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你知道,孩子被霸淩了嗎?



進化媽:當孩子面對霸淩發出求助信号時,父母的及時回應和行動,是對孩子最好的救援。


作者:伊一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這兩天,堂姐10歲的女兒突然死活不願上學了。

這件事讓她很急躁,不明白一向乖巧的孩子怎麼叛逆了。

我問堂姐,有沒有了解到什麼原因導緻的。

她說,就是孩子間的打鬧而已。

接着,堂姐不以為然說:“現在的孩子,吵兩句就說不上學,都是慣的。”

我私下裡和堂姐的女兒關系比較好,就詢問了她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孩子說,原本是玩遊戲時發生一些小摩擦吵了兩句,但和她玩在一起的朋友氣不過,就嚷着說“絕交”。

後來,那個朋友私底下就聯合班裡一些友好的同學故意疏遠她。

他們用取綽号的方式來嘲笑她。

一次,一些同學當着她的面喊“醜女”,旁邊的人聽了後竟然笑了起來。

她們竊竊私語,把她當做笑料談資。

每次課下休息,她都要逃離教室,才能躲避同學對她的冷嘲熱諷。

上學對于她而言,是一種折磨。

即使回到家裡,睡覺都會半夜驚醒,夢中全是同學對她辱罵的場景,這讓她更加焦慮和不安。

她不敢出門,見到人都躲着,最後她無法忍受,不願再回到學校。

孩子的遭遇讓人心疼,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其實她正在遭受着“語言的霸淩”?

如果說行為暴力帶來的身體傷害是顯性的霸淩行為,那麼言語的霸淩就是一種隐性的霸淩傷害。

語言霸淩是最不易被察覺的霸淩方式,卻也是最普遍存在的行為。

這種方式,不費絲毫物力,卻以唇舌為武器傷人于無形。

語言霸淩,

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奇葩說》裡的選手席瑞說起自己曾被同學言語霸淩的往事。

他喜歡和女孩子一起玩皮筋的遊戲,結果被一些同學譏笑太娘,甚至給他起了一個“娘娘腔”的綽号。

在他忍受不了同學的嘲笑,而選擇向老師求助時,老師反而說:“别人為什麼要嘲笑你,你為什麼不改改呢?”

為此他轉學,來到了新的班級,但因變聲時間比其他同學慢,他再次被人笑“娘”。

為了擺脫這種情況,他學着去抽煙,隻為讓自己的聲音變得粗犷些。

如今早已翻遍的事情,席瑞卻無法忘懷,他說:“比起被人嘲笑,更令人痛苦和扭曲的,是這麼多年以來,我心中的自我譴責。”

他無法去原諒那位老師對他說的“改正”,因為正是老師告訴了他,發生慘事,要反省自己。

而由此他一味做出行動來糾正自己的“錯誤”,迎合他人。

經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研究發現,語言霸淩能改變孩子大腦的結構,他們的大腦為适應身處的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這類人格,他們會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常常以外界的标準來衡量自己。

他們甚至去扼殺真正的自我,隻為活成他人眼中正常的自己。


知乎上有個帖子:語言暴力對一個人的傷害有多大?

一個網友說出了自己的經曆。

因為從小就很胖,從小學開始就被同學排擠。

經常被一些男生叫“死肥婆”,班裡不管誰掉了一支筆貨一本書都歸咎在自己身上。

有一位比她還胖的男同學,對着她說:“你這麼胖,長大了誰要你啊。”

這種遭遇不僅在學校,還存在着生活裡。

有一次上街買衣服,看見一條漂亮的裙子,上前詢問價錢,結果被售貨員看了一樣後,直說:“你太胖了,穿不下!”

如今多年過去,自己通過運動健身已經逆襲了,但骨子裡還存在着自卑感,一直拼命想着要再瘦一點和美一點。

這種對自我外在的過度關注都快成為一種病态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語言暴力有可能會變成一把兇器。”

哪怕物是人非,造成的傷害卻一直存在。

這種傷害會滲入到孩子的人生,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成為他們一輩子都無法擺脫的陰影。

被言語霸淩的孩子,

父母的态度是孩子的立場

當孩子遭遇語言暴力時,家長會如何看待?

