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焦有火,中焦濕熱,下焦寒涼用什麼藥調理?
我們正常并且健康的人應該是頭涼,腳熱,中央溫;但是現在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都是頭熱,下涼,中間堵了呢?上熱下寒體質的人,臉上總是冒痘痘皮膚粗糙得很,腿腳發涼,這些都會因為上熱下寒引起的,使得頭面部有虛火,而且我們的腿部又得不到陽氣的溫煦。
正如古代醫家所說“下焦寒而上焦自熱,欲使上焦隻熱變為清涼,必當使下焦之寒重變溫暖”,因為下巴是任脈終止的部位,任脈起與我們的子宮,上熱下寒,宮寒,任脈不通的人不僅平時臉上容易冒痘,經常口腔潰瘍,牙龈腫痛,往往還伴有脾胃虛弱,容易出現脾胃問題。
那麼對于上焦有火,中焦濕熱,下焦寒涼的人,除了要讓我們上焦涼,下焦暖,其次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們中間不再瘀堵。那麼我們可以用什麼調理方法呢?
第一:抓帶脈抓帶脈不僅可以瘦腰腹,還可以緊緻肌膚,收緊線條,保養卵巢,能夠健運脾胃。
上熱下寒,小肚子大,腰粗,腹部容易長肥胖紋,大便不通,肚子硬,有婦科問題,平時通過敲帶脈,抓帶脈每天100下,堅持一周就能感到褲腰大了。
第二:
【肉桂可治上火下寒問題】
肉桂功效: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洩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症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上焦火,中焦火,下焦火各吃什麼藥呢?意見建議:上焦火可用牛黃上清片、黃連上清丸、清心明目上清丸、清火栀麥片等中成藥。中焦火用栀子金花丸、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牛黃清火丸等中成藥。下焦火用當歸龍荟丸、夏枯草膠囊、龍膽瀉肝丸(軟膠囊)等
中焦有火下焦寒,怎麼調?每晚9點與你聊艾灸中焦有火下焦寒,怎麼調?來自馮名雨艾灸
網友提問:
馮名雨老師,我因為有多重慢性病,經常去看中醫。聽到中醫經常說一句話:“中焦有火,下焦寒”。這到底是是什麼意思呢?這種情況能不能通過艾灸來調理呢?
解答分析:
來聊這個問題,之前呢,我先給大家解釋一下何為中焦和下焦。
首先,上焦,中焦和下焦并稱為三焦。是中醫學中“五髒六腑”的六腑之一。與其他五髒五腑不同的是,三焦沒有一個确切的具體器官與之相對應。位于軀體和髒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是一個大腑,具有“孤府”之稱。
上焦:
指橫膈以上内髒器官,包括心、肺。
上焦如天,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彌漫之狀,灌溉并溫養全身髒腑組織。
中焦:
指橫膈以下至臍内髒器官,包括脾、胃、肝、膽。
中焦如地,中焦如漚,漚是浸泡的意思,形容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
下焦:
指臍以下至二陰部位,包括腎、大小腸、膀胱、子宮、卵巢等。
下焦如海、下焦如渎,是說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為傳導糟粕,排洩二便。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明白了:中焦火,其實指的就是脾胃肝膽火旺。而下焦寒,指的就是腎的命門之火虧虛或者常見的女性宮寒,四肢的冰涼,都屬于此類情況。
穴位推薦:
為了有效的解決這兩個問題,我推薦兩個穴位給大家。第一個是:中脘穴。第二個:陽池穴。
中脘穴,胃之募穴,還是八會穴之一的腑會。艾灸後能有效的調動脾胃的運化能力,增強脾胃原動力。
陽池穴,陽,指的是陽氣,池,簡單的說就是池水。陽氣在這裡彙聚成池水,你可以想象一下,這個地方的陽氣是不是特别充足呢?同時,這個穴位還是三焦經上的穴位,也是我們調理下焦問題的重要穴位。并且這兩個穴位都位于人體的前部,也是十分方便大家艾灸的。
中脘穴:
陽池穴:
上焦火下虛寒?醫聖張仲景告訴你,這樣調理上焦實熱更好中醫五養同調館
上焦火下虛寒?在如今這個時代裡面是非常的普遍,基本上十個人就有八個人有這個問題。之前有朋友問到:“為什麼百度都沒有上焦實熱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讨一下上焦火下虛寒。
上焦火下虛寒由什麼原因引起?
