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芍藥。白芍為毛茛科多年生植物芍藥的幹燥根,多為人工栽培,主産于浙江、安徽、四川、湖南、山東、湖北、陝西、河南、貴州、雲南、甘肅等省。産于浙江者名杭白芍,産于四川者名川白芍,産于安徽亳州為亳白芍等。白芍含芍藥苷、苯甲酸、鞣酸、揮發油、脂肪油等,有解痙鎮痛、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抗真菌的作用,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肺三經,主治頭暈目眩、胸腹脅肋疼痛、四肢攣急、瀉痢腹痛、虛汗不止、月經不調等症,是治療婦科病的良藥。
白芍不僅有上述作用,臨床上大量使用還有利尿作用,這方面《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張錫純有醫案說明,我在臨床上也運用過;還有大量使用以止血驗案,如中醫老前輩嶽美中等。但是我認為白芍的作用主要還是體現在解痙止痛上。
對于這一點,實際是濫觞于《傷寒論》的芍藥甘草湯。“胫尚微拘急, 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胫伸。”後世幾無出此範圍,這一點我想大家都會認同的,但是要用好此藥,有一點是必須要注意的, 這就是大劑量。緩急止痛,我一般用50~ 120g,低于此量則效果不明顯。其次,症狀最好是平滑肌痙攣類,如氣管炎咳嗽哮喘、胃脘疼痛、 少腹經行疼痛等,其他神經性疼痛不明顯。臨床上常見有些同道運用此藥很不得法,要麼是十克八克蜻蜓點水,不起作用;要麼亂用一氣,說能止痛,什麼痛都用,不分性質,結果時有效、時不效,不明其理。
關于劑量,《傷寒論》 芍藥甘草湯用芍藥、甘草各四兩,一兩按15g折也要60g。 再看當歸芍藥散中用芍藥直接就是一斤, 可折合250g,可見量是絕對不能少的。近人張錫純利水用180g,萬友生治下肢遊火用芍藥90g效如桴鼓,都說明了量的重要。下面舉兩例示之。
【案1】王某,女,37歲,四川在陝西一打工者。因右上腹部疼痛,吃不下飯,冷汗淋滴,求治于中醫治療。
刻診:疼痛,急症面容,捂着胃脘部呻吟不止,舌淡苔白厚,脈弦緊,大便微溏,已一月有餘。我斷為膽囊炎或膽結石症(後經彩超證實為膽囊炎急性發作),大柴胡湯合理中湯證。
處方:柴胡60g、黃芩15g、枳實15g、半夏30g、黨參50g、白芍30g、大黃15g、幹姜10g、蒼術12g、生甘草30g、生姜6片、郁金12g、延胡索30g、川棟子10g。 5劑,水煎服,每日3次。
一周後複診,疼痛稍緩,兼脹,大便微溏,納差,舌苔稍薄,脈弦已不緊,效果不大。患者急求解決脹痛問題,我思之良久,認為證對藥輕,于是在上方中将白芍改為90g,幹姜改為30g,又服5劑。
三診,患者說吃完2劑藥胃脘部就不痛了,但是還有點脹,納差。換方,異功散合四逆散善後,痊愈。
【案2】秦某,女,27歲。痛經多年,經人介紹,要求中醫治療。
刻診:中等身材,面白胖。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弦,每次月經痛得死去活來,經色偏暗,量适中,經期基本準時。飲食、二便正常,因個人問題未如意解決,心情郁悶,脾氣急躁。看過多次中醫效果不佳,有點信心不足,經安撫,處以當歸芍藥散合桂枝茯苓丸、失笑散加減。
處方:當歸15g、 白芍60g、川芎12g、桂枝15g、牡丹皮12g、桃仁12g、茯苓30g、五靈脂(包)15g, 生蒲黃(包) I5g、雞血藤30g、白術10g、澤瀉30g、甘草10g。7劑,水煎服。
每次經行前1周左右開始服至月經中停,連服3個月。服藥後第一次月經有輕微疼痛,比過去好多了,患者很高興。第二次月經未痛,第三次也未再痛,痊愈。後以上藥蜜丸服3個月徹底治愈。
【按】案1實際上辮證準确,但是藥量不足,故患者又遭痛苦一周,我心中很是慚愧,用藥不到家,醫技不過硬, 好在迷途知返,終使患者漸入坦途,最後治愈,真謂“吃一塹長一智”。 以後用藥隻要辨證不誤,即大膽用藥,收效頗速,案2即是明例。除了藥量的問題外,再強調白芍治平滑肌痙攣導緻的疼痛較好,諸位還可探讨,這隻是我一家之言。
再論芍藥。臨床上除了止痛外,我還用于止血。用大劑量白芍止血,這是根據嶽美中經驗引 《芷園醫語》之說。白芍重用至一兩以上,止血效果往神妙而不可言。
【案3】劉某, 女,40歲。這是一例電話遠程指導治療的病例,患者在黑龍江,崩漏1個月,經血淋滿不斷,時多時少,人也虛弱無力,連上下樓的力氣都沒有了,頭暈、心悸,納少,惡心,大小便尚可,脈、舌象不明,西醫西藥止血無效,很是恐慌, 經人介紹, 電話來治。崩漏這麼長時間,盡管沒有面診,根據口述症狀,基本可以判斷為氣血虛虧,拟補氣斂澀,雙管齊下,
處方:生黃芪60g、當歸30g、生地黃30g、白芍100g、藕節30g、 生地榆60g、 生龍骨、生牡蛎各30g、仙鶴草50g、烏梅30g。3劑,水煎服。每日3次。
