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位學弟跟我說,他未來想創業當老闆,但不知自己适不适合。于是他問我:“究竟什麼樣的人,才适合當老闆呢?”
這個問題,讓我回想起CEO王力曾在上的一番吐槽:
來源:@王老闆微博
以往人們對于老闆的認知,偏向于電視熒幕中的光鮮帥氣。可老闆真正的樣子,卻恰恰相反:
幹枯分叉的頭發、迷惑無神的雙眼、蠟黃起痘的皮膚、發福失調的身材。
這些都是老闆們為了打拼事業,所付出的代價。
來源:@王老闆微博
他們為事業傾盡所有,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
對于想當老闆的人而言,如果你能做到以上這些,就等于拿到了當老闆的“敲門磚”。
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如果想在老闆的位置上長期做下去,這3個問題不解決,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01沒有賺錢,隻會搞面子工程在現實中,“畫餅”是老闆的必備技能。
承諾的多,能兌現的少。虛頭巴腦的多,實際的東西少。
久而久之,這成了員工的槽點,大家都覺得自己被老闆忽悠欺騙了。特别是新一代95後、00後員工,對老闆玩的這些路數,更是嗤之以鼻。
但問題是,老闆為何要這樣呢?
開公司并不是開玩笑,睿智的老闆們更不會拿自己的事業,當成“”。
他們之所以“畫餅”不兌現,主要是因為公司不賺錢。
集團前董事長宋志平,曾分享過一個例子:
2003年“非典”剛結束,他就去到魯南水泥廠調研。廠區員工着裝,辦公環境都非常整潔。
在開會時,對方老闆也講了很多與企業發展相關的案例,一聽都是好事。但卻閉口不談效益指标,隻是講了“場面話”。
一追問,宋志平才知道公司根本不賺錢。
類似的例子,在現實中還有很多。
比如有些老闆,講起話來雲山霧罩一大堆,展示的PPT豐富多樣令人眼花缭亂,但被問到效益時就開始吞吞吐吐。
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是因為業績不好,公司不賺錢,因為臉皮薄,就隻能畫大餅搞面子工程;
其次是公司指導思想有問題,缺乏效益觀念,什麼事都用“大概”,“也許”搪塞過去,無法用利潤去說話。
現在的員工都很現實,公司不賺錢,他們拿的工資少,肯定不樂意。
就比如我身邊一位老闆,在第一次創業時,讓員工過得特别寬松,平時上班不打卡、晚上不加班、每周都有聚餐活動、能想到的福利都給了。
可就是因為公司不賺錢,盈利少,最後很多員工都跳槽離開,還在背後說公司的壞話。
由此可見,老闆一但不賺錢,員工都瞧不起。
雖然互聯網領域,比如亞馬遜、這種巨頭,在發展初期都是一直虧損不賺錢,可這種例子無法複制。
對許多普通創業者來講,我們沒有資本加持,也沒有光鮮背景。為了活下去,在業務發展初期,肯定要以賺錢為第一要務。
如果你不能讓公司賺錢,整天隻會用面子工程來忽悠員工,那就真不适合當老闆。
02沒有思路,隻會整天亂跟風在東北這邊,有一句順口溜叫:“熊瞎子掰苞米,東一棒西一棒。”
意思是,沒有專心做好一件事,整天想這想那,最後啥都沒撈着。我之前的老闆,就是這樣的人。
他運氣其實不錯。
在剛創業時,就趕上了國内新媒體發展的大潮,依靠轉載+原創内容輸出,就做出了好幾個粉絲達百萬級的公衆号。
也許是機遇來得太容易,他從來沒有仔細思考過公司的未來戰略應該怎麼走。
我說的一點都不誇張,真的就是不動腦,然後隻會一味跟風模仿,看别人整啥,他就要我們整啥。
然後我們這些員工可累慘了,就像驢一樣,今天被老闆安排做社群、做知識付費;明天老闆又心血來潮,想要做電商、做直播帶貨;
後天又看到誰誰,弄出流量收割的辦法,他又想讓我們成為操盤手,玩裂變。
其實每個領域都有專業的強手。盲目跟風走多元化,不僅讓我們丢掉了原本在内容輸出領域的優勢,還讓我們嘗試的這些舉措,變得徒勞無功。折騰完一流十三招,最後公司啥都不行。
在《經營制勝》這本書中,作者宋志平也提到過類似例子:
作為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他每個月都會給很多老闆們講課,課程的一個重要内容,就是要讓上市公司堅守主業。
可有些老闆就是不聽啊。
在15~16年市場比較好的時候,他們覺得機遇多,就質押股票來貸款,拿到資金後,就盲目開始投資。
最後投資都沒賺錢,去杠杆的時候錢又拿不回來,股票就被平倉。一直到現在,這個問題都沒有解決,很多公司老闆都被套在其中。
