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心意拳的修煉
什麼是修煉?在傳統武術中,凡是由内氣帶動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修煉;凡是人為而做的形體動作卻不帶有練氣養氣的,任何一個動作都不是修煉。在中華傳統武術中,各門派各拳種,都知道練氣養氣的重要性,心意拳同樣如此。
心意拳是講“天人合一”的。心意拳的“天人合一”修煉是采天地之陰陽靈氣,用以培補人的自身,以達到均衡陰陽、調和氣血、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這樣一個目的。俗話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心意拳的“七步丹田功”正是修養人身的精、氣、神的。
我們知道心意拳講究周身六合,心意合一,它是以心意支配六合,以六合貫通心意的,所以,心意拳的丹田功,就是在練通三節(天、地、人)、達四梢、運五行,修煉先天之元氣以培補後天之精氣,以達到三還九轉,返璞歸真的。心意拳的氣,就是丹田渾元氣。心意拳的内氣養練要本着用意不用力的原則,心平氣和地循序漸進練習,隻有這樣才能練好,才能功成圓滿。心意拳在練時要“眼前無人當有人,眼前有人當無人”,是非常重視實戰搏擊的,但實戰技擊隻是心意拳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沒有内氣的心意拳家,在實戰搏擊中想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心意拳認為, “有氣才有力,無氣則無力”。練習心意拳不能老想着打人,想打人心必動,心動就會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就不能平心靜氣地去修煉,心浮氣躁就會内裡生火,内裡生火功夫就練不成。從前對于心意拳的内功特别是丹田功的修煉是秘而不宣的,今天,為了弘揚心意拳,我将此功法介紹出來,以飨學者。
一、心意拳的丹田是指哪裡?
練習心意拳,經常用到“意守丹田”和“氣沉丹田”這兩個詞。練心意拳的人認為:“練成丹田渾元氣,走遍天下無人敵。”心意拳家非常重視對丹田功的鍛煉。但是,在“丹田”問題上有很多争論,有的說沒有“丹田”,有的說有“丹田”。到底有沒有丹田呢?道家始祖老子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按照老子的理論,我們可以推知,丹田隻是一個名字。自然界裡,天地萬物,原無名稱,隻是後來人給它起個名字,因此名稱隻不過是個代号而已。我們是東方人,研究的是東方的中華傳統文化,就一定要遵循中華民族自己的傳統文化來研究。因此,按傳統文化的觀點,丹田是有的。丹田是名,是指人身體上某一部位的名稱,它是人們修煉培植丹氣的地方,人們把它叫做“丹田”。
有人說,丹田在“臍下1寸3分”,也有人說“在臍下2寸”,還有人說“在臍下3寸”。那麼到底“丹田”在哪裡呢?古人說:“夫氣穴者,乃吾人胎元受氣之初,所禀父母精氣而成者,其名不一,曰氣海,曰關元,曰靈谷,曰下田。心下,臍上,臍堂之後,命門之前,其上稍下,有個虛無圈子。”這就是丹田的部位所在。心意拳所練的“意守丹田”或者“氣沉丹田。也是指心下、腎上、臍下、臍後、腎前、腰前,命門前這一大片地方,也可以說是人的腹部。心意拳認為,人的丹田分上、中、下三個丹田。上丹田即人的兩眉之間的印堂穴入腦處,也有人叫它祖竅穴;中丹田在人的兩乳間的膻中穴;下丹田在臍下,寸3分處的氣海穴。古人雲:“在臍下1寸3分,前七後三正中處,歸真氣穴。所指前對臍輪後對腎,上有黃庭下關心,中空之一穴,又名金爐。”還有的人把會陰、湧泉也說成下丹田,真是“人身無處不丹田”了。
二、什麼是意守丹田?
練習心意拳,經常用到“意守丹田”和“氣沉丹田”這兩個詞。心意拳家非常重視對丹田功的鍛煉。因此,就傳統的曆史來說,心意拳認為丹田就是培植丹氣的地方,所以,練習心意拳的人把意念守在腹下1寸3分的地方,這就是“意守丹田。”
三、什麼是氣沉丹田?