脾胃虛弱導緻氣血不足而運行不暢,由于氣血不足。肝藏血。無法供養肝血,因為肝血不足,血屬陰,陰虛導緻陽盛,所以肝火旺盛,所以上焦熱,由于脾胃虛弱。脾髒生血虛,氣血互化,所以血虛引起氣虛,氣虛則氣萬養的功能失調,不能溫暖下焦導緻下焦虛寒。
上焦火下焦寒從中醫角度來講是心腎不交引起的,心在中醫屬于陽,腎屬于陰,正常的情況下,心裡的陽氣下行到下焦來中和腎的陰氣,腎的陰氣上升到上焦來中和心的陽氣,這樣陰陽平衡,人體處于健康的狀态,而心腎不交,則出現下焦陰氣過多,出現怕冷,上焦火氣較旺,出現臉燙等症狀。
上焦火下虛寒會引起哪些症狀?
中醫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症狀叫“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
又按髒腑開竅,把目赤腫痛稱“肝火”,鼻扇氣喘稱“肺火”,口舌生瘡稱“心火”等等。
結合内在情況,這些火還可統分“虛實”兩大類,症狀重,來勢猛的屬實火;症狀輕,時間長并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的屬虛火。這種分類為有關治療提供了依據。
上焦火下虛寒中醫是如何調理的?
調理“上火”要注意兩點:
一是選用中藥,而不盲目投用西藥。因前者是調理全身以治本,後者卻隻能針對症狀治其标。
二是遵照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導赤散等,治“實火”用三黃片、牛黃解毒片等藥洩火,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見“火”就用三黃片之類,有時并不奏效,反而誤事。
知道了這些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醫聖張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是用什麼思路來調理上焦火下虛寒的呢?
這個思路是:打通我們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這樣上下對流,自然就上不熱下不寒了。運用甘草瀉心湯這個方子,打通中焦脾胃扶正,正氣内存邪不可幹,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雙管齊下,既治标又治本。
甘草瀉心湯的組成:甘草(炙)四兩、黃芩三兩、幹姜三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黃連一兩。
用法用量為: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這個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溫藥也有涼藥。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見上火就隻用涼藥,結果火暫時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頻率也越來越多,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讓患者苦不堪言啊。
但是大家都知道,半夏是具有一定毒性的,所以建議大家不要盲目選用,一定要先找專業的醫師進行咨詢。
今天的讨論,暫且就到這裡了。在上焦火下虛寒的調理上,審證求因,辨證施治。或藥,或針,或灸,或導引,術有多種,目的“打通我們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則陰虛火旺不再是魔鬼!
如何理解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很多朋友都去看過中醫,也經常聽醫生說過這樣的話:上焦有火,下焦有寒。那什麼是上焦,什麼是下焦,火和寒又是什麼呢? 因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會上焦有火下焦有寒因為三焦上包括了絕大多數的經絡。如果說經絡是支線,那三焦就是幹線。因此,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條經絡都重要。所謂“部位三焦”說,認為三焦并非是一個獨立的髒腑器官,而是用以劃分人體部位及内髒的特殊概念。