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春舌診經驗:
一般正常人的舌質,應是紅潤有神,若舌質淡紅,多為虛象。舌質淡白是元陽不足的虛寒證。
舌質深紅,是有熱。舌質紅绛,在外感是熱人營分、血分之象,在内傷則為五髒受損、陰液涸竭的危候。
舌質光剝無苔,為肝腎陰液不足之征。
倘一旦稍受外感而見浮白苔時,切忌用辛燥表散之藥,隻可給予淡昧以輕宣肺氣,待氣機疏透,外感自解,白苔即退,然後再進滋養扶本之劑以調理之。
舌淡苔白,多屬虛寒,但亦有個别因痰熱内閉,兼見胸悶煩躁等症,需用苦辛微寒之品以透達之。待伏邪外達,舌質轉紅,苔則或轉為黃或即退盡,其時胸悶見暢,煩躁亦定。若辨證不明,誤作虛寒而用溫熱之品,則變症蜂起。
舌中有一條光滑無苔,四邊有薄苔,是胃陰受傷,津液不足之征。忌用辛燥耗液藥品,并須時時照顧胃液。
舌質淡紅有裂紋,多是胃器質病。有外感時須輔以滋養氣液藥,防内傷外感同病加劇。
若舌燥起刺,舌質中間花剝而起橫裂紋,是食積化火。這兩種裂紋舌質,有虛實之别:舌苔黃厚滿鋪,一般多是熱證;亦有中虛氣滞,證見胸滿之逆,食後腹脹,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苔黃膩滿鋪,胖而不燥,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的虛寒證。
凡遇此等舌證,用藥切忌苦寒消導,當以輕而去實法,予芳香宣氣化滞之品,以撥醒脾胃,苔即漸化,然後再進甘溫調養脾胃之品。
舌绛多為内熱的現象:舌尖绛,是心火内炎;兩邊绛,系伏熱;若上半白苔,下半純绛,是心火燎原之征,急宜大劑以清營分之熱,不必顧其白膩之苔。
舌現小紅點,多為心情不愉快。若舌質淡紅,上見小紅點,則兼脾胃虛弱,肝膽氣郁。若舌質深紅而上有小紅點,則是陰虛血熱而兼抑郁不舒之候。大凡紅點越多,内心越煩。
舌邊見青紫色,大多有宿傷積瘀或腹中有症瘕。若有新病,應注意宿瘀并發。
舌绛無津,雖以陰虛血熱居多,但亦間有因痰閉氣機不調,津液不能上升所緻。此時須問明胸脘寬或悶,頭腦清爽或暈脹,二便通調還是閉塞,方可确定診斷。
舌赤起亮光,形似鏡照面者,為“鏡面舌”,多屬危急病症。外感病見此,多屬平素體質陰虛血熱,邪熱人于血分之象,須急進大劑清解涼血之藥急救之。若系内傷噎膈、反胃,或肝硬化腹水等病,則是真氣暴露,陰液涸竭的危險病症。
舌绛赤,上有白糜苔,俗稱飯花苔,為氣液并傷,胃氣内敗外露之象。若久痢噤口不食,并見呃逆,則是沖氣上逆,腎氣不能固守的暴脫危證。
舌質淡紅胖大而苔白滑者,多為氣虛元陽不足之患,但也有屬于痰濕者。
舌質嫩紅,邊起輪齒者,為脾弱血虛之征,多見消化不良,胃脘疼痛和消耗性潮熱等。
黑苔有寒和熱之别:苔灰黑而質淡紅潤澤不紫赤者,為虛寒之征;舌胖大的是脾寒,舌圓短的屬腎虛。
若苔焦黑起刺而質深紅幹燥缺乏津液者,為熱證;如證見渴飲壯熱,是陽明燥熱;消渴厥冷,心中疼熱的為厥陰病候。
此外,還有脾陽虛而濕泛之候,亦有見黑色苔者,但其質不幹燥。
舌質黯色,多為瘀結之征:青黯為肝髒瘀結寒證;邊呈紫黯,為瘀結熱症;舌根邊旁色青黯者,則為瘀結下焦之象,常見于症瘕、疝氣之類疾病。
高年舌質淡白而幹燥裂紋,氣喘急而無熱者,為氣液并傷的弱證,當急用溫養氣液之劑治之。
