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顔德馨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病的研究,學術上推崇氣血學說,診治心系疾病以“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為綱,倡立“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理論,并提出“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緻和平”的主要治則,創立衡法觀點,為診治心系疾病建立了一套理論和治療方法。心為“陽中之太陽”,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緻使胸中之陽氣不展,無權溫化陰寒;且心陽虛衰,五髒失養,脾虛則釀濕生痰,腎失溫化,使水氣、痰飲等陰寒之邪乘虛而上襲陽位,兩寒相得,痹阻心脈,不通則痛,發為胸痹心痛、咳喘氣促、小便不利以及顔面、四肢水腫等病症。顔德馨臨證推崇《金匮要略》“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之說,歸納心系疾病病機為虛中夾瘀,虛實并見,多以心髒氣血陰陽虧損為本,氣滞血瘀痰結陰凝阻于心脈為标,總以“氣虛血瘀”為其基本病機。臨證善于從氣血論治,常以益氣、溫陽、活血為治療大法。現将其用藥心法整理如下。
攻補兼施
攻補兼施是攻邪與扶正同時施用的治法,适用于邪實正虛的病證。顔德馨認為,心系疾病多以心髒氣血陰陽虧損為本,氣滞、血瘀、痰結、陰凝阻于心脈為标。故若純用溫補之品,則氣愈滞,血愈虛;單用活血化瘀,則氣愈耗,血愈虧,此系疾病實為虛不能補,瘀不受攻。顔德馨遵循王清任“氣通血活,何患不除”之說,強調血氣以通為用,主張治療當以攻補兼施貫穿于整個心系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過程中,臨床擅用桃紅四物湯。此方寓祛瘀于養血之中,通補相兼,攻而不伐,補而不凝,有“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緻和平”的藥效。
冠心病發展至心力衰竭,出現呼吸困難、睡眠中憋醒、水腫等症狀,與《金匮要略》中描述的“心水者,其身重且少氣,不得卧,煩而躁,其人陰腫”極為相似。顔德馨推崇《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強調“有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認為溫運陽氣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則,尤其對一些危重的心血管疾病,更不可忽視溫運陽氣的應用。立法用藥先益氣溫陽,用附子、幹姜、甘草溫陽,黃芪、黨參、白術益氣,配以紅花、桃仁活血,葶苈子、澤蘭、益母草等瀉肺利水,有相得益彰之功。用于“血不利則為水”之證,有“菀陳則除之”的功效。
上下兼顧
上下兼顧是指升清陽與降濁陰藥物配伍使用的升清降濁之法。心系疾病的發生、發展前後,氣滞血瘀痰結陰凝阻于心脈,導緻氣機升降失常,又進一步加重或誘發心系疾病。在基礎方之上,輔以升麻、柴胡、蔓荊子、川芎等,使得清陽之氣上升;桃仁、紅花、當歸、決明子潤腸通便,益母草、茯苓通利小便。用藥遵氣血論治,又能降洩亢盛之陽。或常用藥對葛根、石菖蒲、決明子配伍,其中葛根升發清陽,宣通胸痹;決明子微寒,既可制君臣藥的辛燥之性,又可清熱涼血洩濁;葛根與決明子升降相配,疏通上下氣機,加強運化,則無壅礙;石菖蒲開竅通絡,引諸藥入血,能宣暢氣血,定神益智。或以降香與決明子相配,降洩濁氣,使氣機升降有序,從而“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心有所養,腠理固密,濕濁滲洩,下竅通利,髒腑調和。或附子與生地黃相配,附子藥性幹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生地黃性潤而趨下,兼有通便作用,故臨證常用于陰陽兩虛型心功能不全或房顫兼有便秘者。
寒熱同施
寒熱并用是将寒性藥與熱性藥同時施用于一個組方的方法,常用方如半夏瀉心湯、烏梅丸、大黃附子湯等。顔德馨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将寒熱并用法較好地發揮應用于心系疾病的膠痼複雜之疾。顔德馨認為,氣滞血瘀是心血管病的早期病機,但痰瘀交阻是氣滞血瘀的最終病理産物。在疾病過程中,痰瘀一旦形成,則纏綿難化,互為轉化,且痰瘀内生濕熱,留連不去,結滞于絡脈,又複損陽氣,使氣血無法敷布灌注,運行失暢,心神失養,而發心系疾病。臨證過程中,顔德馨推崇《金匮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取附子、桂枝等溫化水飲,臨床常用真武湯、苓桂術甘湯等加減,并靈活配伍三黃(黃芩、黃連、黃柏)以清濕熱、消痰瘀,清化裡熱且溫補同施。