上焦胸部,包括心、肺兩髒;中焦上腹部,從解剖部位來說,應包括脾、胃、肝、膽;下焦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正如《類經·藏象類》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案例之一:雙手很熱,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像個男的那樣興沖沖,可是,下半身肢體肥胖,特别是雙腳冰涼。-由于經常做按摩,後背确實比較通,肌肉的彈性也不錯,但是仍然出了不少的痧。尤其是雙腎處有小紅包,表示有腎結結石。
雙腎區經過刮痧拔罐後出的小紅包,這是她雙腎結石的體現
右腎部位紅包放大後的情況
不明白為什麼會手巨熱,而腳巨涼。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從來不知道累,但就是感覺不舒服。心窩下面有一個大硬結堵在那,就是這堵住了。
脘和中脘處,有一個大的硬結,就是任脈這個地方堵了臨床中經常遇到有些患者本身體質挺好,不容易生病,但是到了特殊的年齡段,比如更年期,就會出現渾身燥熱,甚至覺得頭皮都是熱的,除此之外還會出現口舌生瘡,口腔黏膜潰瘍,嚴重的形成灼口綜合征,口腔粘膜有燒灼樣疼痛,異常難受,還有的會中下焦虛寒,出現脾胃虛弱,不思飲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等脾胃虛弱的症狀,這時我們治療時,慣常的思路是清熱瀉火,覺得身體上焦火熱,或者存在陰虛火旺的情況,用藥也偏于苦寒藥物,比如黃連、黃芩等清熱藥物,但用後往往不理想,還會傷及脾胃之氣,這時我們就要返回頭來思考,是哪裡出了問題,是辯證還是用藥。
我們說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是什麼火,就是臣火,也就是李東垣所說的陰火論,君火屬心,像太陽一樣普照天下,溫煦全身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相火(臣火)應該在其位,在哪是正常的呢,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作用,如果相火越位,就是謀權篡位,也就是李東垣說的陰火,比如肝腎之火應該是在下焦,心肺之火,在上焦以清降為主,天一生水,把上焦的陽氣化為水降下來,脾胃居中為升降出入的樞紐,脾胃健壯,清陽一升濁陰則能降,肝随脾升,膽随胃降,各司其職這樣身體運行正常,風調雨順,但是當脾胃虛損時,脾氣不升,清陽不能升,火也降不下來,相火不在本位開始流竄時,人體的清陽升濁陰降的規律就會被打破,最常見的一是火在上,表現為頭悶頭疼,口舌生瘡,面部長瘡,下面火不足,不能溫暖腸胃,就會出現脾胃虛弱飲食不調等問題,如果下焦虛寒影響到女性子宮,還會影響生育,一是火在下,就會導緻下焦濕熱,會出現反複的婦科炎症,這種情況下的婦科炎症,如果單純考慮用清利濕熱的方法治療,一般經過治療雖然有效但卻總是反複,這時,就要考慮是不是存在中氣不足,身體虛弱的情況,因為李東垣在降陰火的時候,還要顧及到身體的中氣,如果中氣上不來,就是我們常說的提不住,病情還是會反複。
解構升陽益胃湯——升陽益胃湯的升陽藥我們常說一個人中氣十足,那中氣怎麼看,首先通過四診觀察一個人的精氣神,一個中氣十足的人,精力旺盛,說話有底氣,聲音洪亮,體态健壯,動作有力而靈活,通過望診觀察人的形态,中氣十足的人就好像一枚大棗一樣,長的圓潤飽滿,肌肉豐滿,色澤紅潤有光澤,坐立姿勢應該是坐如弓站如松,一看就是那種中氣十足的體質。而那些中氣不足的人,精神萎靡,神情倦怠,說話有氣無力,面色也是憔悴暗黃無華,身體也不硬朗,沒骨頭撐着似的,走路也沒勁,坐在那裡看上去好像一灘泥一樣,有些身體痰濕偏重身體偏胖的人,也就是黃帝内經說的骨弱肌膚盛,這種狀态我們用升陽益胃湯,升提人體的陽氣,使清陽升,人就會覺得身體輕快,變得有精神有氣力,而那些中氣十足的人不能過度升提人體的陽氣,如果升提嚴重,會導緻一些上火的病症,我們在用升陽藥物的時候,一定要看患者的面色,用升陽藥物的患者面色一般多憔悴無華,身體偏虛損,使用升陽藥物的時候還要注意四季氣候對身體的影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藥物的用量和用法也會有很大的區别,比如春天,陽氣生發旺盛,用升陽藥要輕清,如果在秋冬,陽氣處于沉降的趨勢,升陽藥物就要加重用量,即使是同一位患者處于不同時期,運用升清降濁的思路治療疾病也是有差别的。