可改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借代和比喻有相似之處,都有代替性。借喻是以喻體代替本體,借代是以借代體代替本體。但二者有很大不同:

(1)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甲”。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如“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可以改為“我們之間的隔閡就想一層厚障壁”;借代則不行如“不拿群衆的一針一線”不能改為“不能拿群衆像一針一線的東西”。

(2)借喻的客觀基礎是兩個不同事物的相似點,如“中秋的月亮像圓盤”,“月亮”和“圓盤”都是圓的,有相似性;借代的客觀基礎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緊密聯系,即相關性,如“臣本布衣,恭耕于南陽”,“布衣”是普通百姓身上穿的,此處是相關性的體現。

在往年的試題中有這樣兩個選項:1.我們要堅決清除語言中的垃圾;2.這個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第一題把語言當中的一些低俗用語比喻為垃圾,我們可以說“我們要堅決清除像垃圾一樣的低俗語言”,因此是使用了借喻;第二題的雷鋒是用雷鋒那些樂于助人的人,他們身上都有着助人為樂的品質,且第二題不能改為比喻,因此第二題是借代。



(四)誇張;說大話

1.定義。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故意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擴大或縮小的 方法叫誇張。

2.種類

(1)擴大誇張。故意把事物說得“大、多、高、深、強”等的誇張形式。

例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擴大誇張)

(2)縮小誇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淺、弱”等的誇張形式。

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縮小誇張)

(3)超前誇張:在兩件事之間,故意把後出現的事說成是先出現的,或是同時出現的。

例如: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翠綠的麥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了。”

3、誇張的作用

表達鮮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 。作用。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以創造意境;表明态度,語言生動。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引起聯想、深思和共鳴。

4、運用誇張要注意的問題

(1)誇張不是浮誇,必須合乎情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基礎和依據。誇而有據,誇而有節。誇張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則就很難給人以真實感。如“她講到她受到的痛苦時,眼淚就像自來水管似的噴射出來”,這句的誇張有失真實。

(2)誇張和真實要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就分不清是在說事實還是在誇張,達不到相應的藝術效果。

(3)誇張要注意應用的場合。在科學性文章中不适合運用誇張。嚴肅的彙報、報告,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等文體,不宜使用誇張的修辭。

(4)誇張要明确、顯豁,突出誇張的特點,不能又像誇張又像事實,在事實與誇張之間模棱兩可。如“屋裡靜極了,就連掉下一枚小釘子也聽得見”,這句很難說是誇張還是事實。(5)要注意誇張的具體表現。誇張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辭格來表現。

(五)對偶;比翼齊飛,共結連理

1. 定義

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近或相對的意思的修辭方法叫對偶。

2.種類

(1)正對。上下旬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襯的對偶形式。從兩個角度、兩個側面說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關的關系。

例如:(1)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2)語彼武陵人,多事何須尋洞口;笑侬荊楚客,癡情隻為愛桃花。(《題蒲圻赤壁》)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2)反對。上下旬意思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關系或矛盾對立關系。

例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①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②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在意義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也叫“流水對”。

例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①錯批一人,誤增三億。

②才飲長莎水;又食武昌魚。

③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串對。按形式,可分為工對和寬對。

a.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對仗要求。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b.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例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③按結構,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a.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既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啬彩。

b.句子對偶,例如: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3.對偶的作用

便于吟誦和記憶;凝練概括,富于表現力;有對稱美和音韻美。①形式整齊,結構對稱,可以收到一種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詞句凝練概括,富有表現力,能夠把相關事物間的關系表現得集中鮮明;使對立事物間的對比強烈,褒貶分明。③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便于傳誦記憶。

4.運用對偶要注意的問題

運用對偶,切忌離開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對仗、整飾,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對偶,就背離了修辭的本來目的。

(六)排比;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1.定義

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内容相關、語氣一緻的譬要警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内容,加重情感的修辭方法叫排比。

2.種類

(1)成分排比,即一個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組成排比。

例如: 延安的歌聲,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裡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例如:他們不會高聲朗笑,不會拼死搏擊,不會孤身野旅,不會背水一戰。

(2)句子排比,即一個複句的各個分句構成排比。

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虛,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美麗和寬廣。

