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腰椎病定位歌:
一三七頸難前後,二五六椎側彎難。
唯有頸二旋轉難,頸椎有病垂先變,
腰一有病前彎難,腰二病難左右彎。
腰三左右難轉動,腰五不敢往後彎
前後左右都難動。必是腰四病無疑。
第一步:檢查偏歪錯位的椎休。
首先确定第四腰椎的位置,兩骨盆連線的中點即為第四腰椎。向下則為五腰椎,向上逆推則可知三、二、一椎。
先熟悉脊椎定位歌:頸七腰五胸十二,肩胛胸七盆骨四。大椎頸七向上推,逆推方便定病位。所謂逆推:是由下向上推按。經多年經驗本法對脊椎偏歪,增生比向下推按更容易,更方便定位。
檢查方法:
1、用拇、食二指分開由下向上推按,仔細體會有無硬結,條索狀或壓痛點等異常情況。
2、望診法:正常的脊椎若無病變則脊椎顔色無異常,當脊椎偏歪或錯位日久則在相應的椎體附近出現:青紫,紅等色或點狀,片狀的色素沉着,斑生在哪一椎為那一椎有病變,對應的髒腑也有病變。
3、看突起:哪一段椎體在人站立時向後突起則該脊椎必有問題。突起一般不是單一,而是幾全椎體“排狀突起”胸椎上段突起為肺心病無誤。中段突起則為肝胃膽病。當然凹陷也為病變。記住:過人的觀察能力,是造就一個名醫的首要條件。學會認真的觀察是成功的前提。
第二步 放松肌肉:
凡腰腿病放松必須由胸七放松至承山穴為止,這一點為極大多數技師或醫生所忽視。由上向下用按、摩、揉、推、拿、提、滾等手法放松,共3---5分鐘。
第三步 手法點穴:
壓痛點,腎俞,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每穴按30—60秒。指力不足者可用點穴筆代。
第四步 手法複位
現在流行的“斜扳法”極易出醫療事故,本人在這個基礎上改良後定為“旋扳法”。本手法實即借鑒頸椎複位。“旋扳法”:即利用上下,左右四種交叉旋轉的力量(即内家拳的螺旋力)綜合運用,上面在肩部的手必須要有向上向後的力量。放在臀部的這隻手必須向前向下的力量。四力形成旋轉力度。則醫生用力小,病椎易複位,病人無痛苦。
要點:
1、嚴重腰椎病在複位時,病人必須将頭轉過來,面向醫生。
2、腰椎上段及胸椎錯位者,醫生在肩部的力量必須大于在臀部的力量。腰骶椎錯位者,下部用的力量必須于上部的力量。
“旋扳法”适用于左右錯位者,不适用于前後突出者。
曲膝扳骶法:病人仰躺,醫生用一手拉起一腿曲膝向胸部按壓,凡有病的那一側椎體必壓不到胸部,然後叫病人雙腿曲膝,醫生用一手橫肘按于胫骨部并向下壓,一手向上向前搬頂腰骶部,兩手協同上下,一起用力。本法适用于凹陷或前凸。
向後突者:用雙手交叉按壓法,按在病人病椎,叫一助手拉病人雙腿向後拉。兩人同時用力,即可複位。要點:後拉,下壓必須同步。
第五步協同療法(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本法的理論。即:人是一個整體,一個人不論是胸椎,頸椎,腰椎。那一個椎體有病變,必将影響其它的椎體,如果隻在其病變椎體複位,而沒有在其“協同病椎”複位的話,那麼這個病隻治好一半,完全有複發的可能。
腰一對頸五,腰二對頸四。腰三對頸三,腰四對頸二,腰五對頸一
即:腰一錯位日久則頸五必有錯位。在腰椎複位的同時必需複位頸五椎才是完整複位。望各弟子記住了。
一、環椎手法
(一)旋前手法
操作:病人坐位,以左側為患側(左側橫突隆起),術者左手虎口張開,食指等四個指頭遠端兩節指節屈曲,以食指屈曲的桡側指面抵住左側橫突,拇指抵住左側枕骨下緣;術者右肘部托着病人的下颌,向右側旋轉病人頭部,并後仰其頭部,同時左手配合,待頭部旋轉力量到達左手食指下,術者以腰部發力,雙手同時端提病人的頭部。往往會聽到彈響聲。