脾胃氣機失調者,常可出現染色苔,如食橄榄後苔色黑,吃枇杷後苔色黃,食醋後苔色灰,服藥後出現各種色苔,須注意在臨證時詢問曾食過何物,以查明原因。
李士懋舌診經驗談
李老認為, 中醫貴在識證, 識證重在脈舌。望舌可以洞觀五髒, 關鍵在于分清虛實。千病萬病, 無非虛實, 千藥萬藥, 不外補瀉,倘能辨清虛實, 則知其要也。舌診分為望舌質、舌苔、舌體、舌态4 個方面。
舌質: 淡、胖、嫩、滑則為虛, 或為陽虛, 或為血虛, 或為氣虛等。蒼、老、堅、斂則為實, 或為熱證, 或為裡實熱證或見于髒腑, 或見于外感熱病極期。望舌質好比是“烤肉條”, 若肉條在水中浸泡, 則顔色淡、發胖、質嫩而滑; 若肉條在陽光下曝曬, 則顔色深紅蒼老而堅斂。一實—虛, 了然心中, 言簡意赅, 形象而貼切。
舌苔: 黃、灰、黑、幹, 則為實。主裡熱證。一般來講, 苔色越深, 反映熱邪越重, 淡黃為熱輕, 深黃為熱重, 焦黃為熱結, 灰黑多為焦黃苔發展而來, 常見于疾病的嚴重階段,多為熱極津枯, 不僅見舌幹, 還可見燥裂, 甚則生芒刺;
白厚、松散、灰、黑、潤, 則為虛。主陽虛, 或為陽虛寒盛, 或為脾腎陽虛,津液不化, 水飲痰濕阻滞所緻。望舌苔好比是“貼餅子”, 若火旺, 輕則餅子發黃, 重者餅子發灰、發黑而幹; 若火不足, 餅子掉入水中,輕則白厚、松散, 日久則發黴, 發灰、發黑,但總是濕潤的。故望舌苔, 除注重其色外, 舌苔之幹、潤, 對判定虛實寒熱, 非常重要。
舌體: 舌體分大小。若舌體瘦小而薄, 總為虛證, 乃陰血虧虛, 舌體不充之象。薄瘦而色淡者, 多為氣血兩虛; 薄瘦而色紅绛且幹者, 多為陰虛火旺, 津液耗傷所緻。舌體大,又有胖嫩、腫脹之分, 進而分虛實。若舌體胖大而淡, 則為虛寒, 大多為脾腎陽虛, 津液不化, 水飲痰濕阻滞所緻; 若舌體腫大而深紅,甚則重舌, 則為實, 多為心脾熱毒熾盛。若舌腫胖, 色青紫而暗, 多見于中毒。
舌态: 常見的有歪、顫、強、萎、短等。其中歪、顫、強, 内傷雜病多見于中風或中風之先兆, 獨虛、獨實皆少見, 大多為虛實夾雜, 或為氣虛血瘀, 或為腎虛痰泛, 或為虛風内動等阻于舌本而緻。外感熱病多屬于熱入心包, 痰濁内阻; 或高熱傷津, 邪熱熾盛, 多為實。萎、短多屬危重證的反映。新病舌幹紅而萎或短縮, 皆為熱灼陰傷; 久病舌淡而萎, 屬氣血虛極, 舌绛而萎, 屬陰虧已極; 舌胖而短, 屬痰
曾升平教授舌診經驗
吾師曾升平教授,早年畢業于,繼求學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擅用溫藥治療多種疑難重病,精于四診,對舌診尤多獨到經驗,現将其經驗介紹如下。
1舌色苔色皆有冷暖之分
一般說來,紅、黃為暖色調,灰、白為冷色調,以診病之寒熱。此言其常,但亦有變。
舌色紅而鮮活者乃是真熱。若紅而晦暗不鮮,或紅中見隐隐青光(即青紫之色),此皆寒邪内阻、陽氣拂郁使然,乃屬真寒假熱,溫之則其舌轉淡,持續用藥,舌轉紅潤者愈。
舌苔黃而鮮明者乃是真熱。若黃而晦暗水滑,或白底罩黃膩之苔,或黃白相間,此皆真寒假熱,溫之則苔轉白膩,持續用藥,苔轉薄白者愈。
若苔黃燥而細,其色鮮明,如細沙貼于舌面,遍及舌邊及舌尖者,即使甚薄,亦屬有熱。蓋舌苔主要由舌面絲狀乳頭角化脫落上皮和滲出的白細胞等共同組成。舌邊及舌尖部已無絲狀 乳頭,加之苔質粒細如沙,與角化脫落上皮及食物殘渣有明顯不同。故曾師認為此種舌苔主要由舌面滲出的白細胞組成,患者多伴發熱、口渴、咽癢、脈數等症,由 于炎性細胞浸潤,患者常覺口舌不爽,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計數多升高,法當清解。
