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破解張仲景脈診之脈浮

這是一篇學習體會。

脈診是中醫的重要診斷手法,缺之不可。所以當你叫一個連脈都不診就開藥的中醫,一定要小心了,要麼他就是扁鵲再世,要麼就是個大忽悠。

脈診被中醫經典傷寒論立論并貫穿整個辨證論治。因為脈的跳動可以直接觀察到氣血強弱,推斷陰陽變化,從而确定病在哪,病到什麼程度。時下比較流行看舌頭就開方的現象,這似乎不是好現象。以傷寒論的重視程度來看,脈象是疾病的最重要的診法。傷寒論所有疾病的分類标題中,均冠以“辨XX脈證”之說。可以看病先看脈是張仲景行醫的首要準則。

那麼今天所講的浮脈是什麼脈象,有古代的醫家形容這個“浮”字的時候,用了“如水漂木”這種比喻,意思是脈管行血如河,而浮脈的脈跳就像浮在水上的木頭一樣。這個“木頭”指的就是脈跳,它在水裡的時候,不但是浮的,按下去能讓人感覺到上向上頂的力量。用這樣一種感覺來比喻浮脈,古代人想要說明的就是:浮脈,輕輕觸摸寸口(中醫把脈的地方)就能感覺到。

脈浮意味着什麼呢?脈跳為什麼會浮出來。大多數中醫都會認為這是人體在體表與疾病作鬥争,比如傷寒感冒,所以脈會浮起來。張仲景也是這麼認為的,比如傷寒論中太陽病(俗稱感冒這一類病,也稱表證)的總提綱就是以“脈浮”為判斷标準。所以脈浮代表“病在表”是中醫公認的一個診斷标準,如鄭欽安認為“脈浮是邪在表的确據”。

這麼說還不怎麼好理解。因為還是沒有解釋“病在表”時脈為什麼會浮的問題。其實,中醫本來就不是似是而非的問題,一定是有其道理的。

脈跳是心髒運行血液的一種狀态,反映了心髒的功能變化。心髒好的人一般陽氣很足,這個有的人叫心陽,是人體陽氣的一種體現,陽氣是幹什麼的,是推動氣血循環的根本動力,陽氣越足,脈跳就越有力,陽氣越弱,脈跳就越無力。之所以浮在表,說明陽氣在表,因為脈跳的力量來自于陽氣這種動能。比如有的人腎不好,人看起來也很虛弱,那麼他的陽氣肯定也不會很足,正因為陽氣不足,氣血循環就會緩慢,脈跳就會表現得無力而讓人有一種弱的感覺。而且因為陽氣不足,氣血在體表循環的力量也顯得不夠大,因此這個時候的脈象是浮不起來的,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沉,需要用力按才感覺到。因為大量陽氣的分布根本不在體表,也正因為這樣,這個時候人往往是畏寒的。

所以說,脈浮與陽氣在體表的強弱有關系。正常的人,體表的陽氣是強的,但這是一種平衡的強,因為正常人的陽氣在體内分布是合理且體表津液循環代謝是正常的,會通過出汗、排洩等一系列的生理運動來平衡陽氣的作用。所以正常人的體表陽氣充足,但脈象不會浮。而體表出了問題的人,如傷寒。雖然體表的陽氣也比平常的要大,但這是一種不平衡的“強”,體内陽氣的分布是不合理的,外強中幹,所以人的陽氣大部分集中在體表,而體内卻出現空虛現象,這個時候人是很怕冷的。好比發燒,雖然體溫很燙,卻穿很多衣服也感覺到冷。這是陽氣分布不合理,導緻陽氣運化而産生的體内津液循環出現了偏差。

傷寒論中所講的太陽病均屬于表證,均是體表受邪而緻,那麼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這個體層部位會出現不同情況的閉塞或郁滞,因為心髒推動氣血運行必然是有壓力産生的,不然也不會氣血流行,而這種動力就會帶動這個體層的氣血不斷地積壓成更大的壓力,而且不斷地使這個體層升溫。就像高壓鍋燒水,它裡面的壓力是不斷的增大,溫度是不斷的增加。當生理活動集中而劇烈地集中在這個部位,那麼心跳的表現就會通過這裡的氣血更容易得到反映。因為體表層較淺,這種反映也就更容易感覺出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浮”。

至于浮脈為什麼有的人會出現數、遲、緩、弱等等不同情況的浮法,這又說明了人的體質不同,有的人可能有基礎病,有的人可能身體素弱,但無論如何都是反映了陽氣在這個體層作用的強弱情況而已,隻是一個細分,也是一個不同體質的分辨特點。好比傷寒,它一般表現的是浮而數,就是浮而且跳得快的意思。這就說明陽氣的作用在這裡發生得很劇烈,側面反映了這個人的陽氣在充分地與病邪作鬥争,應該是陽氣比較足的“病人”,因此很多中醫認為得了傷寒的人,比得了中風(桂枝湯證)的人那種浮緩脈象,其體質要好得多。

中醫的精妙就是在于細細的按自然規律推敲,細細的把病情剝開。其實人體就是一個自然現象,并不是複雜理論問題。如果把人體與自然規律聯系起來,複雜的中醫理論也就變得簡單多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