我們認為,丹田是滋養人的全身的重要部位。人的腹部是軟組織,内有許多空腔器官和實質性器官,這些器官的表面有豐富的内髒感覺神經分布。經常鍛煉“氣沉丹田”可使腹部神經得到激活。腹部還有氣海、丹田等穴道,特别是丹田穴是人的精、氣、神聚集所在,其中很重要的是身體前面的任脈和身體背後的督脈,不光任脈要通過人的腹部,而且人的十二經絡都要通過人的腹部。經常鍛煉“氣沉丹田”,可使腹部的肌肉得到增強,“氣沉丹田”能使人的大腸得到改善。
“氣沉丹田”和“意守丹田”有什麼不同呢?“意守丹田”是心意拳的養生所用的一種方法。它是用意念默默地意守在丹田這個部位,由入靜而生氣,這種修煉是心意拳的靜功。而“氣沉丹田”則是在呼吸時有意識地将鼻孔吸入之氣通過肺部向下丹田壓去,盡量讓氣貫到丹田這個部位,這是心意拳的動,功修煉。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心意拳家認為:氣即是力,人們常說氣力、力氣即是指此。心意拳首先要修煉的地方,就是氣海丹田部位。氣沉丹田,也就是力的下沉,力下沉則下盤穩固,站立如樁,堅如磐石,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心意拳由此開始,再往上乘境界修煉。還有,不練功的平常人,在實際生活中會因某些事情不順心時,會有氣堵在心的感覺。這些人不妨練一下“氣沉丹田”的動作,心裡會自然好一些,通過“氣沉丹田”使郁結在心胸的壅塞之氣得到順暢,你不會因一些小事而胸悶氣滞以緻得出病來。練心意拳的人就更不一樣了,他們常練“氣沉丹田”,是将上浮之氣從上胸部往下沉到小腹丹田部,這樣,自然會産生胸空腹實的作用;胸空則心中空空洞洞,上身自然虛靈開闊; “氣沉丹田”,則氣人腹結丹。練功之人能重心下降,保持住自身的平衡,功深時與人搏擊則會如“不倒翁”。功更深者,“氣沉丹田”則能導引氣從丹田再往下走直人雙足湧泉穴。這樣,人與天地相合,吸天地之靈氣,取天地之精華,用于技擊則全身力從腳下起,達于五指而發于掌;用于修煉,則吸陰補陽,吸陽補陰,陰陽互補,健康長壽,頤養天年。
第二節 心意拳的内功練功法
一、呼吸
也就是吐故納新。吐是用口吐出肺中之濁氣,用鼻吸進新鮮之氣,這種呼吸是鼻吸口吐。古人雲: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神補不如練武。”練武之人的丹田為納氣之根,流之源。人的宗氣、正氣、元氣彙聚丹田,即可發出雄渾無敵的力量。心意拳是以練氣養氣為宗旨的拳術,所以,特别重視呼吸。
心意拳練習靜功基本上采用順呼吸。順呼吸也就是自然呼吸。自然呼吸就是用肺呼吸,它是用鼻子吸進氣,肺部擴張,腹部平伏;呼氣時肺部平伏,小腹凸起。一般開始階段都是用鼻呼鼻吸,配合動作是動作伸展時為開,吸氣;收縮時為合,呼氣;這種練氣養氣的方法在心意拳中也可以叫作“開合功法”。
練習心意拳“七步丹田功”,開始階段都是用鼻呼鼻吸,也就是自然呼吸。
二、調息
調息是心意拳煉氣必不可少的。調息均勻後心平氣和,方可練功。
每日練功的時間,最好是早、中、晚三遍練功。不論在什麼時間,練功之前一定要先做調息。調息,顧名思義是調整呼吸的意思。練功的一呼一吸為一息。調息是在練功前,先用口向外吐氣7口,是鼻吸口呼;做完吐氣以後,改為鼻吸鼻呼,最好36次。等呼吸調整均勻以後,心平氣和了,即可以做 ,“七步丹田功”法了。
三、人靜
練功前的人靜很重要,這是練功養氣的第一步。古人說:“靜生氣。”意思是說,隻有人靜才能生出氣來。所以,一定要先人靜才能開始做“七步丹田功”。