2舌面為陽,舌底為陰
若舌面色绛紅而舌底色淡者,乃屬裡寒外熱;若舌面色淡而舌底色绛紅而均勻鮮活者,乃屬裡熱外寒。又有舌面膩苔滿布而舌質色不可察者,宜察舌底。曾治徐某, 女,28歲,1999年11月25日就診。因發熱、氣急、便秘在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檢查:白細胞總數19.8×109/L。多核細胞82%,淋巴細胞 18%;骨髓中粒細胞系占有核細胞的65%,各階段細胞形态及比值無明顯異常;尿常規示尿蛋白陽性,診斷為“粒細胞增多症”。患者苔白厚膩,滿布全舌,舌面隐隐有淡紫之感,而舌底紅绛。曾師據舌斷為寒濕外束,郁熱内生。由于患者血中粒細胞明顯增多,而舌面血液循環豐富,加之其苔遍及舌邊及舌尖部,法當溫化寒濕,濕除熱退,此亦治濕不遠溫之意,稍用苦寒,乃屬反佐,慎不可見熱投涼。方用大黃附子湯合達原飲: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時),細辛6g,大黃 6g(另包後下),草果10g,厚樸10g,槟榔15g,幹姜10g,杏仁10g,桔梗10g,枳實10g,瓜蒌30g,甘草10g,服4劑。二診苔退, 血白細胞總數明顯下降。原方去大黃、幹姜、杏仁、桔梗、枳實加蒼術10g,防己10g,陳皮10g,柴胡10g,桂枝10g,茯苓15g,細辛加至 10g,服7劑,苔轉薄白,微黃,舌面底均轉紅潤,諸症若失,複查血及骨髓均未見異常。
3舌尖舌根宜詳察
若舌尖紅赤潰瘍者,宜詳察舌根。滿舌皆紅者乃是真熱,若舌中舌根色淡或紅而晦暗不鮮,或見青光隐隐,此皆上實下虛之證,或虛陽外越,或氣虛熱中,或二者兼而有之。
4膩苔有松密之分
臨床常見苔雖厚膩而納運不減者,蓋舌苔主要由絲狀乳頭脫落上皮形成,而菌狀乳頭散在于絲狀乳頭之間,司味覺,故厚膩之苔,若苔質顆粒松散,其間隐隐可見舌質者,多納運不減而膩苔易化,若苔質緻密成長,其間全然不見舌質者多納運不佳。
5察濕宜苔質合參
濕在衛氣,苔多厚膩,濕入營血,無苔者多。薛生白《濕熱病篇》第32條曰:“濕熱證,經水适來,壯熱口渴,谵語神昏,胸腹痛,或舌無苔,脈滑數,邪陷營分。”《溫病條辨》第52條曰:“暴感寒濕成疝,寒熱往來,脈弦反數,舌白滑,或無苔不渴。”若營氣同病,可見厚膩之苔。當此之時,最宜詳參舌質。
舌胖大,口淡不渴,部分患者可見舌面局部腫脹,甚者舌面腫脹如諸多闆塊鑲嵌而成。部分患者舌質初覺紅潤,但稍一用力伸舌則舌面局部反而淡白無華,乃濕阻氣分。津不上承則可見口渴不思飲,飲亦不多;邪入營分則口反不渴。心主血屬營,開竅于舌,濕入營血,則舌紫暗如水浸,甚者如混泥漿水樣,舌底靜脈腫脹結節。其結節多分布于舌底靜脈及其末梢周圍,初為灰白色水泡樣結節,日久則轉為黃白色粟粒樣結節,曾師認為結節多為血中淋巴細胞滲出增殖形成水泡樣濾泡結 構,日久機化則如粟粒狀。
