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舌診1

望舌質
  舌質,即舌的本體,故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和脈絡組織。望舌質主要觀察舌色、舌的形質、動态以及舌下絡脈四個部分。
  一、舌色
  舌色,即舌質的顔色。一般分為淡紅、淡白、紅、绛、青、紫六種。
  (一)淡紅舌
  【舌象特征】舌色淡紅潤澤、白中透紅。
  【臨床意義】 為氣血調和的征象,常見于正常人。病中見之多屬病輕。
  【機理分析】淡紅舌主要反映心血充足,胃氣旺盛的生理狀态。紅為血之色,明潤光澤為胃氣之華。故《舌苔統志》說:“舌色淡紅,平人之候……紅者心之氣,淡者胃之氣。”《舌鑒辨正·紅舌總論》亦說:“全舌淡紅,不淺不深者,平人也。”
  外感病輕淺階段,尚未傷及氣血和内髒時,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現淡紅;内傷雜病中,若舌色淡紅明潤,提示陰陽平和,氣血充盈,病情尚輕,或為疾病轉愈之佳兆。
  (二)淡白舌
  【舌象特征】 比正常舌色淺淡,白色偏多紅色偏少。舌色白,幾無血色者,稱為枯白舌。
  【臨床意義】 主氣血兩虛、陽虛。枯白舌主脫血奪氣。
  【機理分析】氣血虧虛,血不榮舌,或陽氣虛衰,運血無力,不載血以上充舌質,緻舌色淺淡。故《舌鑒辨正》認為淡白舌是“虛寒舌之本色。”若淡白光瑩,舌體瘦薄,屬氣血兩虛;若淡白濕潤,舌體胖嫩,多屬陽虛水濕内停。
  脫血奪氣,病情危重,舌無血氣充養,則顯枯白無華。
  (三)紅舌
  【舌象特征】較正常舌色紅,甚至呈鮮紅色。紅舌可見于整個舌體,亦可隻見于舌尖.舌兩邊。
  【臨床意義】主實熱、陰虛。
  【機理分析】 由于血得熱則循行加速,舌體脈絡充盈;或因陰液虧乏,虛火上炎,故舌色鮮紅。
  舌色稍紅,或僅舌邊尖略紅,多屬外感風熱表證初起;舌體不小,色鮮紅,多屬實熱證。舌尖紅,多為心火上炎;舌兩邊紅,多為肝經有熱。《舌胎統志》說:“舌本之正紅者,為髒腑已受溫熱之氣而緻也。”
  舌體小,舌鮮紅少苔,或有裂紋,或紅光無苔,為虛熱證。《辨舌指南》說:“舌色鮮紅,無苔點,舌底無津,舌面無液者,陰虛火炎也。”
  (四)绛舌
  【舌象特征】較紅舌顔色更深,或略帶暗紅色。
  【臨床意義】主裡熱亢盛、陰虛火旺。
  【機理分析】绛舌多由紅舌進一步發展而成。其形成的原因是熱人營血,氣血沸湧,耗傷營陰.血液濃縮而瘀滞.虛火上炎,舌體脈絡充盈,故舌呈绛色。
  舌绛有苔,多屬溫熱病熱人營血,或髒腑内熱熾盛。绛色愈深,熱邪愈甚。《辨舌指南》說:“绛,深紅色也。心主營、主血,舌苔绛燥,邪已人營中。”
  舌绛少苔或無苔,或有裂紋,多屬久病陰虛火旺,或熱病後期陰液耗損。《辨舌指南》說:“绛而光亮者.胃陰亡也。”“舌雖绛而不鮮,幹枯而萎者,腎陰涸也”。
  (五)紫舌
  【舌象特征】全舌呈現紫色,或局部現青紫斑點。舌淡而泛現青紫者,為淡紫舌;舌紅而泛現紫色者,為紫紅舌;舌绛而泛現紫色者,為绛紫舌;舌體局部出現青紫色斑點,大小不等,不高于舌面者,為斑點舌。
  【臨床意義】主血行不暢。
  【機理分析】紫舌多由淡白舌或紅绛舌發展而成,故其主病即是在淡白舌或紅绛舌的基礎上出現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理改變。
  全舌青紫者,其病多是全身性血行瘀滞;舌有紫色斑點者,可能是瘀血阻滞于某局部,或是局部血絡損傷所緻。
  舌色淡紅中泛現青紫者,多因肺氣壅滞,或肝郁血瘀,或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使血流緩慢所緻;亦可見于先天性心髒病,或某些藥物、食物中毒等。