我們臨床經常遇到有的患者總是感到胸悶,活動後心慌,喜歡長出一口氣,感覺心胸部氣好像不夠用,深呼吸才覺得舒服,心下空落落的有空虛感,也就是老百姓說的絕的慌,一活動就胸悶長出氣,氣不夠用,想努力呼吸,見到這種現象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考慮患者肝郁氣滞,用藥時也着重用一些舒肝理氣的藥物,但是有時候有的患者氣短,胸悶,胸脅苦滿,我們不能一見到善歎息胸悶就考慮肝氣不舒,就認為屬于柴胡證,因為有的患者中氣不足時,也會胸悶氣短,而且中氣不足時,久之也會形成肝郁的狀态,所以這種情況下要提升身體的中氣,氣足身體自然恢複正常的升清降濁,症狀自然改善,如果是中氣不足伴有肝氣郁結,表現出肝郁的症狀,胸悶氣短善歎息,這個時候我們在提升中氣的時候要增加舒肝理氣養血的藥物。
升陽益胃湯針對的人群,多有中氣不足的情況存在,方子所針對的症狀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陽氣不升,也是因為中氣不足,不能生清陽,所以人會出現情緒低落,渾身疲倦沉重,有氣無力,升陽益胃湯中用黃芪、人參、甘草補中益氣,升提人體的陽氣,配合六君子湯起到補中益氣,提升陽氣的作用。
在臨床應用時,升陽藥的應用要從患者的體質,季節,病症調整升陽藥物的用量和用法,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解構升陽益胃湯(六)脾困寒濕,芳香醒脾解表化濕的藥物我們常說一個人中氣十足,那中氣怎麼看,首先通過四診觀察一個人的精氣神,一個中氣十足的人,精力旺盛,說話有底氣,聲音洪亮,體态健壯,動作有力而靈活,通過望診觀察人的形态,中氣十足的人就好像一枚大棗一樣,長的圓潤飽滿,肌肉豐滿,色澤紅潤有光澤,坐立姿勢應該是坐如弓站如松,一看就是那種中氣十足的體質。而那些中氣不足的人,精神萎靡,神情倦怠,說話有氣無力,面色也是憔悴暗黃無華,身體也不硬朗,沒骨頭撐着似的,走路也沒勁,坐在那裡看上去好像一灘泥一樣,有些身體痰濕偏重身體偏胖的人,也就是黃帝内經說的骨弱肌膚盛,這種狀态我們用升陽益胃湯,升提人體的陽氣,使清陽升,人就會覺得身體輕快,變得有精神有氣力,而那些中氣十足的人不能過度升提人體的陽氣,如果升提嚴重,會導緻一些上火的病症,我們在用升陽藥物的時候,一定要看患者的面色,用升陽藥物的患者面色一般多憔悴無華,身體偏虛損,使用升陽藥物的時候還要注意四季氣候對身體的影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藥物的用量和用法也會有很大的區别,比如春天,陽氣生發旺盛,用升陽藥要輕清,如果在秋冬,陽氣處于沉降的趨勢,升陽藥物就要加重用量,即使是同一位患者處于不同時期,運用升清降濁的思路治療疾病也是有差别的。我們臨床經常遇到有的患者總是感到胸悶,活動後心慌,喜歡長出一口氣,感覺心胸部氣好像不夠用,深呼吸才覺得舒服,心下空落落的有空虛感,也就是老百姓說的絕的慌,一活動就胸悶長出氣,氣不夠用,想努力呼吸,見到這種現象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考慮患者肝郁氣滞,用藥時也着重用一些舒肝理氣的藥物,但是有時候有的患者氣短,胸悶,胸脅苦滿,我們不能一見到善歎息胸悶就考慮肝氣不舒,就認為屬于柴胡證,因為有的患者中氣不足時,也會胸悶氣短,而且中氣不足時,久之也會形成肝郁的狀态,所以這種情況下要提升身體的中氣,氣足身體自然恢複正常的升清降濁,症狀自然改善,如果是中氣不足伴有肝氣郁結,表現出肝郁的症狀,胸悶氣短善歎息,這個時候我們在提升中氣的時候要增加舒肝理氣養血的藥物。
升陽益胃湯針對的人群,多有中氣不足的情況存在,方子所針對的症狀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陽氣不升,也是因為中氣不足,不能生清陽,所以人會出現情緒低落,渾身疲倦沉重,有氣無力,升陽益胃湯中用黃芪、人參、甘草補中益氣,升提人體的陽氣,配合六君子湯起到補中益氣,提升陽氣的作用。