案如劉某某,男,54歲,1998年9月因盜汗發熱,乏力消瘦在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診斷為“何傑金氏病,結節型”,開腹手術時發現肝脾廣泛浸潤,病竈未能切除。同月起行化療至1999年3月,CT示病竈略有縮小,患者白細胞下降至2.4×109/L,自動出院求治于曾師。曾師謂患者舌淡,有似陽虛寒凝,但舌腫脹晦暗,如混泥漿,則非獨陽虛,且内生之寒濕深入營血,故夜熱盜汗骨疼,其舌面水滑無苔不渴,舌底靜脈腫脹曲張,結節滿布,可資佐證。法當溫經通脈,散寒除濕,藥用:熟附片、制南星(上二味先煎1小時,其中,附片量由15g漸增至350g、南星量由15g漸增至60g),桂枝10g,炒白術(量由15g漸增至150g),黃芪(另包煎,量由15g漸增至500g),法夏10g,茯苓15g,升麻10g,潞黨參30g,細辛6g,幹姜20g,大棗50g,當歸10g,甘草10g。上方服至8月,CT示全身各轉移病竈消失,白細胞升至4.0×109/L,去潞黨參、細辛、當歸,加白芥子15g,菟絲子15g補骨脂15g,服至11月諸症消失,複查骨髓無異常發現。
許公岩舌診經驗
舌的形态舌體是由一塊肌肉所組成,肌肉乃脾之所主,望其形态,可知脾髒之情況。中醫認為舌體變化,也與全身肌肉變化是一緻的。故望舌形不但能測知肌肉方面的病理,而且據此并與臨床其它見證,結合聞、問、切三診,進行辨證,就能全面地得出精詳的病機病理。
具體望舌的操作方法,則歸納到它的形色和舌苔幾個方面。在舌面上某些局部的病變異常,又能明确指示出屬于個别髒器和氣血虛實的情況。現詳細分析于下。
1.舌形
脹大:屬脾被濕困。脹大而紅,為脾積濕熱;脹大色暗,為脾郁濕久;脹大而淡,為脾虛濕聚。
松皺:為脹大不實而空松,舌面上有皺折樣之直條隆起,屬脾髒之氣陰并虧,為久病将複之象。如吐洩急作,則為脫水之征。
瘦小:屬脾髒之氣陰大衰,非體質素虧,即久病纏綿;瘦小而紅,為心脾津血并虛;瘦小而淡,為脾腎心三髒虧損。
僵硬:乃舌體之動作失靈。主要影響語言及咀嚼動作,屬脈絡瘀阻。如患溫病之高熱灼津所緻之神識昏迷者,則舌質绛紅而僵;若屬腦血管栓塞形成之中風不語,必色質如常。
顫動:舌體伸縮顫動不穩,多屬正氣虛弱,雖有時毒熱内蘊之實熱證亦見此象,示為正不敵邪之勢。如舌淡而顫者屬氣虛;嫩紅而顫者乃酒傷;鮮紅而顫者,為肝風内動。
歪斜:伸舌時偏斜不正,如非舌下神經受壓或傷損者,多屬全身病患所引起之舌肌一側麻痹所緻。常與中風偏枯後口眼歪斜同見。
吐弄:舌體頻頻伸縮不穩。屬心脾熱盛者,舌質多為绛紅或暗紅;若小兒無病而吐弄者,則系大腦發育不全。
卷縮:舌卷縮難伸,乃氣血大損,筋脈失養所緻。多見于急證脫水之後;或久病肝腎雙絕之際,乃為危候。
重舌:舌下突然生出一個腫物,殷紅疼痛,乃下颌下腺發炎所緻,多屬心脾積熱,小兒尤為常見。
白星點:舌面生出白點,小如米粒,狀若珍珠之晶瑩,與舌苔之芒刺不同。屬蕈狀乳頭因病理之情況而肥大,亦稱水泡舌,為久病大虛之象;如散見于舌之近根部,則又為溫熱病之危候。
紅星點:乃蕈狀乳頭增生充血之象,密集于舌尖及前中部,同時伴随舌質绛紅,屬溫毒極盛,津血被耗情勢,亦稱草莓舌。
紫星點:多屬血熱病後,舌尖部殘存之瘀血點,如不兼任何形證,日久自然消失。
裂紋:分直裂與橫裂兩種,俱屬津血虧虛,部分之粘膜萎縮所緻。如系橫形散亂而淺,為脾之氣陰不足;其深而直裂者,則為心陰虧損,是舌面之上皮層失去正常結構,部分乳頭變扁平融合萎縮和斷裂所形成之裂。
剝脫:又名地圖舌,乃胃中濕熱,食積久阻不去,津液難于布潤,部分之舌面乳頭萎縮之勢。
