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法:一提好像特别熟悉、又特别陌生、脈有王叔和的脈經、李時珍的瀕湖脈學……,從黃帝内經到現在曆朝曆代;醫聖(張仲景)、名醫輩出,對脈法的總結更是詳之又詳。但我借此機會想談一談中醫裡的“四診”有不到之處請諒解和指正。
四診有:望看氣色、望者為神
聞聽聲音、聞者為聖
問病者何處疼痛……、問者為工
切按脈知病者氣血虛實、切者為巧
脈首先分四脈(按春夏秋冬)……,王叔和的二十四脈、李時珍的二十七脈、李中梓的三十六脈……
黃帝内經素問二十六篇中: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于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為形?何為神?願卒聞之。
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于経,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這一句是對切脈的叙訴)
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适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古曰神。(這一句是對望的叙訴)三部九侯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也。
脈法很多,既相互聯系,又各有所長。真是痛快!脈講三部九侯;人迎、寸口;趺(衝)陽、太溪;還有太沖等十二經之原脈;反關脈。運氣論中的:南政、北政;左寸不應、右尺不應……兩寸不應、兩尺不應,尺寸反、陰陽交。足以看到祖國醫學的博大和祖先的智慧!
合脈的同時、又參望(氣色)聞(聲音)問(疼痛)和在一起就是診,這就構成中醫學的診病全過程。也就是古人說的四診合一的方法。在張仲景(醫聖)《傷寒論》《金匮要略》都有叙述;《黃帝内經夫診脈之法,常》同樣也有詳細論述;各代名醫也有叙述。如東垣十書:(元、李杲有一段)以平旦(既寅時、早上3至5點)陰氣未散,陽氣未動,飲食未進,血氣未亂,經脈未隆,絡脈調勻,故乃可診有疾之脈。若遇倉卒病患,不拘此論。《内經》所謂持脈有道,虛靜為保。但可澄神靜慮,調戲凝氣,視精明,察五色,聽音聲,問所苦,方始按尺寸,别浮沉,以此參照,決死生之分矣。……
古人講對症治療、根據所得病因用藥、用針、用灸……;以此病利彼病,為啟蒙之捷法;以六経臨百病,為不易之定法。論述缜密取法于自然,順其自然者為道;将千變萬化的脈學總結到如此的微妙!根據人身陰陽變化、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結合天體運轉對人的影響,良苦用心!時間所限今天先寫到此,來日再叙述。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