單句排比。例如:我夢着樓前的白楊重新長出了濃密的綠葉。我夢着池塘裡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綠的大葉子。我夢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複句排比。例如:戴鎮長喜歡發表演講,懷寶就暗示鎮上的中學校長多請戴鎮長去給學生們講話;戴鎮長喜歡讀史書,懷寶就去鎮上早先的幾個富戶家搜羅古書;戴鎮長喜歡讓自己的講話家喻戶曉,懷寶就常用粉筆把自己記錄下的鎮長講話抄在鎮政府門前的黑闆上。

3.排比的作用

增強語勢,說理更加嚴密透徹,抒情更加鮮明。内容集中,增強氣勢;叙事透辟,條分縷析;節奏鮮明,長于抒情。強調内容,增強氣勢;抒發強烈的感情,闡明複雜的事理;結構整齊,節奏鮮明。

對偶與排比的區别

①對稱性與平列式。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而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語言單位。對偶必須對稱;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太嚴格。

②詞語的重字與避重有别。排比經常以同一詞語作為彼此的提示語,使排比内容互相銜接,給人們緊湊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對偶句上下兩句不重字。

③對偶以要求平仄對仗為佳,排比則無此要求。

對比和對偶的區别

對比要求兩項意義必須對立,在字數和結構上沒有要求,如“這裡的集市白天人聲鼎沸,晚上卻空無一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對偶則要求兩項結構必須對稱,字數必須相等,除“反對”以外,不一定要求意義對立,如“兩隻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反對的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詩既有對偶,又有對比。可見二者立足點不同,對比立足于内容上對立,對偶立足于形式上對稱。



(七)設問;自問自答

1.定義

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回答,這種修辭方法叫設問。設問是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緊接着說出自己的看法(有時不說出看法)的一種修辭手法。

2.種類

(1)占問自答。例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隻問不答。例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3)一問一答式。例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4)幾問一答式。例如:啊,是誰,這麼早就把那親愛的令人心醉的鄉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誰,這麼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悅耳動聽的音樂喚來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個青年人。

3.運用設問要注意的問題

設問的基本特點是“無疑而問”,設問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作用。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八)反問;無疑而問

1.定義

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這種修辭方法叫反問。反問也叫反诘,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語氣的一種修辭手法。

2.種類

(1)肯定式反問,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用肯定句表達否定的内容。

例如:太陽會從西邊出來嗎?

例如:就說蔣築英吧,已經過了這樣長久的考驗,但他人黨的志願,也一定要等到死後 才能由省委的追認滿足麼?

(2)否定式反問。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用否定句表達肯定的内容。

例如:在這薄霭和微漪裡,聽着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

例如:克服困難不是一種享受?

(3)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省,激發讀者的感情,加深讀者的印象,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

設問與反問的區别

設問不表示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而反問則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設問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然後自己回答;而反問主要是加強語氣,用确定的語氣表明自己的思想,答在問中。

(九)反複;千言萬語,一個聲音

1.定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句子或詞語。反複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複使用某些詞語、句式或者段落等。

2.種類

(I)連續反複(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間隔反複(中間有其他詞語間隔)o

例句:好像失去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去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例如: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拒絕賠款,強占釣魚島,他們不驚詫;美帝國主義轟炸大使館,死傷中國人命,他們不驚詫;印尼治下的混戰,屠殺華人,搶劫财産,秘密殺戮,放火燒人,他們也不驚詫;在上訪請願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3.作用

主要用在詩文中,起到反複詠歎,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使詩文的格式劉有序、充滿語言美。不僅能起到強調作者感情、充分表達作者思想的作用,還能增強文章的氣勢。

反複的主要作用:一方面回環往複、一唱三歎,充分抒發強烈的情感,增強文章的氣勢;另一方面節奏鮮明,整齊有序,充滿音韻美。

二,修辭手法的判定及作用

在中學語文閱讀考試中,生動性是最易出題的考點之一。而語言的生動性,我們如何實現呢?主要在于兩個要素:一是運用具體的描繪性語言;二是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