1、如果病人的橫突隻是單純側擺就用食指壓在,旋轉病人頭部角度就可以拔伸發力了。
2、如果病人的橫突側擺,并伴有旋前,就是往下颌方向移動,就用左手桡側勾拉住橫突前側,旋轉病人頭部大角度就可以成功。
3、此手法的運用使環椎的矯正簡單化了,定位,定性,這也是本人最滿意的一個手法了。
4、橫突側擺旋前的手法好像國内外很少,此手法的發力技巧和以前本人發表的滑脫手法有相似之處。是一個難得的好手法。
注:手法完善隻是治療方法的完善,但不等于疾病就可以治愈。
(二)旋後手法
病人坐位,術者站病人身後,以拇指抵住風池穴飽滿隆起處,另手肘部托住病人下颌,寸勁發力。此手法适合環椎後錯位。 此手法可以同樣的手法調整頸2到頸6的後錯位。 注:此手法是曾在中央保健團工作的王俊興老師所贈。
二、 樞椎手法
樞椎錯位通常表現在關節突,有時候也表現在棘突,因為棘突比較大,所以椎體失衡往往會表現在棘突的錯動上,摸上去是有棱角,棘突左右不對稱。關節突錯動,通常表現為隆起,用各種手法都可以調整。有時關節突摸上去不明顯,隻有棘突的表現,或按壓痛等。而棘突的錯動,好像馮氏就是棘突為定點發力。今天解紹一種端提法:病人坐矮凳子上或馬紮上,術者左肘部托住病人的下颌,左手搭于病人對側的頭部,另手拇指肚抵在棘突隆起的右側,其餘四個指頭按壓在同側耳朵前方的面部,雙手協調,左旋病人頭部,感覺拇指下力量所至。然後以腰部發力,端提病人的頭部。往往有卡塔彈響。此手法适應于以樞椎棘突隆起為表現方式的錯位,尤其是關節卡壓明顯者。
三、改良頸椎手法
病人仰卧,不用枕頭,術者站在病人頭方,矯正手虎口張開,四指微曲,以食指掌指關節掌面,抵住錯位的關節突或節段突起;另手虛掌扶住對側頭部(耳朵及周圍),輔助矯正手做
健側旋轉及鎖定,寸勁發力時雙手協調旋轉頭部。說明:
1、此手法适應頸椎2到頸6的矯正,尤其是側彎者,不适用前曲大的頸椎。
2、此手法最大的好處是安全有效,而且病人沒有恐懼感,有人甚至沒明白過來怎麼回事,就手法結束了。此手法是用雙手腕協調完成發力的,運動範圍小,即使診斷錯誤也沒事,因為發力時會有空虛感,可以有效的保護正常的椎體。
3、制動性好。但此手法因是手腕發力,可以有效控制力距和力量大小。
4、發力時,雙手可以相互協調發力,如定點發力為主,或托頭手發力為主,或雙手同時發力。輔助手發力方向是斜上45度。
四、 頸椎滑脫手法
數年前,本人就發現一種頸椎滑脫手法,感覺在臨床上有很好的療效,特錄于下:
以病人頸5滑脫,右側橫突側突明顯為例
病人坐在矮凳子上或馬紮上,術者無名指和小指指端微曲勾壓住病人頸5橫突的前結節,拇指卡在病人左側枕骨風池上方部位,食指卡壓在對側風池上方的枕頭上;術者左肘托住病人的下颌,以頸5為中心旋轉頸部,旋轉20—30度,試着輕提頭部,以右中指無名指下緊張為度,然後瞬間頓提頭部複位。
說明:1、此手法适應頸椎的滑脫或頸椎前曲度太大的紊亂,對頸椎整體強直伴有單椎體旋前,力線斷裂一樣有效果。
2、右手拇指的作用是加強中指和無名指的力度,同時輔助右手讓頸5以上形成整體,同時保護環樞椎。中指和無名指壓住前結節後,瞬間複位時沒有發力動作,隻是讓牽引的力量達到頸5。
3、左肘托下颌時,肘尖正好放在下颌的下方,小臂和上臂左右受力一樣,盡量讓病人在發力前舒适不緊張。發力方向左上。注意不能把牽拉力集中到環樞關節。
4、滑脫的椎體往往都有側擺的表現,以一側橫突觸覺明顯為矯正側。強直型的椎體有單個椎體的側擺旋前,觸感也是一側橫突突出前移。
