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一下:從這篇文章開始,我會寫一個關于“學習習慣培養”的專題。
我以魏書生提出的12個學習好習慣為核心,重點側重“如何培養”,而不是羅列哪些學習好習慣很重要、更重要。
在這個關于習慣的專題中我沒按照自己認為的重要習慣來寫,而是直接套用了魏書生提出的12個學習好習慣來寫的,并且是側重“家庭教育”的角度來寫的。
之所以這樣寫一是畢竟魏書生在教育領域是有比較高權威性的,諸如此類的專業性建議本身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二是“家庭教育”是我們每個做家長的最容易控制也是我們自身的責任,學校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在具體習慣的培養上還是有所不逮;三是我自身确實也有一些自己的觀點和實踐經驗,所以覺得如果兩者結合起來在“适用性”上會有所提升。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個專題中我寫的所有的“建議”都會有比較強的屬于我的個人色彩,而考慮到我個人也必然會在很多事情上存在認識的局限性,所以各位家長在看的時候注意批判性甄别。
非常歡迎看完文章的家長朋友們能夠進行批評、交流,我想這個過程本身的意義會比直接看一些“方法”更好,您說是不是?
話不多說,我們今天要寫的是“記憶習慣”和“演講習慣”。
01. 記憶習慣一分鐘記憶,把記憶和時間聯系起來,這裡還含有注意的習慣。時間明确的時候,注意力一定好。學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關鍵的。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通過一分鐘注意、記憶來培養學習習慣。
一般孩子從6、7歲開始他們的記憶容量、記憶保持時間、記憶策略等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他們在這個時候比較明晰的一個變化就是不會再過于依賴于重複性的記憶,他們會開始嘗試通過一些策略來提升自己的記憶效果,例如最常見的就是“聯想”“語義”等來幫助自己記憶。
盡管在這個時候“重複”依舊有很明顯的效果,例如很多孩子多讀幾遍課文就能夠背下來,但這樣的習慣很可能會嚴重限制孩子在後面學習中記憶效率提升,例如高年級之後要求背誦、記憶的内容更多、更複雜,盡管我們常說要“理解記憶”或者是借助“思維導圖”等方式來記憶,但現實中大量的孩子還是會過于依賴“重複”這種方式。
而這樣的方式效率會越來越差的,孩子不愛背、背不過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個問題上提醒一下各位家長不要盲目依賴一些機構的記憶方法訓練,尤其是一些明顯是收“智商稅”的什麼量子、什麼波的方法……
關于這個習慣的培養我這裡有如下幾點建議:
1、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聽寫”是一個很好的記憶習慣訓練。
建議家長在給孩子聽寫字詞(無論是語文還是英語)的時候不要一個一個讀給孩子聽,然後等孩子寫完之後再讀下一個。
家長可以嘗試一次多讀幾個,可以重複一兩次,鼓勵孩子嘗試進行不相幹的詞進行“聯想記憶”。
孩子能一下記住幾個短時間内是會比較穩定的,例如一般孩子記憶3-5個是問題不大的,但當你發現孩子能夠一下記住7-9個的時候,那這孩子就屬于在這方面要麼天賦很高要麼是比較好地掌握了一些記憶策略了。
這個能力是可以訓練的,事實上就算是孩子不需要依賴“策略”來記憶,就是簡單的“硬記”也會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記憶能力。
“記憶”這個能力盡管在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跟“死記硬背”相聯系,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對一個人來說終其一生的學習都離不開“記憶”。
2、通過遊戲、互動鍛煉孩子的單位時間記憶力。
因為魏書生在這裡提到了“注意力”,所以我們還可以通過“24點”遊戲、成語(詞語)接龍、組詞擴詞、詞語歸類等方式進行相關記憶的訓練。
這裡面可能“詞語歸類”的方式很多家長用得少,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可以把一些表達意思相近的或者是某一類(例如顔色、某種心情、某種場面、某種意思等)的詞語集中讓孩子去讀、去理解、去記憶。
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個訓練難度本身不大,最難的地方其實是後面能不能用起來,這個不需要太過擔心,随着孩子們的不斷學習、積累尤其是閱讀量提升,他們會慢慢把這些詞語靈活地運用起來的。
3、“複述”訓練。
這個訓練其實也很重要但一般家長很少會關注到這點。
這個訓練的意思放在高年級之後其實是“複習”的一部分,簡單來說就是無論是上完一節課還是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又或者是做完某些題目等之後,就所學、所聽、所看内容進行複述。
這事兒不做不知道,往往我們真的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沒有我們想象中掌握得那麼好,一定會有一些内容被孩子忘記、忽略掉的。
這個習慣不難養成,而且一旦養成了對其一生的學習、工作都會有很積極的作用。
4、關于“時間”。
魏書生的第一個建議中有明确指出“一定要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對于這個問題我有這幾點建議供各位家長參考:
第一個是孩子的學習應該有一個“計劃表”。(關于學習計劃我會在後面的文章裡詳細分析)
計劃上要有時間,初期家長輔助孩子完成,後面則要慢慢開始引導孩子自己去做,這個事情的本身其實就是孩子在把學習任務和時間進行聯系。