中考語文對修辭手法的考查表現為兩種題型:基礎題的修辭運用——考的是修辭的判定及作用;還有一種題型就是記叙文閱讀中的賞析題——考的是對修辭手法的賞析。

修辭手法的判定及作用

1. 比喻

比喻是為了生動形象地将某一事物或人物情感展現給他人的一種修辭手法,原本存在的事物或情感,叫作比喻句中的本體,另一個能使它變得生動形象的事物則為喻體。比喻是人們使用最早和最頻繁的修辭手法。

(1)判定

判定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從兩個方面确定:

①本體和喻體不能是同一類事物,如:“那個人長得像人一樣”,“這朵花非常漂亮,簡直像畫上的一樣”。

②本體和喻體要有共同特點,并且在比喻中能表現出這一特點,如,“他的手粗糙得如同老樹皮”,“他的手”和“老樹皮”共同的特征是“粗糙”,句子中表現出了這一特點,因此,這是個較為成功的比喻句。

(2)運用

要寫好比喻句,除了要符合上面的兩個要求外,還有兩個要求:

①喻體要選擇大家熟悉的事物。如果喻體不是熟悉的事物,那麼這句話就失去了比喻的意義,起不到讓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的作用了。

②喻體要能給人帶來美感,不能說“瀑布像挂面一樣,直直地挂在山前”,可以說“瀑布像是一面用珠玉做成的簾子”。後一句所選的事物比第一句更能給人帶來美感。

(3)作用

比喻句的最大作用就是讓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例如中、高考高頻作家畢淑敏的文章,語言很優美,主要就是因為畢淑敏喜歡在自己的文章中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2. 拟人

拟人就是給本來沒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賦予人的思想、行為和情感,使它更為生動形象、親切感人。拟人和比喻是所有修辭手法裡面最古老的兩個。它們最初不稱為比喻、拟人,而是稱為“比”,就是《詩經》裡邊的賦、比、興中的“比”。後來演變成了比拟。

(1)判定

判定一個句子是不是拟人句,主要看在句子中是否給這一事物賦予了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隻要有其中之一,就可判定為拟人句。

(2)運用

在寫拟人句時,隻要給一樣事物賦予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三者中的一樣,便可以成為拟人句。如,把教室裡的課桌用拟人句來表現,可以說“課桌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站”是用來形容人物行為的動詞,用在了桌子身上,使句子變成了拟人句);也可以說“課桌雖然看上去并不是很美,但它并不在意”(對某件事是否“在意”是人們常有的思想,這裡用在了桌子身上,等于給它賦予了人的思想);還可以說“桌子看上去有些不高興了”(“高興”常用來表達人物的情感,在這裡用在桌子身上,是給它賦予了人的情感)。

(3)作用

拟人最大的作用就是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親切。

有這樣一道語言綜合應用題:“請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達……的内容或抒發你的情感。”一說生動形象,從修辭角度來看,肯定有兩個辦法可以用:一個是拟人修辭,一個是比喻修辭。如果用拟人的話,就賦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中的任一樣即可。

3. 誇張

誇張是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某一特點而采用的一種修辭手法。這一手法的運用,主要是通過對事物的特征進行一定程度的誇大或縮小而實現的。如,誇大:他的眼睛比銅鈴還要大;縮小:他的眼睛看上去比芝麻粒還要小。

(1)判定

前面我們說到的“一定程度”,是指隻要能很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這個誇張句便是成功的,不是越誇張越好,而是在能突出這一特點的基礎上,誇張的程度越能給人以真實感越好。

(2)作用

①突出特征;②引發聯想;③烘托氣氛。

4. 排比

排比句通常用來抒情或說理,以便在抒情或說理過程中使得語言更有感染力,表述更加充分。排比最早應用在古代的政論文上,抒發作者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1)判定

排比句通常會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内容相近的句子構成。如,“心靈是一方廣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間的一切;心靈是一片甯靜的湖水,偶爾也會泛起陣陣漣漪;心靈是一塊皚皚的雪原,輝映出一個缤紛的世界”。

(2)運用

寫排比句時,要注意選擇三個相近的事物,用相似的結構進行表達。

(3)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強氣勢;

②叙事透辟、條分縷析;

③表達強烈的情感;