  淡紫舌多由淡白舌轉變而成.其舌淡紫而濕潤。可由陰寒内盛,陽氣被遏,血行凝滞,或陽氣虛衰,氣血運行不暢,血脈瘀滞所緻。
  紫紅舌、绛紫舌多為紅绛舌的進一步發展.其舌紫紅、绛紫而幹枯少津。為熱毒熾盛,内人營血,營陰受灼,津液耗損,氣血壅滞所緻。
  
舌形
  舌形是指舌質的形狀.包括老嫩、胖瘦、點刺、裂紋等方面的特征。
  (一)老、嫩舌
  【舌象特征】舌質紋理粗糙或皺縮,堅斂而不柔軟,舌色較暗者,為蒼老舌;舌質紋理細膩,浮胖嬌嫩,舌色淺淡者,為嬌嫩舌。
  【臨床意義】老舌多見于實證;嫩舌多見于虛證。
  【機理分析】舌質老嫩是舌色和舌形的綜合表現。舌質老和嫩是辨别疾病虛實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如《辨舌指南》所說:“凡舌質堅斂而蒼老,不論苔色白、黃、灰、黑,病多屬實;舌質浮胖嬌嫩,不拘苔色灰、黑、黃、白,病多屬虛。”
  實邪亢盛,充斥體内,而正氣未衰,邪正交争,邪氣壅滞于上,故舌質蒼老。
  氣血不足,舌體脈絡不充,或陽氣虧虛,運血無力,寒濕内生,以緻舌嫩色淡白。
  (二)胖、瘦舌
  【舌象特征】舌體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滿口,稱為胖大舌。舌體腫大滿嘴甚至不能閉口,不能縮回.稱為腫脹舌。舌體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稱為瘦薄舌。
  【臨床意義】胖大舌多主水濕内停、痰濕熱毒上泛。瘦薄舌多主氣血兩虛、陰虛火旺。
  【機理分析】舌淡胖大者,多為脾腎陽虛,津液輸布障礙,水濕之邪停滞于體内的表現。
  舌紅胖大者,多屬脾胃濕熱或痰熱内蘊,或平素嗜酒,濕熱酒毒上泛所緻。舌腫脹色紅绛,多見于心脾熱盛,熱毒上壅。此外,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可困舌局部血絡郁閉,呈現青紫腫脹者.多無全身辨證意義。
  瘦薄舌總由氣血陰液不足,不能充盈舌體,舌失濡養所緻。舌體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氣血兩虛;舌體瘦薄而色紅绛幹燥者,多見于陰虛火旺,津液耗傷。
  (三)點、刺舌
  【舌象特征】點,指突起于舌面的紅色或紫紅色星點。大者為星,稱紅星舌;小者為點,稱紅點舌。
  刺,指舌乳頭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紅色或黃黑色點刺,稱為芒刺舌。
  點和刺相似.時常并見,故可合稱點刺舌。點刺多見于舌尖部。
  【臨床意義】提示髒腑熱極,或為血分熱盛。
  【機理分析】點刺是由蕈狀乳頭增生,數目增多,充血腫大而形成。舌生點刺,是邪熱内蘊.營熱郁結,舌絡充斥所緻。一般點刺愈多,邪熱愈甚。
  觀察點刺的顔色.可以判斷氣血運行情況以及病情的輕重。如舌紅而生芒刺,多為氣分熱盛:點刺色鮮紅,多為血熱内盛,或陰虛火旺;點刺色绛紫,為熱人營血而氣血壅滞。
  根據點刺出現的部位,一般可區分熱在何髒.如舌尖生點刺,多為心火亢盛;舌邊有點刺,多屬肝膽火盛;舌中生點刺,多為胃腸熱盛。
  (四)裂紋舌
  【舌象特征】舌面上出現各種形狀的裂紋、裂溝.溝裂中并無舌苔覆蓋。舌上裂紋可多少不等,深淺不一,可見于全舌,亦可見于舌前部或舌尖、舌邊等處,裂紋可呈現“人”“川”“爻”“∫”等形狀,嚴重者可如腦回狀、卵石狀,或如刀割、剪碎一樣。
  【臨床意義】 多由邪熱熾盛、陰液虧虛、血虛不潤、脾虛濕侵所緻。