在臨床應用時,升陽藥的應用要從患者的體質,季節,病症調整升陽藥物的用量和用法,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解構升陽益胃湯(四)升陽益胃湯與寒濕型感冒現在的人患有外感疾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感冒,一般的感冒,人們會自己去買點感冒藥,嚴重的會想到去找西醫治療,西醫治療風熱感冒的疾病比較多,喜歡用寒涼的藥物,但如果是風寒感冒虛弱型的感冒,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比如表虛感冒,發熱出虛汗,西醫怎麼治療,而中醫治療用桂枝湯調和營衛即可,例如,我們村的一個老太太,70多歲,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病多年,體質虛弱,感冒後發熱,西醫用藥後出現發熱多汗,渾身疼,治療多日不見好轉,來診後,根據發熱出汗的情況,用桂枝湯啜熱粥,一劑汗出熱退,經方強調的是方證對應,準确的辯證,有時候,一些體質比較差的患者,脾胃虛弱,或身體濕氣比較重,感染風寒後,往往會産生很多虛實夾雜的症狀,用經方治療缺乏針對性,這時用李東垣的治療思路扶正祛邪面面俱到,往往取得很好的療效。在服用解表藥的時候,我會跟患者說,在服藥後可以喝點熱米粥或者生姜大棗湯,因為大棗健脾補氣,能夠補益中焦,生姜擅走,熱湯能夠增加身體的熱量,更好的輔助藥物驅除病邪,但是有的患者在服藥後喜歡吃一些高營養的食物,比如牛奶肉類,但是這類高蛋白的食物到身體裡後,消化這類食物的同時會消耗身體的陽氣,反而不利于身體調動陽氣祛除病邪。所以,服用祛邪解表的藥物時,會告訴患者服藥後要禁忌食用高營養高蛋白食物。在傷寒論中,張仲景用桂枝湯治療表虛自汗發熱時,服藥後需要啜熱粥以助藥力,也是這個道理。
中醫治療外感疾病,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風寒感冒治療時用辛溫解表劑,比如風寒瘀閉無汗時用麻黃湯,有汗時用桂枝湯,風熱感冒用辛涼解表劑,治療時用銀翹散、桑菊飲。
還有的人感冒延遷,如果身體有寒有濕的話,就是我們說的濕家,就會形成寒濕感冒,這種人多中氣不足,身體寒濕重,伴有風寒濕,氣血痰,寒氣無法從表解,這時我們在治療的時候,就要用藥解散風寒濕閉,這時治療離不開辛燥之藥,李東垣最常用的藥物是羌活、防風、蒼術,寒濕閉甚,最常用的是九味羌活湯,裡面加用了細辛、川芎、白芷加強祛風、散寒、除濕的功效。
所以外感疾病治療除了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對于體虛濕盛的寒濕感冒我們還可以辛燥解表。
這種類型的感冒,讓我們結合升陽益胃湯的适用人群,怠惰嗜卧,體重節痛,食不知味,慘慘不樂,就會發現,很多人身體濕氣重,渾身不舒服,肢體沉重乏力,肢節酸痛,頭悶頭昏,這時升陽益胃湯中的羌活、獨活、防風,解表燥濕,祛風除濕,同時身體還存在寒濕内閉,陽氣内郁不能生發的症狀,往往表現為晨起乏力,困倦疲憊,少氣懶言,頭暈嗜卧,飲食無味,升陽益胃湯中六君子湯運脾利濕,同時加了人參、黃芪升陽益氣除濕,這種寒濕患者除了風寒濕,還有上火的症狀,口舌生瘡,牙疼,咽疼,眼澀,耳鳴耳疼,升陽益胃湯中用黃連清理身體的濕熱,所以升陽益胃湯治療的就是身體内有濕,外有寒,風寒濕熱瘀閉體内,陽氣不升的情況,這種患者的身體狀況就好像是寒濕感冒延遷日久不愈。
這也很符合現在人的體質現狀,飲食膏粱厚味,身體痰濕旺盛,但缺乏鍛煉,尤其是一些女性,經帶産後,就會出現身體寒濕常攜帶的狀态。
這類人群平素體質虛弱,如果感受風寒後,就會形成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外有寒濕瘀閉,内有濕熱積滞,飲食停滞,這時我們用升陽益胃湯或者說是升陽益胃法,随症加減,升陽益胃,扶正固中,解表通裡,升清降濁,使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恢複正常,使身體神清氣爽,身體輕快,精氣神充足。
健脾益氣,升陽祛濕的方劑—升陽益胃湯黃芪二兩 人參 半夏 炙甘草各一兩 羌活 獨活 防風 白芍各五錢 陳皮四錢 白術 茯苓 澤瀉 柴胡各三錢 黃連二錢教你做黃芪煲牛肚 健脾益氣、養胃消食
2013年09月17日 09:58來源:廣州日報
關鍵詞:健脾益氣 養胃消食
每逢節假日前我們都提醒街坊們要消食、開胃,秋日時的調理與春夏時不一樣,暑氣漸去,秋意漸到時則要以健脾胃為主,今日靓湯宜中藥黃芪煲牛肚。民間認為牛肚能消積除滞健脾益胃,而中藥黃芪性味平和,具健脾補中、益氣之功。合而為湯則有益氣血、健脾胃之功,主治脾胃氣虛型的消化不良、氣短乏力、食後腹脹等。
材料:黃芪50克、牛肚500克、紅棗3個、生姜4片。
證治經驗:益氣健脾治療胃癌烹制:黃芪稍浸泡,洗淨;請售者把牛肚處理幹淨,用鹽再搓擦淨;紅棗去核。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