腦回舌:舌面呈紅溝紋,舌體柔軟增厚,多屬先天形成;或為梅毒所緻。若由深裂漸成者,仍是心陰之虧。
鏡面舌:舌面光滑如鏡,或無苔而不光,均是乳頭萎縮所形成,乃津液涸竭,舌粘膜有失濡養之象,多屬久病遷延。若舌質紅绛,更說明津虧火浮情況;如延久再損及氣分,舌質即現淡白,尤屬危候;至于部分呈光,或前或後,或尖或根,或邊或中均為一髒之津偏虧,仍疾病發展過程中之暫象,不必為慮。
2.舌質:它包括神(“生氣”)色兩方面。
(1)舌神:主要分榮(神氣内含,生機旺盛)、枯(枯暗乏神,精血涸竭)、潤、燥四象。
榮:舌是肌肉的外現,無病時必須榮活有華色,舌面鮮明清爽,神充内。乃氣血充沛,生機旺盛之象,即病亦屬輕微。
枯:枯暗乏神,與榮活相反,是津血涸竭情況,肌肉失養生機見敗,乃危惡之候,病雖未笃,亦應防變。
潤:舌面潤澤,為津血豐滿内含,亦非濕潤如水之外露。久病将複則先見之。
燥:舌面幹燥,并非苔如芒刺,乃蒼(枯之輕漸)燥乏潤,是舌為津血竭,氣陰久虧,流暢已失,亦屬危候。
(2)舌色:它是由于舌之粘膜下層及肌層中之豐富血管,血色透過白色半透明之舌粘膜面所呈現出來的,無病時血色正常,色為淡紅潤澤;如血的成分或濃度有所改變,以及舌粘膜上皮有增生肥厚或萎縮而變薄時,舌色改變,為有病之征。
紅舌:色較正常之舌略紅,乃粘膜上皮淺層部分有炎證,細胞浸潤,毛細血管擴張所緻;如舌體正常為血中有熱,每屬實邪;若體瘦癟,乃舌體組織中之津液傷損則粘膜萎縮,屬津虧熱浮。
绛舌:色呈殷紅,亦系紅舌之機理,但病多屬實邪,為溫毒侵入血分之象。多為熱病之重者。
紫舌:是紅中帶青,色深而暗,乃上腔靜脈或門靜脈瘀血,靜脈血流凝阻,回流不暢,為缺氧之象,每導緻靜脈血未作氧化,又回流所緻。血色素成分增高,溫熱病見之則屬熱毒攻心之實證,如慢性病之心血管疾患,或肝病晚期,舌紫則屬虛證。但實證之紫兼紅而色深;虛證之色常暗紫而不兼紅。
藍舌:藍是青之深重,亦靜脈回流不暢,屬久病趨敗情勢,或是急性食物中毒造成之心力衰竭等危候。
暗舌:較正常之舌色略暗,雖不如紫藍色之深,亦為舌上之毛細血管回流障礙之故,乃病久氣傷,無力流暢血行,主内傷病延久氣虛之象。
嫩紅舌:淺紅略帶紫色,乃玫瑰色之淺者,接近暗紅機制,許氏通過臨床大量觀察,确為素嗜飲酒所緻,酒能傷肝,肝傷門脈瘀阻失暢,故舌呈嫩紅。
淡白色:淡白無華,為氣血虧損所形成,故血難華色,但病情有輕重,氣血之虧耗亦有差别,若舌體如常有舌苔者,病輕;舌瘦無苔而枯萎者則屬重笃之危候。
瘀斑舌:正常舌色,在舌面或兩側呈有紫斑之點或條塊狀者名為瘀斑。乃部分色素沉着,為全身瘀血疾病之外現。
3.舌苔:舌苔是舌面上出現的垢膩物質,猶雨後屋瓦上所生之青苔,因以得名。實際則是舌面上之絲狀乳頭因病理所引起變異,造成增生或變形的結果。舌是一個味覺器官,然又不單獨負責味覺,其主要功能則 在牙齒咀嚼食物時也起到攪拌和幫助咽下作用,因此它的結構就需要舌面粘膜不能光滑,而生出乳頭,這樣才能帶動食物不停地攪拌;故此類乳頭既纖小如系,且向 後傾斜,以利于順利下咽;如果乳頭過粗或過大,則食物反而被其澀住,下咽就困難了;又由于絲狀乳頭所負的責任僅這些,不必辨别味覺,所以每個乳頭中間,也 就是一般的感覺神經,正是這樣構造在絲狀乳頭上皮之不斷生長,細菌及食物碎屑殘渣就容易積留,雖經舌之自潔作用,包括咀嚼、談話、唾液分泌等動作,能使其 有所脫落,但是總有一部分留存于舌面,這就是正常時之極薄白苔。人體有時以疾病關系,對舌的粘膜以不能正常營養,造成血液的充聚或缺少,津液的充斥或枯竭等等緻使乳頭堅豎或萎縮則苔的改變就立刻形成,雖說正常舌象是淡紅濕潤,罩極薄白苔,可是在細微的察視下,往往也能認識出病變的迹象,從而得出防病和認病的根據。