  【機理分析】舌紅绛而有裂紋,多屬熱盛傷津。因邪熱内盛,陰液大傷,或陰虛液損,使舌體失于濡潤,舌面萎縮所緻。
  舌淡白而有裂紋.多為血虛不潤。舌淡白胖嫩,邊有齒痕又兼見裂紋者,則多屬脾虛濕侵。因血虛不能上榮于舌,或脾失健運,濕邢内侵,精微不能濡養舌體,皆可使舌體出現裂紋。
  若生來舌面上就有較淺的裂溝、裂紋,裂紋中一般有苔覆蓋,且無不适感覺者,稱先天性舌裂,應與病理性裂紋加以鑒别。
  (五)齒痕舌
  【舌象特征】舌體邊緣有牙齒壓迫的痕迹。
  【臨床意義】主脾虛、水濕内盛證。
  【機理分析】 舌邊有齒痕,多因舌體胖大而受牙齒擠壓所緻,故多與胖大舌同見。亦有舌體不大而呈現齒痕者.是舌質較嫩的齒痕舌。
  舌淡胖大而潤.舌邊有齒痕者,多屬寒濕壅盛,或陽虛水濕内停;舌質淡紅而舌邊有齒痕者,多為脾虛或氣虛;舌紅而腫脹滿口,舌有齒痕者.為内有濕熱痰濁壅滞。
  舌淡紅而嫩.舌體不大而邊有輕微齒痕者,可為先天性齒痕舌,病中見之示病情較輕,多見于小兒或氣血不足者。
 
舌态
  舌态,指舌體的動态。舌體伸縮自如,運動靈恬,為正常舌态。提示髒腑機能旺盛,氣血充足,經脈調勻。常見的病理舌态包括痿軟、強硬、歪斜、顫動、吐弄、短縮等。
  (一)痿軟舌
  【舌象特征】 舌體軟弱無力,不能随意伸縮回旋。
  【臨床意義】多見于傷陰或氣血俱虛。
  【機理分析】 痿軟舌多因氣血虧虛,陰液虧損,舌肌筋脈失養而廢弛,緻使舌體痿軟。
  舌痿軟而淡白無華者,多屬于氣血俱虛。多因慢性久病,氣血虛衰,舌體失養所緻。
  舌痿軟而紅绛少苔或無苔者,多見于外感病後期,熱極傷陰,或内傷雜病,陰虛火旺所緻。
  舌紅幹而漸痿者,乃肝腎陰虧,舌肌筋脈失養所緻。
  (二)強硬舌
  【舌象特征】舌失柔和,屈伸不利,或不能轉動,闆硬強直。
  【臨床意義】多見于熱人心包,或為高熱傷津.或為風痰阻絡。
  【機理分析】 由于舌能調節發音,故強硬舌多兼見語言謇澀。《千金要方》說:“舌強不能言,病在髒腑。”《辨舌指南》說:“凡紅舌強硬,為髒腑實熱巳極。”說明舌強硬雖為局部表現,但與内在髒腑病變密切相關。
  強硬舌多因外感熱病,邪人心包,擾亂心神,緻舌無主宰;或高熱傷津,筋脈失養,使舌體失其柔和之性,故見強硬。或肝風夾痰,風痰阻滞舌體脈絡等,亦可使舌體強硬不靈。
  舌強硬而色紅绛少津者,多因邪熱熾盛所緻。舌體強硬、胖大兼厚膩苔者,多因風痰阻絡所緻。舌強語言謇澀,伴肢體麻木、眩暈者,多為中風先兆。
  (三)歪斜舌
  【舌象特征】伸舌時舌體偏向一側,或左或右。
  【臨床意義】多見于中風、喑痱.或中風先兆。
  【機理分析】 《辨舌指南》說:“若色紫紅勢急者,由肝風發痙,
  宜熄風鎮痙,色淡紅勢緩者,由中風偏枯;若舌偏歪語塞,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者,偏風也。”多因肝風内動,夾痰或夾瘀,痰瘀阻滞一側經
  絡,受阻側舌肌弛緩,收縮無力,而健側舌肌如常,故伸舌時向健側偏斜。圖3-6歪斜舌
  (四)顫動舌
  【舌象特征】舌體震顫抖動,不能自主。輕者僅伸舌時顫動;重者不伸舌時亦抖顫難甯。
  【臨床意義】為肝風内動的征象。可因熱盛、陽亢、陰虧、血虛等所緻。
  【機理分析】凡氣血虧虛,使筋脈失于濡養而無力平穩伸展舌體;或因熱極陰虧而動風、肝陽化風等.皆可出現舌顫動。
  久病舌淡白而顫動者,多屬血虛動風;新病舌绛而顫動者,多屬熱極生風;舌紅少津而顫動者,多屬陰虛動風、肝陽化風。另外,酒毒内蘊.亦可見舌體顫動。
  (五)吐弄舌
  【舌象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縮者,稱為吐舌;舌反複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動不甯者,稱為弄舌。
