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資治通鑒 卷第十 · 漢紀二》
【原文】蒯徹曰:“...當今兩主之命,縣于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衆,據強齊,從趙、燕,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願足下熟慮之!”
【譯文】蒯徹道:“...目前楚、漢二王的命運就牽系在您的手中,您為漢王效力,漢國就會獲勝;您為楚王助威,楚國就會取勝。若您真肯聽從我的計策,那就不如讓楚、漢都不受損害,并存下去,您與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這種形勢一構成,便沒有誰敢先行舉手投足了。再憑着您的聖德賢才和擁兵衆多,占據強大的齊國,迫令趙、燕兩國順從,出擊劉、項兵力薄弱的地區以牽制住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意願,向西去制止楚、漢紛争,為百姓請求解除疾苦、保全生命。這樣,天下的人即會聞風響應您,哪還有誰膽敢不聽從号令!然後您就分割大國,削弱強國以封立諸侯。諸侯已被扶立起來,天下的人便将順從,并把功德歸給齊國。您随即盤據齊國原有的領地,控制住膠河、泗水流域,同時恭敬謙遜地對待各諸侯國,天下的各國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表示歸順了。我聽說'上天的賜與如不接受,反而會受到上天的懲罰;時機到來如不行動,反而會遭受贻誤良機的災禍’。因此,望您能對這件事仔細斟酌!”
【分析】
所謂博弈,就是博弈各方策略的運用與實施過程。具體就是利益攸關方之間相互交手過招、利害交鋒、運籌制勝的活動,實質是圍繞實現目标争奪優勢、謀取勝利、争取成功而展開的雙方或多方互動,簡而言之,就是利益角逐。
在對博弈的定義說完之後,我們來看案例,案例中韓信、劉邦、項羽作為博弈的三方,項羽兵困成臯西面的山區,不能前進,已經有三年了;劉邦方面,率軍抵抗項羽,多次失敗,難以自救;而韓信此時占據強大的齊國,決定天下勝負大勢的關鍵在于韓信(如果韓信為劉邦效力,漢王就會獲勝;如果韓信幫助項羽,項羽就會獲勝),所以,韓信作為博弈中的一方,如何能在三方博弈中取得利益最大化,這是蒯徹為韓信所考慮的。
1、己方——保證實力:保證自我實力能成為他們各自倚靠的對象
這是三方博弈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條件。案例中,蒯徹為韓信在保證實力方面所提的建議是:
其一,百姓方面:為民請命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蒯徹深谙這個道理,所以在建議中就立馬打出了“為民請命”的旗幟,即順着老百姓的意願來為民請命,這效果是很明顯的:天下的百姓就會聞風響應來響應韓信。一旦達到這個效果,那麼何愁實力是個問題呢?!得到天下更不是問題!
其二,外交方面:禮待諸侯
分割大國,削弱強國來扶持、封立諸侯,諸侯就會将功德歸結于韓信,同時,禮待各諸侯國,那麼何愁各諸侯國不會相繼來朝拜韓信?!
通過上述簡單分析後,我們知道,蒯徹在建議中主要是抓百姓和抓外交。重視百姓主要是基于糧食等後勤供應考慮,抓住了百姓,就等于保證了源源不斷的後勤供應;而重視對各諸侯的外交問題,主要是基于兵馬、合縱連橫的軍事方面來考慮的,抓住了諸侯,就等于在軍事實力方面不成問題!總的來說,就是保證自己的實力能夠成為他們各自憑借的對象。
2、彼方——相對平衡:弱勢一方多扶持,強勢一方多打壓,二者保持相對可控的平衡狀态
案例中,蒯徹為韓信在平衡方面所提的建議是:
其一,内部牽制:牽制後方
蒯徹的内部牽制,怎麼個牽制法?他在建議中是這麼說的:出擊劉邦、項羽兵力不足的地區來牽制他們的後方,即搞亂他們的後方,使其無暇投入全部精力在軍事實力等方面的提高上,分散他們的精力,以防他們的做大做強後最終反噬自己!
其二,外部樹敵:封立諸侯
世間萬物都有兩面,就弱化敵人方面,除了上面提及的從内部牽制敵人外,還可以從外部入手,即為他們樹立敵人,在案例中就是封立諸侯。一旦自己扶持、封立起來的諸侯越多,那麼他們同劉邦、項羽的利益交集之間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用構築盟友的關系來分化敵人,假手他人,最終實現自己的目的。
延伸至職場而言,三角博弈還是很實用的,比如,你遇到個不服管教的下屬時,你就可以有意扶持另外一個跟他有矛盾的下屬,用他來牽制、制服那個不服管教的下屬,由于自己對那個被扶持的下屬有提拔之恩,所以他就會聽我們的,假手他人,最終間接實現了對那個不服管教的下屬的控制。當然了,這裡有個大前提,那就是不能脫離對這兩個下屬的監督控制,做到兩個下屬之間的相對平衡,防止因互鬥過火而崩盤,那就得不償失了!
權謀筆記,幫助你在職場快速成長!
quanmoubiji,bangzhunizaizhichangkuaisuchengzhang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