錢伯文 江蘇無錫人,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 中醫腫瘤專家有四十餘年的臨床實踐,對于腫瘤的治療,主張從調整整體着手,充分發揮正氣的抗癌作用。通過長期的實踐,初步總結了腫瘤妁辨證施治規律,用于臨床行之有效。 擅長診治腦瘤、胃癌、肺癌、肝癌、腸癌、乳房癌、卵巢癌等各種腫瘤療效顯著。 著有《研究祖國醫學,探索治癌規律》《腫瘤的辨證施治》、《扶正祛邪相結合治療癌症》、《錢伯文醫案》《抗癌人生》等,其中《腫瘤的辨證施治》一書尤受歡迎。 病因胃癌多由于長期飲食不節,情志抑郁不舒,漸緻氣機失常、經絡不通、瘀毒留滞、痰濕結聚、正氣虛餒而形成、早期可見上腹不适、納呆消瘦、惡性嘔吐、、黑糞等症,晚期則出現淋巴結腫大,腹部腫塊或見腹水等。以脾胃功能失調為本,實邪留滞為标,而脾胃氣虛常貫穿着胃癌的各個階段,如氣陰兩虛,氣虛氣滞,氣滞血瘀,氣滞痰濕内停等,這是胃癌常見病機,故益氣健脾法是治療胃癌的最常用的法則。旨在通過補益胃,培土化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指出:“人以胃氣為本”;“土為萬物之母”;“内傷脾胃,百病由生”,說明脾胃在人體中居重要地位,與各種疾病發生有密切的關系。導師認為脾胃功能強健,則正氣充足,難以發生惡疾,脾胃一弱,化源衰竭,則正氣虧虛,各種病理産物聚集,成為胃癌的重要病理機制。因此導師臨證對于胃癌證屬脾胃氣虛者,必以健脾益氣,扶助脾胃功能為治療主旨。 用藥 常用異功散、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等方加減運用。這些方劑調補脾胃最佳,藥力平穩和緩,對胃癌較為适宜。清代醫家張路玉說:“氣虛者,補之以甘,以參、術、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中和)之德(性能),故為君子。若合二陳,則補中微有消導之意。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本,胃氣旺則五髒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故凡病久不愈,諸藥不效者,惟有益胃補腎二途,故用四君子随證加減。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脾胃),使藥氣四達,則周身之機(氣機運行)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不效哉。是知四君、六君為合命之本也。” 參苓白術散 參苓白術散亦是補脾胃的代表方。本方由四君子加山藥、扁豆、蓮肉、砂仁、米仁、桔梗等組成。四君本為脾胃氣虛的基本方劑,現又加上補脾的山藥、扁豆、蓮肉;和胃理氣的砂仁;理脾滲濕的米仁,載藥上行的桔梗。從功效來說,其補氣健脾之功勝于四君子湯,且有滲濕保肺之功,全方藥性平和,無寒熱偏勝之弊,故導師多用本方,治療胃癌患者症見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吐瀉體弱等,用以補氣健脾、和胃滲濕,自有良效。補中益氣湯為東垣創立的著名方劑之一,是依據“損者益之”“勞者溫之”“甘溫除熱”的理論制訂的,是補氣升陽的代表方。主治飲食勞倦、脾虛氣弱,内傷寒熱之證。李東垣謂:“内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内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内傷不足之病,敬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 他又謂“飲食不節則胃病生,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洩瀉”。導師宗古人之意,認為脾胃為營衛氣血之源,飲食勞倦,傷及脾胃,則氣血虛損,發生大熱。脾氣不升,清陽下陷,則大便洩瀉,或為脫肛。如見胃癌患者顯上述症狀,導師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以黃芪益氣為君藥,人參、甘草補中為臣藥,用甘溫補氣以治氣虛身熱内傷之火;白術燥濕健脾,當歸養血調營,陳皮行氣去滞,醒脾和胃,補而不滞均為佐使;更用升舉清陽的升麻、柴胡,以為引使。