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經方大師江爾遜,妙用經方小柴胡

【主持人說】
中醫學是中華科學技術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學好中醫,為人民的健康事業服務。那麼如何學好中醫呢?需要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方可大有作為。也希望在新的一年裡,陪您一道好好學中醫、用中醫。

業師江爾遜主任醫師,積數十年研究和運用仲景學說之經驗,形成一套科學的運用經方之法,以善用經方享譽醫林。今歸納江老運用小柴胡湯之方法四種,供同道參考。

一、方證相對法

“方證相對”,即“有是證,用是方”之謂。臨證之際,勿論其病在何經何髒腑,亦勿究其病因屬寒屬溫,但凡見證與仲景所述小柴胡湯證相符者,皆可遣用本方治之。

小柴胡湯為少陽病正治法之惟一方劑,卻首出于《傷寒論》太陽病篇中。江老認為,這是仲景将太陽病傳變之來龍與去脈,一線貫穿到底,俾後學悉知外感熱病傳變之過程,治療時做到法随證轉,方随法出,即含“有是證,用是方”之意。江老認為,少陽所轄範圍相當廣,内主三焦,外主腠理,居半表半裡間,為三陽之樞,亦為病邪内傳外達之通道,故少陽病見證多端,運用小柴胡湯之機會亦特多。至于柴胡證,仲景是指小柴胡湯證而言,即“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少陽病之提綱證“口苦,咽幹,目眩”,亦為該方治療之主要證候,其餘為小柴胡湯之類方證或加減證。江老的這種認識,是用少陽之經、腑及與相關髒腑之間相互影響之病理機轉,作出切合實際而完善之解釋的。因小柴胡湯之見證多,江老在臨床上,常遵仲景“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訓而運用之,增加治療病種,擴大本方之運用範圍。

如1992年4月治療82歲老妪易某,兩脅疼痛兩月餘,他醫治療未效而來診。症見兩脅疼痛,以早晨5時前後為著,并伴口苦,多眵,口幹不欲飲,易饑,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江老據其“口苦,脅痛”之症,徑投小柴胡湯合金鈴子散加減,服藥3劑而證除。

應用“方證相對”法,看似不難,其實非易。必須熟讀背誦仲景之書,牢記每一首方劑的主治證候,對條文則要前後聯系,相互對勘,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每一病證之病機、證候、傳變、預後等,做到心中明了,“目有全牛”,方能準确熟練地運用好經方。江老學醫伊始,即閉門苦讀醫經3年,做到流暢背誦,又結合臨床,研讀運用數十年不間斷,方達臨證時信手拈來,準确而靈活運用之境地。要準确無誤地“方證相對”,并非易事。江老對經方如此,對确有療效之時方亦同等視之。

二、病機相符法



小柴胡湯為“和”劑之代表方,适用于一切病機屬于半表半裡;或有表證而不宜使用汗、吐、下法者,如瘧疾、盜汗等證。仲景對瘧疾已有專論,而對盜汗一證,在三陽證中,略有提及,但未出方藥。成無已闡釋其病機曰:“傷寒盜汗者……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若邪氣一切在表,幹于衛則自然汗出也,此則邪氣侵于裡,外連于表邪,及睡則衛氣行于裡,乘表中陽氣不緻,津液得洩,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于表而汗止矣”。此之半表半裡屬于半在營半在衛,與少陽居太陽與陽明間之半表半裡有所不同。成無己指出其治法,惟“悉當和表而已”。小柴胡湯具治療氣出入于營衛之功,故江老常遣小柴胡湯治之。

如1992年9月治患兒馬某,男,6歲。3個月前發燒,咳嗽,服西藥燒退而咳不止,伴發盜汗,X光拍片診斷為肺門淋巴結核,服抗結核藥3個月罔效。刻診:精神較差,面色少華,咳嗽無痰,颌下有結核3~4枚,大者如黃豆。家長訴其盜汗甚劇,“目合則汗”,濕透衣被,每夜換内衣2~3次,納食減少,舌紅苔薄白,脈浮弦無力。診為邪熱内伏,羁留于半表半裡;痰熱相合,流注少陽經絡。遣方小柴胡湯和解表裡,合消瘰丸以化痰散結。服藥6劑,盜汗止,咳嗽大減,後以健脾益陰之劑調理。