入靜時要做到神光内斂,意不外馳,雜念不能生,超然于物外,此時身體就像與天地融為一體,物我不分,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時練功者兩耳似聽非聽,聽而不聞;兩眼似看非看,視而不見,處于此狀态,渾身有一種說不出的愉快感覺。《心意拳譜》上說: “心要定、心定神甯;神甯心安,心安清靜;清淨後無物,無物行氣;行氣時絕象,絕象後必覺明,覺明則性靈,性靈則神通,神通萬物有歸着。”心意拳在人靜時,兩眼盡量微閉,心與眼合;意念集中在兩眉中間的印堂穴(也叫祖竅穴)(注意:有高血壓的練功者不能意守印堂穴,防止血壓上升)。可以進行周身運氣。氣可由身體的前面上行歸回中丹田(膻中穴),再由兩肋上行到璇玑穴,往上直到兩耳後的高骨處(重樓),歸入泥丸宮。再運氣時,氣從泥丸宮往下再降到印堂穴,稍停一會兒,由印堂下行至喉頭,從身體内直過夾脊,走過心窩到绛宮穴,經中丹田再到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由下丹田往上,要提肛;氣經夾脊、玉枕上泥丸穴。依此路線氣再到中丹田,靜守中丹田可練折丹田。
四、貫氣法
入靜意守一會兒後,内視祖竅穴。可以以意領氣,向下降氣貫氣。氣下行時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尾間微收。兩手掌心向下,五指叉開向前,虎口相對,從上往下按。身體随手掌下按同時屈膝,慢慢下蹲,将氣降到兩腳的湧泉穴。當感覺氣降到不能再降時,再由兩腳湧泉穴順兩腿而上行,身體也随之站起。當氣行到兩胯的環跳穴時,兩胯内縮,氣到會陰穴。由尾骨處向上翻起,真氣自然會上升。可由身體的後面上行,過命門——經夾脊直上玉枕——過玉枕到百會穴守一會兒,當再運氣行氣時,氣從泥丸宮往下——再降到印堂穴,稍停一會兒,由印堂下行至喉頭,從身體内直走過心窩到绛宮穴,經中丹田再到下丹田。由下丹田往上,要提肛,氣經夾脊、玉枕上泥丸穴。依此路線氣再到中丹田,靜守中丹田,此時,隻收氣,不出氣,氣伏丹田。如此練習貫氣以後,即可準備練習丹田功。
第三節 七把丹田功調練法
第一把 豎丹田
1.雙手練法
[ 盤練法 ] 身體自然站立,兩腳分立同肩寬;然後身體 往下,成似站非站,似蹲非蹲姿勢,成半馬裆步(圖3-1)。先進行調息,等氣息調整均勻緩和以後,心平氣和,以意領氣,将氣沉于丹田守一會兒,再将氣從中丹田上運至上丹田(印堂)。在向上運氣時,兩手上舉,掌心朝上,五指叉開也向:上,手和身體随氣的上升而上起。(圖3-2)當身體升到不能再升時(此時已經恢複原站樁式),兩手翻掌,掌心向下,手掌和身體随着下落。意念也由上往下,落至下丹田(氣海),身體蹲成馬檔步。兩手要成鷹爪往下抓勁,要扣住氣,不呼也不吸,停住意守一會兒。
這樣手掌和身體一起上下:上升時身體直立,成站樁直立形,手掌心向上;下落時兩腿微屈,成半下蹲姿勢(如騎馬式),手掌心向下。練此勢要丹田随手掌和身體的上下起落而升降,如此反複練習,36次為一段。
說明:也有的人在練豎丹田功法時是單手。
2.單手練法
在做單手練法的一升一降時,一定要注意兩掌的對稱和均衡。
[ 盤練法 ] 同前站好,然後蹲馬裆步式,如圖3-1。先 上升左手,掌心向上,引氣上升;而右掌一定要俯掌,掌心向下,兩掌心成陰陽對稱式,并且在左掌上升的同時,右掌往下捋按(圖3-3)。然後右掌上升,右掌心向上,引氣上升;左掌變成俯掌,掌心向下,這時兩掌心已經成陰陽對稱式。在右掌上升的同時,左掌往下捋按。(圖3-4)不管哪隻手上升或者下捋,都要五指叉開,這樣氣力才能到指梢。
無論單手還是雙手,一定要升起時身體直立,下降時身體下蹲成騎馬蹲裆式。
第二把 摟丹田
[ 盤練法 ] 身體直立,開左腳向左一步,兩腳站立與兩肩同寬,兩腿似站非站,似蹲非蹲,同圖 3-1。兩手翻掌,掌心朝上,虎口均向外,十指均叉開,由兩胯旁向上托起,吸氣;引氣上行到百會穴(圖 3-5)。然後引氣猛然下降。當氣下行時,兩手翻掌心向下,虎口相對,十指叉開均向前,随氣下降而下按(圖 3-6)。要沉肩墜肘,松腰松胯,尾闾回收。做摟丹田時兩手如鈎,從上向下做摟的動作,身體随之下蹲,兩腿屈曲。氣由兩腿下行直到兩腳湧泉穴。當氣降到兩湧泉穴時換氣,氣由湧泉穴順兩腿向上行,身體也随氣的上升而逐漸站立。當氣随手行到兩胯環跳穴時,兩胯裡收,氣到會陰,稍停一會兒;氣再由身體前面向中丹田彙聚,然後再由兩肋上行,到璇玑穴,過兩耳後高骨繼續上行到泥丸宮,再下行過雀橋,再将氣歸人中丹田。當氣到中丹田時,兩手指成鈎,用手從外往裡摟氣(也可從上往下摟),但均要出手如鑽,回手似鈎。身體随摟氣往下蹲,逐漸成騎馬步。
