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廣蘭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注冊系統注冊心理師。《反思的愛:看見自己,看見孩子》一書的審校。
孩子變得沒自信
小吉小學是班裡的“學霸”,初中成績有些波動,但仍然很不錯。隻是身體開始各種出狀況,頭疼,胃痛,低燒;情緒也變得陰晴不定,一時努力學習,乖巧聽話,歲月靜好;一時又對家人大發脾氣,哭着說自己一無是處。爸爸媽媽經過一番學習和研究,猜到孩子可能是學習壓力太大。
一天,小吉又很低落,哭喪着臉自言自語:“這次期末考肯定又考不好了。”
爸爸給媽媽遞了個眼神,媽媽心領神會,趕緊上前安撫道:“閨女,我們對你沒要求,咱們考多少分都行。你不用緊張哈!”
誰成想,小吉突然大聲對媽媽吼了一句:“你們對我很失望了,對嗎?”然後失聲大哭。媽媽和爸爸一下子懵圈了。
小吉的媽媽這時候心裡一定感覺比窦娥還冤,這不明明是想給孩子減壓,怎麼到孩子嘴裡就成了對她的失望?
那麼,難道是孩子青春期不可理喻嗎?
如果可以回到小學時的小吉家,我們很可能看到這樣的情境:
小吉某次期中考的成績掉下來7、8名,媽媽唉聲歎氣。爸爸雖然啥都沒說,但這其實讓小吉更不安,當然也更不敢提考好了給新買手機的事情。
下一次月考,各科都接近滿分的成績,讓爸爸媽媽舒了一口氣。媽媽開心地做着飯,爸爸也把女兒逗得咯咯笑。
孩子的邏輯很簡單
”成績好”是我在這世界上能夠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了,讓我在家長、老師、同學那裡赢得關愛、贊美與尊重,也能抹去父母臉上的愁容,給家庭帶來歡樂。如果我考不了好成績,我拿什麼去赢得那些關愛與贊美呢?
現在,你們突然說,“學習成績不重要”,是幾個意思呢?如果你們說的對,那我以前認為自己很棒,都是在騙自己嗎?我當然不相信你們說的是真心話,你們不過是對我失望,認為我不能再給你們帶來榮耀與歡樂了。
成績就是一切
家長、老師對學習成績的看重是毋庸置疑的。一次考試的成績高低、名次前後,都可以讓家長喜悅、憂慮,甚至憤怒。家長、老師不經意間的表達和言論,不斷地強化着學習成績(而不是”學習“本身)的重要性。
家長的眼睛隻會盯着成績和名次,好像這兩個東西代表了一切的”好“與”不好”。
尤其那些孩子成績比較好的家長,常常不會再費心去看孩子還有什麼其他的優點、能力。與學習成績相比,我們可能打心眼兒裡就沒覺得,孩子其他的經曆、能力、特點或才藝有多重要。
小吉的媽媽當年為了學奧數,讓孩子放棄她很喜歡的舞蹈,因為她沒有做專業的天賦,也不必以此謀生。等到孩子說自己”一無是處“時,媽媽再說什麼“你舞蹈也跳得不錯呀”這樣的話,對于孩子來說,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所有的自尊與自信僅僅建立在”成績好“這一個點上。而一旦成績出現波動,也就很自然地危及了孩子的自信心和情緒狀态。
家不是“講成績”的地方
誰也不能否認學習成績的重要性。但學習成績,特别是某一次的成績名次,不僅僅和孩子是否努力、是否學得好有關,也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出題的範圍和難易程度,判卷的松和嚴,其他同學的努力程度等。計較一次成績和名次的高低、起伏,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一段時間裡,如果孩子可以基本保持在某一個梯隊,就大概能讓我們評估出孩子的學習能力水平和效果。
孩子們在學校已經充分感受着成績、名次的重要性。老師的眼神和态度,同學的羨慕嫉妒與鄙視疏遠,都會給孩子足夠的刺激和壓力,讓他們渴望用成績好來刷存在感。這時候,我們家長真的沒有必要加入這個隊伍,去給孩子更多的壓力。
家應該是孩子可以獲得支持和給養的大後方,而不是接收到更多學業要求的壓力源。孩子需要一個可以喘口氣,放松休息一下疲憊神經的地方,讓他即使失敗也可以退到我們這裡來休整一下。
避免“成績好”成為孩子
自尊自信的唯一支柱
不要給孩子設定學習成績和名次的硬性要求,隻需要鼓勵孩子努力進入或維持在某個梯隊裡;
不要因為孩子某次考試成績或名次達到你的期望而給予任何物質獎勵。如果你覺得确實需要鼓勵一下孩子,就告訴他,你很欣慰他這一次真的很努力,并有幸取得了和他努力相匹配的成果;
孩子某次考試成績或名次達不到你的期望,也許是你的期望太高,需要調整;也許是有客觀的原因,需要理解;也許孩子真的不夠努力,可以告訴孩子:“我是有些失望的,看你複習的時候一直在玩遊戲,很着急。”但無論如何不要懲罰孩子,”沒考好“本身,對孩子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懲戒了;
千萬不要拿自家娃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較,這個殺傷力很大,會嚴重打擊孩子的價值感和學習動力。激将法不适合自我還在建設期的青少年或更小的孩子;
努力真誠地看到孩子其他的優點、優勢和特點,給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多建幾個支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