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組織倫理管理二十四步法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饑在賤農,寒在堕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素書·安禮章第六》

(選自東莊圖冊)

本篇對應的是領導管理五維體系中的禮之維。組織倫理管理,根據安禮章的闡述,可依次分為二十四步來建設完成,今天我們來講前十步。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

第一步 :定公理。

行天道,出公理,則遠者自親;廢天道,行私為,則子母相怨。故曰:“天道之極,遠者自親 ;人事之起,近親造怨。”(《管子·形勢》)

一個房子年久失修,房屋的重量壓倒了柱子的支撐力,造成房子塌了。房子的主人會埋怨責怪房子嗎?顯然不會,因為這是自然現象,是公理。

如果家裡的小孩子把房子給破壞塌了,雖然他是自己的孩子,雖然他不懂事,父母還是會生氣地責怪他,打他一頓。因為孩子把房子破壞塌了,不是房子自己塌的,這不是公理,而是私為,所以即便是母子,也會相怨。

人之所以會一直互相埋怨,是因為缺乏一套公理來作為倫理判準。如果大家都行的是私欲私為,互相以私人性道理來要求對方,服從自己的要求,認為别人不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事,就是錯誤的,進而苛責别人有過錯,這樣就要無休止地争執下去,很難形成共識,更難以形成團結友愛的組織倫理關系,關系也就會越來越疏遠。

所以,關鍵在于要建設一套公理,來讓所有的人都遵循共同的公理。而不是讓一個人遵循另一個人的私理,或者一群人遵循另一群人的私理。患在不預定謀,定謀便是推行公理。

組織倫理管理之所以做不好,就是因為沒有建設出一套評價組織内部交往行為的公理。遵義章,側重講成事立功,對應的是事。安禮章對應的是人,所以講的也是如何管理和控制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并以此塑造組織倫理秩序。

積怨成仇,組織倫理管理失控,大家如同仇人一般地一起工作共事,可想而知,組織的工作效率會有多麼低下,大家互相掣肘,互相為難,互相勾心鬥角,互相攻擊,也一定會造成嚴重的可怕後果。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很多人想得比較簡單,認為吵架了就勸一勸,發生沖突了就哄一哄。完全的問題導向,出了問題才想到要解決問題。這樣是行不通的,并非長久之計。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是這麼解決組織倫理管理的呢?因為他們根本連組織倫理管理的意識都沒有。

既沒有意識到組織倫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沒有意識到組織倫理管理的高度專業性和複雜性,也沒有意識到要進行專業的組織倫理管理,需要建設一套體系。為什麼會認識不足呢?

因為多數的管理者,對組織倫理失控的嚴重危害認識不夠,對組織倫理管理良好,所爆發出來的正向預期的驚人動力和能量也認識不夠。為什麼多數組織倫理管理都弄得一團糟呢?為什麼很多家庭直到破裂了,都沒弄明白為什麼破裂的?為什麼一個企業,内部四分五裂,雞飛狗跳,也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呢?為什麼一個社會出現群體性的撕裂,也沒有弄明白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因為他們根本沒有一套專業的組織倫理管理體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問題導向做法,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我們平常看很多企業,讓員工爬爬山,讓大家出去玩玩,過生日給紀念一下,這些都是非常細枝末節的不成體系的碎片化的做法,最多隻能有短期效果,很難産生長期效應。這是很業餘的組織倫理管理辦法,根本不是完備的組織倫理管理體系。很多組織,從第一步就走向了崩潰,連和睦相處都做不到,是因為缺乏一套完整的專業的組織倫理管理體系。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第二步 :行公理。

怎麼才能讓一個組織和睦相處,建立起團結友愛的組織内部關系呢?