④長于抒情,增強語言感染力。

考試頻率高的有兩個點:一是表達作者強烈情感;二是使語言具有感染力。

5. 對偶

對偶是通過兩個字數相等、結構相似的語句表現相關或相反的意思。對偶産生于漢朝,漢賦盛行的時候,對偶這種句式也慢慢流行起來。

(1)判定

①它是由兩個句子組成;②句式結構完全相同,字數相等。

(2)運用

有一道考題,材料是關于留守兒童的,寫出了留守兒童悲慘的生活,要求拟定一個标語呼籲大家關注留守兒童。凡是這樣的題,或讓你寫廣告語、宣傳語一類的,都需要運用對偶句來表達,如“關注留守兒童,共建和諧社會”。

(3)作用

①對仗工整、富有節奏感;②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 借代

在文章中,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手法,叫作借代,被替代的事物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1)判定

抓住事物的特征,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現的事物,叫作借代。

(2)運用

比如說要寫他的品格非常高尚,但文章中“他”根本不出現,而是借松樹來表現,這運用的就是借代。例如中考詩歌賞析經常考到的李清照的《如夢令·昨日雨疏風驟》,裡面有一句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句詞中運用了三種修辭:反複、拟人,另外一種就是借代,以特點代事物,“綠”代指“綠葉”,“紅”代指“紅花”。

(3)作用

①以實代虛;②以簡代繁;③以物代情。

7. 反複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它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複詠歎,表達強烈情感的作用。

(1)判定

連續多次強調某一事實、事物或情感。

(2)運用

南宋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在詞中特别喜歡用反複這種修辭。她的《如夢令》兩首都運用到了這種修辭。《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的“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作用

①表達強烈情感;②強調語氣;③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8. 設問

為了強調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

(1)判定

先提出問題,自問自答。問和答之間必須構成因果關系才是設問。

(2)運用

例:中國人會喪失反思精神嗎?不會。南唐著名詞人李煜在自己的名作《虞美人》中最後一句話就運用到了設問的修辭手法:“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作用

①創設情景,引人沉思;②啟發思考。

三;修辭手法題解

[典例]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後的景況;“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借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支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3分)()

A.拟人、比喻、誇張 

B.引用、拟人、反問

C.對偶、反問、排比

D.引用、對偶、誇張

[規範解題]

第一步:通覽全文,根據各類修辭的标志性詞語,初步斷定修辭手法。根據标志點“引号”,斷定“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等是詩句的引用,使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根據标志詞“問号”,斷定“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支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一句,使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

第二步:進一步分析内容,進一步斷定修辭手法。“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辭手法。文中沒有使用誇張、排比的修辭手法,當然作為選擇題,可以運用排除法。

第三步:确定答案。答案選B。

[典題導學]

  題型一 比喻運用題

【題型分析】 該題型是提供語言材料或具體的語言環境,要求運用貼切的比喻表達。考查考生正确運用比喻的能力。

例1 [2011·重慶卷]請從下面四個選項中選出恰當的喻體填在橫線上(隻填序号),并簡要說明理由。

①黑墨  ②黑鑽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

(1)此刻,她那________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視着他,帶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氣味。

(2)透過墨鏡望去,姑娘的臉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________似的,閃爍着奇異的光亮。

(1)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 (1)④ 女子“深情地注視着他”時,眼睛必定是大而圓的,這與“黑葡萄”的形狀相似。 (2)② 姑娘的眼睛“閃爍着奇異的光亮”,這與“黑鑽石”晶亮的特點相似。

【解析】 解此題,首先要審清題目要求,其次要分析提供的語言材料,審清具體語境,尋找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點,從色彩、形狀、大小、亮度等角度分析。四個備選的詞語都有“黑”的意思,但“黑墨”形容姑娘的眼睛,缺乏靈氣;“黑鑽石”高雅、閃亮;“黑夜”給人恐怖、死寂之感,且缺乏表現力;“黑葡萄”狀其瞪圓。根據喻體前後的内容和兩個喻體的特點,第(1)句應選“黑葡萄”,第(2)句應選“黑鑽石”。

題型二 對偶運用題

【題型分析】 該題型是提供語言材料,要求運用對偶句概括某一内容。考查考生語段的壓縮和修辭方法的正确運用的能力。

例2 [2012·湖北卷]請用對偶句描述下面《紅樓夢》中寶黛初會的情景。字數不超過30字。

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賈母笑道:“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着面善,心裡就算是舊相識,今日隻作遠别重逢,亦未為不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嬌黛玉一見驚疑似何處見過寶哥哥,