3天後電話複診,吃完藥,下血稍有減少,但惡心嘔吐,小腹下墜。令其加姜半夏30g、生姜10片, 再服1劑。後來訴,仍然惡心,想吐,吐不出來很難受。我認為是虛得太厲害,胃氣偏弱,藥輕病重。
又易方:生黃芪120g、當歸30g、白芍100g、 桑葉30g、生地榆60g、紅參15g、仙鶴草50g、烏梅30g ,大棗(切) 10g。2劑,水煎服,每日3次。
兩日後再診,血量減少,但還不淨,時有時無,量不多,人稍有精神。說明此方已見效,略為調整,擊鼓再進。上方白芍減量為60g,畢竟偏寒;再加海螵蛸15g,進一步固澀。
陳皮10g、炒三仙各15g、生姜6片,調胃。2劑,水煎服,每日3次。
兩日後,血已完全止住,但人還是虛,沒勁。此為虛虧的時間大長,無形之氣易補,有形之血難複。令其将人參歸脾丸合左歸丸,加一倍量,堅持服1個月,善後。[古道瘦馬醫案]
附: 羅芷園論白芍止血吐血、肺痨之咯血或吐血……中藥中之白藥,其止血之效力,乃至神妙而不可思議。上述數例,于麥角及其他西藥不能完全止血時,或再發更大吐血時,竟以白芍四錢至一兩, 佐以藕節一兩、漢三七一錢、生地四錢至八錢等藥而完全止血,且止血後均經過數年或數十年亦未見再發。或根本不用西藥,一遇吐血或咯血, 即以白芍為主藥與之,率皆一劑即有奇效。有時以白芍之方與麥角之方,每星期調換,令患者試服,十分之十皆于服麥角時期複發吐血,病勢反複,此例亦不下數十。故餘至今廢止麥角劑,并以餘之确實試驗與比較成績坦白說明于此。願中醫堅信白芍為止血神品,放膽用之;願西醫注意白芍止血,千真萬确,毫無流弊,迥出于麥角等止血西藥之也。
群賢見智錄
(1)于鵲忱教授自拟治痛緩急湯,用以和血舒筋、緩急止痛,療效頗佳。用白芍、甘草、川芎、牛膝、柴胡、僵蠶,随證加減,方中重用白芍30~ 50g。 [《名中醫治病絕招》]
(2)龔去非教授習以細辛治療三叉神經痛,同時配伍重劑白芍30~50g,止痛功效尤強。[《中華名醫特技集成》]
(3)周本善主任醫師常用白芍治療風陽頭痛、虛風眩暈、肝氣胸脅痛和胃脘痛等,用量為10~60g。周醫師認為白芍養血柔肝,功擅緩急止痛,其療效與用量相關。[《方藥心悟》]
(4)吳榮祖醫生用白芍30~60g, 配炙甘草,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肌肉痙攣綜合征32例,療效顯著。病在上肢,配桂枝、伸筋草;在下肢,加續斷、牛膝;在肩背頸,加葛根、川芎;在胸脅,加柴胡、桔梗;在腹部,加佛手、白術。[雲南中醫雜志,1991, 12 (1) : 20]
(5) 萬友生教授常用四逆散加味治療肝經郁滞胸脅疼痛,方中重用白芍60g,取其滋養肝體、柔緩筋脈、解痙止痛之功也。[《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
(6)司徒樹長教授認為慢性咳喘常有與肝氣上逆和心脈瘀阻相關者。若肝失所養,木氣亢逆,升動太過,勢必沖擊肺金,緻使肺金失其宣降功能,發為咳喘。故自拟柔肝降逆湯以降肝之逆氣,則咳喘自平。藥用白芍、杏仁、川厚樸、旋覆花、代赭石、枳殼、地龍、甘草。方中重用白芍60g,臨證每獲良效。[《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續集)》]
(7)朱志超醫生常用當歸、川芎、白芍、赤芍、白芷、獨活、細辛、僵蠶、薄荷、甘草為基本方,随證加減,治療偏頭痛,常獲佳效,方中白芍用量為30~ 120g。[四川中醫, 1992(11): 27]
(8)嚴燕翎主任醫師善用止痙湯加減治療面肌痙攣,方藥為丹參、杭白芍、葛根、地龍,其中杭白芍用量為10~150g,療效顯著。【中醫雜志,1985, 26(3): 77】
(9)桑景武教授是長春名醫,在治療消渴時,凡無明顯熱證,舌不紅者,皆以真武湯加減治之,方中白芍用量為50~ 100g。 [《古今名醫臨證金鑒.消渴卷》]
(10)郭維一主任醫師是陝西名醫, 曾治一盛夏畏寒大汗證屬少陰虛寒、營衛失和患者,藥用桂枝、白前,附子、白術、茯苓、幹姜、細辛、炙麻黃、薏苡仁、防己、甘草、大棗,方中白芍用量為120g。[古今名醫臨證金鑒●奇症卷》]
(11)劉廷俊醫生善用重劑白芍治療膽石症,藥用白芍、郁金、牡丹皮、柴胡、枳實、半夏、黃芩、大黃、幹姜,水煎服,方中白芍用量為100g。[《常用中藥特殊配伍精要》]
(12)曹春寶醫生臨床觀察研究發現,對泌尿系統結石,白芍用量達到20~50g時,确有促進結石排出之功效, 同時配伍利濕通淋藥,則其排石效果更佳。【《常用中藥特殊配伍精要》】
(13)程遠文醫生善用芍藥甘草湯治療婦女陰道痙攣症,方中白芍用量為100g,療程最長者2個月,治療過程中未發見有不良反應。 [《常用中藥特殊配伍精要》]
上一篇
治濕疹現代妙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