鄭州一初中女孩,擔任班級體育委員,因按老師要求記錄了體育不達标同學的名字,遭遇了這些人的記恨謾罵。

女孩氣不過來,放學後不願回家,在公交車裡哭了起來,司機看不對勁,耐心勸解後取得了孩子家人的聯系。

女孩哭着向到來的父親訴說委屈,自己被那些人發QQ辱罵,從9點多罵道11點。

而父親的一句話給了孩子最大的支持,他告訴孩子:“有啥事,跟爸爸說,天塌了,爸爸給你頂着。”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想必孩子一定是幸福的,因為父母在他受到霸淩傷害時,及時給予了保護。

而有的孩子卻不都是如此幸運的,有網友留言說:

“當我受到言語攻擊時,我的父母第一時間跑來打我罵我,什麼都不問,都是我的錯。”

而這句話又是多少孩子曾遭到的對待。

孩子遭受語言霸淩,許多父母會認為隻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因而會不以為然。

然而這種言語的欺辱,也是校園霸淩一種普遍的現象。

據調查顯示,言語霸淩分為譏笑謾罵、威脅恐吓及亂取綽号等。

校園中有一種站隊的現象,當一個人被孤立排擠的時候,許多人也會跟着去疏遠他。

而面對言語霸淩時,無疑是群體對個體的圍攻。

一口一個唾沫,足以擊潰一個人。

校園就是一個小社會,孩子之間言語的欺淩,不僅是個體之間的矛盾,甚至會引發群體對個人的孤立。


而這些霸淩行為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甚至随着時間的推移,加重心裡的創傷,引發心理疾病。

而這種變化,父母若不重視,隻認為是矯情任性,就是對孩子求救的一種忽視。

孩子在遭受語言霸淩時,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責罵,而是無條件對自己的的支持和保護。

當孩子受欺負尋求父母幫助時,家長的一句“有我在”,是給孩子最好的作戰铠甲。

這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重視的,他們永遠有父母在托底。

面對語言霸淩

父母是孩子的保護傘

當孩子被被人欺負時,他會選擇最親近的人求助,而這個人往往是父母。

家長對待這種情況的态度和做法,則影響孩子以後面對霸淩時所采取的應對方式。

好的父母,能教會孩子在遭遇霸淩時用行動去保護自己。

第一,讓孩子知道這不是自己的錯導緻的。

當孩子被人辱罵向父母尋求幫助時,有些父母第一時間的反應是,肯定是你做錯了,他才會欺負你,不然為什麼隻針對你。

而一旦灌輸了孩子這種錯誤的認知,他們内心就會把受人欺負歸咎到自己身上,認為被欺負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給他們建立起一種正确的認知,告訴他被霸淩不是自己的問題,更不是自己的錯誤導緻的。

父母要讓孩子擁有正确的認知,在遭遇不公對待時懂得去反抗,不被他人所傷害。

孩子不需要為别人的錯誤買單。


第二,父母要在鼓勵中建立孩子的自信。

有些孩子會因為一些外貌特征成為其他人嘲諷的對象。

而對待這些問題,父母的鼓勵則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王菲的女兒李嫣,曾因兔唇被許多網友嘲諷,但面對女兒的這個缺陷,她鼓勵孩子勇敢做自己,幫助她樹立自信心。

她在采訪中曾說:“李嫣很美,我看她一點問題都沒有!”

正是父母這種對孩子愛的鼓勵和保護,讓李嫣越發自信,也讓她擁有了一個強大的内心來面對外界的風言風語。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孩子離不開鼓勵,就好比人離不開空氣。沒有鼓勵,孩子将無法健康成長。”

父母的鼓勵能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讓他們擁有更好的心态來對待人生。

第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不接受惡意的貶低。

都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我們要教會孩子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被人說不好看時,孩子内心或許會受傷,但我們可以告訴他每個人的樣貌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好好對待自己。

就如陶虹的女兒被人說醜時,作為媽媽的她安慰孩子的方式與旁人不一樣。

他告訴孩子,你不醜,也不漂亮,但你是獨一無二的。

正是這樣的教育,孩子對外貌有了一個客觀的認知,不再糾結于長相的問題。

父母要教會孩子接納自身的不完美,客觀看待存在的問題,放平心态去面對。

而面對他人惡意的中傷,也無需在乎,隻需做好自己。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即使不完美,他仍值得被愛。


有人說:“面對霸淩,父母是孩子的出路。”

被霸淩的孩子都在遭遇身心的折磨,而父母的保護則是孩子最強的後盾。

對待霸淩的行為,父母對孩子的重視和保護,會帶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讓他們有勇氣去反抗,不讓自己受欺負。

點個在看,當孩子面對霸淩發出求助信号時,父母的及時回應和行動,是對孩子最好的救援。


作者簡介:伊一,富書專欄作者,陌上花開,隻為心安,文章首發公衆号: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