  【臨床意義】一般都屬心脾有熱。
  【機理分析】吐舌可見于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弄舌多見于熱甚動風先兆。吐弄舌亦可見于小兒智力發育不全。
  (六)短縮舌
  【舌象特征】舌體卷短、緊縮,不能伸長。短縮舌常與瘙軟舌并見。
  【臨床意義】多為病情危重的征象。
  【機理分析】舌短縮,色淡白或青紫而濕潤者,多屬寒凝筋脈,舌脈攣縮;或氣血俱虛,舌失充養,筋脈痿弱而顯短縮。舌短縮而胖.苔滑膩者,多屬脾虛不運.痰濁内蘊,經氣阻滞所緻。舌短縮而紅绛幹燥者,多屬熱盛傷津,筋脈攣急所緻。總之.病中見舌短縮.是病情危重的表現。
  此外,先天性舌系帶過短,亦可顯現出舌短縮,但無辨證意義.應與短縮舌鑒别。

舌下絡脈
  正常人舌下位于舌系帶兩側各有一條縱行的大絡脈,稱為舌下絡脈。其管徑不超過2.7mm,長度不超過舌尖至舌下肉阜連線的五分之三.顔色暗紅。脈絡無怒張、緊束、彎曲、增生,排列有序。絕大多數為單支.極少有雙支出現。
  望舌下絡脈主要觀察其長度、形态、色澤、粗細、舌下小血絡等變化。
  望舌下絡脈的方法是:讓病人張口,将舌體向上腭方向翹起,舌尖輕抵上腭,勿用力太過,使舌體自然放松,舌下絡脈充分顯露。首先觀察舌系帶兩側大絡脈的長短、粗細、顔色,有無怒張、彎曲等異常改變,然後觀察周圍細小絡脈的顔色、形态有無異常。
  舌下絡脈異常及其臨床意義:舌下絡脈短而細,周圍小絡脈不明顯.舌色偏淡者,多屬氣血不足,脈絡不充。舌下絡脈粗脹,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細小絡脈呈暗紅色或紫色網絡,或舌下絡脈曲張如紫色珠子狀大小不等的結節等改變,皆為血瘀的征象。其形成原因可有氣滞、寒凝、熱郁、痰濕、氣虛、陽虛等.需結合其他症狀綜合分析。
  舌下絡脈的變化,有時會早于舌色變化,因此,舌下絡脈是分析氣血運行情況的重要依據。
  
望舌苔
  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層苔狀物,由脾胃之氣燕化胃中食濁而産生。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勻,幹濕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由于患者的胃氣有強弱,病邪有寒熱,故可形成各種不同的病理性舌苔。望舌苔要注意苔質和苔色兩方面的變化。
  一、苔質
  苔質.指舌苔的質地、形态。主要觀察舌苔的厚薄、潤燥、膩腐、剝落、真假等方面的改變。
  (一)薄、厚苔
  【舌象特征】舌苔的厚薄以“見底”、“不見底”作為衡量标準。透過舌苔能隐隐見到舌質者.稱為薄苔,叉稱見底苔;不能透過舌苔見到舌質者,稱為厚苔,又稱不見底苔。
  【臨床意義】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氣之深淺。
  【機理分析】薄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現之一,舌苔薄而均勻,或中部稍厚,幹濕适中,此為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發之氣。厚苔是由胃氣夾濕濁、痰濁、食濁、熱邪等熏蒸,積滞舌面所緻,主痰濕、食積、裡熱等證。《辨舌指南》說:“苔垢薄者,形氣不足;苔垢厚者,病氣有餘。”