(1)白苔:除薄白苔為無病常态外,其白厚者主要是絲狀乳頭的角質突起,增多緻密所緻。
其 乳頭間隙則積留較多之苔垢,故不能見到舌面,又以其病變不同,而分為白膩、積粉、腐渣三種:白膩苔:苔白濕有膩象,如漿糊狀,無論厚薄,被于舌面,不易見 到舌質,乃積濕之象,或屬脾胃力弱,水濕不化;或為濕久成痰,蘊積不去;有時外感風寒苔亦色白,乃寒邪傷及胃陽、消化紊亂亦可見此苔。
積粉苔:苔亦白厚,而有水濕之間隙,乃脾胃寒濕之極,為氣不化水之象。
腐渣苔:苔雖白厚,浮于舌面,似積粉,如顆粒,而無水濕,屬胃中食濕積滞,為邪氣所蒸騰,拭之即去。故此種白苔,舌質多偏紅,乃邪雖盛,正氣亦強之勢。
(2) 黃苔:亦與白苔之成因有相似之處,同屬絲狀乳頭增生而緻密所緻,其異點則為舌面粘膜上皮表層有彌漫性過度角化,乳頭上角質突起增粗肥大,在上皮角化層内, 可有炎性細胞之浸潤,上皮下之結締組織内有圓形細胞浸潤及血管擴張。故苔之變黃顯系有炎性病理之蒸熏所緻。況舌苔呈黃多半伴有脾胃積濕蘊熱,紊亂及消化的 病理,腸胃向上熏蒸,則舌上之苔變黃亦所必見。尤以發熱病和濕溫病的熱盛,黃苔更為易成。因此苔之成黃為熱邪所蒸無疑。
由于濕熱之邪在不同疾病之中,有輕有重,則又可分為薄黃而濕,薄黃而幹,黃厚而濕,黃厚而幹,黃厚而膩五種:
薄黃而濕:屬胃濕蘊阻,積久化熱之象。一般舌質不變,乃邪輕,胃尚無傷,或為風邪入裡化熱,與胃濕搏結而成。
薄黃而幹:為熱勝于濕,漸傷胃津之象。
黃厚而濕:黃厚苔上罩有水漬之濕,為脾胃久蘊濕積,已形化熱。
黃厚而幹:熱盛津傷,必屬病久惡化,若繼續發展則乳頭之角化,必越變越硬而豎起,成為芒刺。
黃厚而膩:為積濕蘊熱,濕熱并盛,且久延不已之象,故厚膩埋沒舌面。乃濕痰壅阻有形,雖有化熱趨勢,終熱不敵濕,是以熱與濕同等。總屬濕熱蘊聚于脾胃之象。
(3)褐苔:較黃苔深而帶黑,常與吸煙和食物染色相混淆,然真正褐苔多為黃苔老化而來。
黃膩厚苔繼續發展,就必漸漸變為褐膩;黃厚幹苔發展則變為幹褐;由于厚苔,舌中心尤厚,因此褐色多先見于中心部。
(4) 黑苔:苔黑為腎髒受病,若高熱蒸耗,熱發過久,津液枯涸,非惟舌苔變黑,而且口咽幹燥,神昏谵語,焦躁甚時即如芒刺,近代稱之為黑毛苔,必是久病發展,由 黃變褐,變灰再變黑,其病理同屬絲狀乳頭增長所緻。機體因有長期高熱,其炎性病理作用于舌者,亦必較黃苔或褐苔為甚,而乳頭之角化程度,更必突出。故幹黑 苔轉成芒刺之機會多。因此這種黑苔形成,無疑是炎性病竈所引起。許氏從實踐中認識到,高熱傷津,終必涸及腎中陰津,因而有高熱灼津,腎色外現的說法,其理 則仍與炎性發展津液涸竭,舌粘膜失其潤澤所緻之增生角化是一緻的。
至于病未發熱,舌質如常,舌苔突然黑膩如漆,治之即去,屬于寒濕困阻腎陽,與近代認為是黴菌所形成者相吻合,尚有薄黑薄灰的病理亦相同,應知灰為黑之漸,此種苔多不與重證并見,有時竟無症狀,這一點是許氏臨床經驗之談。