如是兩手往前摟時,手掌有前插的勁意;回摟時兩手十指如鈎,像鈎子勾人一樣。
注意:區别摟丹田和豎丹田,注意是兩手從上往下為摟;兩手從下往上起為豎。
第三把 坐丹田(又名蹲丹田)
[ 盤練法 ] 站式同前。仍從氣伏中丹田不動,但身體已經下蹲成騎馬式,同圖 3-1。随身體下蹲時,兩掌下摟按(圖 3-7),用掌摟時,其氣下行。當氣在意念引導氣下行到下丹田,再順兩腿下行直到湧泉穴。當身體已經不能再下蹲、兩掌也不能再下按、氣也不能下行時,身體慢慢直立站起,兩掌同身體一起上升(圖3-8),此時以意領氣,由湧泉穴順兩,腿上行,直到兩胯環跳穴時,兩胯裡收,氣過會陰穴回升到中丹田。
如果繼續練習,身體再由上往下,降氣;身體上升,手掌成鈎抓力而起,身體恢複成站立式,吸氣。如此反複練習,36次為一階段。
第四把 閘丹田
練法分為閘丹田和開丹田
此步功法,是吸氣養氣在中丹田,守住不動,聚氣伏氣。
1.閘丹田
[盤練法] 練時身體上部要正直,兩腿微屈半下蹲,頭頂項豎,下颌裡收,閉唇叩齒,舌頂上腭,兩眼微閉;兩掌掌心向内,十指叉開微屈,掌心内含,虎口均向上,兩掌如抱一氣球,抱在丹田兩旁(圖3-9),不緊不松,緊了手中氣球會擠破,松了氣球會飛掉。這樣,扣住氣在丹田中,就像閘門閘住水一樣,蓄而不流,有内氣不出、外氣不入的感覺,這樣自然會将真氣聚在丹田處。此式是聚氣和伏氣,氣隻收不放。這種隻蓄不放,就是閘丹田。
2.開丹田
[ 盤練法 ] 站式同閘丹田。兩手掌心相對,手背向外,由小腹兩邊向外慢慢展開(圖 3 -10)。外展時吸氣,當感覺身體内吸滿氣以後,兩掌掌形不變,再從外向裡合,合時呼氣(身型、手型均不動)。這樣用兩掌開合的方法來調劑身體内部的氣的交流,以達到益氣養氣的目的。練習此式,兩手掌展開,就像打開閘門一樣,身體由以意領氣,将聚伏在丹田的氣用意向身體四肢和周身散發,氣自會溢貫全身,全身無處不到。這樣将聚伏在丹田的氣向全身發散,也就是開丹田。
有的練習者是将閘丹田和開丹田放在一起練,實際此兩式就是心意拳運氣的“開合練氣法”。
第五把 砸丹田
我在《心意拳》一書“心意拳内功功法”中第5式名叫“擊丹田”,其實也就是“砸丹田”。心意拳的每一手一式都有很多種練法,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主要目的仍在“丹田功法”,是為練氣養氣而已。
[ 盤練法] 此步功法是練習前幾步功法,身體内部有了一定的内氣充實以後,再對自己的丹田進行進一步的錘煉。練時取直立站式或者半下蹲式均可。第七把 養丹田
[ 盤練法] 立正站好,開左腳向左方,兩腳掌微内扣,距離與肩同寬。十趾抓地,腳心内含。然後身體微微下蹲,兩膝微屈。尾闾中正,頭頂項豎,下颌向裡微收,閉唇叩齒,舌頂上腭。虛胸實腹,神态自然。兩手掌掌心向上,虎口均向外,十指叉開向前,由身體兩側胯際向上托起,托起時谷道上提,吸氣,兩掌一直托起到頭頂前方(圖 3 - 17),意存百會穴,守一會兒。變雙掌掌心向下,虎口相對成圓,如抱一氣球,從頭頂前上方往下按。一直按到丹田氣海處(圖 3 - 18),呼氣。然後兩掌一直抱在小腹丹田處不動,不再注意呼吸,意在丹田處養氣。此時要兩眼似閉非閉,意守丹田,由意守而入靜,由靜而人定,由定而心安,由心安而神甯,神甯而清淨無物象,無象則覺明,覺明而神通萬物,萬物歸為一元。這是心意拳養丹田内功的絕好方法。 日期: 點擊:次下一篇
頭痛,面部瘀斑多年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