  辨舌苔厚薄可測邪氣的深淺。外感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輕淺,或内傷病病情較輕,胃氣未傷.舌苔亦無明顯變化,可見到薄苔。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氣已入裡.或胃腸内有宿食,或痰濁停滞,病情較重。
  舌苔由薄轉厚,提示邪氣漸盛,或表邪人裡,為病進;舌苔由厚轉薄,或舌上複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氣勝邪,或内邪消散外達,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轉化,一般是漸變的過程,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氣極盛,迅速人裡;苔驟然消退,舌上無新生舌苔,為正不勝邪,或胃氣暴絕。
  (二)潤、燥苔
  【舌象特征】舌苔潤澤有津,于濕适中,不滑不燥,稱為潤苔。舌面水分過多,伸舌欲滴.扪之濕滑,稱為滑苔。舌苔幹燥,扪之無津,甚則舌苔幹裂,稱為燥苔。苔質粗糙,扪之礙手.稱為糙苔。
  【臨床意義】主要反映體内津液的盈虧和輸布情況。
  【機理分析】潤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現之一,是胃津、腎液上承,布露舌面的表現。疾病過程中見潤苔,提示體内津液未傷,如風寒表證、濕證初起、食滞、瘀血等均可見潤苔。
  滑苔為水濕之邪内聚的表現,主痰飲、主濕。如寒濕内侵,或陽虛不能運化水液,寒濕、痰飲内生,都可出現滑苔。
  燥苔提示體内津液巳傷。如高熱、大汗、吐瀉後,或過服溫燥藥物等,導緻津液不足,舌苔失于滋潤而幹燥。亦有因痰飲、瘀血内阻,陽氣被遏,不能上蒸津液濡潤舌苔而見燥苔者.屬津液輸布障礙。
  糙苔可由燥苔進一步發展而成。舌苔幹結粗糙,津液全無,多見于熱盛傷津之重證;苔質粗糙而不幹者,多為穢濁之邪盤踞中焦。
  舌苔由潤變燥,表示熱重津傷,或津失輸布;舌苔由燥轉潤,主熱退津複,或飲邪始化。故《辨舌指南》說:“滋潤者其常.燥澀者其變;滋潤者為津液未傷,燥澀者為津液已耗。”
  此外,《察舌辨證新法》指出:“濕症舌潤,熱症舌燥,此理之常也。然亦有濕邪傳入氣分,氣不化津而反燥者,熱症傳人血分,舌反潤者 ·”說明舌苔的潤、燥、滑、糙(澀)形成的機理不是單一的。
  (三)膩、腐苔
  【舌象特征】苔質緻密。顆粒細小,融合成片,如塗有油膩之狀,中間厚邊周薄,緊貼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脫,稱為膩苔。苔質疏松,顆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邊中皆厚.揩之易去,稱為腐苔。若舌上黏厚一層,有如瘡膿,則稱膿腐苔。
  【臨床意義】主要測知陽氣與濕濁的消長。皆主疲濁:食積;膿腐苔主内癰。
  【機理分析】膩苔多由濕濁内蘊,陽氣被遏,濕濁痰飲停聚舌面所緻。舌苔薄膩,或膩而不闆滞者,多為食積,或脾虛濕困,阻滞氣機;舌苔白膩而滑者,為痰濁、寒濕内阻,陽氣被遏,氣機阻滞;舌苔黏膩而厚.口中發甜.是脾胃濕熱,邪聚上泛;舌苔黃膩而厚,為痰熱、濕熱、暑濕等邪内蘊,腑氣不暢。
  腐苔的形成,多因陽熱有餘,蒸騰胃中穢濁之邪上泛,聚積舌面,主食積胃腸,或痰濁内蘊。膿腐苔,多見于内癰或邪毒内結,是邪盛病重的表現。病中腐苔漸退,續生薄白新苔,為正氣勝邪之象,是病邪消散;若腐苔脫落,不能續生新苔者,為病久胃氣衰敗,屬于無根苔。
  (四)剝(落)苔