舌的分部根據以上許氏所談之舌形、舌色、舌苔各種病理變異情況,雖可說明舌診之理論,但是臨床實際應用時,不是僅此幾種單純的認識就可以起到用舌診病的作用。許氏認為,恰恰是中醫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發現舌面部分變化與内在髒腑某種特定病理有關聯,他通過長期驗證,總結出一整套規律,主要是以舌之色質和苔之有無來區分。
舌尖:屬心,浮火上炎則舌尖紅,每見于失眠、煩躁、口幹、納呆等病;心陰虧損則舌尖光淨無苔。
舌前:屬肺,在舌前端1/3部位光而無苔,乃肺虛氣陰并虧之象,久咳無痰,或痰少,短氣息促,二便欠爽等形證。
舌中:屬脾胃,苔膩厚是脾胃濕積中阻,或痰濁内蘊;幹厚黃褐灰黑,則又為積久化熱之象;若中心光而無苔為脾胃陰津虧損,潰瘍病多見之。
舌根:屬腎,胖脹有紅球隆起,多為扁桃體發炎,為腎陰不足之象;若有厚膩之白苔覆蓋,則為腎氣不足,久為濕濁蘊聚不去情況,俱屬久病脾肺不複所衍成。
舌兩側:屬肝膽,舌尖紅與兩側相連,為肝膽之火上炎;兩側有瘀斑,則為肝氣滞郁,全身有瘀血情況。
藥對是二種中藥特殊的配伍方法,有力專功宏之優。升降藥對又是用升提藥、沉降藥配伍,有調節升降氣機之作用。筆者臨床運用以下七組藥對,有得心應手之妙。現介紹于下,以求正于同道。
一、葛根、大黃治痢疾
葛根甘辛平,性升,為升發脾胃清陽之要藥,《用藥法象》載“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
大黃苦寒,性降,以蕩滌腸胃,通降胃氣而稱著,《藥品化義》載“大黃氣味重濁,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斬關奪門之力”。
此藥對功擅調理脾胃氣機
治濕熱或食滞之痢疾,效果頗佳。适用于:腹部脹痛拒按,下痢赤白,一日幾次或數十次之多,裡急後重,肛門灼熱,便後腹部略舒,胃納不佳,或暖酸腐氣,舌苔黃膩,脈滑數等。濕熱(或食滞)蘊結腸道,腸道傳導失職,以緻脾胃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氣機不利。用此藥對升清降濁,甚為合拍。
劑量:葛根8克,大黃應視患者體質、病情輕重而定。體質強、病情重用生大黃8~10克;反之,用制大黃6~10克。
必須指出:服此藥對有二種正常反應:一為藥後初次小便變深黃色;二為藥後腹痛加劇,大便次數增,再服諸症減輕或解除。
二、麻黃、沉香治咳喘
麻黃辛苦微溫,性升,為宣肺平喘之要藥。
沉香辛苦溫,性降,以降氣納氣而稱著,《本草備要》載“諸木皆浮,而沉香獨沉,故能下氣而墜疑涎。”
此藥對功擅平喘降逆
治虛實相兼的咳喘,效果頗佳。适用于:咳喘多年,咳嗽有痰,薄白量多或味鹹,張口擡肩,氣急,動則更甚,舌紫、苔淨,脈細等。外邪犯肺,失治或誤治,痰涎阻于氣道,則為咳喘。久病及腎,虛實相兼為多。用此藥對宣發肺氣,納氣歸腎,甚為合拍。
劑量:麻黃1.5克,沉香(後下)3~6克為宜。
必須指出:臨床所見咳喘病證因外邪引發為多,若兼寒熱頭疼,鼻塞脈浮,應宗先表後裡或表裡兩治法,方能奏效。
三、桔梗、琥珀治癃閉
桔梗苦辛平,性升,為升散肺氣之要藥,《珍珠囊》載桔梗“為舟楫之劑”。
琥珀甘平,性降,以通降利尿而稱著,《别錄》載“消瘀血,通五淋。”
此藥對功擅利尿通淋
治實證癃閉,效果頗佳。适用于:小腹脹悶,膀胱充盈,小便點滴不利,甚至全無,伴有胸脘悶滿,舌苔薄白,脈弦細等。膀胱貯尿之所,通過氣化排尿。肺氣不降,氣化不利,則見癃閉。用此藥對欲降先升,提壺揭蓋之法,甚為合拍。
