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關于“陳琴歌訣體樂讀法”實操之古文篇》

關于“陳琴歌訣體教學法“網摘一文分享如下:

------《關于“陳琴歌訣體樂讀法”實操之古文篇》

寒假中,聽我一個在做學堂的老鄉說,“陳琴歌訣體樂讀”法真的很好,用這種方法讀中國典籍,進入很快,以前難讀難背的文章,用了歌訣體,就告别了“诘屈聱牙”“嘔啞嘲哳”的閱讀困境,讀起書來有種“勢如破竹”之感,一篇幾百字的古文,短時間即可熟讀甚至背誦。對孩子來說,這種讀書法更是方便快捷。因為孩子的年齡小,記憶力好,初次接觸“歌訣體”,一兩個小時内可背誦《逍遙遊》、《滕王閣序》這樣的文章已經不是神話。她不無感慨的表示,這種方法,真是進入中國典籍閱讀的不二法門啊。

這當然不是她一個人的心聲。我所耳聞目見的,那麼多使用這種方法的朋友都在慨歎:此法甚妙啊!令人欣喜的是,當下有很多掌握了“歌訣體”讀書方法的有識之士,在全國各地開設各種培訓班,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這個讀書法。我的這位朋友恰好參加了一位老師組織的幾次培訓,之後,卻有些望而卻步了。為什麼呢?她說,培訓老師教大家用“歌訣體”讀書時,首先要求速度,強調一定要快;其次是每篇文章或者詩詞,老師都要句句帶讀,學員再根據老師的要求做符号标注,然後才可以“依樣畫葫蘆”的讀出來。大部分學員,一離開授課老師,就“走不了路”,“畫不了葫蘆 ”了。她憂慮的說,即便跟着老師,有時候,讀着讀着就跟不上了;或者因為标注的符号有錯漏,再也無法繼續往下讀了。

我花了些時間,重溫自己學習的過程,以及教學生的過程,後來發現,“歌訣體“讀書法其實并沒有那麼神秘,學起來很簡單。

今天,我特意在早讀課上做了個小小的讀書實驗。我們讀的是《中庸》。

第一步,先告訴孩子們用手或腳或身體打起節奏來。很多人用手敲桌子,所以,你聽到的是“嗒——嗒——嗒——”的節奏均勻的類似鼓點聲。有人以腳點地,有人身體在左右或前後搖動。幾拍之後,節奏穩定了。

第二步,聽我的口令,“一二,起”,搭着節奏,文字上路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橫線前不管有幾個字,都占一拍——也就是,如果用手拍桌打節奏,手掌拍下去、擡起來這個過程恰好讀完橫線前的文字。但讀的過程中,一句終了,往往是聲斷意連,氣也是不斷的,隻是在你氣不夠用的時候,偷偷換一下。這個換氣,有點像太極動作的連接。每個動作若絲絲相粘,雖斷尤連。所以,讀書是很耗氣力的,必須用丹田之氣作為動力,輔以綿長的呼和吸,你的聲音才會源源不斷的送出來。據說,以前的教書先生都是作為體力勞動者拿工錢的,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罷,呵呵。

第三步。調整停頓,同時注意入聲字。先給孩子們示範了一遍,問他們老師讀的和大家讀的有什麼不同。然後分析一下,共同的發現是,處理的好的歌訣體,一段讀下來,既一氣呵成,又疾緩自然,酣暢淋漓。比如,我是這樣讀的(當然,我處理的未必是好的哈):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依然是:橫線前不管有幾個字,都占一拍——也就是,如果用手拍桌打節奏,手掌拍下去、擡起來這個過程恰好讀完橫線前的文字。所以,大家發現,有幾個字實際是拖長了聲音。另外,感歎号前的字是入聲,讀時用聲音一下“抓住”這個字,馬上停,待一拍結束繼續往下讀。

