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三甲複脈湯,厥陰風動是妙方

三甲複脈湯的臨床運用

作者/劉渡舟

三甲複脈湯是治療厥陰陰虛導緻虛風内動的一張名方,無論外感或内傷皆可用之。但是,三甲複脈湯證是怎麼産生的?其臨床運用有什麼特點?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因此,如何正确地認識本方的組方特點及其臨床運用就顯得很有意義。為了便于通俗地闡述和理解,先請看下面的兩則驗案:

病案一:鄭某,男,56歲。患者身材魁梧,但卻常常頭暈欲仆,耳鳴如蟬,心悸不安,心煩而夜不安寐,時或鼻衄。舌紅少苔,脈沉弦有力,偶有結代脈象。

龜闆18克,牡蛎18克,鼈甲18克,生地18克,麥冬18克,白芍18克,麻仁12克,阿膠10克,炙甘草12克

服二劑後心神安甯而思睡,頭暈耳鳴等症大為減輕。又以大定風珠四劑而安。

病案二:李某,女,43歲。有風濕性心髒病史五年,近日來頭目眩暈,肢體顫動,站立不穩,心悸不甯,神亂少寐。舌紅少苔,脈沉取弦細,舉之則大而無力。

炙甘草12克,黨參12克,桂枝6克,大棗7枚,生地30克,麥冬18克,白芍18克,麻仁18克,阿膠10克,龜闆18克,鼈甲18克,牡蛎30克。

服藥一劑則能安卧,肢顫止,眩暈減輕,能自行步走。但有納谷不香而脘悶,方中加米醋一大盅,又服三劑而症消。

從這兩個醫案中可以看出以下二點:

其一,二案皆有厥陰陰虛,不能涵養肝木,水不制火,陰不潛陽而風陽内動之象,所以治療皆以滋陰潛陽息風為法,即三甲複脈湯法。

其二,案一的脈象沉弦有力,脈證相應,符合病機;而案二的脈象則表現為按之弦細,舉之則大而無力,結合其病史,可知其人素來心陽之氣亦虛,因而病機就變得更為複雜,如果單純用益陰方法則有礙于陽氣的流暢,所以在方中加上參、桂、棗等甘溫之品,一方面扶助心陽之氣,另一方面還有活潑氣機,陰陽并調之妙。

所以,實際上案二是取法于仲景炙甘草湯。那麼,三甲複脈湯和炙甘草湯之間又有什麼聯系呢?接下來就談談三甲複脈湯的産生及組方特點。

三甲複脈湯實際上是源于張仲景的炙甘草湯。由于炙甘草湯主治“心動悸,脈結代”,所以又名為“複脈湯”。複脈湯既能補心血,滋心陰,又能益心氣,通心陽,為氣血雙補,陰陽并調的方劑。但是,溫病以溫邪傷陰為主,病至後期,手足厥陰之陰液被溫邪所耗傷,風陽妄動,表現為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口咽幹燥,神倦欲寐,或心中震震,舌強神昏,脈虛大或結代等,所以,以複脈湯去參、桂、姜、棗之陽藥,加白芍收斂陰氣,以複厥陰之陰液為主,就叫做加減複脈湯。

吳鞠通說:“在仲景當日,治傷于寒者之結代,自有取于參、桂、姜、棗,複脈中之陽;今治傷于溫者之陽亢陰竭,不得再補其陽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醫者之化裁也。”如果在此基礎上,又出現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者,則在加減複脈湯中加牡蛎、鼈甲、龜闆三味,就成了三甲複脈湯。本方以大劑甘潤滋陰的藥物為主,補益厥陰津液,同時,加入三甲有滋陰潛陽的功效,使陰能制陽,水能濟火。

臨床運用三甲複脈湯,要緊扣厥陰陰虛,風陽内動這一病理特點,其辨證特點以頭暈、心悸、肢體抽搐或瘈疭,舌紅绛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或結代為主。或頭痛耳鳴,神倦而夜寐不安,或昏眩欲仆,步履不穩,或厥,或舌體顫動,語言不利而肢麻,或大便幹秘難行等。治療範圍涉及腦膜炎後遺症、癫痫、小腦病變綜合征、帕金森綜合征、心腦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各種以眩暈、抽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三甲複脈湯,厥陰風動是妙方