關鍵在于積善除惡。行公理,廢私為。什麼是積善呢?積善是指遵循公理來與人交往。積惡是指遵循私理來與人交往。大家都依據公理來判斷是非對錯,這是積善。一個組織,積善越多,大家越親密,越團結。大家做事越積極進取,事情做得也就越好。

這叫福在積善。在一個組織中,如果大家力不往一起使,組織行為是亂的,這個組織所輸出的總力經過内部抵消之後,就會衰減。如果經過組織行為的管理和優化,大家力往一起使,這個組織所輸出的總力是所有成員所出之力的總和。組織倫理管理,則是進一步地升級和優化。

讓大家心甘情願地主動地最大化地輸出自己的力,把潛力也都輸出來。這樣可以做到總力倍增效應。義生法,理生禮。組織倫理的崩潰,也就是禮的崩潰 ;比組織行為的崩潰,也就是義的崩潰破壞性更大。禮一崩,天下人人相怨,各為其私,都隻為自己着想。大家做事就不再是積極主動,充滿無比的熱忱,充滿參與感,最大化地輸出自己的力了,而是偷懶,能少做就少做,甚至搞破壞和營私。

沒辦法,君主不得已隻能強迫性地循名責實,來勉強大家做事。管理成本一下子激增,而且循名責實,也很難讓大家被動做事的情況下,輸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可見,一旦大家不遵循公理,以私為行事,各為其私,所帶來的破壞性有多大,所産生的不良後果就有多大,會直接造成組織的癱瘓和崩潰。

公理行,人人為公,于是組織倫理會形成自我強化和自我實現,大家越來越團結,越來越親密,社會道德和風氣越來越良好,人人都想着組織更好,他人更好,自己也更好。這樣就啟動和進入了積善循環。公理廢,私為行,組織倫理也會形成自我強化和自我實現,導緻整個社會越來越道德敗壞,風氣越來越差,人人都隻想着自己更好,而希望讓組織變得更差,别人也變得更差。

這就進入了積惡循環。一個建立在積善循環之上的社會,一定是個互利的社會。一個建立在積惡循環基礎上的組織倫理,一定會是一個群體性彼此互害的關系。以家庭來說,對于家庭這種小規模組織,在組織倫理管理上也是如此。如果兩個人沒有公理,各行其私,都是自私的人,整天挑對方的毛病,隻想着自己,而不看對方的好,不希望對方好,就會整天吵架,揪住不放,吵得烏煙瘴氣。

誰都覺得自己有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就是這個情況。兩個自私的人,是無法判斷他們之間的對錯的,因為他們不遵循公理。為什麼會出現清官難斷家務事這種情況呢?因為清官解決家務事的方法錯了,不應該是在公理缺席的情況下,判斷誰有理,而是先給他們建立公理,關閉他們的積惡循環,啟動他們的積善循環。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任何組織都是這樣。千萬不能在公理缺席的前提下,在積惡循環中去判斷是非對錯,而是應該當機立斷地關閉積惡循環,開啟并進入積善循環。

饑在賤農,寒在堕織

第三步 :定産業之序。

組織倫理建設好了,根本目的還是要為生産做服務的。并進一步在生産中,在提供物質生活的基礎上,加強和深化組織倫理的建設。

一個國家的存續,需要有自己的産業基礎。一個企業的存續,需要有它的産業基礎。一個家庭和一個人的存續,同樣也都依賴于他們的産業基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事業。找到一個組織賴以存續的立業之本,這就是産業之序。吃飽穿暖,是每個人最基本的生活要求。

所以,一個組織之所以能夠存續的天職,就是能給這個組織的成員提供物質生活條件,這是領導者對

組織成員的最基本的倫理責任。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大家就會脫離組織。一個國家,把組織倫理建設好了,人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一個個摩拳擦掌,鬥志昂揚,大家都渾身使不完的勁頭,想要大幹一番,這時候就要趁熱打鐵,把大家的積極性和力量導入到生産活動中,轉化為生産力。

以家庭為例,如果一家人經常吵架,什麼事都吵,都無法達成共識,無法協同工作,這樣的家庭,想要興旺起來是很難的。所以,家庭和睦是第一步。感情好了,夫妻二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憧憬和奮鬥激情,這時候,不能停留在空想中,要把這股勁投入到家庭事業中,讓家庭變得越來越興旺。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第四步 :定人事之序。

組織賴以存續的産業定下來了,接下來要面臨的是做哪些事。事都是由人來做的,所以把人和事符應契合起來,是事情能不能做成的關鍵。

要做任何事之前,都得先找一個能成事的人,否則這個事就不能啟動和推動。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人和事不相符,勉強找個人去做,這個事很難成功。