嘗見江老遣用本方治療虛人感冒,收效甚佳。蓋緣虛人受感,不應使用汗法,而小柴胡湯具“安内攘外”之力,用之可免“虛虛”之弊。此為江老擴大本方運用範圍之治也。

三、經絡定位法

經絡乃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氣血運行之通道,亦為病邪流竄走注之路徑。對于少陽經絡循行之處所發生之病證,江老常遣小柴胡湯加減治之。

如1993年5月治黃某,女,60歲。患右偏頭痛20餘年,每發即服止痛片止之,遂成瘾,并緻生胃脘疼痛之疾。近因胃脘疼痛加重而來診。現症:每日偏頭痛發作4~6次,每次即服止痛片2~3片,服藥後,胃脘痛加劇,待胃脘痛緩則頭痛又起,如此交替發作,甚感痛苦;伴見口苦,大便幹結,舌紅苔薄白,脈沉細弦。證屬少陽邪熱,循經上竄則偏頭痛,膽熱橫逆則口苦、脘痛、腸腑失濡。遣小柴胡湯加白芍、當歸、川芎、菊花、全蠍等,以清邪熱而暢經絡,并囑其盡量忍耐,勿服止痛片。服藥6劑,頭痛明顯減輕,胃痛亦緩,後再斷續服藥10餘劑,諸症得除。

四、髒腑相關法

江老嘗指出:《傷寒論》六經之實質乃髒腑經絡與其氣化,理解六經主氣之本标所從規律,于掌握六經病證之性質、部位、病機、證候特點、傳變預後等,能起到執簡馭繁之作用,于辨證施治大有裨益。江老常以小柴胡湯,從少陽膽治厥陰肝之病變,此即所謂“髒病從腑治”之法。如眩暈,就其病位言,“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至真要大論》),而緻眩之因,除風之外,後世醫家有主火、主痰、主虛等因。江老綜合各家之說,認為眩暈乃厥陰肝之病變,影響及脾,緻脾虛而痰生,痰郁化火生風,在一定條件下,風、火、痰、虛相因為患,緻眩暈突然發作,因此而拟制柴陳澤瀉湯治之。是方以小柴胡湯配伍菊花、鈎藤、天麻,以清膽疏木,瀉火息風;又以二陳湯、澤瀉湯健脾補虛,化痰利濕。該方針對眩暈之諸多病因,面面俱到,絲絲入扣,故用之鮮有不效者。

如1993年5月治曹某,女,36歲。有眩暈史10餘年,複發10餘天,當地治療未效。刻診:眩暈以每日中午為劇,天旋地轉,隻能閉目靜躺,不能轉側,惡心幹嘔,口苦口膩,大便稀溏,舌苔黃厚膩,脈弦滑無力。處以柴陳澤瀉湯,服藥3劑,眩暈息止,後以健脾化痰之劑調理。

嘗見江老用小柴胡湯加清熱利濕退黃之品,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此亦為肝膽相表裡,髒病從腑施治之法也。

另外,江老常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因木不疏土而緻之嘔吐、反胃等證,屢收佳效。此緣膽屬木,主疏洩;胃屬土,主受納腐熟水谷。木克土,亦能疏土。胃土受納腐熱水谷之職,必賴膽木疏洩之助,方可正常健旺。如若膽火亢烈,橫逆犯胃或疏洩不及,皆可緻胃失和降,而生嘔吐之證。《靈樞·四時氣》篇有“喜嘔,嘔苦”,乃因“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治從少陽着手之旨。江老根據髒腑之間的生克乘侮,運用小柴胡湯之法。