病案三:郭某,男,14歲。患腦膜炎後遺症,右側頭痛,眩暈而兩目視物不清,每隔數日發生痙厥一次,始則頭面發麻,繼而兩手抽搐。患兒形體較瘦,面色蒼白,平素大便幹而小便黃。舌體右斜,舌質紅绛,脈弦直而數。

牡蛎15克,鼈甲18克,龍骨15克,生地30克,阿膠10克,雞子黃2枚,麥冬24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3克。

服藥約半月餘,頗見功效,痙厥減發,諸症亦輕。一日西醫内科大夫查房,因其大便幹燥,而以硫酸鎂瀉下,大便六七次,純為水液樣糞便。瀉利後,入夜則頭痛、身麻,兩手抽搐加劇。此因誤下而重傷陰液,仍主三甲複脈湯、大定風珠等滋陰拯液,柔肝息風。兩周後,情況顯著好轉,患兒已能下床玩耍,且食量大增。上方又服至二十餘劑,諸症基本痊愈出院。

溫熱病後期,以陰液虧虛為主,切不可因其大便幹燥而濫施下法。即或要用下法,也必須要有可下之證,張仲景說:“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又說:“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幹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從一“宜”字可知,即便有可下之證,猶當推敲斟酌,但得大便通則止,不可猛浪過瀉。

病案四:沈某,女,31歲。素體脾胃虛弱,運化無力,食少體疲,頭暈而便幹,月經後期而量少。入冬之時,不慎外感,經治後表證已解,但遺低熱(37.5℃)不退,并添舌體顫抖而齒擊有聲,伴心悸、失眠等症。某醫按心脾兩虛治療無效,反增口舌幹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此為肝陰虛而風陽發動,治當柔肝息風,養血安神。

白芍15克,生地15克,石斛15克,珍珠母30克,鈎藤10克,白薇10克,當歸10克,茯神15克,夜交藤30克,黃連6克,另研琥珀、朱砂各3克,分4次沖服。

服藥後心悸大減,夜能安寐,但舌顫齒擊未效。轉用:

龜闆15克,牡蛎15克,龍骨15克,珍珠母15克,麥冬24克,生地18克,白芍12克,丹皮10克,阿膠10克,雞子黃2枚,五味子3克,炙甘草10克。

服藥三劑後,舌顫齒擊均止,大便暢通而神爽。上方加玄參、酸棗仁各15克,續服七劑鞏固之。

病案五:趙某,男62歲。每于夜間睡眠之中,突然驚叫而身體亂動,手足躁擾,曾用鎮靜藥治療無效。大便幹燥難下,舌質紅绛而苔薄黃,脈弦大。此為肝腎精衰,陰氣不足以制陽,陽不入陰而亢動,欲成痙厥的先兆。

龜闆15克,鼈甲15克,牡蛎15克,龍骨15克,麥冬30克,石斛3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丹皮12克,玄參12克,元明粉6克,甘草10克。

服藥後大便暢而夜驚止。上方去元明粉,再服,共進約三十餘劑而病安。

病案六:朱某,女,45歲。患病抽搐已十五年。每夜入眠後,突發心悸不安,繼之手足抽搐,周身發麻。腹脹大如孕狀,周身浮腫,口咽發幹。舌紅绛無苔,脈沉滑。值經期則病劇,每夜可發生二三次。

龜闆30克,鼈甲30克,牡蛎30克,白芍18克,生地30克,麥冬30克,阿膠10克,五味子6克,玄參18克,鈎藤10克,甘草12克。

服二劑而身麻愈,服六劑而腫脹消,服至十二劑則抽搐大減,夜能安睡。改用白薇湯:

當歸30克,白薇15克,黨參6克,炙甘草6克。

服三劑,抽搐基本得到控制。後因與人争怄氣惱而病又複,但其勢不及原來。先以化肝煎以解氣郁,繼以大定風珠滋陰息風而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