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物君語:
立冬了,在季節之交的特别日子,我們更加需要充滿儀式感地品嘗一些滋補的美食,既符合冬藏的自然節律,又能以更飽滿的精神笑對寒冬,靜候來年的春暖花開……
這才是迎接冬天的最佳方式。
鮮味,不在酸甜苦辣鹹五味之中,卻是能跳脫三界之外的極緻味道。
與立春、立下、立秋合稱“四立”的立冬,因其處于季節交替的特殊性,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儀式感滿滿的傳統節日。
像《禮記·月令》就有記載,每到立冬之日,天子要親自率領群臣到北郊,舉辦隆重的儀式迎接冬季。不過在儀式的三天以前,天子便要開始沐浴戒齋,不涉葷腥,不近酒肴,以無上的虔誠和莊重迎接冬天的到來。
雖然莊嚴隆重,但是畢竟好幾天沒有口福可享,也算是苦了天子了。
圖片丨若離 ©
相比之下,我更愛文人筆下那種有滋有味的迎冬儀式感。
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迎冬,是溫暖沁心的。
朱父支起小鍋咕嘟咕嘟地煮起白水豆腐,雖不是稀奇食物,但慈父慢悠悠給孩子夾豆腐的動作、燈光下氤氲的香氣,卻溫暖了先生數十年。
汪曾祺先生筆下的迎冬,則是千滋百味的。
《冬天》裡,講述了汪家迎冬的種種珍馐,或是用蟹油與烏青菜同煮,“滋味難比”的羹湯;或是将凍豆腐切塊與鮮肉、鹹肉、牛肉、海米或同煮的鍋物……對又一個冬天的幸福期待,仿佛躍然紙上。
迎接冬天的儀式感,并不需要山珍海味,隻需要與關心的人圍坐在熱氣氤氲的餐桌旁,細細品味這微小而确切的幸福。
圖片丨Rich_3哥哥__ ©
曆經夏秋季的身體消耗,身體确實需要在立冬到來時盡快“補冬”,一來可以更好地抵禦冬天的嚴寒,二來也能補充自身消耗掉的元氣。
吃肉,名正言順。
北京人的立冬,和一頓肥美豐腴又溫補的羊肉是分不開的。
曆經了一整個秋天的放養,羊羔們身上那一層誘人的肥膘早就藏不住了……這羊肉該怎麼吃?北京人沒有統一答案,但決定如何吃本身就是迎冬的一種儀式。
圖片丨白石不可 ©
很多老北京會選擇撮一頓炙子烤肉。
爐子裡頭噼啪作響的果木柴火給鐵闆帶來溫度,也給即将開烤的羊肉增添了一分熏香。等炙子開始發燙,就可以刷上一層薄油、把用蔥姜料酒腌過的牛羊肉片鋪開了。
油花滋滋作響的聲音,慢慢烤熟的羊肉飄散出來的肉香闖進鼻腔,這大約就是老北京在冬天最眷戀的煙火氣了。
圖片丨靖嗝嗝 ©
不過講到吃羊肉,又怎麼少得了經典的涮羊肉呢?
備上一口頗具曆史感的銅鍋,再把羊肉、凍豆腐、大白菜、粉絲和燒餅往那桌上一碼——哦,差點忘了麻醬糖蒜和韭菜花——齊活兒了!