癡寶玉初識欣喜如夢裡重逢林妹妹。

【解析】 解此題,要審讀提供的語言材料,弄清文段的主要内容,明确表達形式——對偶句。該文段是《紅樓夢》中寶玉與黛玉第一次見面的情景描寫,概括兩人初會情景時,要從兩個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動入手,表述時要注意符合對偶修辭方法的特點,對偶修辭在選用詞語方面是很凝練的,所以要精心選用詞語。

題型三 綜合考查修辭方法運用

【題型分析】 高考在“語言文字運用”闆塊考查修辭方法,有時明确限定考生必須運用何種修辭類型,有時并不直接點明;有時要求用一種,有時要求用兩種及兩種以上。這類題目往往與仿寫、擴寫、情境表達等題型結合考查。

例3 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結構與示例相似;不得選擇“青天”“月亮”“芭蕉葉”“露珠”作為描述對象。

【示例】

青天,是一片芭蕉葉,

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輕輕一點,它就落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老師,是一縷陽光,學生是一棵小樹。太陽,溫暖一照,它就長大了。∥大海,是一把吉他,海浪是一根琴弦。風兒,輕輕一拂,它就響了。∥村莊,是一曲古老的歌,炊煙是一縷動聽的音符。牧笛,悠悠一吹,它就醉了。

【解析】 解答仿寫題時,既要明确示例的顯性特點,又要發掘示例中的隐含信息。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确必須運用比喻手法來“描述一組事物”;其次是“句式和結構”必須“與示例相似”,描述的一組事物之間的内在聯系,要合乎事理。此外,要注意試題限制,“不得選擇'青天’'月亮’'芭蕉葉’'露珠’作為描述對象”。

例4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選兩種自然景物,另寫兩句話。要求:運用拟人的修辭方法,句式與例句相同。

例句:身後的那片鮮花,可能是聽了小草講的笑話,樂得咧開了嘴,嬉鬧在明媚的陽光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林中的那隻黃鹂,也許是看了柳樹婀娜的舞姿,感動得唱起歌兒,跳躍在陰涼的樹枝間。園中的那群蜂兒,或許是被花蕊的甜蜜所迷惑,歡喜得不辨南北東西,沉醉在甜美的夢中。∥身前的那泓清泉,可能是聽了山澗的耳語,急得扯開了步子,奔馳在陡峭的山谷中。身旁的那棵綠樹,可能是聽了微風的歌唱,樂得揚起了秀發,搖擺在溫暖的春風裡。

【解析】 “拟人”即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容顔、動作、神情、心理、語言、思想、性格。題幹提供了“例句”,我們就要從句子結構、内容層次、立意和感情基調等方面對“例句”作出适度的分析,盡量做到在“形”與“神”上都與“例句”有更多的一緻性。

例5 我國通過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華大地生機勃勃,一片錦繡。請你寫一段話表達對改革開放成就的贊美之情。要求:抒寫真情實感,運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辭方法,不少于50個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改革開放是一部恢宏的史詩,它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光輝曆程,擎起了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

【解析】 本題要求考生寫一段不少于50字的文字,抒發對改革開放成就的贊美之情。在内容上要抒寫真情實感,表達對改革開放的成就進行贊美;在語言形式上要運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辭方法。

[解題指津]

1.審讀題目,明确要求

高考中對修辭方法的正确運用的考查往往是與其他考點結合在一起考查的,因此,解題時要審清題目的顯性要求(修辭方法、句數、字數等)和隐性要求(語言材料中暗示的答題方向),從而明确答題的思維方向。

2.把握特點,準确運用

《考試說明》中明确規定要掌握常見的九種修辭方法,考生一定要對九種修辭方法的形式、特點及作用了然于心。解題時,依據各種修辭方法的形式、特點和要求準确運用。如:運用比喻,要注意本體與喻體之間要有相似點,可從事物大小、形狀、輕重、程度、亮度、色彩等角度設喻;對偶一定是結構相同、詞性相對、字數相等的兩句;排比一定是三句或三句以上。