  【舌象特征】舌面本有舌苔,疾病過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脫落,脫落赴光滑無苔而可見舌質。
  根據舌苔剝脫的部位和範圍大小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舌前半部苔剝脫者,稱前剝苔;舌中部苔剝脫者,稱中剝苔;舌根部苔剝脫者,稱根剝苔。舌苔多處剝脫,舌面僅斑駁殘存少量舌苔者,稱花剝苔;舌苔周圍剝脫,僅留中心一小塊者,稱為雞心苔;舌苜全部剝脫,舌面光潔如鏡者,稱為鏡面舌。舌苔不規則地剝脫,邊緣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圖.部位時有轉移者,稱為地圖舌。舌苔剝脫處,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苫質顆粒,或舌乳頭可見者,稱為類剝苔。
  【臨床意義】 一般主胃氣不足,胃陰枯竭或氣血兩虛,亦是全身虛弱的一種征象。
  【機理分析】剝脫苔的形成,總因胃氣匮乏,不得上熏于舌,或胃陰枯涸,不能上潮于舌所緻。由于導緻胃氣、胃陰虧損的原因不同.損傷的程度亦有輕重,因而形成各種類型的剝脫苔。
  舌紅苔剝多為陰虛;舌淡苔剝或類剝苔.多為血虛或氣血兩虛。鏡面舌色紅绛者,為胃陰枯竭,胃乏生氣之兆,屬陰虛重證;舌色眦白如鏡,甚則毫無血色者。主營血大虛。陽氣虛衰,病重難治。舌苔部分脫落,未剝脫處仍有膩苔者,多為正氣虧虛,痰濁未化,病情較為複雜。
  剝苔的範圍大小,多與氣陰或氣血不足程度有關。剝脫部位,多與舌面髒腑分布相應,如舌苔前剝,多為肺陰不足;舌苔中剝,多為胃陰不足;舌苔根剝,為腎陰枯竭。
  總之,觀察舌苔的有無、消長及剝脫變化,不僅能測知胃氣、胃陰的存亡,亦可反映邪正盛衰,判斷疾病的預後。舌苔從全到剝,是胃的氣陰不足,正氣漸衰的表現;舌苔剝脫後,複生薄白之苔,為邪去正勝,胃氣漸複之佳兆。
  辨舌苔的剝落還應與先天性剝苔加以區别。先天性剝苔是生來就有的剝苔,其部位常在舌面中央人字溝之前,呈菱形.多因先天發育不良所緻。
  (五)偏、全苔
  【舌象特征】舌苔遍布舌面,稱為全苜。舌苔僅布于前、後、左、右之某一局部,稱為偏苔。
  【臨床意義】病中見全苔,常主邪氣散漫,多為濕痰阻滞之征。舌苔偏于某處,常示舌所分候的髒腑有邪氣停聚。
  【機理分析】舌苔偏于舌尖部,是邪氣入裡未深,而胃氣卻已先傷;舌苔偏于舌根部,是外邪雖退,但胃滞依然;舌苔僅見于舌中,常是痰飲、食濁停滞中焦;舌苔偏于左或右,常提示肝膽濕熱之類疾患。
  偏苔應與剝苔相鑒别,偏苔為舌苔分布上的病理現象,并非剝苔之本來有苔而剝落,以緻舌苔顯示偏于某處。若因一側牙齒脫落.摩擦減少而使該側舌苔較厚者,亦與病理性偏苔有别。
  (六)真、假苔
  【舌象特征】舌苔緊貼于舌面,刮之難去,刮後仍留有苔迹,不露舌質,舌苔像從舌體上長出者,稱為有根苔,此屬真苔。若舌苔不緊貼舌面,不像舌所自生而似塗于舌面,苔易刮脫,刮後無垢而舌質光潔者,稱為無根苔,即是假苔。
  【臨床意義】對辨别疾病的輕重、預後有重要意義。
  【機理分析】判斷舌苔真假,以有根無根為标準。真苔是脾胃生氣熏蒸食濁等邪氣上聚于舌面而成,苔有根蒂,故舌苔與舌體不可分離。假苔是因胃氣匮乏,不能續生新苔,而已生之舊苔逐漸脫離舌體,浮于舌面.故苔無根蒂.刮後無垢。
  病之初期、中期,舌見真苔且厚,為胃氣壅實,病較深重;久病見真苔,說明胃氣尚存。
  新病出現假苔,乃邪濁漸聚,病情較輕;久病出現假苔,是胃氣匮乏,不能上潮,病情危重。舌面上浮一層厚苔,望似無根,刮後卻見已有薄薄新苔者,是疾病向愈的善候。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