這時候,孩子們恍然大悟,再試一遍,順暢自如。

第四步,讀出重音。我還是先示範了一下。比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紅字即是我讀重的地方。各位可能一下就看出來了:如果是用手敲擊桌面打節奏,手落下的點就是重音點。所謂“重音”,“重”的感覺是給這個字注入強大的氣流,低沉的發音,使得一句讀來,铿锵有力,節奏感越發分明。朱光潛在《詩論》中曾不止一次提到“節奏”的重要性。有了節奏,就有了音樂性。本來漢字就是極具音樂性的文字,加以節奏,很快就容易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大家掌握了這一訣竅,再來讀一遍時,你聽到的一定是抑揚頓挫,是氣韻酣暢。這時,很多人都會由衷的贊歎:哇!這樣讀書,真是“累”啊!——既需要手舞足蹈地打節奏,又需要長長的呼吸來配合,這樣讀半個小時四十分鐘,一定會後背微微有汗的。是的,讀書一定是可以健身的!氣息的運用,身體的律動,不正是孩子們可以告别整堂課“呆若木雞”的法寶嗎?哈哈,難怪班上很多人說,這樣讀書,走神、玩小動作,不太有時間了。

第五步,據文意調整節奏和氣息。再給孩子們示範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您已經猜對了,就是在第三步的基礎上調整了紅字部分,為什麼呢,我認為,“天命”、“率性”、“修道”是本文的重要概念,需強調。全班再模仿試讀,哇,我們聽到了什麼,沒錯,是的——天籁之音——真好聽哦!

這樣的五步,您基本可以解決讀的問題了。您可能會問:第三步的停頓為什麼那樣調整?第五步的節奏和氣息為什麼又這樣調整?答案隻有一個:對文章的理解。今天的早讀,孩子們掌握了方法,用不到20分鐘,按照每章3遍的原則,一氣把《中庸》從第一章讀到了十二章。他們之所以能快速掌握方法,就是源于他們跟陳老師學習了4年半的經典,讀古文的語感已經不錯。《易》言:“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為了“歌訣體”而學歌訣體,終究難學好,而“歌訣體”的重要基礎,正是多讀書。積累多了,由量變而至質變,就不至于讀書時見古文而“色變”,讀來頗覺為難了。剛剛提到的《中庸》,學生們已經學過,隻是沒有用“歌訣體”讀過。正是因為先前的理解在做基礎,所以讀起來就簡單。同時,他們也經過了其他文本的歌訣體誦讀訓練,陸續内化了一些規則:比如,類似發語詞“夫”之後要停頓,類似“故”字總結處要停頓,還有些“也”、“乎”的語氣詞要停頓等等。但您不要怕,這些規則,初學時多聽幾段錄音,反複琢磨,也可以慢慢掌握。需要說明的是,當這些規則與“氣息”、“節奏”、“文意”三者發生矛盾時,要首先服從“氣息”、“節奏”和“文意”,否則讀起來将“上氣不接下氣”,或聽起來不連貫,這樣,文章的原意也會遭到破壞。

掌握了大概的方法,就不必篇篇段段句句要老師帶讀了。每一篇文章,在歌訣體的練習過程中,都會經過:初讀理解,氣息調整,重音落實,文意整合等幾個步驟。越是喜歡的文字,越會反複練習,于聲氣中錘音煉字。這樣練習過的文章,你的聲音聽起來字字如珠玑,且又有無形之若絲滑之線将珠玑渾然串之。此種練習,若君子對玉器之把玩,如書家對佳作之留連,其中滋味,親嘗方知。

至于讀書的速度,沒有固定的要求。教學中基本可以遵循以下原則:初讀,節奏可以稍慢;當揣摩熟練之後,節奏可适當加快。

這是我在實踐中想到的,希望能給正在練習“歌訣體”讀法的同仁一些幫助。感恩師父陳琴先生,百忙中亦對此文予以斧正。

布衣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