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暑假閱讀丨小學生必讀小古文100篇

低段30篇

言物篇

第1篇

放風筝

青草地,放風筝。汝前行,我後行。

第2篇

蘆花

水濱多蘆荻。秋日開花,一片白色,西風吹來,花飛如雪。

第3篇

鄉村

鄉間農家,竹籬茅屋,臨水成村。

水邊楊柳數株,中夾桃李,飛燕一雙,忽高忽低,來去甚捷。

第4篇

菊花盛開,清香四溢。其瓣如絲,如爪。

其色或黃、或白、或赭、或紅。種類繁多。

性耐寒,嚴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獨盛。

第5篇

雪人

大雪之後,庭中積雪數寸,群兒偕來,堆雪作人形。

目張、口開,肢體臃腫,跌坐如僧。

有頃,日出雪融。雪人亦消瘦,漸化為水矣。

第6篇

今日天陰,曉霧漸濃,細雨如絲。

天晚雨止,風吹雲散,明月初出。

第7篇

日月星

日則有日,夜則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第8篇

雨雪霜露

天熱則下雨。天寒則下雪。熱天夜有露。

寒天夜有霜。雪為雨所變;霜為露所成。

雨雪霜露,随天之寒熱而異也。

第9篇

貓捕魚

缸中有金魚,一貓伏缸上,欲捕食之,

失足墜水中,急躍起,全身皆濕。

第10篇

貓鬥

黃白二貓,鬥于屋上,呼呼而鳴,聳毛豎尾,

四目對射,兩不相下,久之,白貓稍退縮,

黃貓奮起逐之,白貓走入室,不敢複出。

第11篇

幼學瓊林五嶽五湖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

北嶽恒山,中嶽嵩山,此之謂五嶽;

饒之鄱陽,湘之青草,巴之洞庭,

潤之丹陽,蘇之太湖,此之謂五湖。

第12篇

不倒翁

不倒翁,狀似老人。頭大。身短。

須長。發秃。耳、目、口、鼻皆全。

上輕下重。以手推之,随倒随起。

第13篇

四面陸地,水潴其中。小者曰池,大者曰湖。

湖水深闊,巨舟可以往來。水中産魚蝦,多菱藕,

而灌田尤便。故湖濱之田,收獲恒豐。

智慧篇

第14篇

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與諸兄同食梨,融獨擇小者,

父問故,融曰,兒年幼,當取小者。

第15篇

王戎七歲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

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

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第16篇

稱象

曹沖,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緻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第17篇

破甕救友

司馬光幼時,與群兒戲于庭前。有一兒,誤堕水缸中。群兒狂叫,皆驚走。光俯取石,急擊缸,缸破水流,兒得不死。

明理篇

第18篇

職業

貓捕鼠,犬守門,各司其事。人無職業,不如貓犬。

第19篇

勿貪多

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

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矣。”

寓言篇

第20篇

龜兔競走

龜與兔競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龜行遲,

努力不息。及兔醒,則龜已先至矣。

第21篇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第22篇

狐假虎威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随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第23篇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傳說篇

第24篇

誇父逐日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第25篇

共工觸山

昔者共工與颛顼争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第26篇

大禹治水

堯舜時,九河不治,洪水泛濫。堯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無功。後舜用禹治水,禹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勢利導,十三年終克水患。一成一敗,其治不同也。

第27篇

盤古開天地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聖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裡。

經典篇

第28篇

論語·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29篇

論語·為政第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第30篇

論語·雍也第六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第31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第32篇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中段35篇

言物篇

第33篇

楊柳

楊柳,随處可種,臨水尤宜。春初發葉,旋開黃花。及春末,葉漸多。花中結實,細而黑。蕊落,有絮綻出,質輕如棉,色白如雪,随風飛舞,散于各處。

第34篇

池中種荷,夏日開花,或紅或白。荷梗直立。荷葉形圓。莖橫泥中,其名曰藕。藕有節,中有孔,斷之有絲。

第35篇

冬日嚴寒,木葉盡脫,陰雲四布,彌漫天空,飛鴉千百成群,未暮歸林。夜半,北風起,大雪飛。清晨,登樓遠望,山林屋宇,一白無際,頓為銀世界,真奇觀也。

第36篇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内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第37篇

