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彙”。列位看官,話說人之大寶, 莫過心腎之陽。心陽足,鼓動心血。腎陽足,溫煦百骸。心腎之陽,命之根本。心腎之陽衰微,則危在旦夕。
但是于身體而言,在疾病的折磨下,它終有一日,會危在旦夕。
這一點,誰都逃不開。
不過,請不要忘記,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有韌性。中華民族的堅強、忍耐,令我們成為善于創造奇迹的民族。
這奇迹,就是起死回生。
那麼,面對疾病的折磨,病入膏肓之人,真的能起死回生嗎?
有些時候,确實可以。即便是在醫學科技并不發達的古代。
今天在這裡,我們就來和看官聊一聊,祖國傳統醫學的一份起死回生之術。它隻用三味藥,達成回陽救逆之功。閑言少叙,先把它介紹給你——
炙甘草6克,幹姜6克,附子15克,水煎服。
此方者何?乃四逆湯也。它出自《傷寒論》,誕生于1800多年前,拟制者,乃是張仲景。看官須知,這張方,乃是中醫世界裡溫裡劑、驅寒劑的基本方、始祖方。中國人用它救命,已經數千年。我們的祖先,乃至祖先的祖先,說不定都受過它的恩澤。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這方子對你我都曾有過救命之恩。我們欠它一份尊敬和謝意。
它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呢?
話,要從頭說起。
看官,你可知中華古醫學是如何看待、認識命懸一線、危在旦夕的病人嗎?方法和角度之一,取之于六經辨證。什麼是六經辨證?它是中醫辯證方法的一種。簡單說,疾病沿着六經傳變,一層有一層的含義,一層有一層的治法。而當病邪來到少陰經的時候,的确就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少陰經,我們耳熟能詳,有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少陰經,和心、腎密切相關。病在少陰到底是怎樣一番光景?如開篇提到的,乃是心腎陽氣衰微。用中醫的術語講,這便是少陰病心腎陽衰。其表現就是,手足厥逆(意思是發涼,而且這一涼就涼過了膝蓋和雙肘),身體惡寒,蜷縮在一起,精神萎靡,想睡覺,甚至昏迷不醒,面色蒼白,病人可能腹瀉,也可能嘔吐。盡管嘔吐,但是不渴,不想喝水,舌苔白滑,脈象微細。
看官如果少懂一點醫學知識,就該明了,上述這種種症候,怎麼看怎麼像心梗、心衰、心源性休克之類的病人。沒錯。臨床上常見的少陰病,就出現在心血管病急性發作的時候。當然,這少陰病,并不僅僅隻是等同于心血管病發作。隻不過,部分心血管疾病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會出現少陰病心腎陽衰的方證。總之,這是中西醫結合領域的話題,我們就暫且不提了。
面對這樣的光景,以仲景先師為代表的上古醫家,有着充分的認識。如前所述,少陰者,心腎也。心與腎,一個藏火,一個藏水。一個主血脈和神志,一個主真陰和真陽。它們是構成生命大廈的骨骼,心腎陽虛,意味着骨骼虧空,那還了得?
具體說,腎陽虛,陽氣不能溫煦四肢,故而手足逆冷。腎陽無力鼓動氣血運行,故而脈象細弱。心陽不足,心神失養,則神衰欲寐。腎陽虧虛,不能溫煦脾陽,則陰濁不降,清陽不升,所以會嘔吐、下洩。陰寒内盛,所以口不渴,面色蒼白,舌苔白滑。如此一番光景,中醫稱之為心腎陽衰寒厥證。
這個時候,怎麼辦?且看那四逆湯如何力挽狂瀾。
首先,這附子,大辛大熱,入心經,更入腎經。它可以大補心腎之陽。而且,它起效十分迅猛,瞬間通達内外,故為君藥。接下來,它有一個副手,就是幹姜。幹姜,性味辛熱,入心經、脾經和肺經。除了溫心陽,它在這裡的主要作用在于溫脾陽。脾陽作為後天之本,一旦得到溫煦,則氣血生化有源,可以滋養作為先天之本的腎陽。同時,幹姜溫中散寒,可以助附子回陽救逆之效。而且,附子走而不守,行十二經脈。幹姜守而不走,穩穩坐鎮中州。兩者配合,可謂相得益彰。
最後,加一個甘草。甘草,可以緩幹姜和附子的燥性,使之不至于傷陰傷血。另外,它可以調和諸藥,使得幹姜和附子的藥性發揮持久。最重要的是,甘草配合幹姜,固護中焦,有助于散寒回陽。
如此一來,腎陽得補、心陽得固,先天之本與後天之本皆得滋養,如此一番,病家豈能不轉危為安?
讀到這裡,看官可能會問了——你說得如此熱鬧,仿佛放電影一般,事實上到底管不管用呢?看官須知,《新醫藥學雜志》1974年刊載文章,專門介紹了利用四逆湯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觀察結果。結果顯示,此法有明顯的強心升壓和改善微循環效果,大大提高存活率,并認為這是搶救心願性休克的突破。可見,上古醫學的經驗,的确是千真萬确、經得起推敲的。
同時,這四逆湯,又不僅僅适用于心血管疾病。有很多其他疾病,諸如冒冷汗、頭痛、洩瀉、心動過緩、心率失常、單純性暈厥等,隻要辯證屬少陰病,心腎陽衰寒厥證,即可應用。辯治要點,就是四肢發冷、神疲欲寐、脈微,腹瀉,舌淡苔白。這些症候,就提示我們,四逆湯該派上用場了。
看官,你瞧,這就是古人的起死回生之術。它沒有半點迷信蠱惑的影子,也未曾借助現代醫學的科技手段。它用的,隻是古人對病的觀察,對診療過程的經驗總結,以及在長期臨床實踐基礎上,對藥性的把握和體會。正因如此,我們才說,這是充滿了人性光輝的技術,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智慧體現。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