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好!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味通瀉三焦的中藥,說到這個中藥,那就得先說說與它密切相關的中藥之花。
大家知道嗎?在衆多中藥之花中,有兩種最香,一種是 金銀花,而另外一種則是 栀子花。明朝沈周在《栀子花詩》裡描述:“雪魂冰花涼氣清”,說的就是它花開似雪,且吐清涼之氣,卓爾不群的氣質,不過咱們今天的主角可不是栀子花哦,而是它的果實—栀子!
有花必有果,栀子花好,果實更是中醫裡的一味良藥。
中藥裡的清火高手—栀子 栀子屬于茜草科植物,栀子的花、果、葉均可入藥,是 清熱解 毒的佳品。 中藥中常稱的“栀子”指的是其幹燥成熟的果實。《神農本草經》說:栀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功于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
黃芩偏清上焦熱,黃連偏清中焦熱,黃柏偏清下焦熱,栀子清三焦火。
三焦之前有給大家介紹過,咱們這裡再回顧一下,三焦是一個中醫概念,是“六腑”之一,分為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膈以上部分,包括心肺兩髒、頭面部及上肢;中焦指膈以下,肚臍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膽等髒腑;下焦指肚臍以下的部分,包括小腸、大腸、腎、膀胱等;三焦是人體之氣上下運行的通路,也是人體的水液上下運輸的通道。
自古以來,人們運用栀子的苦、寒性來治療三焦濕、熱症候。栀子清洩三焦之說,便是人們在數千年來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那麼如何清,什麼樣的情況可以用栀子呢,詳細點給大家說。
三焦之火常表現為實火上焦(心、肺)有火常表現為:頭痛、目赤、舌尖紅、口幹、口苦、潰瘍、耳鳴、咳嗽等;
中焦(脾、胃、肝、膽)有火表現為:口臭、消谷善饑或不思飲食、呃氣上逆、脘腹脹滿等;
下焦(腎、膀胱、大小腸)有火則表現為: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
那有火了怎麼辦,我們從生活中的小點給大家細說,大家也能更好的結合自己的情況來理解。 瀉心火:中醫認為,肝開竅于目。肝火一旦旺盛,就容易循着經絡,直接“燒”到眼睛,所以肝火旺不旺,看眼睛就知道。
肝火旺會出現眼睛幹澀、眼睛痛、甚至發紅等症狀。肝火旺的人還容易生氣,中醫常說,氣大傷身,凡是肝火容易旺的人,可以在家中備點栀子,在出現說的這些情況的時候,泡上一杯栀子茶,瀉肝火!
瀉胃火:
有些朋友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家看看身邊的朋友有沒有這樣的,剛吃完燒烤、或者比較辣的食物,胃就痛的厲害;剛吃完火鍋,就長口腔潰瘍,牙龈腫痛,愛吃生冷的食物,但一吃就感覺自己胃部火熱火熱的,要噴火一樣。在中醫看來,這些大都可以歸結為:胃熱痛。
胃于人體屬于一個較為溫和的器官。吃了過于寒涼或者過于燥熱的食物,都會對胃産生不小的刺激。那遇到此類情況怎麼辦呢?
還是用栀子。
另外像咽喉紅腫熱痛、口臭、關節腫痛、扭傷(用栀子外敷),都可以采用栀子進行調理,栀子的主要的功效與作用就是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消腫止痛。
栀子清熱是從上往下把熱火降入三焦水道,通過小便排出去,所以你用栀子泡水來喝,喝到什麼程度就可以了呢?到渾濁的小便轉為清白,這就剛剛好。
栀子清洩三焦濕熱之功效不僅與其苦、寒藥性有關,更重要的是栀子本身“質輕揚”、“性屈曲”。
栀子“質輕揚”故而其升可散上焦之伏火;栀子“性屈曲”故而其降可洩下焦之邪火,居于中焦則可清瀉中焦濕熱。進一步說明了栀子是依賴其“可升可降”的藥性特點來清洩上、中、下三焦之熱邪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大家會發現,貫徹全文的就倆字:瀉火!
總的來說,上火了,來點栀子總沒錯!栀子的常規用量在5-10克。
最後的注意事項大家也不能落下。
注意:
栀子清火,清的是實火,在上火的同時,舌苔黃、小便黃、大便幹結、這樣的屬于實火。
栀子苦寒,可能會引起輕度腹瀉,所以脾胃虛弱的人最好不要用。以免雪上加霜。
(栀子是一味中藥,如果有明顯的不适症狀還是遵醫囑用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