一個國家那麼大,人口那麼多,事情和工作也那麼多,就要先規劃事情,然後再把合适的人,分配到事情所對應的工作崗位上去,這叫做分民。分民是一個領導者是不是優秀的基本素養。分民得當,則能得人。分民不當,非但不能使民之力,還會敗事。所以說,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第五步 :定戰略之序

一個組織怎麼能壯大呢?怎麼才能變富強呢?它需要能調動組織的最大力量,而且能一直在正确的時候做正确的事。這就要求領導者具備卓越的戰略決策能力。

我們通常講領導者的戰略素養,多數是看看财報和一些研究報告什麼的。這其實是很初級的事情。古代的領導者,他們是協同天地人三儀。用天之時,用地之财,用人之力,然後制定出前瞻性的、合理的戰略判斷和決策,并給出最優的實施方案。

大家貫徹執行下去,結果一定是成功的。這是富在迎來。反之,一個戰略素養比較業餘的領導者,他的戰略沒有前瞻性,他該做什麼的時候總是錯過時機。戰略判斷和決策失誤,組織的力量再大,也不可能成功。領導者可以分為三種。

最好的領導者,具有深遠的洞察力,能夠前瞻性地預見未來,所以他能夠協同天地人三儀,能做天下大勢的引領者和标準的制定者。其次的領導者,不具備前瞻性的洞察力,隻會跟風,看到一個形勢潮流起來了,然後跟着搭順風車。

這種組織,隻能乘地人兩利,而不能得天時之利。雖不得天時,但是地利也可以取一些。最差的領導者,是連跟風都跟不上,在形勢潮流到了頂點的時候,引領者和跟風者都準備離場的時候,整個财富周期都結束了,他們才急忙入場接最後一棒。這種領導者,不能得天地之利,隻能徒勞地浪費人力物力。

因為利本于地,天使地利厚,而非利本于人。人隻是出力的,如果天地皆不得利,那麼純粹的人力隻能是成本和消耗了。在現在的工商業語境中,天時是浩浩蕩蕩的天下大勢,地利是形勢所給出的機遇,人力是指所能雇傭到的人才。很多人說,未來不可預測,這是愚者自我慰藉之言。不是未來不可預測,而是他們自己沒有能力預測罷了。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

第六步 :定操分之序

戰略定好了,接下來領導者還要全程指揮。比如,農民伯伯決定明天牽牛去耕田,這是一個戰略決策。目标定了,在耕田的過程中,還要全程把控方向,讓牛按照章法來幹活,這叫操。農民伯伯嘴裡發出方向指令,牛按照指令來幹活,這叫分。

定操分之序,操分不雜,這一點很重要,而在很多組織中是混亂的。比如,牛一會問農民伯伯,我往左走行不行,你說行我就走。一會又問,我往右走行不行,你說行我就走。明面上看是下級對上級的彙報請示,實際是操分相雜,甚至是操分颠倒了,領導被下級牽着鼻子走了。

所以,在定操分之序中,有兩大要點。一個是領導者,要永遠牽着組織的鼻子走,而不能讓下屬牽着領導的鼻子走。二是,領導者牽着組織的鼻子走,不能走錯方向,否則下屬就會懷疑領導者在瞎指揮。

就跟耕田一樣,農民伯伯一會讓往左,一會讓往右,一會讓停,一會讓走,全無章法。牛被折騰得難受,田也耕不好。牛心想,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個耕田的,心裡一嘀咕,馬上牛脾氣就上來了,站着不動罷工,或者直接尥蹶子就跑了。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第七步 :定上下之序

《論語·八佾》:“定公問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中的這段經文,把君臣關系、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上下關系,說得很透徹。健康良好的上下關系就是這樣的。下屬對領導盡忠盡職,領導對下屬要以禮相待。

臣對君不忠,就會不服從他的權威,更不會聽從他的命令。進而,會輕慢和不尊重自己的君主,直至發展到忤逆和背叛自己的君主。拿着别人的工資,不好好做事,還背後輕慢君主甚至背叛他,這樣就會受到君主的懲罰。這是輕上生罪。