全方合用取其升陽益氣,補中固衛,勞倦得之,寒熱自除,氣陷自舉,從而取得改善症狀,穩定病情效果。 辨證治腫瘤,黃芪有殊功 黃芪,是一味臨床常用的補氣藥物。錢老用于治療腫瘤的經驗。 中醫學認為,腫瘤的發生,或因瘀血阻滞,或因濕濁内停,或因熱毒壅滞,或因氣滞血凝,雖然病因不一,但主要還是取決于正氣的盛衰。錢老認為,正氣是機體對病邪的低抗力和自然修複力,所以正氣在腫瘤的發生、發展與轉歸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從臨證所見,腫瘤确實常見神疲乏力、胃納不佳、少氣懶言等虛象,而其中氣虛之象尤為明顯,因此他把黃芪應用于腫瘤臨床。 黃芪特點 黃芪補氣而入肺脾兩經,長于補肺脾之氣,故多用于肺氣不足,脾氣虛弱的中晚期肺癌、縱膈腫瘤以及胃癌等,常與黨參、白術、茯苓、等配合應用。黃芪性溫主升,功能升陽益氣,故又常用于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等腸道惡性腫瘤,這類病人往往有脾虛的表現,尤其常見大便溏薄,惡心吐,胃納不佳等脾陽不振,清氣不升之象,用黃芪配伍升麻、柴胡等,常常能取得滿意的療效。黃芪補氣而能攝血,益衛而能固表,所以又可用于多種症見氣不攝血之出血,或肌表不固之自汗、盜汗等症。據資料表明,黃芪中含有較豐富的微量元素----硒,同時黃芪還能調整人體細胞内CAMP與CGMP的含量,以及增強網狀内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從而有利于抑制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臨床巧配伍,合群顯妙用 中醫認為,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錢老根據複雜多變的病情變化,針對病變的各個環節,将黃芪通過不同的配伍,擴大治療範圍,提高療效。 相須相使配伍 如黃芪配當歸,益氣而生血,加強了補血的作用,适用于晚期腫瘤患者血虛體弱,面色huang白之症。黃芪配茯苓,益氣而利水,加強利水消腫的作用,适用于消化道腫瘤及膀胱腫瘤症見脾虛氣弱,水濕内停,小便不利,面浮足腫,胸水腹水等。 補散配伍 如黃芪配防風,固表祛風。黃芪得防風可無戀邪之弊,防風得黃芪可不緻發散太過,補中寓散,散中寓固,适用于各種腫瘤見衛氣不固,汗出、自汗之症。通升配伍:如黃芪配枳殼,升陽益氣輔以理氣通降,可用于腸道惡性腫瘤氣虛下陷,肛門墜脹,便秘等。此外,以黃芪為主藥組成的益氣扶正之方,可配合放射療法、化學療法,以減輕病人的反應,增強病人的體質,提高對放療、化療的耐受性,從而增強其效用。藥理實驗也證明,黃芪能促進小白鼠周圍血中的白細胞增加,能對抗化學物質、放射線和其他原因而引起的人類白細胞減少。 正确調劑量,輕重皆相宜 黃芪治療腫瘤,用大劑量還是用小劑量,各家觀點不同。一般說來,早中期腫瘤病人,機體抵抗力尚可,氣虛之象并不嚴重,主要用黃芪扶正以祛邪,劑量不宜過大,以防留邪或礙胃之弊;中晚期病人,體質大多比較虛弱,虛象明顯,則劑量可适當大些。若病情比較複雜,處方用藥時要做到既照全面,又力求平穩,常常藥味較多,黃芪的劑量就不能過大;相反,若病情比較單純,用藥較少,則黃芪用量可大,以做到藥專力宏。總之,掌握黃芪劑量的關鍵,還是依據邪正的盛衰而定。 錢師認為扶正與祛邪的辨證應用,是治療疾病取得療效的關鍵。以往治腫瘤一般是早期攻邪為主,中期攻補兼施,晚期以扶正為主,而導師并不拘泥這一規律,認為早期也應補,晚期也應攻,全賴病情的标本虛實,輕重緩急而兼顧攻補,尤其治療晚期患者切不可拘泥晚期而一味求補,尚須補中有洩、洩中有補,即補中有攻,扶正與抗癌并舉。 錢師宗古人“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醫宗必讀·積聚》)和“正氣虛則成岩”(《外證醫編》)之意,認為腫瘤之形成,本身就是由于機體功能虛弱,不能抵禦外邪,緻邪氣内侵,造成人體氣血陰陽失調所緻。即所謂的由虛緻實,由實緻虛。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病人都不是單純地表現實證與虛證,而是虛實夾雜,病情複雜。因此,錢師處方大多數是攻、破、補養并舉。或大隊攻破藥中加入扶正方藥;或于大隊補養藥中加攻堅之藥;或攻破補、養,兼施同用。這與患者本虛标實的病機是相适應的。 錢師對本虛标實之腫瘤患者,尢其對晚期患者注意補中有洩,因補而不通可緻氣壅留邪,又使藥力難達病所則病邪更盛,正氣亦竭而入危矣。