哪怕拿千金萬兩,也甭想換北京人嘴邊這冬天的第一口涮肉。
入冬進補,又素來就有“北吃羊,南吃鴨”的說法。愛吃鴨的廈門人,往往會選擇炖上一煲鮮嫩酥滑、肉香四溢的姜母鴨來迎接冬天。
相傳,姜母鴨在百年以前本是作為養身禦膳而研制的菜品。制作時,要取用上等芝麻油,将面帶朱紅的番鴨炒出誘人的焦糖色,之後加上三年以上的老姜母與燒酒一起炖,方成上佳美味。
老姜辟腥暖身,鴨肉潤而不膩、溫而不燥,食後通體舒暢,作為開啟冬天的舌尖儀式,真是再好不過。
在閩台各地,姜母鴨的做法也有細微差别。像是泉州等地,就更愛幹香的吃法。
湯汁在砂鍋中揮發殆盡,姜母鴨轉變為焦香濃郁;但和鴨肉同等重要的,則是吸飽了鴨油和麻油的一片片姜。入口,一股延綿的甘甜久久不散。
在台灣,湯煲風格的姜母鴨火鍋才是立冬最夯的美食。吃完香入骨髓的鴨肉、喝完略帶辛辣的暖身湯底,再下點丸子蔬菜和面線,這個立冬才叫圓滿。
圖片丨小楊很會吃 ©
在吃肉以外,各種秋收的糧食如果不能用來做成美食,可算枉費了老天爺一片寬厚之心。一大家人圍起來吃些當造糯米做的美食,正是南方不少地方迎冬的必備儀式。
油光四溢、軟軟糯糯的生炒糯米飯,是老廣冬日最惦念的味道。
暖胃益氣的糯米足以獨當一面,又在油潤噴香的臘肉加持下變得愈發晶瑩剔透。糯香夾雜着肉香吞入口中,胃裡就像點起了一座小暖爐,漸寒的空氣仿佛也被趕出了九霄雲外。
圖片 丨叫我豐豐 ©
極其考驗臂力和耐心炒制,在最愛食生炒糯米飯的廣東、香港,也已經是“食少見少”了。但隻要一到立冬,許多家庭仍然堅持制作這種美味。他們相信,在這一翻一炒的儀式之中,正是他們從小到大念念不忘的團圓滋味。
立冬,在福建也叫“交冬”,一些地方在這天有着将秋收的糯米舂成交冬糍粑的迎冬小儀式。
據老福建回憶,每到立冬當日,阿爸阿媽就會早早起來蒸好糯米,帶着米水和蒸籠往石臼去了。
力氣較壯的阿爸負責掄着木錘敲打米團,阿媽則默契地将被捶扁的米團往中間折疊,還要不時蘸些米水,防止錘子舍不得和米團分離。
圖片丨《福建食客》 ©
一個多小時的揮汗如雨之後,米團終于打好,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回到廚房,将米團揪成乒乓球大小的團子,再蘸上炒的香噴噴的花生米粉和甜絲絲的白糖,盛在大海碗裡。
趁着新鮮,嘴饞的孩子拿着筷子串上幾粒,拿在手裡仿佛像撥浪鼓;大人則細細咀嚼着口中的糯甜,在心中敬一敬土地神在秋收的恩賜。
圖片丨零壹叄叄叄 ©
在相對寒冷的北方地區,入冬曾一度意味着可選擇食材的減少,對于愛吃之人,本該是頗為郁悶的事情。但古人傳承下來的封藏、風幹食物的智慧,卻也使得冬天的來臨别有一番韻味。
對于吉林延邊來說,迎接冬天的頭等儀式,莫過于為接下來的寒冬腌制好泡菜了。
在立冬前後,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在立冬都必須動員起來、各司其職地采購白菜桔梗大蘿蔔、磨辣椒面、搗蒜泥,挖地窖……隻有經過這一陣子的忙碌,才能在即将到來的漫漫寒冬享受到一口口鮮辣的“冬季半年糧”。
看着一壇壇酸爽辛辣的泡菜藏在地窖裡靜候時間的催化,一時間也會變得開始期待冬天的來臨了。
立冬前後,河南信陽的各家各戶也會加緊曬制臘肉。如果恰好趕上一兩天小陽春豔陽天,你就能看到從城裡的門梁到山間的樹梢上挂滿了迎風搖曳的臘肉,簡直就像夏日裡搖蕩的風鈴,不過風鈴靜的是人心,臘肉動的是饞勁兒。
入冬的信陽,天氣濕冷,陰冷可以保證肉不變質,潮濕則可以保證肉皮滋潤,兩者結合,不過這又恰好是臘肉最喜歡的狀态,能讓鹽味和佐料和肉好好打打交道。
圖片丨那家相館 ©
圖片丨贛南風味美食 ©
等到立冬前後雲朗天青,從缸子裡取出已經鹽腌過三五天的豬肉條,再用花椒大料潤色,瀝幹水分,挂起來曬個幾天,直至芳香的油脂都一一滲出……如此,信陽人就有了冬天裡可以随時犒勞自己的冬藏美味。
圖片丨《美食中國》 ©
若是家裡來客人了,信陽人往往會謙虛地說:“沒什麼好招待的”,一邊順勢從牆上取下臘肉切成薄片,再備上蘿蔔、土豆、冬瓜和粉條,做成熱氣騰騰的信陽炖菜。臘肉如此鹹鮮醇厚,卻還說待客不周,這大概就是信陽人特有的“凡爾賽”式表達吧。
圖片丨味谷的廚房 ©
眼前是冬意淡淡
口中是情意濃濃
為在乎的人
準備一頓充滿儀式感的美餐
好好吃,慢慢補
攜手安然過此冬
圖片丨風一樣的嬸子 ©
文字為極物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
有話要說...