5、此手法最大的特點是着力點在橫突前側,操作時無名指和小指要求拖住軟組織壓在橫突上,減輕病人疼痛。
五、頸胸交界手法
頸胸交界手法是非常實用的一種手法,手法操作要領:病人俯卧在枕頭上,以下颌支在枕頭上。術者站在床頭,右手用豆狀骨抵住偏歪的棘突(歪向左側),左手掌輕推病人右側颞部,讓其頭部轉到适當的角度(面向病人右側),以豆骨下鎖緊為度,術者左手旋推病人頭部,右手(定點手)隻是輔助作用,不發力或輕微抖動不發力。說明:
1、此手法适合調整C6、C7、T1、T2,
2、此手法定點手幾乎不發力,以往美式手法是向肩峰方向發力的,但臨床效果很差,如果把發力手放在頭部則可以最大限度的松解椎體。
3、此手法雙手協調,把旋轉頸椎的拉力定在定點手對側的關節突上。發力手在旋轉頭部的同時,定點手适時增加壓力,以達到力學傳導的效果。
六、美式胸椎手法(一)
病人仰卧,我一手托其頭部,病人雙臂抱肩膀,我贊美手墊在病人的後背棘突下,以我劍突下方的上腹部壓住病人的雙肘部,與病人上身形成整體,上手擡起病人的上身離開床面30——40度,下手贊美手法掌心墊在要矯正的胸椎棘突上,稍稍離開床面,然後迅速将病人的胸椎滾壓在床面上。
說明:一、胸椎手法對胸3——10有常規的松解和矯正作用。操作時術者用前胸壓住病人的雙臂,病人的身體和醫生的身體形成一個整體,用術者體重向前下方按壓病人的身體,注意不是垂直按壓。劍突下方的三角區按壓在病人的雙肘部位,操作時似乎更方便。而且加長了術者和病人臉部的距離,防止碰臉。
二、術者左手的位置可以更好的将病人的脊柱打開,
美式胸椎手法(二)
病人仰卧位,雙臂抱肩膀,低枕,術者站在病人的右側,左手勾拉病人的手腕及手臂,旋轉病人的身體,術者右手贊美手插于病人的患椎下,然後讓病人從新躺平,左手臂及術者上半身的體重按壓病人的身體,發力方向前下。此手法适應胸3到胸10的後錯位。對肥胖或女性患者比較适合。
七、單側胸椎手法
操作:病人胸椎右側隆起,或壓痛明顯,病人仰卧,低枕,雙手抱肩膀,雙肘重疊胸前,最好右肘在下,我站在病人的右側,左手在病人右手腕關節處鎖住右手和其左臂,拉動病人身體向右側旋30——45度,同時我右手四指關節屈曲,伸到病人的右側錯位處,我左手及身體壓到病人雙肘,調整病人的旋轉角度,讓力點集中到我右手屈曲的四指關節上,做寸勁垂直按壓。
說明:1、此手法是專門針對單側胸椎錯位,比謝氏手法更有針對性,往往頑固性的可以在瞬間複位(建議先做X診斷)。
2、此手法對胸3到胸10都有效果,尤其是其他手法不效時。個人認為此手法是胸椎類手法中的一個一個基本手法。
3、如果想調節左側椎體,可以用術者右手大魚際墊壓在患椎。
八、美式腰椎手法
病人側卧,曲膝曲髋,患側在上,術者用一手推病人的肩膀,一手用豆骨壓住病人的橫突或棘突,身體或胯卡壓旋轉病人的骨盆,造成病人腰椎關節的松動,造成椎體瞬間松動。壓橫突時,術者手和身體向同向發力;壓棘突時,因為發力方向不同,所以身體發力要照顧手的下切力,就以下壓為主。
九、腰椎手法(斜扳式)
病人側卧,低枕,術者身體卡壓住病人的屈曲的胯和大腿等,同時用定點手的豆骨壓在棘突下側方,另手推病人的肩膀向後,發力時,用我上半身卡壓病人胯的同時,豆狀骨從下方推棘突或下方的關節突。說明:
此手法卡壓力和推頂力幾乎同時進行,要求術者身體整體協調。此手法也驗證了腰椎擰毛巾理論。
十、骶髂關節前錯位手法