第二個是注意“單位時間效率訓練”。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學生都要進行計算題的訓練,通常我們希望孩子能夠保證正确率的情況下越快完成越好,并且會有家長對“書寫”也有更高的要求。
但這裡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速度、質量、書寫到底哪個更重要以及如何訓練效率更高。關于這個我會寫一篇文章詳細解析,在這裡建議家長們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家長們首先把“速度”放在第一位。
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不要一下給孩子太多的題目,例如我們準備了30道題目,如果你發現孩子做完這30題花費時間比較長且正确率不夠高,那麼就把這30題分成3組,每組10題,然後分别讓孩子計時完成。
你會發現分組後孩子的計算速度(三組做題時間的總時間)、正确率都會得到提高。
我這裡隻是以“做計算”舉例,其實牽扯到做題、書寫的大部分學習都會涉及到這個訓練,家長們可以留意一下,而這個訓練本身其實真的不難。
02. 演講習慣讓學生會整理、表達自己的思想,演講是現代人應該具有的能力。
提到“演講”就不得不先說一下孩子“性格”的問題。
我們必須得承認有很多孩子的性格是屬于偏内向的那種,而且在現實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性格是很難通過外力的幹預而得到根本性改變的。
例如有些孩子他們從小就非常羞澀于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才藝、想法,而在這點上無論家長、老師等給予孩子怎樣的鼓勵和支持甚至是威逼往往都難以改變。
家長千萬不要試圖通過一些帶有恐吓、懲戒性質的方式逼孩子去做,不要覺得通過這樣的方式就能逼迫孩子克服心理障礙。
因為按照很多家長的想法是,當孩子真的邁出這一步的時候,或者會覺得“這也沒什麼”,或者會因為某些肯定、認可而給他們建立起自信等。
會有這種情況的。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這些的, 還是會有很多孩子因此而變得更加緊張、焦慮會變得讨厭、憎惡他所學、所掌握的那些技能的,因為他們會覺得這些東西、能力帶給他們更多的是讓他們不愉快的感受。
除了跟學習、才藝有關系的方面,在社交上也是如此。
但其實這樣的孩子往往他們在家、在跟熟悉的人一起時卻可能不存在這些問題。
這隻是孩子不善于去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展示而已,家長不要過度解讀,不要覺得孩子一定非要“玲珑八面”才好。
我們不是常說孩子的教育要遵循一些規律嗎?
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也是“規律”,不是隻有知識學習規律才是規律。
不要擔心,内向的孩子也有很多的優勢,例如他們的專注力往往會更好、内心世界會更豐富、就算是社交方面盡管他們很少會在公開場合侃侃而談,但他們真的不會缺少真正的好朋友。
我們隻需要在日常注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觀點,多主動就孩子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讨論就可以了。
在具體的學習上我們可以讓孩子們進行大聲朗讀課文的訓練,可以讓孩子分享閱讀後的感受,也可以讓孩子談談對老師、對同學、對學習的各種感受……
鼓勵孩子多表達,最好能夠建議孩子把自己所學、所想、所思寫下來,例如鼓勵孩子寫日記、寫書信,閱讀的時候寫寫批注或者是感想等等。
從一些小的事情上鼓勵孩子去嘗試,例如跟老師溝通一下多給孩子一點舉手回答問題的機會、給同學們服務的機會、給老師服務的機會、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等。
平常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給孩子組織些小同學、朋友聚會、活動什麼的,多給孩子獨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進行屬于他們的“社交”,可以和孩子一起準備點小禮物之類都行。
通過這些事情可以讓孩子不斷地給自己積累自信,在這個事情上孩子突然有一天就會變得“外向”也不是不可能的,當然,往往對這樣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外向”表現往往會跟環境、需要等一些其他因素有關。
至于那種性格本就外向的孩子,這裡就不多說了,因為面對這樣孩子的家長可能很多時候最犯愁的反而是孩子什麼時候能“安靜點”“穩重點”“仔細點”等等。
所以“性格”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隻是在一些環境、條件不同的情況下,性格不同的孩子所收獲的東西會有所不同罷了。
不是隻有在公衆場合的“演講”才是演講,在父母、朋友面前的表達何嘗不也是在演講?在這裡,我們更注重的應該是孩子的“思考”,而“演講”其實更多是對思考的一種表述。
我們終究希望孩子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您說是不是?
這篇關于“記憶習慣”和“演講習慣”的分析就到這裡了。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達成一個目标的方法是很多的,并且每個人的情況也都有不同,所以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給我們的家長朋友們一點啟發,重要的不是按照上面說的去做,而是去思考這些問題并結合自己孩子去解決某些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下一篇我們會重點就“讀的習慣”“寫的習慣”進行分析,歡迎關注留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