3.表達恰當,合乎事理

無論哪種修辭方法的運用,一定要為文段内容主旨服務。因此,選用的修辭方法一定要恰當(如果題幹規定了修辭方法,就要使用規定的修辭方法),突出内容主旨;同時運用修辭方法表達,要注意前後照應,内容合乎事理。

[即學即練]

1.下列選項中,運用的修辭方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

A.暗夜将近,每一棵樹都踮起腳來遙望着東方,企盼着晨曦。

B.如此嬌嫩的色調,酷似一首最溫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的輕盈的旋律。

C.夜來香與月桂花,低聲交談,交換着制造香氛的秘訣。

D.夕陽把最後一抹金,潑在古渡頭的牆垛上,映着妻子的眼睛,閃着金色的淚光。

【答案】 B

【解析】 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方法,其他三項為比拟的修辭方法。比拟有拟人和拟物,A、C、D項均運用拟人的修辭方法。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即感官的移形換位,比如此題B項就是用聽覺來寫視覺。

2.微笑匮乏,似乎已成為一種典型的“城市表情”。“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也已經成了許多人社交的準則。有感于此,某實驗中學的學生設計了一項頗有創意的“采集微笑”的活動。他們計劃走上街頭,主動向陌生人微笑打招呼,一旦路人以微笑回應,他們就拍下這微笑的瞬間。為了使這一活動順利開展,請你代為拟寫一則宣傳标語。要求:運用對偶的修辭方法,不少于12個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露出真誠的微笑,留下美麗的瞬間。∥世界因溝通而和諧,生活因微笑而精彩。

【解析】 要從内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綜合考慮,同時要注意運用對偶的修辭方法。且所拟标語要能反映活動主題。

3.擴展文段的下句,要求用三個比喻句描寫出野花的情狀,字數50個字以内。

溪流的兩岸,滿是五彩缤紛的野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像滿天的星星那麼繁密 像燃燒的焰火那麼耀眼 像綿延的織錦那麼華麗

【解析】 本題屬于具體情境的擴展題,題目給定了一個前提,要求根據這一前提展開想象,用三個比喻句寫出野花的情狀。試題所給的空間很大,隻要是對野花的形狀、範圍、顔色、光澤、疏密等方面進行描寫,就符合題意。進行描寫時一定要使每一句都有一個鮮明的中心,體現出鮮明的層次性。

4.依照下面的句子,另選話題,寫一個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如果說祖國是一隻遠航的征船,我的筆就是一支用力前劃的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如果說人生是一首悠長的曲子,我的腳步便是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如果說理想是遙遠的彼岸,我的努力便是一隻永遠前進的小船。

【解析】 分析例句可知,第一個比喻句是第二個比喻句成立的前提,第二個比喻句是第一個比喻句的延伸。仿寫句子時應注意此特征。

5.年度漢字評選,是使用漢字地區的一項評選活動,多見于中國與日本。各地民衆根據一年内發生的國内國際大事,選定一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漢字反映全年焦點;它能真實再現民意和輿情,表達民衆訴求和期望。回眸過去的2018年,你心中的年度漢字是什麼?運用排比寫一段話對它作簡明得體、鮮明生動的诠釋,表達你内心的感受。(不超過50個字)

我心中的年度漢字是:__________

诠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夢 中國夢是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是中國人民的百年追求,是中華民族複興的美好願景。∥新 新的建設成就為世界增添光彩,新的領導集體讓人民充滿期待,新的奮鬥目标使祖國明天更美好。

【解析】 這是一道比較開放的題目,考生可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選擇一個字,但一定要表現出積極、健康的精神。

6.冰心的名句“雨後的青山,好像淚洗過的良心”,拿抽象的良心,來比喻具體的青山。清新鮮活,巧妙精緻。請另寫兩個句子,要求一個以具體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另一個以抽象的事物比喻具體的事物。

(1)以具體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抽象的事物比喻具體的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隻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愛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使貧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 (2)悠悠無盡的江水,好像父母的關愛。∥綿綿的細雨如無盡的愁思。

【解析】 要抓住比喻的特點,找出事物間的相似點。

修辭手法

比喻

【概念】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句】“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賞析】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裡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借代