氣血并治
氣血并治是理氣或補氣藥與活血藥同時施用的治療方法。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素問·調經論》指出:“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朱丹溪亦曰:“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心主血脈,血液能運行于脈道之中,循環周身,須依賴心氣的推動。氣虛氣滞,則瘀阻脈道,兩種情況互為因果,均可導緻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顔德馨提出消除瘀血最妥善的方法是“固本清源”,清源為了固本,固本者亦是為清源。補氣活血配伍代表為:人參配蘇木。人參甘微苦,有補氣安神,固脫生津之功。蘇木甘鹹,有行血破瘀,消腫止痛之效。二藥配伍,補氣活血,人參得蘇木補而不滞,蘇木得人參則活血之力更強,臨證用于氣虛血瘀所緻的心悸征忡,頗能奏效。理氣與活血相配則用枳殼與郁金,枳殼走氣分,郁金通血分,兩藥合用,具舒展氣機、開滞消痹之功;或用石菖蒲配蒲黃,石菖蒲疏肝氣,化脾濁,蒲黃主入血分,兼行氣分,二藥氣味芳香,功能行氣血、化痰瘀、開心竅,氣血流通,通則不痛,多用于心悸伴有胸痛者。
開合并用
開合并用是宣散藥與收澀藥同時使用,一開一合,一收一散,相反相成,使兩種藥物更好發揮功效。升降出入促進了機體的新陳代謝,維持了正常的生命活動。血液在脈中環周不休,全賴心之搏動、氣之推行、脈之暢達。心、脈、氣、血是構成維持正常血液循環的四大要素,而其中心的功能主要從氣血的狀态體現出來。脈道的柔和、暢通、條達,是氣血行使生理功能的基礎和前提。血脈是氣血津液正常運行的功能載體,血脈通暢,則升降出入協調平衡。故顔德馨認為,治療心血管疾病更需注重氣的升降出入這組矛盾的對立統一,常于溫陽益氣活血大法上酌加開合并用之品,使郁結開通,氣液宣行。臨床常用石菖蒲、生蒲黃配伍白芍。《本草從新》曰:“石菖蒲,辛苦而溫,芳香而散,開心孔,利九竅,明耳目。”《本草正義》曰:“蒲黃,專入血分,以治香之氣,兼行氣分,故能導瘀結而治氣血凝滞之病。”或以酸棗仁配川芎,酸棗仁養肝血,安心神,川芎條暢氣血,疏達肝氣,二藥相配,一酸收,一辛散,相反相成。收散之藥配合,斂散相得,有開有合,開合有度,則血脈通利,氣機調和。
升降結合
升降結合是沉降藥與升浮藥配伍使用,以使全身氣機升降斡旋,動靜相召,陰陽交泰,氣血沖和。心系疾病可因病情輕重而表現各異,輕則胸滿憋悶,重則胸膺疼痛,甚則心痛徹背。若胸滿痞塞,悶及心背,此乃《金匮要略》所謂“胸痹,心下痞,留氣結在胸”之證,系胸中陽氣不舒,病機以陽虛氣滞居多,其治在氣,治療用藥必須兼顧氣機升降,臨床常輔以枳殼湯治療心血管疾病。枳殼湯出自《蘇沈良方》,枳殼味微苦,主降;桔梗味辛得肺金之用,辛者主升,常用作舟楫之劑;兩藥配伍,辛開苦降,一升一降,則清氣得以上升,濁氣自然下降,氣機通利。心悸因痰濕内困,或因肝郁不舒,阻滞氣機者,均可用以調暢氣機。五行中心屬火,腎屬水,水火是陰陽的征兆,升降為陰陽運動的反映,所以升降運動以心腎為其根本。心與腎相交,為水火相濟之象,腎中真氣上升,心火不緻于上炎,而心火下降,以溫腎中真水。故臨證治療常配以交泰丸,一升一降,一陰一陽也。若心火旺盛甚者所緻之心神不甯,也常在此基礎上配伍百合、蓮子心清心安神。
典型醫案
患者,男,68歲。心絞痛、心肌梗死反複住院治療,每晚心絞痛發作可達10次之多,病情不穩而請中醫會診。初診:胸悶心痛,每因發作而憋醒,痛徹項背,心悸氣短,每日發10數次,脈沉細,舌紫苔薄。年近古稀,氣陰兩衰,心氣不足,瘀阻心脈,夜間陽微陰盛,故多發作在深夜,當以益氣化瘀,用經驗方益心湯。處方:黨參15g,黃芪15g,葛根9g,川芎9g,丹參15g,赤芍9g,山楂30g,石菖蒲4.5g,降香3g,決明子30g,三七粉1.5g(分沖),血竭粉1.5g(分沖)。7劑,水煎服。
二診:藥後胸悶已退,痛勢亦緩,脈沉細,舌紫苔薄。氣虛瘀阻,守原方再服14劑。另吞人參粉1.5g,每日2次。病勢減輕,心絞痛消失,随訪5年,除勞累或恣啖生冷誘發外,未再因心髒疾患住院。
按患者年近古稀,氣陰兩衰,心絞痛、心肌梗死反複發作損傷心氣,瘀阻心脈。一味補益,胸悶心痛難除;一味逐瘀,正氣更見耗傷,必把握補瀉分寸。初診因胸悶心痛較甚,側重化瘀,方用益心湯,黨參、黃芪、川芎、丹參益氣化瘀,葛根、石菖蒲、降香、決明子升清降濁,三七粉、血竭粉化瘀力強而無傷正之虞。二診加用人參粉,補其氣,化其瘀,宜其常服而無流弊。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