劑量:應按症狀而定,胸脘悶滿重者,桔梗5~10克,反之用3~5克。小腹脹悶甚,小便全無,琥珀5克(沖服),反之用3克(沖服)。
必須指出:産後、老人前列腺疾患緻癃閉為臨床所常見,大多虛實相兼,而此藥對僅屬治标之品,尚需加入培本之藥,方能收效。
四、白芷、石膏治牙癰
白芷辛溫,性升,為散陽明風寒之要藥,《本草綱目》載治“齒痛、眉棱骨痛”。
石膏辛甘大寒,性降,以清陽明氣分實熟而稱著,為清陽明氣分熱邪之首選藥物。
此藥對功擅散風寒,清熱邪
治外寒内熱之牙癰,效果頗佳。适用于:惡風發熱,齒龈腫痛,痛引頭部,局部熱感,甚至色紅拒按,口渴氣穢,舌紅、苔黃,脈滑等。陽明素有蘊熱,風寒内客陽明,内外之邪循經上犯齒龈,以緻紅腫疼痛。用此藥對融升散沉降為一體,會為合拍。
劑量:白芷6~10克,石膏(先煎)15~30克,飯後一小時服。
必須指出:此藥對在該病的初中後期均能服,初期寒熱、齒龈疼痛明顯,可用白芷10克,石膏(先煎)15克,中後期齒龈腫脹明顯,可用白芷10克,石膏(先煎)30克。尚需觀察是否化膿,若已化膿,應及時排膿,殊屬重要。
五、升麻、人中白治口舌糜爛
升麻甘辛微寒,性升,為升散郁熱之要藥,《本草正義》載“升麻宣發肌肉腠理之陽明,而升舉脾胃之郁結。”
人中白鹹寒,性降,以降火最速而稱著,《本草綱目》載“降相火,消瘀血。蓋鹹能潤下,走血故也。今人病口舌諸瘡,用之有效,降火之驗也。”
此藥對功擅升散郁熱,降火解毒
治郁熱之口舌糜爛,效果頗佳。适用于:口舌反複糜爛、疼痛,喜冷飲,口臭氣穢,大便秘結或不爽,舌紫紅、苔黃膩,脈沉數等。偏嗜辛辣熱物,部熱内蘊,上竄口舌,以緻糜爛。用此藥對升無助火之弊,降無抑遏之虞,甚為合拍。
劑量:升麻10克,人中白15克為宜,少者無效。
必須指出:使用該藥對的關鍵是舌質紫紅,脈沉,此乃郁熱之征也。
六、木蝴蝶、柿蒂治梅核氣
木蝴蝶苦寒,性升,為輕散理氣,治咽喉疾患的常用藥。
柿蒂苦平,性降,以降逆順氣而稱著!《食療本草》載“治咳逆哕氣。”
此藥對功擅輕散,降逆氣機
治氣郁不舒之梅核氣,效果頗隹。适用于:咽喉不适,胸悶若塞,似有物之狀,噫氣,舌苔薄淨,脈弦等,氣郁不舒,清氣不升,濁氣不降,阻于咽喉,而成梅核氣,用此藥對上散下降,甚為合拍。
劑量:木蝴蝶2克,柿蒂8克為宜。
必須指出:此類病證大多情志郁結及過服苦寒藥而成,前者宜暢襟開懷,後者應停用苦寒藥,包括某些抗菌素。
七、佩蘭、鈎藤治頭病
佩蘭辛平,性升,為化濕醒胃之要藥,《素問·奇病論》載用佩蘭治脾瘅。
鈎藤甘微寒,性降,以清熱平肝陽而稱著,《本草綱目》載“平肝風,除心熱,大人頭旋目眩。”
此藥對功擅升清陽,降肝陽
治肝陽夾濕濁頭痛,效果頗佳。适用于:頭痛時抽掣,時昏重,并有發熱,脹疼感,舌苔膩,脈弦等。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肝陽上越,易緻頭痛,濕為陰邪,易阻氣機,蒙蔽清陽,亦緻頭痛。用此藥對升清不助肝陽上越,平肝陽不戀濕濁内留,甚為合拍。
劑量:佩蘭10克,鈎藤(後下)15克為宜。
必須指出:陰虧體質在濕令時易患此證,用此藥對症狀消除後,還得用滋陰藥改善陰虧體質,用益氣藥培補元氣,匆使濕邪逗留。
下一篇
水口重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