大雨

午飯既畢,天氣郁蒸,蒼蠅紛飛庭前。少頃,大風陡起,沙塵撲面。黑雲自西北來,電光四射,雷聲隆隆,大雨驟至,溝浍皆盈。未幾,雨霁,夕陽返照牆隅,豁然開爽,暑熱盡退。

勤勉篇

第38篇

程門立雪

楊時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第39篇

鑿壁偷光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歎,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第40篇

讀書

飛禽走獸,饑知食,渴能飲,又能營巢穴為休息之所。其異者,能為人言。惟不知讀書,故終不如人。人不讀書,則于禽獸何異?

典故篇

第41篇

卧薪嘗膽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第42篇

李廣射虎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镞。視之,石也,因複更射之,終不能複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殺之。

成語篇

第43篇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

第44篇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第45篇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廪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第46篇

買椟還珠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椟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椟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第47篇

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獲則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競鬥而訟于社伯。社伯請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則淩空遠矣。今世儒争異同,何以異是!

第48篇

揠苗助長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傳說篇

第49篇

舜耕曆山

舜耕曆山,曆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衣,與琴,為築倉廪,予牛羊。

第50篇

女娲補天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于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颛民生。

第51篇

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裡,曰發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第52篇

牛郎織女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是日河鼓輿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經典篇

第53篇

論語·公冶長第五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雍也第六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第54篇

論語·述而第七

子曰:“不憤不啟,不徘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55篇

論語·子罕第九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隻覆一篑,進,吾往也。”

第56篇

論語·子路第十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第57篇

論語·憲問第十四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第58篇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子員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土之仁者。”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第59篇

論語·季子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

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

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第60篇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61篇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62篇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散文篇

第63篇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高段篇

成語寓言

第64篇

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牗,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第65篇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日,其馬将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第66篇

兔死狗烹

範蠡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第67篇

伯牙破琴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

非獨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禦之不善,骥不自千裡也。

第68篇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甯信度,無自信也。”

第69篇

自相矛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第70篇

狐與葡萄

昔有一狐,見葡萄滿架,萬紫千紅,累累可愛,垂涎久之。奈無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頤。望則生怨,怨則生怒,怒則生诽,無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絕非貴重之品,罕見之物。況其味酸澀,吾從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為食也。”

此如世間卑鄙之輩,見人才德出衆,自顧萬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毀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謂拂人之性,違心之談也。

第71篇

鴉狐

鴉本不善鳴。一日,口銜食物,穩栖樹上。适有餓狐見之,欲奪其食,無以為法,乃心生一計,曰:“聞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來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見卻!”鴉信為然,喜不自勝,遂開聲張口,其食物已脫落矣。狐則拾之,謂鴉曰:“将來有羨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俗雲:甜言須防是餌。

第72篇

豺烹羊

盤古初,鳥獸皆能言。一日,豺與羊同澗飲水,豺欲烹其羊,自念無以措辭,乃強責之曰:“汝混濁此水,使老夫不能飲,該殺!”羊對曰:“大王在上流,羊在下流,雖濁無礙。”豺複責曰:“汝去年某日,出言得罪于我,亦該殺!”羊曰:“大王誤矣。去年某日,羊未出世,安能得罪大王?”豺則變羞為怒,責之曰:“汝之父母得罪于我,亦汝之罪也。”遂烹之。諺雲: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即此之謂也。

第73篇

黔驢技窮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智慧篇

第74篇

螳螂捕蟬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則懷丸操彈于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第75篇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第76篇

孔明誡子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第77篇

弈秋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緻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鹄将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勤勉篇

第78篇

《推敲》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着“推”字,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并辔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第79篇

師曠論學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第80篇

田忌賽馬

齊使者如梁,孫膑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将田忌善而賓待之。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于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驷與彼上驷,取君上驷與彼中驷,取君中驷與彼下驷。”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于是忌進孫子于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第81篇

王冕治學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辄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複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經史諸子

第82篇

論語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83篇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第84篇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85篇

中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二)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86篇

教學為先

《禮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來源:小學生作文「zuowen360」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