【概念】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賞析】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顔色分别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誇張

【概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例句】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賞析】愁生白發,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對偶

【概念】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内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例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賞析】從篇法結構講,四聯八句,句句對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落葉聲對“滾滾”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裡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比拟

【概念】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拟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讀者産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

【賞析】這一聯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排比

【概念】把内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緻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例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緻遠《天淨沙·秋思》)

【賞析】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設問

【概念】先提出問題,接着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例句】“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酾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

【賞析】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叙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反問

【概念】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确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例句】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賞析】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曆史之必然。

1.比喻修辭手法及作用:

【定義】用具體常見的事物、情境或道理來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使語言形象、生動,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

把____比作____,生動形象地寫出____(事物)____的特點,流露出作者____的感情。

【例句】:從未見過開得這麼盛的藤蘿,隻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

【作用分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茂盛的藤蘿比做瀑布,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藤蘿的茂盛。表達了作者對藤蘿花的贊美之情。

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狀比喻石拱橋的橋洞,形象生動地寫出石拱橋形式優美的特點,引起人們美的聯想。

2.拟人修辭手法及作用:

【定義】拟物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寫成和人一樣有感情、有行為的修辭方法。

【作用】:将(事物)人格化,賦予其人的動作行為,生動形象地寫出____(事物)____的特點,流露出作者____的感情。使讀者感到親切、形象

【例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作用分析】:将桃樹、杏樹、梨樹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花豔麗、桃李争春的熱鬧景象,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使讀者感到親切、形象。

3.誇張修辭手法及作用:

【定義】運用豐富的想象,為了更突出、鮮明地勾畫某一事物而對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傳神的擴大或縮小描述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以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增強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句】: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寫出了黃河封凍之快,突出了北國的嚴寒。

4.排比修辭手法及作用:

【定義】把内容緊密關聯、結構基本相同或相似、語氣基本一緻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或短語遞相排列,用來表達相近或相關語意的修辭方法。

【作用】:便于把複雜的内容表達得比較集中、透徹、感情強烈,使氣勢貫通、流暢,使形式整齊,音節響亮。

層層推進,加強語勢,強調突出____(事物)的特點,強化對情感的表達,飽含了作者____的情感。

【例句】: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花的鮮豔美麗,句式整齊、音律和諧、氣勢如虹,表達了作者對春花的喜愛之情。

他不能擡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

【作用分析】:具體描繪了祥子在暴風雨中拉車的感受,渲染了在惡劣的環境下祥子的痛苦、無奈,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5.對偶修辭手法及作用:

【定義】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内容關聯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辭方法。

【作用】:從形式上看句式整齊,增強語言的形式美;從内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強,加強了語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來琅琅上口,意義嚴謹而又富有表現力。

【例句】:(望)長城内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寫了冬季北國氣候嚴寒,冰雪覆蓋的壯闊景色,讀起來音調铿锵,節奏明快,更增強了表現力。

6.反複修辭手法及作用:

【定義】根據表達的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一種修辭方法。包括連續反複和間隔反複。

【作用】:可以強調突出某一事物,表達綿綿不斷的情思或加強語氣,突出感情。回環往複,強調突出____(事物)的特點,強烈的表達了作者____的情感。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作用分析】:“盼望着”一個短語連續反複,表現對春的喜愛,盼望春天早日到來的急切心情。

7.設問修辭手法及作用:

【定義】先提出問題,然後緊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的修辭方法。

【作用】:解釋上文……原因,可以突出文章的重點,增強語言氣勢,引起讀者注意,發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論理;同時可使行文有波瀾,達到生動、不呆闆的效果。

【例句】:中學生應樹立怎樣的金錢觀?(首先??)

答案: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啟發讀者對中學生應樹立怎樣的金錢觀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問修辭手法及作用:

【定義】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确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它的特點是用肯定的語氣表達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内容。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強,不容置疑,語感強,富有感染力。

【例句】:這能全怪我嗎?答案: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加強語氣,意思是說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責任,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父母的責備之情。

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

【作用分析】:在記叙了志願戰士的英雄事迹之後,用這兩個反問句抒發自己的感情,贊揚志願軍戰士的英雄行為。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内容,啟發讀者深思。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