本人在運用苟亞博教授的骶髂關節前錯位複位手法時,發現一種新式的腰椎扳法:病人仰卧,平枕,雙手交叉放腦後,醫生站在病人一側,一手按住對側髂前上棘,一手勾住病人對側肩胛骨,在固定骶髂關節的情況下,使其上身在稍擡起的情況下向内旋轉,可以調節胸8以下的各小關節。如果想調節骶髂關節就使勁擰動上身,使其髂骨稍擡起,寸勁沖壓,可有彈響。
說明:
1、此手法用于骶髂關節前錯位者,并伴有腰椎紊亂者。
2、對腰椎關節松動者效果非常好,對腰椎前凸者效果好,對後凸者或關節僵硬者不好。尤其是滑脫的患者,請大家關注此手法。
3、此手法是側卧腰椎斜扳的姊妹手法,一正一反。
4、對骨盆旋前伴有旋外者(美式旋内),定點手發瞬間可以加旋轉力。
十一、直腰定點腰椎扳法(馮氏手法)
手法操作:病人坐方凳,術者坐在病人的後面,病人右手擡起放在後枕部,左手放于右側季肋,術者左手定點棘突一側,右手從前面把住病人的左肩或放在病人頸項下方(對控制病人的前屈後仰角度有效)。馮氏手法是脊柱俯仰、旋轉、側彎的高度整合手法。學者如果沒有幾個月的學習體會,很難掌握其要領。馮氏手法的操作過程,實在不好描述。
馮氏手法講座中,馮氏用“穩定的失穩态”來形容椎體的運動狀态。其實就是讓椎體在俯仰旋轉中始終處于上半身(椎體以上)和下半身(椎體以下)旋轉的臨界面上,處于最大的運動靈活狀态上。
定點手拇指是在棘突的側面,其餘四個指頭輔助穩定拇指。可以完全借助發力手完成旋轉發力,但旋轉時有一個穩定的旋轉中心,就是拇指下。也可以定點手在發力瞬間配合推抵棘突。
頸椎病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治療起來也是相當的麻煩。脖子不能左右轉動,像落枕一樣難受。點按不按頸椎,反而效果更明顯,這就是中醫說的頭疼醫腳,為什麼醫腳呢?因為它的經絡是通的,而且這個經絡通的效果,遠遠要比那疼摁那效果要好的多。
頸椎病點穴穴位:鎖骨下的氣舍穴、缺盆穴和肩井穴。他們的具體位置就在鎖骨上方的那個溝中,隻要依次點壓這三個穴位,每個穴位各按上3分鐘以上,就會對頸椎病有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不過要特别提醒:按這幾個穴位會很疼,感覺渾身冒汗,但是,隻要你堅持做,就會對頸椎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這個方法是治療頸椎病導緻左右轉頭困難的)
治療頸椎病的三個穴位 氣舍穴
缺盆穴 肩井穴
治療中患者有如下的感覺:感覺腦子脹的特别難受,脖子特别酸,好想血過來到了胳膊和手了,胳膊也是麻,然後哎咬,後背那塊兒特别疼痛,竄過了似地,感覺挺難受,哪裡疼的厲害。可是一松開我特别舒服,然後轉動頭特舒服,很自如。
頸椎病還有一種低頭擡頭困難的,這個也能治好嗎? 患者的症狀一般有:低頭暈,擡頭脖子會咯噔一下疼。
低頭擡頭困難的治療穴位在耳朵上,依次從上往下按壓外耳廓,力度以你能承受的力度為宜。特别提醒大家:按壓這些地方的時候,會出現疼痛。惡心。嘔吐等現象,你不用擔心,恰恰說明點穴治療對你是有效果的,屬正常現象。
治療過程中患者會有這樣的體驗:跟紮針灸似地,就是耳朵裡面經脈哪種象紮針到經脈那種疼,(張老師:一會會感覺到有點惡心和心慌的感覺,那個是治療最佳的狀态,你出這種感覺了效果最明顯),感覺心裡有點跳,(張老師:這個穴位不是一個點,是一溜,是外耳廓最外邊的這個肌肉,一般有頸椎病的人,這塊是硬的),左耳朵疼感比右耳朵強,(這說明左側的頸椎有點向左側偏了),感覺腦袋發脹,後背也難受。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