因此,當老闆最忌諱的,就是“熊瞎子掰苞米,東一棒西一棒。”在任何時候,業務都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近幾年,随着網絡信息的大量普及,很多新概念被炒了出來,新的玩法,新的風口,讓很多老闆抵不住誘惑,最後深陷其中。
其實做生意大家都知道,哪有那麼多便宜可占啊?若是真是一個機遇,聰明人早就靜悄悄地悶聲發大财了。
能夠被推到明面上的那些事,都是一些套路與陷阱。沒有任何一種選擇,不需要付出代價。
作為老闆,我們永遠都沒法賺到,超出個人認知範圍之外的錢。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抵擋不住誘惑,或者心裡并不知道主業要做什麼,也不知道該堅持什麼,那就真不适合當老闆。
03沒有成長,隻會燈下找鑰匙之前跟咨詢公司朋友聊天,她們最常提到的一個點,就是許多民企老闆,很願意“在燈下面找鑰匙”。
說白了,就是他們曾經在某些領域成功過,錯把一些運氣、機遇當成了自己的實力然後就劃地為營,守着不出來了。
等到後續行業有變化時,再用之前的方法,不管對不對,先做了再說。這導緻許多老闆的決策在後續都成了嚴重的失誤。
比如,我之前曾供職的一家創業公司,老闆在創業前,是一家集團的副總。
若要單論專業能力,她确實很牛,也值得我們學習。可在公司整體的把控上,還有對下屬的關系維系上,老闆做的并不好。
首先,對于公司整體把控,初期肯定要以簽單賺錢,還有招聘人才為主。
可在談客戶時,她壓根不給我們授權,必須要賣高價,不能便宜。在招聘人才時,她還在擺譜,就弄出一副愛來不來,就給你這些條件的傲氣。
結果可想而知,單子沒人簽,人才也沒人來,公司業務做的稀裡糊塗。
可能在老闆眼中,過去的成功讓她足以藐視當下的一切。
可在我們眼裡,自從來到這家公司,老闆就沒有一丁點成長與進步。
宋志平在《經營制勝》中也曾提到,公司失敗,往往是因為他們總用過去的成功經驗。
對老闆來講,如果不創新、不成長、不研究新的方法,公司早晚都會被變化所颠覆。
雖然過去成功的經驗,我們需要銘記,但在另一個層面,成功也是失敗之母。
之前的路徑與方法,未必适合當下。
所以,如果你沒法保證自己可以持續成長,也不肯割舍曾經的成績,還在擺譜裝樣子。那我勸你千萬别當老闆,這完全就是找罪受。
但話說回來,要是以上三種情況,你都有勇氣可以解決,那恭喜你,當老闆這條路,你可以繼續堅持。
解決了能不能當老闆的問題,剩下的就是我們怎樣做,才能坐穩這個位置,成為員工眼中的好老闆?
對于這方面,有方法秘訣麼?
朋友,當然有啊!請繼續往下看。
04當老闆的秘訣,就是要學會經營面對當今新技術革命與行業需求的快速變化,很多老闆會認為,把公司業務做好的唯一标準,就是管理。
但實際上,管理是職業經理人的事情,老闆最應該做的,是經營。
試想一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經營家庭”“經營自己的社”“經營一家小店”等類似的形容。
因為這些事重要,我們想用心做好,所以需要經營。
而管理呢,更像是以任務為導向的拿錢辦事,職業經理人拿多少工資,就聽安排,給解決多少問題。
但在當今這個時代,大量技術和經驗已經嵌入智能化的機器,作業人員的數量大大減少,傳統管理的效能正在減弱。
公司要盈利賺錢,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市場、創新、與商業環境,解決這些難題,需要的是經營。
正如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所言:“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經營是做正确的事。”
因此,若想做正确的事,實現經營目标,老闆就需要比職業經理人更加用心,我們不能把視角隻放在管理這一攤上。
而所謂經營能力,就像是街坊鄰居那種,能“張羅事”,把公司業務從一潭死水中,盤活起來,并且能夠持續獲得成長,不會被時代的“洪流”吞噬埋沒。
從短期視角看,落到實處就是先賺錢,讓公司得到健康發展。其次是富足員工,讓他們獲得成長,賺到滿意工資。
從長期視角看,落到實處就是通過績效收益,回報投資人。再通過承擔公共責任,去回報社會。
雖然經營說着很容易,但若真想做到,這就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本文來自公衆号 ,作者:晉良,36氪經授權發布。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