故導師言切不可拘泥晚期而一味求補,尚須補中有洩,洩中有補。如癌晚期宜健脾、益氣、和胃、利濕治療,選用黃芪、白術、茯苓,等健脾益氣、和化濕雙功俱備之品,在大劑量作用下,屢見效驗,藥後患者脾醒納增,脾胃氣機得以通降,而面浮足腫者則現小溲轉利,腫勢消退。導師說腫瘤為有積之物,此病非攻難消。宗“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意,導師酌情選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濕,軟堅散結等法,但患者多兼正氣虛虧,宜根據病情攻中寓補才能攻而中的,補而應手。導師臨證常取扶正為基礎、攻堅為主導的治療方法,并注意到攻堅之品有耗傷正氣之虞,故在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物時常以益氣健脾、補氣扶正之藥佐之。 錢伯文用黃芪治療癌症及腫瘤心得黃芪,是一味臨床常用的補氣藥物。錢博文教授深研黃芪之性能,黃芪抗癌,黃芪治療腫瘤,幾十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辯證治腫瘤,黃芪有殊功
中醫學認為,腫瘤的發生,或因淤血阻滞,或因濕濁内停,或因熱毒壅滞,或因氣滞血凝,雖然病因不一,但主要還是取決于正氣的盛衰。錢教授認為,正氣是機體對病邪的抵抗力和自然修複力,所以正氣在腫瘤的發生、發展與轉歸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從臨症所見,腫瘤病人确實常見神疲乏力、胃納不佳、少氣懶言等虛證,而其中氣虛之象尤為明顯,因此他把黃芪應用于腫瘤臨床。
黃芪補氣而入肺脾兩經,長于補肺脾之氣,故多用于肺氣不足,脾氣虛弱的中晚期肺癌、縱膈腫瘤以及胃癌等,常與黨參、白術、茯苓、蜀羊泉等配合應用。黃芪性溫主升,功能升陽益氣,故又常用于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等腸道惡性腫瘤,這類病人往往有脾虛的表現,尤其常見大便溏薄,惡心嘔吐,胃納不佳等脾陽不振,清氣不升之象,用黃芪配伍升麻、柴胡等,常常能取得滿意的療效。黃芪補氣而能攝血,益衛而能固表,所以又可用于多種癌症見氣不攝血之出血,或肌表不固之自汗、盜汗等症。
據資料表明,黃芪中含有較豐富的微量元素----硒,同時黃芪還能調整人體細胞内CAMP與CGMP的含量,以及增強網狀内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從而有利于抑制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二)臨床巧配伍,合群顯妙用
中醫認為,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錢老根據複雜多變的病情變化,針對病變的各個環節,将黃芪通過不同的配伍,擴大治療範圍,提高療效。
相須相使配伍:如黃芪配當歸,益氣而生血,加強了補血的作用,适用于晚期腫瘤患者血虛體弱,面部因氣血虛而發白之症。黃芪配茯苓,益氣而利水,加強利水消腫的作用,适用于消化道腫瘤及膀胱腫瘤症見脾虛氣弱,水濕内停,小便不利,面浮足腫,胸水腹水等。
補散配伍:如黃芪配防風,固表祛風。黃芪得防風可無戀邪之弊,防風得黃芪可不緻發散太過,補中寓散,散中寓固,适用于各種腫瘤見衛氣不固,汗出、自汗之症。
通升配伍:如黃芪配枳殼,升陽益氣輔以理氣通降,可用于腸道惡性腫瘤氣虛下陷,肛門墜脹,便秘等。
此外,以黃芪為主藥組成的益氣扶正之方,可配合放射療法、化學療法,以減輕病人的反應,增強病人的體質,提高對放療、化療的耐受性,從而增強其效用。藥理實驗也證明,黃芪能促進小白鼠周圍血中的白細胞增加,能對抗化學物質、放射線和其他原因而引起的人類白細胞減少。
(三)正确調劑量,輕重皆相宜
黃芪治療腫瘤,用大劑量還是用小劑量,各家觀點不同。一般說來,早中期腫瘤病人,機體抵抗力尚可,氣虛之象并不嚴重,主要用黃芪扶正以祛邪,劑量不宜過大,以防留邪或礙胃之弊;中晚期病人,體質大多比較虛弱,虛象明顯,則劑量可适當大些。若病情比較複雜,處方用藥時要做到既照全面,又力求平穩,常常藥味較多,黃芪的劑量就不能過大;相反,若病情比較單純,用藥較少,則黃芪用量可大,以做到藥專力宏。總之,掌握黃芪劑量的關鍵,還是依據邪正的盛衰而定。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