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傷寒學派:創立于東漢之際。漢代醫家張仲景将理論與方藥熔于一爐,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專門探讨傷寒雜病的診療規律。其書被奉為經典,其人被尊為醫聖。從晉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雲,曆代不衰,各展所長,形成了時間最長,醫家衆多,影響最大,學術昌盛的傷寒學派。
影響深遠的中醫流派:傷寒學派
傷寒學派是以研究、闡發“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病、機、論、治為主的曆代醫家形成的一大醫學流派。傷寒學派的諸多醫家從收集《傷寒論》散在舊論,訂正校勘,繼而在學習過程中闡發學習心得和學習方法,并同時進行着醫療臨床實踐的過程。
《傷寒雜病論》成書近2000年的時間裡,被公認為中國醫學方書的鼻祖,譽為講究辯證論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響的臨床經典著作。古今中外曾有七百多位學者對其理論方藥進行探索,留下了近兩千種專著、專論,從而形成了中醫學術史上甚為輝煌獨特的傷寒學派。
沒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就不會有傷寒學派。張仲景(原名張機),東漢末年,南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生平大約在西元150-219年。《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把古代理論醫學和臨床醫學結合起來,内容明确系統,理法方藥完備。确立了臨床辨證論治的方法,在中醫學的發展中占有承前啟後的地位。
晉唐時期為搜集、整理階段。《傷寒論》成書不久,未及廣泛流傳就已開始散落,晉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該書的醫家。他從脈、證、方、治入手,按照張仲景辨證施治精神進行編次。唐代孫思邈在晚年見到《傷寒論》,按照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分類條文 ,每一經病中,又采用“ 方證同條 ,比類相附 ” 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類證,提出了桂枝湯、麻黃湯、青龍湯為治療傷寒的三綱思想,頗有見地。
宋金時期為校正定型、展開研究的階段。能使《傷寒論》有定型版本,并得以廣泛傳播的,全賴北宋校正醫書局的林億等學者。從宋代起研究《傷寒論》蔚然成風。宋金時期研究該書并成一家之言的,不下80餘家,著名的有龐安時、韓祗和、朱肱、許叔微、郭雍、成無己、王好古等人。龐安時撰《傷寒總病論》,着重病因發病的闡發,認為溫病雖與六經有關,但不可“一例作傷寒”。韓祗和著《傷寒微旨論》,論傷寒辨脈及汗、下、溫等法,頗多發明。朱肱著《南陽活人書》,認為《傷寒論》的六經即三陰三陽六條經絡,并以經絡說解釋各個症狀機理 。 許叔微著有《 傷寒百證歌 》、《傷寒九十論》、《傷寒發微論》等,在六經辨證基礎上 ,着重發揮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八綱之中又尤以陰陽為總綱。郭雍《傷寒補亡論》,采收《素問》、《難經》 、《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朱肱、龐安時、常器之諸論,以補說張仲景阙略。成無己是全面注解《傷寒論》的第一人,他以《内經》、《難經》作為注釋依據,又引《傷寒論》原文前後互相印證,撰成《注解傷寒論》一書。王好古撰《陰證略例》,指出傷寒的陰證尤為嚴重,闡述了陰證的鑒别和治療方法,打破了傷寒與雜病的界限,擴大了六經的治療範圍。
明清時期為流派紛起,研究日深的階段。由于對《傷寒論》研讨的深入,對該書的不同理解越來越多。理論上,就原文編次問題,有以方有執為首的認為原文錯簡,要重新修訂的錯簡派和以張志聰、陳修園等為代表的認為原文不可增減一字、移換一節的維護舊論派;在六經實質問題上,有認為是髒腑經絡、五運六氣、形層部分、六區地面、八綱樞要等多種見解;臨床上,有以柯韻伯、徐大椿等為代表的以方類證派,有以尤在泾為代表的按法類證派,有以錢潢為代表的按因類證派,有以沈金鳌為代表的按證類證派和以陳修園為代表的分經審證派。喻昌、張璐、程應旄、周揚俊、黃元禦、吳儀洛、張遂辰、張錫駒、秦之祯等都是明清傷寒學派的重要人物。
傷寒學派經曆了孕育 、成長 、蓬勃興旺的幾個發展階段,大大提高了中醫學的臨證水平。傷寒學派的曆史是中醫史的主要組成内容。
2、寒涼學派:又稱河間派,金元大家劉完素主攻火熱病機,提出“六氣皆從火化”之說,創“火熱論”,療疾多用寒涼藥物。他不僅對中醫病機理論的提高有很大貢獻,并對後世創立溫病學說大有啟迪。因劉氏家住河間,又稱河間學派。
3、易水學派:金代醫家張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内經》、《中藏經》的啟示下,以髒腑标本虛實寒熱的論點來分析疾病的發生與演變,歸納用藥,執簡馭繁,創立了“髒腑病機學說”,對後世醫家頗有影響。
4、攻邪學派:金元大家張從正,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治愈)病”,主張治療應以驅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對濫用補法。從一個側面深化了中醫治則理論,并豐富了臨床經驗。
5、補土學派:又稱溫補學派,金元大家李杲認為“人以胃氣為本”,獨重後天脾胃,創立“脾胃論”,長于溫補之法。
6、滋陰學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劉完素“火熱論”的影響,又接受李杲“内傷論”的觀點,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新論,治病多用滋陰降火之法。
7、溫補學派:明代薛已、張介賓、趙獻可、孫一奎、李中梓諸醫家重視命門水火的研究。探讨髒腑病機逐漸側重于虛損病證,形成了善用溫補的特點。充實發展了命門學說,使中醫理論有所突破。
8、溫病學派:明代末年,溫疫流行,用傷寒治法無效,以明代吳又可為開創,清代葉天士、吳瑭為中堅,對外感熱病的治療規律進行了大膽探索,提出了溫疫病機和溫病學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這8大醫學流派,成為祖國醫學發展進程中的主要鍊條與脈絡,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中醫發展、演變、日臻完善的軌迹。至于曆史上的衆多醫家,其中包括那些名垂青史的曆代名醫,技藝高超,著述頗豐,但未有明顯的學派傾向,亦不失為醫界星空的一顆顆璀璨明星。
中醫流派是曆史的産物,是寶貴的遺産,值得我們醫界後人萬分珍視。半個多世紀以來,學院教育以規範化、标準化的模式,基本上取代了沿襲數千年的師徒授受,而成為培養當代中醫人才的主要途徑,數以萬計的學院派,成了中醫界的主力軍,這是中醫事業和教育的一大飛躍。但是中醫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臨床實踐與經驗的積累,要靠醫生的醫療水平與能力。因此,在培養共性的同時,要更注重培養和發展醫者的個性。對不同流派的繼承和實踐,是造就特色中醫的重要方式,也是繁榮中醫學術,倡導百家争鳴,豐富中醫内涵,呈現中醫生機的有力保障。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觀點,其中方劑劑量請咨詢專業醫師
END
我們隻為傳播中醫,隻為中醫複興而努力。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傳承中醫經方真谛。分享知識,分享快樂,邁向健康之路。關注我們,關注中醫發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