如1992年7月治謝某,女,29歲。原有胃痛史,已多年未發。因去冬以來,多次吃火鍋,辛辣油膩之食物與冰涼冷凍之飲料雜進,緻生口幹口膩、酸苦不爽等症,2個月前出現反胃吐食,曾在當地作胃鏡檢查,診斷為淺表性胃炎,服中西藥未效而來診。現症:胃反吐食,或為暮食朝吐,或為食入即吐;伴口幹苦而膩,頭昏氣短,身軟乏力,大便尚暢,舌紅苔白膩,脈弦細。是病傷于胃而累及于膽,治用小柴胡湯合啟膈散加減,以清膽熱、暢三焦,俾複肝膽疏洩條達之性,“蠲内飲,宣胃陽,降胃陰”(《醫學探源》),以還胃氣下行之職。服藥3劑,胃反嘔吐大減,舌苔退,飲食增,再服3劑而證除,後以和胃健脾之劑善後。

江老60餘年之運用經方,為後學學用經方指示了途徑。吾輩若能深研仲景學說,掌握江老運用經方之方法,則經方之運用不難矣!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經方大師傳教錄——傷寒臨床家江爾遜“杏林六十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江長康,江文瑜編),來源于中醫出版(微信号zhongyichuban)。由中醫學苑微信号整理發表。



《醫學探源》

《醫學探源》為蜀中名醫陳鼎三先生(1875-1960)之遺著,成書于1940年。由于戰亂,未能正式出版,僅由嘉州各界人士資助石印千冊,分贈同道及門人。1983年,陳鼎三先生之高足,當代經方家江爾遜将原書進行點校,1986年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

該書縱橫捭阖,論道解惑,以實用為主旨,上承經典,下涉諸家,理法方藥兼備,言簡意豐。全書以《黃帝内經》、《難經》、《傷寒論》、《金匮要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采撷各家之言,融入自己平生之治驗,将博大精深之醫學内容,提煉于一書之中。先列“生理病理”、“診斷學”兩章,對基礎醫學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和探幽發微的闡釋。如在論述少陽膽腑證時說:“其證雖無寒熱往來于外,而有寒熱相搏于中。有痞、痛、嘔、利四證之辨。因嘔而有痞,不痛者,宜半夏瀉心湯;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邪氣而腹中痛者,宜黃連湯;邪已入裡,但膽火下攻于脾而自利,宜黃芩湯;膽火上逆于胃而嘔,宜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寥寥數語,對少陽腑證之病理、證型及具體治療均作了詳細的論述。又如對“少陰為樞”的解釋:“手少陰心經内合心包,下生脾土,故能為二經之轉樞;足少陰腎經上濟肺金,下生肝木,亦能為二經之轉樞。”從髒腑經絡角度作了很好的概括,使“少陰為樞”的含義不僅與“少陽為樞”相對,也不止于少陰太陰轉厥陰之樞機部位,成為一個生理關系清楚、病理聯系明确的概念。次列“髒腑病機證治”、“傷寒六經病機證治”兩章,對臨床辨證論治進行了具體論述。在教人大法,示人規矩的同時,授人以心得體會。如認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非但指小便,并指汗出。因“皮毛與肺合,肺又為水源,故發汗須治肺,利水亦能治肺,水天一氣之義也。”故治太陽裡證,就是使膀胱水利而表裡之邪悉除。從而認為五苓散意重在發汗,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意重在利水。對四時溫病和針灸等也作了專節論述。再列“本草輯要”,将用藥原則和藥性形名及194種常用藥之性味功用進行了鈎玄勒要的介紹。緊接着“食療”專章,對82種谷肉果菜的醫療作用作了介紹,以體現“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告誡人們“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足以除病也”。最後設常見病、五官九竅病、婦人小兒病分别進行了讨論。從而使本書成為了一本内容全面、理法方藥一線貫穿的著作,學者循此能得醫學之概貌矣。

全書博而廣采諸家,約而融為一貫。能使“醫者浏覽之,可以見病知源;病家檢索之,可以幸免誤治,生徒誦習之,可以直窺岐黃堂奧。”然而本書自1986年出版至今已近20餘年, 現在市面已幾乎買不到原書了。為了使陳老學術繼續發揚廣大,造福于後人,應讀者要求,我們重新校訂了本書,由于校訂者學識有限,難免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校訂者

2011年12月2日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