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藏象生理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醫是如何通過化脾濕的辦法,來治療關節疾病的。
我給你說一個簡單的醫案故事吧。你看完,就都懂了。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年45歲,醫案記載姓于。
這個人,整個右側胳膊都感覺疼痛,關節不靈、滞澀。治療好久,不見起色。
多處求醫未果,她決定看中醫試試。
刻診,見患者脈細,苔白而糙,便溏,腹脹。細問得知,患者經常覺得口幹舌燥。但是,要想喝水,還喝不下去。
了解到這些以後,醫家給開了一張方子。這方子,很簡單,沒什麼過人之處,但是卻很說明問題。但見——
葛根20克,法半夏10克,茯苓和熟薏苡仁各15克,片姜黃10克,酒炒桑枝15克,炒白術10克,甘草6克,青風藤30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
結果,患者用藥以後,右臂沉重、疼痛、滞澀之感很快就消失了。工作和生活,不受影響。其他的消化系統症狀,也随之大大好轉。
這裡是怎麼回事呢?我用粗糙的筆法為你解讀一下。
讀者朋友,你記住,中醫講脾主四肢。什麼意思啊?就是我們四肢是否正常,關鍵看脾。
為什麼?一來,脾主氣血生化,主肌肉的質量。如果脾虛,氣血乏源,肌肉失養,我們的四肢自然沒有力量。
二來,脾主運化。如果脾虛,運化失常,患者體内就會有痰濕。痰濕之邪泛溢四肢,就會影響到四肢關節的通利。
因此,臨床上就有這麼一種經驗——如果一個人,他的四肢關節出現腫脹、發沉、發麻、隐痛,同時還伴随便溏、腹脹、消化不良等脾虛症候,那麼在調治的時候,就以健脾為主。健脾化濕,通經活絡,配合祛風除濕。這就是所謂健脾化濕治痹法。
現在,我們看看上文醫案裡的患者。
這個人,在右側胳膊不舒服的同時,腹脹、便溏、苔白糙、脈細,這顯然是脾虛之候。脾虛則濕盛,痰濕泛溢四肢,導緻右側胳膊不利。
咋辦呢?看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
葛根20克,法半夏10克,茯苓和熟薏苡仁各15克,片姜黃10克,酒炒桑枝15克,炒白術10克,甘草6克,青風藤30克。
這裡頭,半夏、茯苓、薏苡仁、白術、葛根,用于健脾益氣,化痰除濕。這是在治本。與此同時,用姜黃、桑枝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散寒而治痹。青風藤,祛風除濕通經絡,同時還可以利小便。它和白術搭配,可以化濕利濁。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意圖,我簡單為你解析了一遍。
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什麼呢?這就是,脾為四肢之本。我們的關節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脾。如果我們的脾好,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氣血來濡養四肢關節和肌肉,就不會有太多痰濕阻滞關節。因此,想要在将來關節利索,我們就必須健脾。
同樣,就治療痹症而言,健脾之法也十分重要。這樣的患者,一般來說,都是四肢關節腫着、酸脹、隐痛、麻木、發沉,苔白膩,脈濡緩或細澀,常伴随消化不良、便溏腹脹等現象。這樣的人,在臨床上是多見的。拟方的時候,以健脾化濕為主,祛風除濕、通經活絡為輔。上文醫案裡的驗方,的确有可取之處,專業讀者可以借鑒,非專業讀者,您也加以了解。今後有機會,可以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化裁、應用。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水平一般,無法把更好的東西挖掘解讀出來。您就包含着看吧。
對了,差點忘說了:以上驗案驗方,擇選自國醫大師朱良春的臨床經驗。朱師治療痹症的經驗很豐富。以後,我會慢慢給大家都講到。
全文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