反過來,如果臣下盡忠盡職,君主對待他無禮,甚至以上淩下侮辱他,這樣大臣心裡就會有怨氣,内心裡認為這個君主沒有資格做自己的領導,就不會再愛戴他。這是侮下無親。

所以說,定上下之序,是上下兩方面的事,都要進行自我修養。由此可見,在中國文化中,君臣關系在人格上是對等的,是互相尊重的,并不是單方面的強調忠君,而是忠君和禮臣愛民相對等。如果隻強調忠君,君主不禮臣愛民,孟子說那種君主,不配做君主,而隻是匹夫,還倡導大家去殺掉這樣的殘賊之人。

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第八步 :定親疏之序

重要的親信為近臣,遠離決策圈的官員為遠臣。儒家講,禮達而分定。是說,雖然君主以禮待臣,也要有分别的。待遇也有不同規格,不可不加區分地給予同樣的待遇。不同的職位,如果禮數和待遇規格和其重要性相一緻,這樣才能職分穩定。

不然的話,級别高的官員,禮數和待遇還不如級别低的官員,這樣就亂套了。同樣,如果對于低級别的官員,不加區分地給予和高級别的官員一樣的禮數和待遇,他們反而會輕視君主,而不是感激君主。君主要讓臣親己,需要先親士。親士就要從身邊的近臣做起,給他們配得上其能力和職位的待遇和禮數。

如果連近臣都不親,遠臣見了,也會覺得這個君主連近臣都不親,待遇和禮數都不足,又怎麼可能親遠臣呢。這樣他們就會疏遠自己的君主。如果做不到禮達而分定,不僅遠臣會疏遠自己的君主,近臣也會覺得君主虧待他們,也會疏遠自己的君主。

所以,君主能夠親士,重近臣,安遠臣,以禮定分,大臣自會親君,雖遠自親。反過來,如果君主不能親士,連身邊重要的親信近臣,禮數待遇都不夠,大臣也不會親君,雖近必疏。

生活中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個人連他自己的家人都不尊重、不關懷,他肯定不會尊重和關懷其他人。如果他親疏不辨,對自己的家人都不關心,反而對外人過度熱情,這樣親疏不辨失禮失分的做法,隻會讓外人覺得這個人是傻子,這種人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第九步 :定忠信之序

解一道數學題,比如說一加一等于二這道題,如果一個領導者不知道一加一等于幾,那麼别人無論說一加一等于幾,他都不相信。反之,如果這個領導者知道一加一等于二,那麼别人和他說等于幾,他都會給出準确的對錯判斷。

同理,用人也是如此。對事的理解是正确的,對人的理解是正确的,那麼人和事是一定可以匹配起來的。如果領導者既不理解事,也不理解人,那麼無論誰來做這個事,領導者都會覺得難以信任他。自信,并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那種自信,就是一腔熱情,認為自己肯定行。

信任,也并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簡單的相信一個人的意思,而是人事學的一個專業術語。對事和人,都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斷。情實相符,為信,人事相符,為信。信了之後,再把職務交給合适的人來承擔,這叫任用,也就是任。如果君主都不能理解事和人,也做不到識人善任,君臣彼此之間的信任關系就無法建立起來。

君主疑臣,臣也會疑君主。這樣一來,忠信就無從談起。關鍵在于君主能做到識人善任,他就知道誰能勝任,誰不能勝任,所以就不會疑人,這才是建立忠信之序的基礎。有的領導者,看這個也不行,看那個也不行,對事也不理解,對人也不理解,整天疑神疑鬼的,也不知道到底誰能行。這樣的話,組織工作就

難以開展了,更不用說建立君臣之間的忠信之序。

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第十步 :定曲直之序

人和事能匹配起來,選的人可以勝任。接下來還要考察他在工作中的表現,看他是不是能夠秉公做事。有違公理之行為曲,遵循公理之行為直。如果一個人是廢公行私的枉士,那麼可以判斷,他的黨友也都是枉士。

如果君主自己都不是一個秉持公理的人,隻是一個行一己之私的曲人,可以判斷,他的臣下不可能有秉公正直的人。遇到枉士怎麼辦呢?要舉公理,廢私為。如果不禁止私為,他們就會擴散蔓延,導緻很多人也廢公行私。

所以,關鍵要看君主怎麼建立曲直之

序,怎麼處理枉士。如果領導連曲直之序都不懂,也不會去禁止那些不公的行為,結果就會造成所有的人都會變成枉士。到一個秉持公理的人都沒有了,這個組織也要毀滅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